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介甫看出王安石怎么樣(王安石為何叫王荊公)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荊公介甫看出王安石怎么樣,以及王安石為何叫王荊公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荊公旁聽文史》眾人慚愧暗示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故事原文是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shù)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fù)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大概意思就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戴頭巾、穿草鞋,一個人在山寺里游玩,遇到幾個談文史的人,王安石坐下,沒人看他,有人緩緩問王安石,你也懂文史?王安石含糊的回答了一下,又問他叫什么,王安石攻守達到,我叫王安石。大家聽了非常慚愧,低頭離開。
故事暗示了不可小瞧看似平凡的人,有可能他有著非比尋常的能力與見識。我懂得了做人要虛懷若谷,不可目中無人。
油膩大叔原來是全能才子,王安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王安石是個怎樣的人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撫州臨川縣城鹽埠嶺(今撫州市臨川區(qū)鄧家巷)人,封荊國公,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xué)者、詩人、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lǐng)袖。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宋神宗熙寧二年(1070年)任宰相,實行變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zhàn)的形勢。保守派反對,新法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詞雖不多,但也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閧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性格特點
王安石是一個固執(zhí)己見的人,他的拗脾氣可是出了名的,從好的一面講這是一個人的原則,不論外界因素怎么樣都不改變立場,但是從另一個層面講王安石不聽人勸,一味的堅持錯誤的原則也不止悔改,從而釀成了大錯。王安石是一個不聽人勸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對的聲音。變法推行后,許多反對者站出來彈劾新法,彈劾王安石,上書新法不利民。王安石知道后,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對者名單,按照這份名單王安石做了一個舉措就是黨同伐異,不同意變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擁護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舉薦下得到了重用(不論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云)。
當百姓上書抱怨新法時,王安石則信誓旦旦的告訴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話可以不用聽,他們講的都是廢話。變法變法就是以民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慮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認定的事情下,不允許別人對其做法的半點懷疑與反對。
從王荊公獨游和王安石改詩中看出王安石具有哪些品質(zhì)?
做學(xué)問嚴謹,具有嚴于律己的慎獨精神,對自己的審美理想殫精竭慮、嘔心瀝血;
生性簡率,不事修飾奉養(yǎng),不修邊幅
王荊公性簡率 王安石是怎樣一個人
王安石(荊公是他的爵位)生性簡樸率真,不講究吃飯、穿戴,衣服滿是污垢,飲食粗糙難咽,都不計較,從小就是這樣。
文言文《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質(zhì)?
編輯詞條 王安石待客 【原文】
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①蕭氏子⑿至京師②,因謁⑽公,公約之飯。翌日③,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④。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⒂。又久之,方⑤命坐,果蔬⑥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⒁。酒三行⑦,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⑧數(shù)四,頃即供飯,旁置⒀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fù)下箸⑨,惟啖⑾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釋】
①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②京師:京城。
③翌日:第二天
④饌(zhuàn):準備食物
⑤方:才
⑥果蔬:泛指菜肴。
⑦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⑧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⑨箸:筷子。
⑽謁:拜見。
⑾啖:吃
⑿蕭氏子:蕭家的一個兒子
⒀置:放置
⒁心怪之:對此責怪(王安石)
⒂去:離開。
【文言知識】說“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xiāng)里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xiāng)里很有名望。
【譯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因為)到京城,所以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饑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備。蕭氏子心里暗暗的責備王安石。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
【王安石的品質(zhì)】
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大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zhèn)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宰相。創(chuàng)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xué)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xí)”,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xiàn)為 撫州 東鄉(xiāng)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xué)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xué)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jīng)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這幾件小事看出來
我們曾經(jīng)接觸到的王安石,一開始是一個詩人,后來他是一個政治家,宰相,現(xiàn)在看來這兩個身份似乎就是兩個不同的人,但是在古代,做官的都是經(jīng)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不會寫詩寫文章,也很難通過考試,就像是總是走在貶謫路上的蘇軾一樣,不僅做官,還是大文豪以及大美食家。那么,王安石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通過這幾件小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如果大家走進位于江西撫州的臨川中學(xué)的校園的話,應(yīng)該第一眼就會注意到一尊由漢白玉雕成的人物塑像。塑像中的人物戴著北宋時期的官帽,昂首抬頭看著前方,目光堅定,令人肅然起敬。塑像中的人物就是本文的主角,北宋著名的文學(xué)家和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是被馬克思寫進了《資本論》的“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他的生前身后事,歷史早有定論,我們沒必要去翻,今天主要是想說一些王荊公的日常小事,博大家一樂的同時也能管中窺豹,看出他的一些性格特征。
01、好食鹿肉
王安石是個在衣食上很不講究的人,這和同時代的癡迷美食的蘇東坡截然不同。王安石當權(quán)后,許多人都想投其所好,巴結(jié)于他,但是又苦于不知道王安石到底喜歡什么東西。有一天,一個人興沖沖地給王安石的夫人送來了許多鹿肉,說是宰相很喜歡吃鹿肉,請宰相夫人一定笑納。王夫人就很奇怪,我家官人喜歡吃鹿肉我怎么不知道。于是她就問來人是從何處得來的這條消息,送禮的說是他和宰相一起吃飯,親眼看到宰相只吃鹿肉,其他的菜肴一筷子也不動,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王夫人聽完,拍腿大笑,說到:“誰讓你們把鹿肉放在他面前,他自然只吃鹿肉了。”來人聽得一頭霧水,但仔細一想,王安石吃飯的時候面前的確是只有一盤鹿肉。王荊公對物質(zhì)的追求低到了什么程度由此可見一般了。
02、合寫菊花詩
王安石和蘇軾同朝為官,雖然二人政見不同,但是私交上一直沒什么問題,偶爾還有詩文唱和。話說有一次,蘇軾去拜訪王安石,來到書房后發(fā)現(xiàn)王安石書桌上有一首還沒寫完的詩,只有兩句:西風昨日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看了覺得好笑,哪有菊花的花瓣掉了一地的,都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于是,他提筆又加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寫完之后,見王安石還沒回來,就洋洋自得地走了。王安石回來后,見到桌上的詩句,知是蘇軾寫的,也笑而不語。后來,王安石當權(quán)后,因蘇軾不贊同改革便被貶往黃州當了團練副使。在黃州,蘇軾親眼見到了落得滿地的菊花瓣,恍然大悟。后來,蘇軾路過王安石在江寧(今南京)的居所時,還親自上門認錯。于是,王安石和蘇軾合寫菊花詩的美談也傳了下來。
03、天地安危兩不知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可以說是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了那場改革之中,甚至連他許多的詩文中都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政治氣息。但是,王安石真正的生活理想是什么呢?在《鳳凰山》一詩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和。大致意思就是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富家公子哥,生活在像貞觀開元那樣的盛世時,吃喝玩樂過一生,不用擔心自己現(xiàn)在無時無刻不在擔憂的這些家國大事。從這幾句詩中,我忽然發(fā)現(xiàn),原來他寫的那些詩文,他費勁一生心血的改革,都只是他認為自己該做的,并不是他想做的。如果可以,誰不想斗雞走犬過一生呢。
關(guān)于王荊公介甫看出王安石怎么樣和王安石為何叫王荊公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