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劭君懋這個人怎么樣的簡單介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王劭君懋這個人怎么樣,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姓王的男英雄豪杰
王亥,又名振,商朝先公,約生活于公元前20世紀末期,河南商丘人。是閼伯(契)的六世孫、冥之長子,繼任為商族首領。
王詡,即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軍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弟子有蘇秦、張儀等。
王良,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者。
王廖,戰國時期秦人,名將兼兵法家。賈誼《過秦論》中例舉六國當時的名將亦有王廖。
王翦[2]
王翦,頻陽東鄉(今陜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軍事家,秦滅六國的軍事主帥。
王賁,頻陽東鄉人,秦國名將,王翦之子,秦滅六國戰爭的主要將領。
王綰,秦國人,秦朝首任丞相。
王陵,沛縣人。西漢初年第三任丞相。
王?(xīn),濟南人,西漢昭帝時期的丞相。
王褒,字子淵,蜀資中人。西漢文學家、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十六篇,與揚雄并稱“淵云”。
王駿(?—前14年),瑯琊人,御史大夫。王吉之子。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漢平陵人。漢哀帝時期的丞相。
王鳳(?—前22年),字孝卿,魏郡元城人。西漢權臣,大司馬大將軍。王政君的長兄。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王莽姑母,史稱孝元皇后,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漢成帝劉驁的生母。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人,先后嫁給兩任匈奴單于。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新朝開國皇帝(建興帝)。
新始祖高皇帝王莽[2]
王鳳,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匡,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梁(?-38),字君嚴,漁陽要陽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霸(?-59),字元伯,潁川潁陽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常(?-36),字顏卿,潁川舞陽人。東漢開國大將,后追加云臺,又有云臺三十二將之說。
王充(27—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著有《論衡》。與王符、仲長統合稱為“漢世三杰”。
王景(30—85),字仲通,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祖籍瑯邪郡不其縣(今山東即墨西南)。東漢水利工程專家。
王次仲,東漢書法家(一說秦書法家),上谷郡沮陽縣人。據《宣和書譜》記載,東漢建初(76-84)年間王次仲首創楷書。
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今四川三臺縣郪口)人。東漢官員,官至汝南郡太守。因治理有道,招賢納士,不為權貴所屈,為史所稱道。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東漢文學家。漢順帝時,為侍中。著有《楚辭章句》。所作有賦、誄、書、論等二十一篇,《漢詩》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
王延壽,字文考,南郡宜城人。王逸之子。有俊才,少游魯國,作《魯靈光殿賦》。
王允(137-192),字子師,太原祁人。世仕州郡為冠蓋。東漢末年司徒。養女即貂蟬。
王朗(?-228),字景興,本名王嚴,東海郯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魏國司徒。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王祥(184-268),字休徵,瑯琊臨沂人。三國魏司空、太尉,西晉太保。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王基(190-261),字伯輿,東萊曲城人。三國時曹魏重要將領。謚“景侯”。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大將。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司徒王朗之子,權臣司馬昭岳父。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揚道德。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魏國將領,官至司空。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
王叔和(約201—280),名熙,山陽高平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
王渾(223—297),字玄沖,太原晉陽人。西晉司徒。魏司空王昶之子。曾參與滅吳之戰。
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山陽郡(今山東濟寧、魚臺、金鄉一帶)人。三國時魏國經學家、玄學家,魏晉玄學理論的奠基人。
王戎(234—305),字濬沖,瑯琊臨沂人。西晉名士,神童,惠帝朝司徒,“竹林七賢”之一。
王長文(約238—302),字德攜,三臺人,西晉經學家。
王濟(246—291),字武子,太原晉陽人,名士。西晉司徒王渾的次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婿。
王湛(249—295),字處沖,太原晉陽人。西晉名士、官員。魏司空王昶之子,西晉司徒王渾之弟。
王敦(266-324),字處仲,瑯琊臨沂人。東晉權臣,王導的堂兄。
王承(約273—318),字安期,太原晉陽人,東晉初年名士。王湛之子。
王導(276—339),字茂弘,瑯琊臨沂人,東晉丞相,人稱“仲父”。謚“文獻”。
