西河郡在哪里(西河郡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西河郡在哪里,以及西河郡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國各地方都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于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陜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后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云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后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并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陜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后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后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后硫備曾駐軍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后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三國演義中地名古今對照
一、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縣。下轄郡國:
魏郡,治所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廣平郡,治所曲梁,今河北雞澤東南。
陽平郡,治所館陶,今河北館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東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東臨清北。
安平郡,治所信都,今河北冀縣。
河間郡,治所樂成,今河北獻縣東南。
勃海郡,治所南皮,今河北南皮北。
樂陵國,治所厭次,今山東惠民東北。
巨鹿郡,治所廮(ying)陶,今河北寧晉西南。
趙國,治所房子,今河北高邑西。
常山郡,治所真定,今河北石家莊北。
中山郡,治所盧奴,今河北定縣。
2、并州,治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下轄:
雁門郡,治所不詳,今山西代縣西南。
新興郡,治所九原,今山西忻州。
樂平郡,治所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
太原郡,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西河郡,治所離石,今山西呂梁市。
上黨郡,治所壺關,今山西長治北,潞城西。
3、幽州,治燕國薊縣,今北京市西南。下轄郡國:
代郡,治所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上谷郡,治所居庸,今河北懷來東。
范陽郡,治所涿縣,今河北涿州。
燕國,治所薊縣。
漁陽郡,治所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
右北平郡,治所土垠,今河北豐潤東。
遼西郡,治所陽樂,今河北盧龍東。
昌黎郡,治所昌黎,今遼寧義縣。
遼東郡,治所襄平,今遼寧遼陽。
玄菟郡,治所高句驪,今遼寧寧沈陽東。
樂浪郡,治所朝鮮,今朝鮮平壤南。
帶方郡,治所帶方,今朝鮮沙里院附近。
4、雍州,治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西北。下轄
隴西郡,治所襄武,今甘肅隴西南。
南安郡,不詳。
天水郡,治所冀縣,今甘肅天水西北。
廣魏郡,治所臨渭,今甘肅天水東。
安定郡,治所臨涇,今甘肅涇川北。
新平郡,治所漆縣,今陜西彬縣。
扶風郡,治所槐里,今陜西咸陽西南。
北地郡,治所在今陜西耀縣。
馮翊郡,治所臨晉,今陜西大荔縣。
京兆郡,治所長安,今山西西安西北。
5、涼州,治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下轄:
武威郡,治所姑臧,今甘肅武威。
金城郡,治所榆中,今甘肅蘭州東。
西平郡,治所西都,今青海西寧市。
張掖郡,治所角樂得,今甘肅張掖西北。
酒泉郡,治所祿福,今甘肅酒泉。
敦煌郡,治所敦煌,今甘肅敦煌西。
西海郡,治所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
6、西域長史府,屬魏國,治所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
置戊己校尉于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屯田駐防。
主要國家有:鄯善,于闐,疏勒,龜茲,焉耆,車師后部六國。
烏孫不屬于西域長史,定都于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伊什提克。
7、益州(北部),蜀國,治所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下轄:
漢中郡,治所南鄭,今陜西漢中市。
武都郡,治所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
陰平郡,治所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
汶山郡,治所綿虎,今四川汶川西南。
梓潼郡,治所梓潼,今四川梓潼。
東廣漢郡,治所不詳。
廣漢郡,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北。
蜀郡,治所成都。
犍為郡,治所武陽,今四川彭山東。
漢嘉郡,治所漢嘉,今四川雅安東北。
巴西郡,治所閬中,今四川閬中。
巴東郡,治所永安,今四川奉節。
巴郡,治所江州,今重慶市江北。
江陽郡,治所江陽,今四川瀘州。
涪陵郡,治所涪陵,今重慶彭水。
西江河流經哪幾個省
西河,夏朝都城所在地,即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東南。
西河郡,古郡名。戰國初年魏國置。戰國時黃河在今山西、陜西交界處之河段常被稱為西河。魏國在今陜西東部的沿河地區設置西河郡。魏文侯時吳起曾任西河守。周顯王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秦國攻取西河,郡廢。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上郡北部置西河郡。治所在平定縣(縣治在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南),屬朔方刺史部。領三十六縣:富昌、騶虞、鵠澤、平定、美稷、中陽、樂街、徒經、皋狼、大成、廣田、圜陰、益闌、平周、鴻門、藺、宣武、千章、增山、圜陽、廣衍、武車、虎猛、離石、谷羅、饒、方利、隰成、臨水、土軍、西都、平陸、陰山、觬氏、博陵、鹽官。東漢初年改隸并州。永和五年(140年)移治離石縣(在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僅轄十三縣。置南匈奴單于庭于美稷縣。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后,匈奴侵邊,西河“百姓南奔”,其郡遂廢。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割太原郡玆氏等縣復置西河郡,領漢代西河郡南部故地,治玆氏。晉置西河國,改玆氏為隰城。后趙置永石郡,前秦復改為西河郡。北魏置西河郡,治隰城(今山西省汾陽市),屬汾州。隋因之。唐置汾州。
漢水在三國時期的什么地方?
