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為什么匈奴草黃馬正肥(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情話大師2022-11-30 15:10故事33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匈奴草黃馬正肥和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唐詩三百首關于借酒送別詩句

1.古詩三百首大全 關于酒的詩

寫“酒”的古詩名句分類

1、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2、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魏晉-曹操《短歌行》

6、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7、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北宋-蘇軾《水調歌頭》

8、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曲》

10、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1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唐-李白《行路難》

12、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北宋-范仲淹《漁家傲》

13、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4、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北宋-李清照《如夢令》

15、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北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16、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17、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北宋-李清照《醉花陰》

18、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

19、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北宋-蘇軾《浣溪沙》

20、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1、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北宋-范仲淹《蘇幕遮 》

22、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唐-王維《漢江臨眺》

23、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唐-李白《宣州謝朓北樓餞別校書叔云》

2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北樓餞別校書叔云》

25、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唐-李白《客中行》

26、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北宋-柳永《蝶戀花》

27、對酒當歌尋思著,月戶星窗,多少舊期約。北宋-晏幾道《醉落魄》

28、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

29、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唐-杜甫《登高》

30、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北宋-柳永《雨霖鈴》

2.借酒送別的詩句

1、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2、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5、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6、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7、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8、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9、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10、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

13、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15、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1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8、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

19、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0、南浦凄凄別,西風襲襲秋。一看腸一斷,好云莫回頭

3.古詩三百首關于離別的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春夜別友人》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送魏萬之京》 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4.在唐詩三百首中,都有哪些關于折柳送別的詩

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為一種時尚。

張籍《薊北旅思》:“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周邦彥《蘭陵王》:“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從“折盡向南枝”和“柔條過千尺”這樣的詞句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習俗、時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別的地點多在長亭、橋頭或大堤,如周邦彥詞中提到的“隋堤”,還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橋)即是。

送別時不僅折柳相送,餞行飲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時還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現成的,幾乎當時有點文化的人都可隨口唱出;詩人們當然更要吟詩賦詞以相贈。在古代詩詞中,我們可以讀到許多與“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觀。

如: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003年高考古詩詞鑒賞題出的就是這首詩。)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楊花”就是柳絮。

蘇軾有《楊花詞》)吳文英《風入松》:“樓前暗綠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詩詞中不僅寫“折柳送別”這種行動,而且,凡是與柳相關的詞語都要拿來抒發分別時的離愁別恨,朋友間的厚意深情。

如“柳絲”、“柳枝”、“柳陰”、“柳色”、“煙柳”“柳綿”(又可說成是“柳花”、“楊花”、“柳絮”)、“楊柳”、“折楊柳”、“楊柳春”、“楊柳依依”等等。“折柳”詩詞中,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禮部屬官李之問,愛上了都城名妓聶勝瓊。李將回原籍時,聶勝瓊為之送別,飲于蓮花樓,唱了一首詞,末一句是:“無計留春住,奈何無計隨君去。”

為這,李之問又留下來住了一個多月。后來因為妻子催促太緊,李不得不悵然離去。

不到十天,聶勝瓊寫了一首《鷓鴣天》,寄給李之問。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發現。

李只得以實相告。李夫人讀了《鷓鴣天》,見其語句清健,非常高興。

不但沒有阻止李聶的這段情緣,反而拿出私房錢讓李之問去都城迎娶聶勝瓊。聶勝瓊《鷓鴣天》:玉慘花愁出鳳城,蓮花樓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陽關后,別個人人第五程。

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時情。枕前淚共簾前雨,隔個窗兒滴到明。

二、“折柳”之緣由分別時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見的解釋是,“柳”諧“留”音,贈柳表示留念,一為不忍分別,二為永不忘懷。但是,這種解釋我們感到很單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別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習俗,恐怕不是一個“諧音”就能解釋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從另外的角度探求這其中的緣由。

