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名字)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以及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名字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漢朝時期的著名文人和代表作
1、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僑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
代表作品有《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于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后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后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代表作品有《漢書》、《白虎通義》、《兩都賦》等。
3、揚雄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于辭賦。年四十余,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
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后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揚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為揚雄。
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后世意義可謂重大。
代表作品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等。
4、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
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
5、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圣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代表作品有《靈憲》、《歸田賦》、《二京賦》、《張河間集》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相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揚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班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賈誼
漢朝時期的著名文人和代表作?
兩漢散文以歷史散文和政論散文最為突出。司馬遷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樣式,也開辟了傳記文學的新紀元,是漢代最輝煌的成就。東漢班固的《漢書》與之齊名。政論文中名篇佳作疊現,其中包括:賈誼的《過秦論》、《論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桓寬的《鹽鐵論》,王充的《論衡》,王符的《潛夫論》,仲長統的《昌言》等。從文化上看,漢代文學有著濃厚的因襲復古之風,此與整個漢代以五經為祖禰,以圣賢為準則,和重師法傳承、章句治經的學術風氣有關。
兩漢詩歌以樂府詩和五言詩成就最為顯著。兩漢樂府詩是繼《詩經》、“楚辭”之后的又一種新詩體。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是樂府詩中的敘事長篇,后人把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為“樂府三絕”。《古詩十九首》則代表了漢代五言詩的最高成就。
漢賦乃兩漢一代之文學,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它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它兼收并蓄《詩經》、“楚辭”、先秦散文等諸種文體。形成了一種容量宏大且頗具表現力的綜合型文學樣式。賈誼的《吊屈原賦》是騷體賦,枚乘的《七發》是漢大賦正式形成的標志,司馬相如的大賦是漢賦的頂峰。之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都為漢大賦力作。張衡的《歸田賦》還開啟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誰是漢朝詩人?
西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上林賦》,
東漢
張衡的《二京賦》
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創作時間大致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作者不詳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
后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臺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
三國
曹操
《短歌行》
《步出夏門行》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的一組詩章,除開頭一篇《艷》(序曲外),下面分為《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章。每章內容不同,可以獨立成篇。各章末尾兩句是入樂時加上的,和正文無關。
曹丕
《燕歌行》中國的七言詩直到《燕歌行》才告成立
曹植
《箜篌引》 《洛神賦》 《七步詩》 《贈白馬王彪》 《銅雀臺賦》等等
《七哀詩》
阮籍
《詠懷詩十七首》
蔡琰
《悲憤詩》二篇《胡笳十八拍》
秦宓
《遠游》,是蜀漢流傳下來唯一可靠的詩篇
三國的文人太
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還有什么邯鄲淳、蔡琰、繁欽、路粹、丁儀、楊修、荀緯、何晏、夏侯玄、王弼、張纮、薛綜、華核、韋昭等等。。。
請問漢代文人詩代表詩人是誰?
班固、張衡、秦嘉的詩
班固詩與張衡詩:質樸和典麗 秦嘉詩:文人五言詩的成熟
