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詩人用黃河來寫詩(詩人為什么歌頌黃河)
大家好,關于為什么詩人用黃河來寫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詩人為什么歌頌黃河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黃河頌這首詩的詩人為什么用第二人稱稱呼黃河?而不是直接稱為黃河或她?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黃河頌這首詩的詩人用第二人稱稱呼黃河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只有當我們和他人面對面交談的時候,才用“你”這個第二人稱,對方就在你的眼前,就像好朋友喝茶聊天一樣,非常親近自然。而如果用第三人稱的“他”或黃河,就好像在說一個毫不相干的事物。好比我們跟一些人介紹什么東西一樣,他怎樣怎樣,除了說出自己的看法,不帶有一點感情的。
第二,“你”這個字是針對人的,所以此處是把黃河看成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會思考的人,如此贊美黃河使得黃河的形象生動偉岸很多,無形中更讓人容易接受和去親近。
第三,人稱只有三個,前面兩點已經說明第二人稱比第三人稱好,那么如果用第一人稱是不是要比第二人稱好呢?如果詩人將自己代入黃河的話,這不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德,中華民族是很謙遜的,不會動不動就說,我怎樣怎樣,怎么厲害,怎么英俊瀟灑,這容易讓人產生反感,所以黃河頌采用第二人稱是最恰當的。
將進酒李白怎樣理解詩人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
李白的《將進酒》道出了黃河一瀉萬里的沖天氣勢和輝映日月的生命豪情。特別是它是奔流到海的歷程,遭遇了多少坎坷,多少阻遏!潤澤了多少土地,多少生命!而如今呢…………?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簡直象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為什么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
黃河頌的作者為什么要歌頌黃河,結合詩歌創作的年代,說說作者寄托的感情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黃河頌》詩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
鋼琴協奏曲《黃河》在1969年問世數年后,《解放日報》美術編輯洪廣文需要借調人手繪畫宣傳畫作。1972年,年僅26歲的陳逸飛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隨即與夏葆元、王永強、張定釗、秦大虎、嚴國基奉調參與上海市《黃河》油畫組畫的設計。創作室位于漢口路309號的舊《申報》大樓三樓。 鋼琴協奏曲共成4個部分,這組畫也分為4幅。嚴國基畫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陳逸飛畫第二樂章《黃河頌》,夏葆元和王永強畫第三樂章《黃河憤》;秦大虎和張定釗畫的第四樂章《保衛黃河》,其中《保衛黃河》原本是畫毛澤東與林彪在一起,后來林彪變節,需要重畫。 在四幅作品中,陳逸飛的《黃河頌》最為外界熟悉。它的初稿是水粉稿,除了畫一位紅軍外,身邊還有一位披著羊皮的農民,但陳逸飛認為一個人站在山嶺,會令畫面更簡潔有力,在第二稿剔走農民角色。這做法當時引起美術界爭議,認為這做法不能代表群眾,至少也得加個民兵。為了按自己的想法繪出該畫,陳逸飛為此要跟各領導打招呼、通關系。 陳逸飛為了畫士兵手握步槍的樣子,還找來了一張蘇聯油畫的印刷品,內容是列寧檢閱軍隊,一排排戰士手握步槍,陳逸飛為了研究這張模糊不清的印刷品,把作品看了整整一個上午。 直至5年后,1977年舉辦的全軍美術展首次展出該作品,其感染力和繪畫技巧引起美術界的關注,奠定了陳逸飛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1980年代,陳逸飛決定出國,登機前一晚,突然決定要將數幅畫搬走,尤其是《黃河頌》。由于《黃河頌》長297厘米、寬143.5厘米,陳逸飛要叫一班小兄弟幫手搬運,但畫作實在太大,要用兩輛自行車一前一后才可以載走,不料在拐彎時,《黃河頌》的畫布裂開了。據說后來的修復工作是由陳逸飛胞弟陳逸鳴負責的。 1997年元旦陳逸飛在《新民晚報》曾撰寫《既英雄又浪漫》一文說:“《黃河頌》最初的構想,是畫一個羊倌,扎著羊肚子頭巾,扛著頭,仰天高唱信天游。反復思量后,發覺這種表現方式幾乎是在詮釋《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便毅然舍棄。轉而改成一個紅軍戰士,站在山巔,笑傲山河。創作過程中,我把山頂明亮如熾的光感復還到畫布上,渲染成一片耀眼的白芒:我在紅軍戰士的步槍槍眼里,畫了一小團紅布,形同一朵盛開鮮艷的小花,還在他的腳下,畫上一行斜飛南行的大雁。” 1996年,該畫在香港蘇富比公司拍賣,以128.5萬港元成交,成為當時中國最昂貴的油畫之一。2007年5月13日該畫將在嘉德公司拍賣會上再次拍賣,嘉德公司估價為2000萬元。
整體把握 古往今來,黃河以其雄壯的氣勢,奔騰在中國大地上,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歌頌黃河就是歌頌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愿。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后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黃河頌》在體裁上是一首頌詩,著眼于“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彼岸。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于取得輝煌的勝利。”于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他歌頌黃河氣勢宏偉,源遠流長,并且要學習它的榜樣,像它一樣的偉大堅強。 《黃河頌》開篇明確“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最后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第一節是朗誦詞,第二節是歌詞。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稱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 第二節是全詩的主體部分,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由男高音獨唱,歌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樣寫〈黃河〉》)。第二節歌詞的內容層次比較分明,并且有明顯的關鍵詞語可作為思路梳理的依據。首先,是“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后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后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接著,開始贊頌黃河對于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進入“頌”的階段。“啊!黃河!”反復出現,把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最后由實到虛,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并且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本文選自《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國大地,詩人隨軍行進在黃河岸邊,面對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抗敵的戰士,他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奮斗的精神與不屈地意志。