如清朝褚人獲在《堅瓠廣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這種解釋是很合理的。

柳樹和其他樹木相比,其特點是“隨地可活”,這正可以拿來祝愿遠別的人,到了異地后,隨遇而安,能夠很快地融入當地的人群中,一切順遂。這一說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為,這還不是“折柳送別”這種文化習俗的最初緣由。最早的淵源應該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幾句古詩。

理由有三:一是這詩句來自《詩經》,而且是名句,讀書人人人熟悉;二是“楊柳依依”表達了戰士出征前懷家戀土的離情別緒,為后來的的送別詩奠定了文化基調;三是《詩經》作為五經之一,其深廣的文化傳承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古人作詩講究“無一字無來處”,當然來自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楊柳春”改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為不妥。

總之,“折柳送別”應該有“諧音感懷”、“哲理啟迪”、“文化傳承”這樣三個緣由。三、“折柳”之樂曲“折柳送別”時,要吹笛,有時還要放聲歌唱,所以,古詩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聯系在一起,來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與之相關的樂曲有這樣三首:一是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的《折楊柳枝》。有一首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

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還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聞笛》,這兩首詩中所言“聞折柳”,都應該是《折楊柳枝》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稱《陽關三疊》。

其實原來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維寫的一首詩《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后來由樂人譜入樂府,當作送別曲,并把末句“西出陽關無故人”反復重疊歌唱,所以稱為《陽關三疊》。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別曲。

三是唐朝的《楊柳枝詞》。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題詠柳,以表達。

5.借酒抒情詩句

李白素有“酒仙”的雅號,“李白斗酒詩百篇”,在他寫的一千五百首詩文中,提到酒的就多達一百七十余首,可謂是酒氣熏天,酒香四溢。

其中有“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沖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寂寞無奈,“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的瀟灑曠達,“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的痛快淋漓,“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的黯淡傷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的凄涼悲慘……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大醉無數,他在給妻子的《寄內》詩中曾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他在《襄陽行》中更是狂飲:“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日要喝上三百杯呵,。

6.借酒抒情詩句

李白素有“酒仙”的雅號,“李白斗酒詩百篇”,在他寫的一千五百首詩文中,提到酒的就多達一百七十余首,可謂是酒氣熏天,酒香四溢。

其中有“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情沖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寂寞無奈,“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的瀟灑曠達,“日暮醉酒歸,白馬驕且馳”的痛快淋漓,“對酒兩不飲,停觴淚盈巾”的黯淡傷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的凄涼悲慘……李白一生嗜酒如命,大醉無數,他在給妻子的《寄內》詩中曾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他在《襄陽行》中更是狂飲:“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一日要喝上三百杯呵,。

7.關于送別的古詩三首

1、《芙蓉樓送辛漸》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釋義: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2、《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唐代: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釋義:

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云天。

輪臺九月整夜里狂風怒號,到處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

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里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

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

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3、《渡荊門送別》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釋義: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涌,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4、《南浦別》唐代: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釋義:

在南浦凄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

回頭看一次就肝腸寸斷,好好離去吧,不要再回頭了。

5、《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唐代: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釋義:

此次離別不知你們心緒何如,停住馬飲酒詢問被貶的去處。

巫峽猿猴悲啼令人傷心流淚,衡陽的歸雁會為我捎來回書。

秋日青楓江上孤帆遠遠飄去,白帝城邊黃葉飄零古木稀疏。

圣明朝代如今定會多施雨露,暫時分手希望你們不要躊躇。

6、《送別 / 山中送別》唐代: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釋義: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8.唐詩三百首里朋友分離的古詩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雨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代離別詩

1、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3、琵琶行 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4、雨霖鈴 柳永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下闋)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5、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桔柚香,江風引雨入船涼。

憶君遙在瀟湘上,愁聽清猿夢里長。

6、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7、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 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8、江陵愁望有寄 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9、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0、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參考資料:

9.求關于“酒“的詩句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醉人不過花共酒,花是美人酒是愁”

鄉情

“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鄉親”

友情

“中年心事濃如酒 暗香浮動 少友情懷總是詩”

