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杜甫和諸葛亮差了多少歲(杜甫和白居易差了多少歲)

少年別多情2022-11-29 19:40歷史48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杜甫和諸葛亮差了多少歲,以及杜甫和白居易差了多少歲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諸葛亮至今多少歲?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謚曰忠武侯;后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要是活到現(xiàn)在那就是1840歲(2021-181=1840)

有關諸葛亮、蘇武、岳飛、杜甫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

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一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xiàn)有“事后

諸葛亮”一說,意思是事后聰明。諸葛亮還發(fā)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

生平與功績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于瑯琊郡陽都,家世二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yǎng)長大。197年

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志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后與徐庶,

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游學,曾求學于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并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后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范。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后,被派往東吳,負責聯(lián)吳抗曹,并最終成功促進孫劉

聯(lián)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zhàn)中,孫權和劉備聯(lián)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zhàn)后,協(xié)助劉備平定荊南。后劉

備入川,諸葛亮坐鎮(zhèn)荊州。但龐統(tǒng)的身亡使得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改命關羽負責荊州防務。

諸葛亮在川期間,主要依靠從荊州帶來的舊屬,同時注意籠絡原來劉璋部下和益州豪強大族。對出身貧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

大力拔擢,被稱贊為能盡時人之器用。他法令嚴明,賞罰必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諸葛亮受任丞相、錄尚書

事。223年(章武三年),劉備病篤,臨終托孤于諸葛亮。劉禪繼位,他以丞相輔政,又領益州牧,封武鄉(xiāng)侯。對于諸葛亮何時當

政有爭議。有人認為劉備一直十分看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認為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實權推行自己的主

張。

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孫劉聯(lián)盟,建興三年(225年)蜀漢南部的南中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在孟獲率領發(fā)動叛亂。諸葛亮即親率大軍,

深入不毛,采取參軍馬謖建議,以攻心為主,打擊為首分子,盡量爭取當?shù)厣蠈哟笮蘸兔癖娭С郑械谋黄鹩脼榈胤介L官。一

年多后,這些地區(qū)的統(tǒng)治得以穩(wěn)固,為后來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漢中,開始第一次北伐。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jié)度,為魏將所

敗,亮流涕處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建興十二年(234年)54歲的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國中病故于五丈原,歸葬定軍

山。

著作

西晉陳壽撰《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萬四千多字。

明王士騏撰《武侯全書》

清張澍撰《諸葛忠武侯文集》

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中國中西部陜西西安)人,是西漢盡忠守節(jié)的著名人物。父親蘇建,曾經(jīng)幾次跟隨名將衛(wèi)青北擊匈奴,后來做過代郡太守。當時的官僚制度規(guī)定,父親做官的,其子可以先從品級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蘇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遷。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匈奴的緱王謀劃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順漢朝,而漢朝的副使張勝牽涉在內,蘇武也受牽連。

匈奴單于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饑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于又把他弄到北海(今蘇聯(lián)貝加爾湖),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jié),牧羊為生,表現(xiàn)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jié)。后來,昭帝即位后,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等使臣,但單于卻慌稱蘇武等人已經(jīng)死去。

后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qū),終于得知蘇武依然健在,于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在北方的沼澤之中。單于只好把蘇武等九人送還。

蘇武在匈奴的時間很長,前后共有十九年。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終于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系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后,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蘇武