王述(303-368),字懷祖,太原晉陽人,東晉官員,官至尚書令。王承之子。
“書圣”王羲之[2]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字逸少,祖籍瑯琊臨沂,后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晉代書法家、書圣。人稱“王右軍”。書法代表作《蘭亭序》。
王洽(323-358),瑯琊臨沂人,東晉書法家。王導第三子。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時前秦統一北方,謚“武侯”。
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晉陽人,東晉名臣。王述之子。
王徽之(338-386),字子猷,東晉名士、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祖籍瑯琊臨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并稱二王。書法作品《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字元琳,祖籍瑯琊臨沂,東晉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他的真跡《伯遠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里的三希之一。
王鎮惡(373—418),東晉名將。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后隨叔父歸晉,曾立下赫赫戰功。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瑯琊臨沂。王珣之子。南朝宋太保,謚“文昭”。人望所宗,書翰、儀體,后人皆依放之。
王僧達(423—458),祖籍瑯琊臨沂,南朝宋文學家。王弘之子,臨川王劉義慶之婿。
王僧虔(426—485),字簡穆,祖籍瑯琊臨沂。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王曇首之子、王弘之侄。
王儉(452—489),字仲寶,祖籍瑯琊臨沂,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王僧綽之子、王僧虔之侄。
王僧孺(465—522),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梁詩人、駢文家。
王融(467--493),字元長,南朝齊文學家。原籍瑯琊臨沂。王僧達之孫。王儉從侄。“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約、謝朓、周颙等一起,創建講究聲律的新變體,即永明體詩,推動了詩歌形式的發展。
王遵業(?—528),太原晉陽人。北魏著名文史學家。與袁翻、王誦被時人譽稱“三哲”。
王僧辯(?--555),鮮卑族,字君才,太原祁人。隨父王神念投奔南朝。南朝梁大都督,平定“侯景之亂”。
王雄(506--564),字胡布頭,太原人。北魏、西魏、北周大將。
王元規(516--589),字正范,太原晉陽人。南朝梁儒學家。
王琳(526--573),字子珩,會稽山陰人。南朝梁將領。
王頍(551--604),字景文,太原祁人。隋代文學家。王僧辯之子。
王胄(558--613),字承基,郡望瑯琊臨沂,生于潤州建康(今南京)。工詩能文,與虞綽齊名。所作詞賦,頗行于當世。
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隋代歷史學家。
王世充(?-621),字行滿,本姓支,西域胡人后裔,寄居在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隋末起兵群雄之一。
王君廓(?-627),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唐初名將。
王珪(571-639),字叔玠,太原祁人。唐初名相。王顗之子、王頍之侄。
王通(584-617),字仲淹,絳州龍門人。隋朝大儒。奉祀孔廟東廡。
王孝通,唐初數學家。著有《緝古算經》,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方程及其解法。
王孝杰(約632-697),京兆新豐人。武則天時期大將。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唐朝文學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閣序》。
王晙(653-732),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名將。
王仲丘,沂州瑯琊人,唐代禮學家。撰《大唐開元禮》150卷,由是唐五禮之文始備。
王翰(687-726),字子羽,太原晉陽人,唐代邊塞詩人。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太原晉陽,盛唐詩人。
王灣(約693-751),洛陽人,盛唐詩人。代表作《次北固山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邊塞詩人,被譽為“七絕圣手”。
王維(701-761),字摩詰,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濟),祖籍太原祁縣。盛唐詩人,有“詩佛”之稱;亦為畫家,被稱為“南宗畫之祖”。
王忠嗣(706-750),初名訓,祖籍太原祁縣。唐玄宗時期名將,唐朝歷史上唯一的四鎮節度使。
王冰(710-804),號啟玄子。唐代醫學家。著有《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百丈懷海禪師(720或749-814),俗姓王,福州長樂人。唐代佛教改革家 ,創制《百丈清規》。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中唐詩人。
王仙芝(?-878),濮州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
王處存(831-895),京兆萬年人,世籍神策軍。唐末名將。
王建(847-918),字光圖,陳州項城人。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王處直(?-922),字允明,京兆萬年人。五代十國初期北平國的統治者,王處存之弟。
王審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五代閩國創建者,閩王。王潮弟。
王彥章(863-923) ,字賢明,鄆州壽張人。五代后梁大將,人號“王鐵槍”。