“愛情如茶,友情如酒”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醉酒當歌 人生幾何 ”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的賞析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抓住有邊地特征的景物來狀寫環境的艱險,從而襯托士卒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本次我就為大家帶來關于這首詩的兩篇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學習。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 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白話譯文

您難道不曾看見嗎?那遼闊的走馬川緊靠著雪海邊緣,茫茫無邊的黃沙連接云天。

輪臺九月整夜里狂風怒號,走馬川的碎石塊塊大如斗,狂風吹得斗大亂石滿地走。

這時匈奴牧草繁茂軍馬肥,侵入金山西面煙塵滾滾飛,漢家的大將率兵開始征西。

將軍身著鎧甲夜里也不脫,半夜行軍戈矛彼此相碰撞,凜冽寒風吹到臉上如刀割。

馬毛掛著雪花還汗氣蒸騰,五花馬的身上轉眼結成冰,營幕中寫檄文硯墨也凍凝。

敵軍聽到大軍出征應膽驚,料他不敢與我們短兵相接,我就在車師西門等待報捷。

注釋

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吉木薩爾。

行:即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屬古體詩范疇。

雪海:泛指西北苦寒之地。《新唐書·西域傳下》:“行度雪海,春夏常雨雪。”

平沙莽莽:阜康市北沙窩

輪臺:地名,在今新疆米泉縣境,漢武帝時曾遣戍屯田于此,唐貞觀年間置縣。

匈奴:泛指北方游牧民族

金山:指阿勒泰山,突厥語稱“金”為“阿爾泰”,這里泛指塞外山脈。

煙塵飛:指戰事爆發

漢家:唐代詩人多以漢代唐

戈相撥:兵器互相撞擊的聲音

五花:是良馬的名稱

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草檄:起草討伐敵軍的文告

虜騎:敵人的騎兵。古代泛稱北方民族為“虜”。

膽懾:恐懼

短兵:指刀劍一類武器

車師:蘅塘退士本作軍師。車師為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魯番境內。

佇:等待

獻捷:報捷

【賞析一】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三載(七五四年)到至德元載(七五六年)之間,當時岑參在輪臺出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這首詩開篇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

岑參是著名的邊塞詩人,此詩雄奇豪壯。為了表現邊疆將士們的愛國精神,詩人用反襯手法極力渲染、夸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詩中運用了比喻、夸張等藝術手法,寫得驚心動魄,繪聲繪色,熱情奔放,氣勢昂揚。出征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天地混沌。狂風如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石亂走”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

匈奴是在草黃馬肥的季節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道出了匈奴鐵騎卷起塵土飛揚,也表現了匈奴軍隊的龐大氣勢,同時又告訴讀者唐軍早有戒備。緊接著,頂風前進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抓住環境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將軍金甲夜不脫”寫將軍重任在肩,枕戈待旦。“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大軍疾走、損失投入戰斗的情景。“風頭如刀面如割”則呼應了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畫,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這些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了將士們斗風傲雪的戰斗豪情。

岑參(約七一五年至七七零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在西域多年,寫了不少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每一首里都有些精警的句子,為后世所傳誦。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他自幼從兄受書,遍讀經史。二十歲至長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歲舉進士,授兵曹參軍。天寶間,兩度出塞,居邊塞六年,頗有雄心壯志。安史亂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薦任右補闕,轉起居舍人等職,大歷間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后罷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參與高適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其詩題材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朓、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賞析二】

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奇氣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奇而婉,側重在表現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這首詩則是奇而壯,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都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

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夸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象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劃,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斗風傲雪的戰斗豪情。這樣的軍隊有誰能敵呢?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泉涌,由于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因而此詩能“奇而入理”,“奇而實確”,真實動人。

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韻位密集,換韻頻數,節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拓展閱讀】