蘇武在匈奴。

十年持漢節(jié)。

白雁上林飛。

空傳一書札。

牧羊邊地苦。

落日歸心絕。

渴飲月窟水。

肌餐天上雪。

東還沙塞遠。

北愴河梁別。

泣把李陵衣。

相看淚成血。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湯陰縣永和鄉(xiāng)(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 岳飛從小天資聰悟, 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臂力超人,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歲隨刀槍手陳廣學武藝,成為一縣無敵的槍手。重和元年(1118年),岳飛十六歲,在鄉(xiāng)娶劉氏為妻, 第二年(1119年)生長子岳云。宣和三年(1121年),岳飛十九歲,拜周同為師學射箭,練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開弓箭無虛發(fā)的本領。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二十歲,首次從軍真定,任小隊長,帶兵首戰(zhàn)告捷,活捉賊首陶俊、賈進和,表現(xiàn)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因功補承信郎。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鄉(xiāng)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飛二十二歲,第二次從軍平定,參加了保衛(wèi)太原的戰(zhàn)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二十四歲,因功被提為偏校,進義副尉。同年次子岳雷生于平定軍中。后因丟失“告身”(任命文書)離開部隊,同年十月岳飛第二次從軍進相州兵馬大元帥趙構軍中,帶兵奇襲游冠吉倩獲勝,一舉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補承信郎,接著在侍御林大敗金兵,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在滑州殺敗金兵再立戰(zhàn)功,遷秉義郎。靖康二年(1127年),岳飛轉入宗澤部, 在開德曹州(今山東荷澤)大破金兵,因功轉武翼郎,同年七月,岳飛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南京上皇帝書》,主張北上抗金而得罪了主張南逃的黃潛善 、汪伯彥,被罷官離隊。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兵第四次從軍,被提拔為“準備將”。岳飛在參加收復新鄉(xiāng)的戰(zhàn)斗中,活捉金軍千戶阿里索,進戰(zhàn)太行山,擊垮了金軍萬戶王索的反撲,因戰(zhàn)功突出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春, 岳飛離開新鄉(xiāng)轉入開封宗澤部,帶兵一戰(zhàn)汜水關,。二戰(zhàn)竹蘆渡,接連克敵取勝,宗澤提撥岳飛為統(tǒng)制官,宗澤很器重岳飛靈活妙用兵書陣法的高超指揮藝術。但宗澤死后,接任宗澤的杜充治軍無能,部下王善舉兵數(shù)萬叛亂,他無能平定,岳飛僅以二千兵力,平叛于南熏門、轉武經(jīng)大夫。后杜充假借勤王,率部進駐建康(今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杜充帶領三千親兵北降金兵。 為了保存抗金實力,岳飛帶領余部進駐茅山(今句容金壇),在廣德取得六戰(zhàn)六捷的戰(zhàn)績,升御使下都統(tǒng)制。 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飛向宜興移營,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擊金軍, 活捉萬戶一人,取得四戰(zhàn)四捷之戰(zhàn)功,宜興人民感激岳飛的恩德, 為他建了生祠祭祀。 由于劉氏在戰(zhàn)亂中失散,岳飛在宜興另娶李娃為妻, 同年十月十五日生三子岳霖于宜興唐門。 岳飛在宜興抗金戰(zhàn)果輝煌,清水亭一仗殺得金兵橫尸十五里,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接著于建炎四年六月收復了建康,并北渡長江,收復了泰州高郵等大片國土,岳家軍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飛,在靖江為他建了生祠祭祀。宋高宗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岳飛一躍成為南宋高級將領。紹興元年(1131年), 岳飛與張俊會師進軍洪州(今江西南昌),岳飛在九江戰(zhàn)敗馬進,俘敵八千,因功提升為神武右軍都統(tǒng)制,進駐洪州一年。紹興二年(1132年)2月,岳飛奉命到湖南桂岑平定了游寇曹成軍(弟岳翔收楊再興時陣亡), 因功遷中衛(wèi)大夫、武安軍承宣使、鎮(zhèn)守江州。 紹興三年(1133年)春, 岳飛奉命到會江西虔吉(今贛縣、吉安縣)平定了盜寇彭友, 這時岳家軍巳達一萬八千人, 分守在江州(一萬人)虔州(五千人) 廣州(三千人)三處。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并賜“精忠岳飛”錦旗,授鎮(zhèn)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蘄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了振鑠千古的《滿江紅》詞。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zhèn)南軍承宣使,率軍北伐,兩個多月時間,取得了收復郢州(今鐘祥縣)、隋州(今隋縣)、新野、唐州、鄧州、襄陽六州郡的重大勝利,岳飛被晉升為清遠軍節(jié)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再次召見岳飛, 并封為武昌郡開國侯。同年六月,岳飛奉命平定了洞庭楊么,僅用八天時間,一舉獲勝,收編六萬降軍入岳冢軍,擴充了抗金力量,升檢校少保,四子岳震生于九江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移軍襄陽, 任武勝定國軍節(jié)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月十六日,岳飛年近七旬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于鄂州軍營,四月岳飛扶靈上廬山葬母,五月返回軍營,七月底岳飛被任命為河東宣撫、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后收復汝州、穎州、盧氏縣、商州、虢州、伊陽、長水、業(yè)陽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 被迫撤軍。 岳飛氣憤以極, 便上廬山為母親守喪去了。 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派李若虛上廬山東林寺請岳飛下山,拜太尉,升湖北京西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紹興八年十一月,岳飛用反間計廢除了金人扶立的劉豫傀壘集團, 為北伐作了戰(zhàn)略準備。 同年十二月,岳飛多次上書高宗反對議和、痛訴秦檜的投降主張。紹興九年(1139年) ,岳飛授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的最高官階。五子岳霆生于九江。紹興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zhàn), 大破金兵于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wèi)州、懷州、 郾城等地,并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朱仙鎮(zhèn)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 宋高宗于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zhàn)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駛駢在抗金戰(zhàn)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伙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壽年僅三十九歲。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tǒng)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xiàn)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chuàng)作發(fā)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chǎn)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chuàng)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后,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后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后,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xiàn)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后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饑,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辭官,經(jīng)秦州、同谷,于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斷續(xù)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云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于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無定所。飄泊于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xiàn)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jīng)歷;把社會現(xiàn)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稱作“詩史”。但杜甫并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xiàn)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云:“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zhàn)爭題材在杜詩中數(shù)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zhàn)爭態(tài)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后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御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后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zhàn)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zhàn)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shù)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xiàn)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lián)系自己,也聯(lián)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jīng)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后心境的表現(xiàn)。在《屏跡》、《為農(nóng)》、《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tài)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xiàn)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xiàn)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并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于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wèi)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于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郁,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jiān)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并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后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后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后,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杜甫寫蜀相時多大?