王镕(873-921),又名王矪,五代十國初期趙國君主。王景崇之子,世襲成德節度使。
王全斌(908-976),并州太原人,五代至北宋初名將。為北宋滅后蜀的主要將領。
王審琦(925-974),字仲寶,洛陽人。北宋初年大將。建隆二年(961)“杯酒釋兵權”,被迫交出兵權。
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謚“文正”。
王欽若(962-1025),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東門王家)人。北宋真宗朝宰相,主和派的代表,主持編纂《冊府元龜》,謚“文穆”。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咸平五年(1002)鄉試、會試、殿試皆第一,為“連中三元”的狀元。北宋宰相,謚“文正”。
王德用(980-1058),字符輔,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北宋名將。謚“武恭”。
王惟一(987-1067),名惟德,宋代杰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王珪(1019-1085),字禹玉,華陽(今成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謚“文恭”。
北宋著名宰相王安石[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號半山,臨川人,封荊國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謚“文”。
王韶(1030-1081),字子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名將。主持熙河開邊。謚“襄敏”。
王詵(1036-?),字晉卿,太原人。北宋畫家、駙馬。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儒學家,著《春秋列國名臣傳》。
王重陽(1112-1170),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創始人,后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其七位出名的弟子,被稱為北七真。
王柏(1197-1274),字會之,婺州金華人。南宋經學家。被奉祀于孔廟東廡。
王堅(1198-1264),鄧州人,南宋抗蒙名將,釣魚城之戰南宋主將。謚“忠壯”。
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南宋官員、學者。著有《三字經》。
王恂(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縣人,元代數學家,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歷》。
王實甫,元雜劇著名作家,著有《西廂記》。
王禎(1271-1368),字伯善,東平人。元代農學家。有《王禎農書》留世,是中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王保保(?-1375),母親是維吾爾人,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名將。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在鄭和下西洋船隊中其地位僅次于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鄭和病逝后由其率船隊返航。
王翱(1384-1467),字九皋,明代大臣,生于今河北省孟村縣王帽圈村。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謚“忠肅”。
王振(?-1449),蔚州(今河北蔚縣)人,明英宗時期的著名宦官。
王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世稱震澤先生,吳縣(今蘇州)人。明代文學家、內閣大學士。謚“文恪”。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2]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奉祀孔廟東廡,謚“文成”。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河南儀封(今蘭考)人,祖籍潞州,明代文學家、哲學家。“前七子”之一。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謚“肅敏”。
王國光(1512-1594),字汝觀,號疏庵,山西陽城人。萬歷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是張居正改革的重要助手。
王崇古(1515-1588),字學甫,號鑒川,山西蒲州(今永濟西)人。明朝將領、官員。官至刑部尚書、兵部尚書。促成俺答封貢,“身歷七鎮,勛著邊陲”。謚“襄毅”。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
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太倉人,明代內閣首輔。謚“文肅”。
王衡(1561—1609),字辰玉,號緱山,別署蘅蕪室主人,太倉人。翰林,書法家、雜劇家。王錫爵之子。
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2]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太倉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王衡之子。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世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思想家。
王進寶(1626-1685),字顯吾,甘肅靖遠人。精騎射。清朝綠營名將。
王錫闡(1628-1682),字寅旭,號曉庵,江蘇吳江人。明末清初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計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
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初詩人、學者、文學家,官至刑部尚書,謚“文簡”。