作者介紹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詩長于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或天寶十四載(755年),當時岑參擔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判官。這期間,封常清曾幾次出兵作戰。岑參對當時征戰的艱苦、勝利的歡樂,都有比較深的體會,曾經寫了不少詩歌來反映。這是岑參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創作的送行詩,與《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件、饋贈同一對象之作。

匈奴憑什么經常入侵中原

戰爭就是打保障,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中國古代行軍作戰歷來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又有“皇帝不差餓兵”的說法。意思是,皇帝不會讓士兵餓著肚子上陣的。畢竟,只有士兵們吃好、睡好,才有足夠的體力穿上沉重的裝備與敵人廝殺。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屬于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職業軍隊,因此一般不會主動向外發起戰爭——隋煬帝、漢武帝算是極為特殊的例子了。但是,為什么生產力水平更低的匈奴,會經常入侵中原?別的姑且不論,他們倒是怎么解決糧草問題的?

閃電作戰

匈奴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生活在北方的草原和戈壁深處,逐水草而居。豐盛的水草,養育了大量馬匹,即“匈奴草黃馬正肥”。充足的馬匹供應,為大規模的騎兵作戰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匈奴騎兵以其良好的機動性和強悍的戰斗力,給秦漢王朝帶來的巨大的困擾。匈奴騎兵的數量并不多,少則數百人,多則上千人。但他們來去無蹤、打一槍就跑,讓中原軍隊防不勝防。以漢朝為例,匈奴曾經三次大規模入侵上郡、云中,燒殺掠奪;當漢朝軍隊好不容易集結趕到時,匈奴已經從容退去,只給漢朝軍隊留下一隊令人惆悵的背影……

在閃電作戰的情況下,匈奴騎兵不需要攜帶很多糧草。還是舉一個例子,以前我們出門旅行,乘坐火車,總要三五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所以行囊里總少不了一堆方便面。現在出門乘坐高鐵,半天就到了,誰還帶方便面出門?

方便食品

說起方便面,匈奴可能是中國最早使用方便食品的民族。

北方草原除了盛產馬匹外,還盛產牛羊。當中原民眾因為要使用牛作為生產工具、對耕牛倍加呵護時,匈奴卻將牛肉作為日常食品。匈奴騎兵的軍糧,也是風干牛肉。具體做法是:將一匹牛殺掉,取出數百公斤的牛肉進行風干,變成十幾公斤、二十幾公斤的牛肉干,塞進一個牛膀胱里,由一名士兵隨身攜帶。

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營養豐富全面,其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一小塊牛肉就可以維持人類的生存需求。一名匈奴騎兵隨身攜帶的一包牛肉干,能吃上幾個月之久,根本就不必要額外配備后勤保障人員。

匈奴騎兵就是依靠這種高熱量、營養全面的牛肉干,屢屢南下侵犯中原。

以戰養戰

前面說過,匈奴侵入中原后,總是免不了燒殺搶掠。這種做法,用《孫子兵法》來說就是“以戰養戰”了,即“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匈奴人未必研究過《孫子兵法》,但他們對“以戰養戰”這一套玩得很熟溜。

匈奴騎兵在中原燒殺搶掠,一方面極大地削弱了中原的實力,一方面補充了他們的后勤,達到了“取用于國,因糧于敵”的目的,不像中原軍隊那樣嚴重依賴于后勤保障。對于匈奴騎兵這種戰術,中原民眾十分頭疼,卻又無可奈何。

到漢武帝時期,中原軍隊也學到了“以戰養戰”戰術。以西漢名將霍去病為例,霍去病經常率領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深入匈奴腹地,對匈奴主力部隊進行大迂回長途奔襲。軍隊的糧草后勤等一律在匈奴本土解決,說白了,就是將物資從匈奴那里搶回來。