杜甫《蜀相》賞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沉郁頓挫 統(tǒng)體渾成

——杜甫《蜀相》賞析

《蜀相》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jīng)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tǒng)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xiàn)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chuàng)基業(yè)、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chǎn)蜀錦,古代曾經(jīng)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據(jù)《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lián)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里指鳥鳴。

這頷聯(lián)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后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并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并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lián)的含義更加豐富。對于這兩句,杜詩的評注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后凄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tǒng)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lián)孫權,北搞曹操,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yè)。“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lián)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lián)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并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lián)“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lián)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范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一般并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guī),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容有了特色,還體現(xiàn)了杜詩的一種技巧。清代沈德潛曾經(jīng)說過:“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 ……但議論須帶情韻以行。”杜詩的議論正由于有情韻,不僅沒有沖淡詩的氣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為濃重,形象更為豐滿。仇兆鰲說這兩句詩寫得“沉摯悲壯”;浦起龍認為這個聯(lián)語“句法如兼金鑄成,其貼切開侯;亦如鎔金渾化。”都是很有見地的。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

“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jīng)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他統(tǒng)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jù)了五丈原(今陜西省?d縣西南),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英雄”,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

這尾聯(lián)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詩是敘事兼抒情?吹們檎嬉庵浚?苡懈?人的力量;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鋪墊,使讀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漁洋曾經(jīng)說:“為詩結處總要健舉。”沈德潛也認為“宕出遠神”是詩歌結尾的一種好方法。所有這些妙處,都在本詩的結句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憑吊古跡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處名勝古跡,照例做一首詩,里面有沒有感情呢?多少有一點,但談不上深厚。我們說杜甫是抒情的對手,在憑吊古跡的詩中,雖然說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發(fā)了他內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這首詩前半首寫景,后半首抒情。前后兩個部分以一個“自”字,一個 “空”字為紐帶。詩人看到這樣一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的祠廟竟變得如此破落,荒涼,從而引起種種感慨。些詩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實際上也是作者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感慨。

《蜀相》一詩的藝術形式也是很完美的。

古代詩歌跟古代散文一樣,很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所謂“起承轉收,一法也”。《蜀相》這首詩的第一、二句,緊扣詩題,寫專程尋訪丞相祠堂,這是“起”;第三、四兩句,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第五、六句,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第七、八句,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 合”。在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統(tǒng)體渾成,充分體現(xiàn)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這著詩的另一個寫作特點是:成功地寫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準確地攝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階的春草和隔葉的黃鸝這些最能表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特征的景物,用來烘托一種寂靜、肅穆的氛圍,借以表達在這種氛圍中詩人所產(chǎn)生的憑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詩句還具有非凡的概括力,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第五、六句對諸葛亮的為人和一生功業(yè)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萬丈高,就中詩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詩的確取得了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詩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詩對仗工妥,用字精當,聲音和諧。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樣,“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律詩的這些長處,我們在細讀《蜀相》這首詩時,是能夠領悟得出的。