王杰(1725-1805),字偉人,號惺國,陜西韓城人。清朝狀元、軍機大臣。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清代訓詁學家。
王清任(1768-1831),字勛臣,直隸玉田人。清代醫學家,著有《醫林改錯》。
王鼎(1768-1842),字定九,號省厓,陜西蒲城人。清朝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王聰兒(1777-1798),湖北襄陽人,清朝白蓮教起義女首領。
近現代
王熾(1836-1903),字興齋,彌勒縣虹溪人。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
王正誼(1844-1900),字子斌,滄州人,清末俠客,別號“大刀王五”。
王懿榮(1845-1900),字正儒,山東福山古現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
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號冠喬、冠儒,直隸正定縣牛家莊人。清末民初軍事將領、政治家。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鹽官鎮人。中國近現代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王荷波(1882-1927),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
王正廷(1882-1961),字儒堂,浙江奉化人。外交官、體育活動家。致力于奧林匹克運動在中國的開展,被譽為“中國奧運之父”。
王云五(1888-1979),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民國出版家、官員。官至財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曾代理行政院院長)。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臺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
王亞樵(1889-1936),字九光,民國時期著名刺客、抗日志士。
詩人李百藥簡介
李百藥 (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后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為區別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
七歲能屬文。隋時,襲父德林爵,為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煬帝銜之,奪爵還鄉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書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謚曰康。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穿池筑山,文酒譚詠,以盡平生之志。一卷。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曾任東宮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還承襲了父親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入唐后,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任禮部侍郎,最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縣子。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游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生平】
[出仕為官]
李百藥幼時很聰慧好學,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他家作客,談詩論文。客人讀陳時著名學者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瑯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云‘鄅國在瑯邪開陽。’客人聽后大為驚嘆。 百藥二十歲左右,正值隋朝初年,被授東宮通事舍人,步入仕途。不久,升遷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的學者。年少有才的百藥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稱病辭官。
開皇十九年(599),因父親去世,襲爵安平公。左仆射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很看重百藥,于是奏請授百藥為禮部員外郎,太子楊勇又將百藥召為東宮學士。從此,百藥發揮自己的才學,奉詔參與修《五禮》 ,定律令,撰《陰陽書》,作奏議文表。然而正當百藥積極施展才能抱負之時,卻突然被卷入最高統治層的爭斗中,成了受害者。原來,隋文帝第二子晉王是個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對其兄楊勇的太子之位早存覬覦之心,乘出鎮揚州(今屬江蘇)之機,四處招攬人才,培植個人勢力。他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由此對他懷恨在心。
仁壽四年(604)隋文帝死,已謀得太子之位的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百藥被貶出京城,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后來罷州置郡,百藥的司馬一職也被免去,于是回歸鄉里。大業五年(609),百藥出任魯郡(治所在今東曲阜)步兵校尉,大業九年(613),戍守會稽(治所在今浙江紹興),后又授建安(治所在今福建建甌)郡丞。這時,隋末農民大起義正如火如荼地興起,百藥去建安途經烏程(今浙江吳興南)時,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于江都,隋皇朝統治機構一片混亂。百藥沒有到建安就職,參加了反隋的農民起義,先后任職于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占有江南一帶,北方李唐勢力浩大。派使者招撫杜伏威,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遂前往京城,命部將輔公祏與百藥留守。但杜伏威在途中又有些猶豫后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百藥,幸杜伏威養子王雄誕極力保護,百藥得免于死。隨后輔公祏起兵反唐,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平定輔公祏后,李淵就要治百藥之罪,恰好這時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并非同黨。李淵這才怒氣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將百藥流放涇州(今甘肅涇川北)。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委以重任]