霍去病“以戰養戰”的做法,減輕了朝廷的壓力,給了匈奴沉重的打擊。在霍去病等人的一再打擊下,匈奴被迫北遁、西遷。

匈奴草黃馬正肥出自哪首詩?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作者] 岑參

[全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譯文及注釋】

你難道不曾看見,

遼闊的走馬川,緊連雪海邊,

浩瀚的沙漠,黃沙滾滾接藍天。

輪臺九月的秋風,日夜在狂吼,

走馬川的碎石,一塊塊大如斗。

隨著狂風席卷,滿地亂石飛走。

匈奴草場變黃,正是秋高馬肥,

金山西面胡騎亂邊,煙塵亂飛,

漢家的大將軍,奉命率兵西征。

將軍身著鎧甲,日日夜夜不脫,

半夜行軍,戰士戈矛互相撞撥,

凜冽寒風吹來,人面有如刀割。

馬背上雪花,被汗氣熏化蒸發,

五花馬的斑紋,旋即就結成冰,

軍帳中,起草檄文硯水也凍凝。

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心驚膽戰,

早就料到,他們不敢短兵相接,

只在車師西門,等待獻俘報捷。

1、走馬川:又名左末河,即今新疆車爾成河。

2、輪臺:在今新疆米泉縣境。

3、軍師:似應為車師。蘅塘退士本作軍師。車師為唐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今新疆吐魯番縣。

4、金山:即阿爾泰山。

5、漢家:這里實借漢以指唐。

6、連錢:馬身上的斑紋。

【賞析】

岑參之邊塞詩意奇語奇,或清新雋逸,或雄渾壯美。此詩是寫雄奇豪壯的。

開首極力渲染環境惡劣、風沙遮天蔽日。接著寫匈奴借草黃馬壯之機入侵,而封將軍不畏天寒地凍、嚴陣以待。最后寫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

詩雖敘征戰,卻以敘寒冷為主,暗示冒雪征戰之偉功。語句豪爽,如風發泉涌,真實動人。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節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壯,別具一格。

岑參詩的特點是意奇語奇,尤其是邊塞之作,奇氣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奇而婉,側重在表現邊塞綺麗瑰異的風光,給人以清新俊逸之感;這首詩則是奇而壯,風沙的猛烈、人物的豪邁,都給人以雄渾壯美之感。詩人在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時,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寫了這首詩為封送行。

為了表現邊防將士高昂的愛國精神,詩人用了反襯手法,極力渲染、夸張環境的惡劣,來突出人物不畏艱險的精神。

首先圍繞風字落筆,描寫出征的自然環境。這次出征將經過走馬川、雪海邊,穿進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黃入天,這是典型的絕域風沙景色,狂風怒卷,黃沙飛揚,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開頭三句無一風字,但捕捉住了風色,把風的猛烈寫得歷歷在目。這是白天的景象。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對風由暗寫轉入明寫,行軍由白日而入黑夜,風色是看不見了,便轉到寫風聲。狂風象發瘋的野獸,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顯示了風猛風大。接著又通過寫石頭來寫風。斗大的石頭,居然被風吹得滿地滾動,再著一亂字,就更表現出風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寫天,石亂走句寫地,三言兩語就把環境的險惡生動地勾勒出來了。

下面寫匈奴利用草黃馬肥的時機發動了進攻,金山西見煙塵飛,煙塵飛三字,形容報警的烽煙同匈奴鐵騎卷起的塵土一起飛揚,既表現了匈奴軍旅的氣勢,也說明了唐軍早有戒備。下面,詩由造境轉而寫人,詩歌的主人公──頂風冒寒前進著的唐軍將士出現了。詩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環境和細節來描寫唐軍將士勇武無敵的颯爽英姿。如環境是夜間,將軍金甲夜不脫,以夜不脫甲,寫將軍重任在肩,以身作則。半夜軍行戈相撥寫半夜行軍,從戈相撥的細節可以想見夜晚一片漆黑,和大軍銜枚疾走、軍容整肅嚴明的情景。寫邊地的嚴寒,不寫千丈之堅冰,而是通過幾個細節來描寫來表現的。風頭如刀面如割,呼應前面風的描寫;同時也是大漠行軍最真切的感受。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戰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成冰。詩人抓住了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進行細致的刻劃,以少勝多,充分渲染了天氣的嚴寒,環境的艱苦和臨戰的緊張氣氛。幕中草檄硯水凝,軍幕中起草檄文時,發現連硯水也凍結了。詩人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細節,筆墨酣暢地表現出將士們斗風傲雪的戰斗豪情。這樣的軍隊有誰能敵呢?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敵軍聞風喪膽,預祝凱旋而歸,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全篇奇句豪氣,風發泉涌,由于詩人有邊疆生活的親身體驗,因而此詩能奇而入理,奇而實確,真實動人。