李白與諸葛亮相差多少年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

諸葛亮:公元181年~公元234年

差520年

諸葛亮簡介資料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fā)。

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后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擴展資料:

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的親生兒子諸葛瞻出生,史書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但他從小就聰慧可愛,擅長書畫,記憶力很強。長大后從低級軍官做起,一直升到他父親曾擔任過的軍師將軍。

后來,諸葛瞻官至衛(wèi)將軍,一度執(zhí)掌蜀國朝政。魏國大將鄧艾討伐蜀國時,諸葛瞻率領軍隊前去抵抗,拒絕魏軍誘降,戰(zhàn)死在綿竹。當時他的兒子諸葛尚年僅十七歲,同樣戰(zhàn)死沙場;諸葛瞻殉國之時,他的次子諸葛京還很小,不到參軍打仗的年齡,所以幸存了下來。

晉朝統(tǒng)一三國之后,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征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qū)眉縣令,并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愿。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里的縣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指的是誰?

諸葛亮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他父親諸葛珪曾做過東漢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職小吏。諸葛亮有兩個姊姊、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在他八歲時,父母相繼去世,他們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諸葛玄生活。一九五年,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諸葛亮姊弟隨叔父來到了南昌。但不久東漢朝廷又委任朱皓為豫章太守,諸葛玄就率全家來到了襄陽,投奔荊州牧劉表。一九七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的兩個姊姊都已出嫁,哥哥諸葛瑾當年留在老家,至今查無音訊,諸葛亮就與弟弟諸葛均一齊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蓋了幾間茅草屋,開始了躬耕生活。在隆中,諸葛亮一共住了十年。在這十年里,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他十分喜歡兵家、法家的著作、崇慕古代的管仲、樂毅,常常詠誦梁父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沔南名士黃承彥非常敬重諸葛亮的才華。一天,他對諸葛亮說:「聽說你還沒有娶妻,我有一個女兒,相貌雖不太好,但才學可與你相配,不知你是否中意?」諸葛亮早已聽說黃老先生有一才女,自己也有心求慕,如今聽老先生一問,便欣然應允。這位黃夫人后來給了諸葛亮很多助益,據(jù)說諸葛亮發(fā)明木牛、流馬,就是從夫人那里受了啟發(fā)。

一次,劉備向司馬徽求教。司馬徽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伏龍即臥龍諸葛亮,鳳雛即龐統(tǒng)。」不久,徐庶投靠劉備,又推薦諸葛亮。劉備想讓徐庶把諸葛亮召來。劉備思賢若渴,就帶領關羽、張飛到隆中拜訪,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當時是公元二0七年隆冬,劉備四十七歲,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虛心向諸葛亮請教,于是引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隆中對策。聽了諸葛亮的分析,劉備茅塞頓開,于是懇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覺得劉備胸懷大志,又三顧茅廬,便慨然應允。從此諸葛亮離開隆中,開始了后半生的戎馬生涯。

諸葛亮隨劉備來到新野,認為當務之急,應先擴充軍隊。他對劉備說:「現(xiàn)在流寓荊州的人口很多,而有戶籍的很少。如果按戶籍徵兵役,就會引起百姓的不滿。將軍可轉告劉表,讓他下令境內游戶如實申報人數(shù),從中選拔,以擴大兵員。」劉備采納諸葛亮的建議,幾個月內,就把幾千人的部隊擴大到了數(shù)萬人。一次,劉琦邀諸葛亮游觀后園,共登高樓,飲宴之間,令人撤去樓梯,再次向諸葛亮請教:「今日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言出您口,入于我耳,先生可以教我一條自安之術了吧?」諸葛亮對他說:「你不知道申生在內而為,重耳在外而安嗎?」劉琦馬上明白諸葛亮的意思。正好這時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殺死,劉琦請求父親允許他出守江夏,劉表同意,任命他為江夏太守。