唐太宗即位后,他很看重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并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百藥又奉詔撰北齊史,貞觀十年(636)正月《北齊書》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這個時期是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較充分發揮,官位顯赫,生活安定。他自然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由于以往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數次遭人譖害,甚至險些喪生,因而他生活閱歷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政治經驗。從他撰《封建論》和《贊道賦》兩件事中可看出李百藥的政治眼光和對李唐皇朝的忠心耿耿。
[一論一賦]
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蕭瑀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后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極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這一通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等都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百藥認為,時代變了,制度也須改變,實行郡縣制是必然趨勢。贊成分封者,是不通古今變化。當今若實行分封,就如同結繩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劉、曹之末,等于鍥船求劍。這是一種樸素的歷史發展觀點。
接著,百藥具體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封邦建國之后,使受封家族以高貴門第自傲,忘記先人創業的艱難,不愿靠個人才干而進取,莫不一代比一代驕奢殘暴。并且數代之后,王室一旦衰弱,所謂藩國屏障就會變成仇敵,封國各行其是,強國欺凌弱國,爭奪土地人口的戰事不斷。百藥以春秋二百年間,略無寧歲的史事來說明,分封制造成了連綿不斷的攻伐征戰。另一方面,百藥大力推崇郡縣制的優越性:設官分職,任賢使能,內外百官都由朝廷決定。可以從士人庶民中提拔人才,可以像水鏡那樣清晰地考察他們。以資格及辛勞程度確定其官職階品,以政績優劣確定廢黜或遷升。總而言之,爵位不世傳,啟用賢人之路就廣;百姓無定主,與朝廷的離心力就不大。《封建論》表現出維家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進步傾向,充分肯定了郡縣制取代封建制是歷史的進步。百藥卓越的政治見解,深深打動了唐太宗,太宗竟從其議。唐中葉,有一篇著名的《封建論》,可以看作是百藥《封建論》的繼承和發展。
還有一件事反映出李百藥對唐皇朝的忠心耿耿。貞觀四年(630),唐太宗授百藥太子右庶子,令其輔教太子承乾。起初太子對學習經籍頗有興趣,但后來耽于享樂,嬉戲過度。于是百藥便作《贊道賦》一文以規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后非常贊賞,派使者對百藥說:我在太子處見到你所獻的賦,以歷來儲君成敗事告誡太子,很是精辟切實。我選你輔佐太子,非常稱職,希望能善始善終。賜百藥彩絹五百段。
百藥以才學和操行聞名于世,受到各方面名流的敬重。他為人沉靜寡言,樂于引進青年,提攜后進,又不喜聚斂財富,所得俸祿,多散分親友。百藥不但在史學上有突出成就,而且文學上也造詣頗深,尤其擅長五言詩,通俗易懂,雖樵童牧豎,并皆吟諷,可見影響之廣。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讓也進入晚年的百藥以此題另作一篇。文成,唐太宗極為贊嘆: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貞觀末,百藥因年老執意辭官,回到故里。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年八十四。有文集30 卷。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作北齊書]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這是他在史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齊書》50 卷,大致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的歷史。由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歷史敘述的系統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敘高歡事跡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百藥撰《北齊書》,有數家北齊史可供參考,最主要的是其父李德林的未完稿。李德林在北齊官中書侍郎,曾奉詔修國史,終北齊末,修紀傳體北齊史27 卷,全書未成。入隋后,李德林續撰,增至38 卷,送交朝廷,藏于秘府。其他北齊史有,王劭《齊志》及《齊書》。王劭,字君懋,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為著名史家。他最初撰編年體《齊志》20 卷,又撰紀傳體《齊書》100 卷。此外還有崔子發《齊紀》30 卷。
駭人聽聞是何意?出自于哪?