現存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其內容是西漢緹縈救父 一事。這首詩先敘太倉令有罪,被押送到長安城。次寫緹縈聞父言而沉痛,遂詣 闕陳辭。然后寫漢文帝生惻隱之心,下令廢除肉刑。結尾是班固的感慨,贊揚緹 縈勝過男兒。《詠史》詩按時間先后依次道來,以敘事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 詠史詩那樣重在議論抒情。班固是以寫紀傳體史書的手法創作《詠史》詩,用辭 質樸,渲染修飾成分很少。此詩當是班固晚年下獄時所作,其中寄托著自己的感 慨。
班固的五言詩除《詠史》外,還有收錄在《太平御覽》中的幾句佚詩。桓譚 《新論·琴道》篇經班固續修而成,其后半部分也有類似五言詩句組成的段落。 這幾篇作品的風格和《詠史》基本相同,都以敘事為主,寫得質實樸素。
班固的《竹扇賦》今存殘篇,是一首完整的七言詩,原來當是系于賦尾。這 首七言詩敘述竹扇的制作過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詞造句質樸無華,淺顯通俗。
班固是東漢較早創作五、七言詩的文人,他對這兩種新興詩體持認同態度, 并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學家的筆法寫五、七言詩,都以敘 事為主,即使像《詠史》這樣最適合于抒情言理的作品,依然重在陳述史實。他 的五、七言詩和系于《東都賦》的五首四言及騷體詩有質、文之別,前者質樸, 后者典雅。究其原因,就在于班固對四言和騷體這兩種傳統的詩歌形式掌握得很 嫻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故能充分體現文人本色;而他對于五、七言詩則比較 生疏,還處于模擬階段,作品風格也相應樸素質實。
張衡是在班固之后繼續創作五、七言詩的著名文人,并且取得重要成就。他 的《同聲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東漢文人五言詩中別具一格。這首詩通 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氣自述。先敘自己新婚之夜又驚又喜的心情,“情好新交接, 恐忄栗若探湯。”把新婚女子的好奇、膽怯寫得非常傳神。最精彩的是中間部分, 新婦不直說自己如何勤勞能干,而是聲稱從調理飲食到助祭神靈這些事情她都愿 意承擔。她不明說自己對丈夫如何愛戀,而是作了如下表白:“思為莞蒻席,在 下蔽匡床。愿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新婦對丈夫體貼入微,關懷備至,通過 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美好的心愿婉轉地傳達給對方。結尾部分展示自己的美好體 態和新婚之樂,較之前面更加大膽、坦率。《同聲歌》明顯借鑒了民歌的表現手 法,措辭奇妙,興寄高遠。
張衡的《四愁詩》是經過改造的騷體,是騷體整齊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詩。 全詩皆為七言句,除每章首句中間有“兮”字外,其余都是標準的七言詩句。全 詩四章,按東南西北順序依次展開。美人贈給他金錯刀、翠瑯玕、貂襜褕、錦繡 段,詩人想以英瓊瑤、雙玉盤、明月珠、青玉案作為回報。然而,不是山高水深, 就是路險天寒,使他無法前往美人所在之處,難以如愿以償,內心煩亂憂傷。這 首詩有政治上的寄托,得《離騷》之神韻,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聲。
附于張衡《思玄賦》結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詩。這篇作品抒發人生有限而河清 之世難待的苦悶,詩人想“超逾騰躍絕世俗”,但是“天不可階仙夫稀”,不得 不返回現實世界繼續求索。
張衡的五、七言詩在技巧上較之班固有明顯提高,他運用這兩種新的詩歌樣 式已經得心應手,或縟麗長美。班固五、七言詩繼承的是前一種風格,張衡的五、 七言詩則沿著縟麗華美的方向發展。班固的五、七言詩以敘事為主,張衡的五、 七言詩則長于抒情。自張衡始,東漢文人五、七言詩形成了以抒情為主的基本走 勢。
秦嘉的《贈婦詩》三首,是東漢文人五言抒情詩成熟的標志。秦嘉、徐淑夫 婦經歷過纏綿悱惻的生離死別,他們的詩文贈答也成為文學史上流轉的佳話。秦 嘉的《贈婦詩》在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第一首寫秦嘉即將赴京之際遣車迎婦,徐 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別,使秦嘉伏枕輾轉,徹夜難眠。第二首寫秦嘉想要前往徐淑 處面敘款曲,終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寫啟程赴京時以禮物贈遺徐 淑,遙寄款誠。秦嘉在抒發難以排遣的離愁別緒時,把夫婦情愛放到彼此的人生 經歷中加以審視,點出少與多、早與晚這兩對矛盾:“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 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傷我與爾身,少小罹煢獨。既得結大義,歡樂苦 不足。”秦嘉拋別病妻遠赴京城,使他們遲到和本來就深感不足的歡樂被生生剝 奪,變得歡樂愈少,憂愁更多;艱難再次提前降臨,歡會的日子不知推遲到何時。 三首詩都有對車駕的描寫,用來襯托詩人百感交集的復雜心情。“遣車迎子還, 空往復空返”,傳達的是失望之情;“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表現的是臨 路悵惘、徘徊不定;“肅肅仆夫征,鏘鏘揚和鈴”,暗示車鈴催促啟程,流露出 無可奈何之情。
秦嘉的《贈婦詩》是一組藝術成就較高的抒情詩,是漢代文人五言抒情詩的 成熟之作。從班固到秦嘉,經過一個世紀左右的發展,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進 入繁榮期。
酈炎、趙壹、蔡邕的五言詩
詩壇新風的出現 懷才不遇的感慨 對比鮮明的批判 全身遠害的憂患意識 亂世文學
桓帝以前,東漢文人詩歌經歷了由敘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獨創的轉 折,但詩歌的基調一直未見太大的變化,保持前后的連續性。班固、張衡、秦嘉 的五、七言詩均無過分激烈的言詞,更沒有驚世駭俗之語,表現的是溫柔敦厚的 中和之美。東漢末年則不然,主要活動在靈帝時期的幾位著名詩人都有不幸的遭 遇,他們的詩歌也呈現出和班固、張衡、秦嘉等人迥然有別的風貌。他們通過自 己的控訴、吶喊,開創了詩壇的新風氣。東漢文人詩的最后階段,是以對現實的 猛烈批判而告終。
酈炎的作品今存五言體《見志詩》二首,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傳達出遭受 壓抑的不平之氣。第一首詩通篇坦露自己高遠的志向,他要“舒吾陵霄羽,奮此 千里足”,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詩人不相信命運,認為通塞由己,無須占 問。他以陳平、韓信這些起于微賤而終成大業的歷史人物自勵,有一種縱橫物表、 不受任何羈絆的氣勢。第二首詩的格調不如前篇高昂,顯得有些低沉。詩人的志 向是高遠的,而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卻是坎坷的,非但得不到重用,反而連續遭 受摧殘,這使他想起年輕有為而被朝廷宿臣壓制排斥的賈誼。他以美玉和千里馬 自況,慨嘆遇不到卞和、伯樂。這兩首詩前后形成鮮明對照,由此出現巨大的感 情落差,前面是氣沖霄漢,后面則情緒低沉。兩首《見志詩》成功地運用比喻和 象征手法,具有深刻的意蘊。前首詩以修翼、遠趾、陵霄羽、千里足等詞語構成 連綿意象,把自己比作一飛沖天的巨鳥和馳騁千里的駿馬。第二首則以靈芝困于 洪波、蘭榮摧于嚴霜象征志士遭受壓抑,詞多托寓,感慨頗深。