公元二0八年秋,曹操揮師南下,直取荊州,這時劉表病死,劉琮繼任為荊州牧,投降了曹操。劉備聞訊,馬上召開緊急會議,諸葛亮提出兩條計策:上計是襲取襄陽,奪取荊州,抗擊曹操;下計是全軍火速南撤,保存實力,退守江陵。劉備不忍奪占剛剛死去的劉表的荊州,只好按下計行事。但許多劉表部下及荊州百姓不愿降曹,都跟著劉備逃難,共達十多萬人,行動遲緩。諸葛亮又請劉備派關羽帶一支兵馬趕往江夏,向劉琦搬取救兵。江東了孫權一直關注著形勢的發(fā)展,當他得到曹軍南下、劉表去世的消息后,馬上派魯肅去荊州。聯(lián)絡劉備。諸葛亮對劉備說:「眼下情勢緊急,只有與孫權聯(lián)合抗曹,才是出路。」于是劉備派諸葛亮同魯肅一齊去柴桑會見孫權,商議聯(lián)盟之事。這時孫權內部分成了主降和主戰(zhàn)兩大派,諸葛亮決定采用激將法說服孫權。

諸葛亮說:「曹操剪除群雄,平河北,破荊州,威震四海。將軍應根據(jù)自己的力量做出決斷,如果以吳的兵力,能夠與曹軍抗衡,那就及早同曹操決裂;如果敵不過,就按兵束甲,投降曹操,還可以茍且偷安。像這樣表面上服從曹操,內心又猶豫不定,在緊要關頭不做出決斷,那可就大禍臨頭了。」孫權說:「真相你那麼說的,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答道:「劉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即使大業(yè)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怎麼會卑恭屈節(jié)地投降曹操呢?」諸葛亮的這幾句話,果然把孫權的火給激起來了。孫權說:「我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劉豫州聯(lián)合,就不能抵抗曹操。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能在抗曹操呢?」諸葛亮說:「劉豫州雖然打敗了戰(zhàn),但集結部眾,加上關羽的水軍,還有精銳一萬人。劉琦的江夏軍也不下萬人。曹軍遠道而來,十分疲倦,據(jù)說曹軍一日一夜即行軍三百里,這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所兵法上引以為戒,認為『必損上將軍。』而且北方士兵不習慣水戰(zhàn),荊州軍民只是迫于曹操的壓力并未心服。將軍如果能派一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劉豫州聯(lián)兵作戰(zhàn),定可擊破曹軍,曹軍失敗后,必然退回北方。這樣荊州、東吳的勢力就會發(fā)展起來,鼎足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成敗關鍵就在今天。」孫權非常高興,最后終于決定抗曹。

赤壁之戰(zhàn)中,黃蓋向周瑜獻計:火燒曹船。但萬世俱備,只欠東風。周瑜很急,魯肅請諸葛亮商議。諸葛亮精通天文,料定冬至那天將有東南風,于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發(fā)動進攻。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強勁的東南風,黃蓋火燒曹船,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軍。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與曹仁爭奪江陵。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一舉攻占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城。

二二一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二二三年,劉備生命垂危,派人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安排后事。不久劉備就死在了白帝城。諸葛亮護送劉備的靈柩回成都安葬后,扶太子劉禪即皇帝位。諸葛亮決定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復蜀、吳的聯(lián)盟關系;第二步,平定南方叛亂,穩(wěn)定后方;第三步,北伐曹魏。

二二五年三月,諸葛亮決定親征南中。南蠻首領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縱,最后終于臣服蜀漢,不再造反。二二六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諸葛亮認為這是一個機會,就決定出師北伐。但他對劉禪不放心,就在離開成都前上了一奏章,這就是有名的《出師表》。

二三四年春,諸葛亮親統(tǒng)十萬大軍進行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雙方將相持了三個多月,由于日夜操勞,思慮過度,終于病倒了。諸葛亮感到這場病兇多吉少,就給后主劉禪上表報告病情,并囑托后事。幾天之后,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蜀國上下一片悲痛,遵照諸葛亮的遺囑將他安葬在了定軍山,諡號「忠武侯」。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373.html

分享給朋友: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