于是1939年詩人到延安后,創作了篇幅與規模宏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 問題研究 1.歌詞中反復出現的“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出現,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環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生、發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制勝法寶。 3.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對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一句,首先應該明確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從全句看,這是一個比喻句,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干,黃河流域中的無數條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萬條“鐵的臂膀”。其次,應該和上文結合起來理解,如此巨人,“一瀉萬丈,/浩浩蕩蕩”體現了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這首歌詞寫得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并且錯落整齊。在韻腳上,隔二三句押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同時,十分注意刻畫黃河形象,注意營造歌詞的畫面之美:“黃河滾滾”“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等句,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宏大的波瀾壯闊的雄偉圖畫!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誦這首歌詞。 這首歌詞以氣勢取勝。朗誦時必須激發起學生的內心感情,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產生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正處于危機之中的悲壯情懷,就可以產生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就可做到有感情地誦讀。不宜過多過早對學生施加朗讀技巧的訓練指導。 二、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魄?他借歌頌黃河表達了什么感情?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歌詞內容。教師應注意題目中包含的兩個深淺不同的層次。第一問是從表層設問,首先應該抓住“黃河的氣魄”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反復感知課文,感受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氣魄。其次,應該注意到“從哪些方面”這一要點,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黃河的自然特點、地理特征、黃河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等。 第二問實際上是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創作的目的。詩人借歌頌黃河歌頌我們的民族,激發廣大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三、在我們學過的詩歌中,有些詩直白抒情,風格豪邁,有些詩則委婉含蓄。你認為這首詩屬于哪一種?為什么?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和體會詩歌的兩種美學風格——崇高與優美。但在教學實際中,不必過分在術語上糾纏,應通過對具體作品的感知來把握這兩類詩的特征。 本詩屬于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為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并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詞屬于這類風格;上學期學過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靜夜》則屬于委婉含蓄的詩。
黃河頌是一首直白抒情的詩?為什么
是。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從創作背景來看,當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黃河頌》的創作目的是引起大家的共鳴、創造抗戰的信心。直白抒情的語言更容易達到這樣的效果。
2、從風格來看,《黃河頌》通篇運用了直白的語言,如: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這種風格語言強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而達到作者創造這首詩詞的目的。
在1938年9月,詩人光未然帶領他的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來到了壺口瀑布。滔滔的黃河水,在詩人的心中掀起萬丈狂瀾,他揮筆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黃河頌》。《黃河頌》是一首歌詞,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這首詩以頌歌的形式塑造黃河形象,歌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情緒慷慨激昂。
他們盼望宋朝派兵來收復失地,可詩人為什么要先寫黃河、華山這些景?
詩人熱情地贊美了淪陷區的祖國大好河山,對淪陷區百姓的痛苦予以極大的同情,而對南宋統治者不收復失地表示無比的憤慨。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向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華山高聳,直插云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贊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占領,字里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兩句寫淪陷區的百姓熱切盼望恢復之情景。淪陷區的百姓在金人的鐵蹄下痛苦呻吟,他們的淚水已經流干了,他們多么想回到祖國的懷抱啊,然而年年盼望王師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淚盡”、“又”都是充滿感情的詞匯。南宋統治者奉行投降路線,每每和金人簽定“和約”,他們置淪陷區百姓的死活于不顧,詩人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愛憎分明,感情真摯、沉痛,尤其是前兩句用夸張手法極力贊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
詩中運用夸張和想象,真切地反映了在金國統治下,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難和他熱愛祖國、盼望南宋王朝的軍隊早日收復國土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淪陷的壯麗河山、苦難百姓的深切懷念和念念不忘收復失地的愛國熱情;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對南宋統治者長期未能收復失地的失望和悲憤的心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