全詩句句用韻,三句一轉,韻位密集,換韻頻數,節奏急促有力,情韻靈活流宕,聲調激越豪壯,有如音樂中的進行曲。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譯文及注釋】

1、旄頭:指旄頭星,即昴星。

2、渠黎:地名,漢時西域國名。3、漢軍:指唐國。唐詩中多以漢代唐。

4、旄:古代出征的大將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節為憑信,為皇帝所賜。旌節用金屬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裝飾在端部,稱旄。

4、陰山: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泛指邊城。

5、戍樓:駐防的城樓。

6、虜塞:敵方要塞。

【賞析】

這一首詩寫的是白天出征,詩中寫景狀物都緊緊扣題,并寓含歌頌揄揚之意。??這首邊塞詩雖題為送行,卻重在西征。希望對方掃清邊塵,立功異域。詩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后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全詩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嚴謹。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張,手法多樣。情韻靈活,充滿浪漫主義激情。

這首七古與《走馬川行》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贈同一人之作。但《走馬川行》未寫戰斗,而是通過將士頂風冒雪的夜行軍情景烘托必勝之勢;此詩則直寫戰陣之事,具體手法與前詩也有所不同。此詩可分四層。

起首六句寫戰斗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雖是制造氣氛,卻與《走馬川行》從自然環境落筆不同。那里是飛沙走石,暗示將有一場激戰;而這里卻直接從戰陣入手:軍府駐地的城頭,角聲劃破夜空,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沉寂,暗示部隊已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據《史記天官書》:昴為髦頭(旄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旄頭跳躍主胡兵大起,而旄頭落則主胡兵覆滅。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連用輪臺城三字開頭,造成連貫的語勢,烘托出圍繞此城的戰時氣氛。把夜吹角與旄頭落兩種現象聯系起來,既能表達一種敵愾的意味,又象征唐軍之必勝。氣氛醞足,然后倒插一筆:羽書昨夜過渠黎(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單于已在金山(阿爾泰山)西,交待出局勢緊張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開篇奇突警湛。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以相同句式,兩個在字,寫出兩軍對壘之勢。敵對雙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樓西望煙塵黑,寫出一種瀕臨激戰的靜默。局勢之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手法上與《走馬川行》寫夜行軍大不一樣,那里是銜枚急走,不聞人聲,極力描寫自然;而這里極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突出軍隊的聲威。開篇是那樣奇突,而寫出師是如此從容、鎮定,一張一弛,氣勢益顯。作者寫自然好寫大風大雪、極寒酷熱,而這里寫軍事也是同一作風,將是擁旄(節旄,軍權之象征)之上將,三軍則寫作大軍,士卒吶喊是大呼。總之,其所表現的人物事實都是最偉大、最雄壯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鉦合奏的鼓吹曲一樣,十分震動人的耳鼓。和那絲竹一般細碎而悲哀的詩人正相反對。(徐嘉瑞《岑參》)于是軍隊的聲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涌,巍巍陰山亦為之搖撼,這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