【釋義】使人聽了非常吃驚,故意夸大其詞。駭:驚嚇。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劭傳》。
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他從小就愛好讀書,年青時就因為博聞強記而聞名。當時的一些義人如果遺忘了古書上的內容而一時又無書可查時,就會去請教王劭,王劭都能一一回答,以后有機會查對古書,便發現王劭答的和書上一字不差。隋文帝楊堅看到王劭很有才學,任命他為著作佐郎。
王劭雖然滿腹學問,但他卻很不老實,老愛用學問耍人,實際上是在玩小把戲阿諛奉承上司。
有一次,隋文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他想爬上一座高山,但卻爬不上去,后來得到侍從崔彭等人的相助才上得山去。王劭嘆后對皇帝說:
“這是一個大吉大利的夢:夢見高山,說明皇上的帝位像高山一樣穩固。崔彭好比彭祖(傳說中的長壽人物),這是長壽的象征。”隋文帝聽了很高興。
王劭除了拍馬屁,還靠故弄玄虛的手法欺騙隋文帝。他經常假托什么囹讖命符散布荒誕的童謠,謊報各種神奇怪異的現象,以此來預卜國家將如何如何興旺。
例如有一次王劭詭報某地發現神龜,龜腹上有“天下楊興”四個字。皇后死后,他也胡編亂造,說皇后是“妙善菩薩”轉生,她不是死,而是“返真升入仙道”,以此討得文帝的歡心,保持他的官職。所以《隋書》評價王劭說:王劭喜歡用怪誕不經的語言、粗俗鄙野的文字、不合實際的內容,駭人視聽,最終使得大家都看不起他。
古代“王姓”名人有哪些?
王亥,公元前20世紀末期,又名振,商朝河南商丘人。是閼伯(契)的六世孫,冥之長子,繼任為商族首領,殷人先公之一。王詡,即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的鼻祖、軍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有蘇秦、張儀等。
王良,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者。
王廖,戰國時期秦人,名將兼兵法家。賈誼《過秦論》中例舉六國當時的頂級名將亦有王廖。
王翦,戰國時期軍事家。頻陽東鄉人,秦國滅六國的軍事主帥。
王綰,秦國人,有秦朝以來歷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王陵,沛縣人。西漢初年大臣。漢初的第三任丞相。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先后嫁給匈奴王父子。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33歲去世。
王褒,字子淵,西漢人,文學家,蜀資中人。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寫有《甘泉》《洞簫》等賦十六篇,與揚雄并稱“淵云”。
王欣(xīn),濟南人,西漢昭帝時期的丞相。
王吉,字子陽,瑯琊人,西漢時期的儒、經學家,博士諫議大夫,精通五經,以賢聞名。即墨九賢之一。
王駿,西漢瑯琊人,御史大夫。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漢平陵人。以明經射策甲科為郎。建昭中,任光祿掾。建平中,遷御史大夫。哀帝時為丞相。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王莽姑母,史稱孝元皇后,漢元帝劉奭的皇后,漢成帝劉驁的生母。
王鳳(?—前22年),西漢權臣,大司馬大將軍。字孝卿,魏郡元城人。外甥是漢成帝劉驁。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新朝開國皇帝(建興帝)。
王鳳,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匡,新莽末年綠林起義軍首領,新市人。
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東漢開國大將,后追加云臺,又有云臺三十二將之說。
王隆,字文山,馮翊云陽人。漢光武建武中,為新汲令。能文章,所著詩、賦、銘、書凡二十六篇。其撰《漢官解詁》,被譽為“博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順帝時,為侍中。著《楚辭章句》行于世。其賦、誄、書、論及雜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漢詩》百二十三篇。
王延壽,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魯國,作《靈光殿賦》。
王良,字仲子,東海蘭陵人。少好學,習《小夏侯尚書》。王莽時,寢病不仕,教授諸生千余人。
王堂,字敬伯,廣漢郪人。因治理有道,招賢納士,不為權貴所屈,為史所稱道。
王景(30—85年),字仲通,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樂浪郡謅邯(今朝鮮平壤西北)人,祖籍瑯邪郡不其縣(今山東即墨西南)。受家庭影響,少學易,廣窺眾書,又好天文術數之事,沉深多伎藝。
王符(85—162),字節信,安定臨涇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著有《潛夫論》流傳后世。
王次仲,東漢書法家(一說秦書法家),上谷郡沮陽縣人。我們今天所寫的楷書,又叫正書、真書。由王次仲首創。