趙壹的《疾邪詩》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賦》之后,以秦客、魯生 對唱的形式出現,二人各申己志。第一首詩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開頭, 表示他對東漢王朝的徹底絕望。在這種情緒支配下,兩首詩通過鮮明的對比,暴 露黑暗,指斥時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這是批判賄賂公行,取士用 人看重錢財而輕視學問。“伊優北堂上,抗臟倚門邊。”這是揭露取士用人不注 重品德,致使諂媚之徒受重用,耿直的人士被擯棄,前者升堂而坐,后者倚門而 立。“勢家多所宜,頦吐自成珠。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這是控訴權勢成 為價值判斷的唯一尺度,從而出現善惡顛倒,正義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現象。趙 壹的《疾邪詩》所表達的感情在東漢文人詩中最為激烈,他不是普通的哀怨,而 是充滿憤怒;他不是一般的憤世疾俗,而是刺世疾邪,具有東漢黨人的婞直之 風。
蔡邕的《翠鳥詩》是亂世文人全身遠害心態的寫照。在這首寓言詩中,蔡邕 為翠鳥構想出一個有限、然而可以托身的空間。庭前的若榴樹生著綠葉紅花,翠 鳥在這里能夠振翅修容。它是從獵人追捕下逃脫出來的幸存者,愿意把自己的生 命托付給若榴樹的主人。翠鳥暫時找到棲身之地,但仍然是寄人籬下,并且對以 往被人追捕的遭遇心有余悸。這首詩是蔡邕自身經歷的形象反映,從中可以看出 漢末文人身處亂世的惶恐之情。
酈炎、趙壹、蔡邕的上述五言詩都作于靈帝時期,具有典型的亂世文學的特 征。蔡邕的《翠鳥詩》流露出深重的憂患意識,詩人缺乏起碼的安全感,提心吊 膽地生活。酈炎、趙壹的四首詩都以揭露、批判社會的黑暗和腐朽為宗旨,表現 出沉重的壓抑感和強烈的抗爭意識,漢代作家獨立的人格再次放射出光芒。詩人 的境遇是不幸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批判也更能切中時弊,觸及要害。酈炎、 趙壹的作品不再像前期文人詩那樣蘊藉含蓄,緩緩道來,而是大聲疾呼,鋒芒畢 露。后來建安文學梗概多氣、志深筆長的特點,在靈帝時期的文人五言詩中已顯 露端倪。
漢朝有哪些詩人
漢代詩歌,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而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
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漢武帝時期,正式建立樂府官署,由精通音樂的李延年充任協律都尉,負責制定樂譜和訓練樂員,同時大規模地搜集民歌配樂演唱。樂府官署的設置,使漢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漢代文人詩壇特別冷落的情況下放射出異常絢爛的光彩,從而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后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漢樂府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有些詩揭露了官僚貴族的豪奢與殘暴,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現了漢代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傳達出被壓迫人民憤怒反抗的呼聲。如《相逢行》、《婦病行》、《東門行》等;有些詩反映了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如《十五從軍征》、《戰城南》、《飲馬長城窟》、《古歌》等;有些詩反映了青年男女的愛情和棄婦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蕪》、《白頭吟》、《怨歌行》、《孔雀東南飛》等;還有些詩反映了社會動亂給人們帶來的不幸,如《枯魚過河泣》、《烏生》等等。在藝術上,漢樂府民歌多采用敘事的形式,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孤兒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語言樸實凝練,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靈活多樣,有四言、雜言,而其最大貢獻是開創并完成了五言詩的形式,不僅影響到東漢文人五言詩的創作,而且直接為建安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與漢樂府民歌比較,漢代文人寫詩的很少。西漢文人詩主要有以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歌,傳統典雅的四言詩以韋孟《諷諫詩》等為代表。直到東漢時期,在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才開始出現。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其后文人五言詩如雨后春筍,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等。其中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是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詩中所抒發的大都是他們失志傷時、離愁別怨及人生無常的憂憤情緒,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范。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給予極高的評價。
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書·樂志》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代文人詩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后漢書》以及南朝梁蕭統《文選》、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中。今人逯欽立輯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中國古代漢朝有哪些詩人?