相當于湖北荊州一帶~!!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陜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于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陜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陜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后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陜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云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后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并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云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陜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后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陜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后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后硫備曾駐軍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后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陜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陜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陜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陜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希望采納為答案 謝謝
三國時并州有哪幾個郡?
并州,領太原、上黨、西河、云中、定襄、雁門、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太原郡,下轄 晉陽、陽曲、平陶、界休等縣;
上黨郡,下轄 長子、谷遠、陽河、襄垣等縣;
西河郡,下轄 離石、中陽、平周、美稷等縣;
云中郡,下轄 云中、沙南、沙陵、成樂、武泉等縣;
定襄郡,下轄 善元、武成、中陵、駱縣等縣;
雁門郡,下轄 馬邑、樓煩、廣武、平城等縣;
朔方郡,下轄 臨戎、三封、廣牧、沃野等縣;
五原郡,下轄 五原、九原、臨沃、武都、成宜等縣;
上郡, 下轄 膚施、定陽、高奴、奢延等縣。
你知道三國演義里提及的古地名,現在在哪里嗎?(二十)
蜀郡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之一。蜀郡以成都一帶為中心,所轄的范圍隨時間而有不同。成都附近原為古蜀國所轄。
中國古代郡名,即右北平郡。戰國時期燕國置,治所不詳。秦因之,治無終縣。西漢治平剛縣平剛城(今內蒙古寧城縣甸子鎮黑城村黑城古城),隸屬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時改稱北順。東漢時移治土垠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東南)。東漢末年公孫瓚曾領此郡。三國時,曹魏將右北平郡更名為北平郡。
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貴州各一部。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狼縣,屬健為郡,武帝置三降縣,屬越崩郡。東漢置堂狼縣,屬健為屬國都尉。三國蜀漢分鍵為立朱提郡,為堂狼縣地。
秦朝時轄山西陽高至河北蔚縣一帶,郡治代縣(今河北省蔚縣代王城)。
西漢時(今河北省蔚縣代王城),不久為代郡,郡治桑乾縣。
東漢時(在今山西陽高縣西北)。
福建省古郡名。孫吳時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一帶。屬揚州。
秦朝為邯鄲郡。
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均曾作為其封國。
西漢時期: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為趙國。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國除為邯鄲郡。漢景帝五年復為趙國。
東漢時期:建武二年(26),劉秀封叔父劉良為廣陽王。五年,徙趙王。傳七世:孝王劉良、節王劉栩、頃王劉商、靖王劉宏、惠王劉乾、懷王劉豫、獻王劉赦 。魏黃初元年(220)降劉赦為崇德侯,趙國為郡。
曹魏時期:趙國是魏明帝太和六年(231年)所建,曹操第二十五子巨鹿王曹干改封趙王。
孫吳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屬揚州,治臨汝縣(撫州市臨川區)。
東漢建安十五(210年)孫權分豫章郡置鄱陽郡,治所鄱陽縣。縣治在今古縣渡鎮,三國赤烏八年(245年)遷至今鄱陽鎮。
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漢時西河郡是漢代名郡,西漢初由上郡析出,地在今黃河晉陜峽谷兩岸。西河郡北有朔方、五原、云中、定襄,西有北地、上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定襄郡,漢高帝時置,位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西漢初是匈奴爭戰之地。在文景之治時期,開始‘通關市’。”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遣大將衛青多復出定襄,至隴西擊胡。”三國時屬魏。
位于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現名喜峰口。幾千年歷史以來均為軍事要塞,兵家必爭之地。《三國魏志武帝紀》建安十一年征烏桓,出盧龍塞。
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設置信都郡,治信都縣(今河北冀州市舊城)。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改信都國為廣川國。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郡),屬于冀州。仍治信都。公元9年,王莽把信都國改稱新博,把信都縣改稱新博亭。東漢建武元年(25年)恢復信都郡縣名。仍屬于冀州。永平15年(72年),改信都郡為樂成國。
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趙國(治邯鄲市)置趙郡。三國魏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復為趙國,治所由邯鄲移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西晉末,復為郡。
古地名。漢桓帝置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縣舊城村。
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