三軍大呼陰山動,似乎胡兵亦將敗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筆,戰斗并非勢如破竹,而斗爭異常艱苦。虜塞兵氣連云屯,極言對方軍隊集結之多。詩人借對方兵力強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為強大,這種以強襯強的手法極妙。戰場白骨纏草根,借戰場氣氛之慘淡暗示戰斗必有重大傷亡。以下兩句又極寫氣候之奇寒。劍河、沙口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帶殺氣;寫風曰急,寫雪片曰闊,均突出了邊地氣候之特征;而石凍馬蹄脫一語尤奇:石頭本硬,石凍則更硬,竟能使馬蹄脫落,則戰爭之艱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寫奇寒與犧牲,似是渲染戰爭之恐怖,但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意志堅忍、喜好宏偉壯烈事物的詩人,如此淋漓興會地寫戰場的嚴寒與危苦,是在直面正視和欣賞一種悲壯畫面,他這樣寫,正是歌頌將士之奮不顧身。他越是寫危險與痛苦,便越發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淚出,更越發快活。(徐嘉瑞《岑參》)下一層中說到甘苦辛,亦應有他自身體驗在內。

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奏凱,以頌揚作結。封常清于天寶十三載以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漢時位次宰相,故詩中美稱為亞相。誓將報主靜邊塵,雖只寫誓,但通過前面兩層對戰爭的正面敘寫與側面烘托,已經有力地暗示出此戰必勝的結局。末二句預祝之詞,說誰不見,意味著古人之功名書在簡策,萬口流傳,早覺不新鮮了,數風流人物,則當看今朝。今見功名勝古人,樸質無華而擲地有聲,遙應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層寫戰斗艱苦而此處寫戰勝之榮耀,一抑一揚,跌宕生姿。前此皆兩句轉韻,節奏較促,此四句卻一韻流轉而下,恰有奏捷的輕松愉快之感。在別的詩人看來,一面是戰場白骨纏草根而一面是今見功名勝古人,不免生出一將功成萬骨枯一類感慨,蓋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為盛唐時代浪漫詩風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參,無疑更喜歡強者,喜歡塑造超人的形象。讀者從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詩四層寫來一張一弛,頓挫抑揚,結構緊湊,音情配合極好。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又運用象征、想象和夸張等手法,特別是渲染大軍聲威,造成極宏偉壯闊的畫面,使全詩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成功地表現了三軍將士建功報國的英勇氣概。就此而言,又與《走馬川行》并無二致。

岑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作者: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云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注釋:

1、旌頭:即髦頭,也即是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舊時以為胡星。

2、旌頭落:意謂胡人敗亡之兆。

3、戍樓:駐防的城樓。

4、虜塞:敵方要塞。

譯文:

輪臺城頭夜里吹起了陣陣號角,

輪臺城北預兆胡人的昴星墜落。

緊急的軍書昨夜飛速送過渠黎,

報告單于的騎兵已到了金山西。

從崗樓上西望只看見煙塵彌漫,

漢家的軍馬屯駐在輪臺的城北。

封將軍擁旌節銜親自出去西征,

凌晨吹號集合了大軍威武前進。

四方的戰鼓雷動宛如雪海洶涌,

三軍的喊聲轟鳴象是陰山震動。

敵營上空的烏云屯集氣氛陰沉,

戰場上的尸骨與草根糾纏不清。

劍河風急吹得陰云布滿了天空,

沙口石凍快把虎馬的鐵蹄凍脫。

封亞相為了王事勤勞含辛茹苦,

發誓報答君主平定邊境的煙塵。

自古來英雄名垂青史誰人不見?

而今可見封將軍功名勝過古人。

賞析:

這首邊塞詩雖題為送行,卻重在西征。希望對方掃清邊塵,立功異域。詩起首六句先寫戰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接仗,然后寫奇寒與犧牲。謳歌將士抗敵奮不顧身。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凱旋,以頌揚作結。

全詩一張一弛,抑揚頓挫,結構嚴謹。有描寫,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張,手法多樣。情韻靈活,充滿浪漫主義激情。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節度使

岑參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節度使

詔出未央宮,登壇近總戎。上公周太保,副相漢司空。

弓抱關西月,旗翻渭北風。弟兄皆許國,天地荷成功。

【賞析】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 。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參工詩,長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后人多并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為什么匈奴草黃馬正肥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為什么匈奴草黃馬正肥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607.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