漢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有哪些?寫回答
125漢朝時期的著名詩人有嵇康、卓文君、蔡邕、秦嘉、劉勰、班固、韋孟、趙壹、劉徹、梁鴻、司馬相如、辛延年、李延年等。1、嵇康(224-263,一說223-262),字叔夜,漢族,三國時期魏國譙郡铚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曾娶曹操曾孫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后因得罪鐘會,為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2、卓文君(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原名文后,西漢時期蜀郡臨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市)人 [1-2] ,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為蜀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卓文君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佳句。3、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 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后人稱他為"蔡中郎"。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后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4、秦嘉,字士會,隴西(治今甘肅臨洮)人。東漢詩人。桓帝時,為郡吏,歲終為郡上計簿使赴洛陽,被任為黃門郎。后病死于津鄉亭。秦嘉赴洛陽時,妻子徐淑因病還家,未能面別。秦嘉客死他鄉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毀形不嫁,哀慟傷生”(《史通·人物》),守寡終生。秦嘉、徐淑今存的詩文并收輯于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5、勰(約465年—520年),字彥和,生活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于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6、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辭賦家、史學家。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人。年少時,就能屬文,16歲入洛陽太學。又性情寬和謙讓,因此深為當時儒者所欽重。其父班彪是當時著名學者,曾作《史記后傳》65篇,補寫《史記》以后西漢的歷史。7、韋孟,西漢詩人。輔劉戊,劉戊荒淫無道,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因被削王,與吳王劉濞通謀作亂,次年事敗自殺。韋孟在劉戊亂前,作詩諷諫,然后辭官遷家至鄒(今山東鄒城),有詩詠其事。后逝于鄒。代表作品:《在鄒詩》、《諷諫詩》等。 8、趙壹,約生于漢順帝永建年間,卒于漢靈帝中平年間。東漢辭賦家。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體貌魁偉,美須眉,恃才傲物。桓、靈之世,屢屢得罪,幾致于死。友人救之,遂作《窮鳥賦》答謝友人相助。并作《刺世疾邪賦》抒發憤懣之氣。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16篇,... 9、劉徹,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族,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劉徹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漢太宗文帝劉恒的孫子、漢太祖劉邦的重孫子。7歲時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位期間擊破匈奴、吞并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獨尊儒術,首創年號。他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謚號“孝武”,廟號世宗。10、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人,生卒年不詳,約漢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間在世。少孤,受業太學,家貧而尚節介。學畢,牧豕上林苑,誤遺火延及他舍。鴻悉以豕償舍主,不足,復為傭以償。歸鄉里,勢家慕其高節,多欲妻以女,鴻盡謝絕。娶同縣孟女光,貌丑而賢,共入霸陵山中,荊釵布裙,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章帝求之不得。乃易姓名與妻子居齊、魯間。11、司馬相如(約前179年—前127年),字長卿,漢族,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漢大辭賦家。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后人稱之為賦圣。他與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12、辛延年(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漢時期的詩人。作品存《羽林郎》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始見于《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并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費錫璜《漢詩總說》)。13、李延年,西漢音樂家,生年不詳,前112年春天為武帝所用。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負責飼養宮中的狗,后因擅長音律,故頗得武帝寵愛。一日為武帝獻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來封為李夫人,漢武死后李夫人被追封為漢武皇后。李延年對后世音律作詞起著深刻的影響。禮教不分家,他的音樂著述無一不為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對五言詩起著一個開端的作用。
關于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和漢代有哪些著名詩人名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