王充(27—96),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王充是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與王符、仲長統被稱為“漢世三杰”。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人。世仕州郡為冠蓋。東漢末年司徒。養女即貂蟬。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今山西太原)人。魏國司空,著有《治論》《兵書》等數十篇論著。
王渾(223—297),字玄沖,太原晉陽人。西晉司徒。有文集五卷。
王濟(246—291),字武子,太原晉陽人,名士。西晉大將軍王渾的次子。
王長文(約238—302),字德攜,三臺人,西晉經學家。
王朗(?-228),字景興本名王嚴,東海郯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魏國司徒。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揚道德。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后期大將。
王叔和,名熙,漢族,山陽高平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湖縣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將領,曾指揮滅吳的戰役。
王祥(185年—269),字休征,瑯琊臨沂人,西晉太保,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
王戎(234—305),字濬沖,瑯琊臨沂人。西晉名士,神童,“竹林七賢”之一。
王敦(266—324),字處仲,瑯邪臨沂人。東晉權臣,大將軍。
王導(276—339),字茂弘,瑯琊臨沂人,東晉丞相,人稱“仲父”。謚“文獻”
王承,字安期(約273—318),太原晉陽人,東晉初年名士。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時前秦統一北方,謚“武侯”。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浙江紹興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書圣。人稱“王右軍”。一生書法作品頗多,代表作品《蘭亭序》。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浙江會稽人,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并稱二王。書法作品《鴨頭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祖籍臨沂,晉代書法家。他的真跡《伯遠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里的三希之一。
王鎮惡(373—418)東晉名將。北海劇縣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后隨叔父歸晉,曾立馬赫赫戰功。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瑯邪臨沂。王珣子。南朝宋太保,謚文昭。人望所宗,書翰、儀體,后人皆依放之。
王僧虔,字簡穆,祖籍瑯琊臨沂,南北朝時期人,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
王僧孺,南朝梁詩人、駢文家。山東郯城人。
王融,字元長(467—493),南朝齊文學家。原籍瑯邪臨沂。王僧達之孫。王儉從侄。少年聰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時即舉秀才,入竟陵王蕭子良幕,極受賞識,“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約、謝朓、周颙等一起,創建講究聲律的新變體,即永明體詩,推動了詩歌形式的發展。他的詩音韻和諧,“詞美英凈”(《詩品》),如“林斷山更續,洲盡江復開“
王籍,字文海,祖籍瑯邪臨沂。南朝梁詩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詩,而享譽王籍詩史。
王儉,字仲寶(452—489),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祖籍瑯邪臨沂。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
王逡之,字宣約(?—495)瑯邪臨沂人。南朝齊文士。
王遵業(?—528)太原晉陽人。北魏著名文史學家。與袁翻、王誦被時人譽稱“三哲”。
王誦,字國章,王肅長兄融之子,瑯邪臨沂人。學涉有文才,神氣清俊,風流甚美。
王僧辯,字君才(?—555)太原祁縣人。南朝梁大都督,重要戰役平定”侯景之亂“
王智深,字雪才,瑯邪臨沂人。南朝齊文士。
王思政,太原祁縣人。西魏大將。
王雄,字胡布頭(506—564),太原人。北周大將。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
王琳,字子珩(526—573),會稽山陰人。南朝梁將領。
王褒,字子淵(約513—576),祖籍瑯琊臨沂,南北朝文學家。曾祖王儉、祖王騫、父王規,俱有重名。
王元規,字正范(516—589)太原晉陽人。南朝梁儒學家。
王胄,字承基,郡望瑯玡臨沂,工詩能文,與虞綽齊名。所作詞賦,頗行于當世。
王孝籍,隋平原人。少好學,博覽群言,遍治五經,頗有文干。
王頍,字景文(551—604)太原祁人。隋代文學家。《隋書·文學王頍傳》
王劭,字君懋,太原晉陽人。隋代歷史學家。
王貞,字孝逸,隋代梁郡陳留人。文學家
王通,字仲淹(584——617年),絳州龍門人。隋朝時期著名大儒。奉祀孔廟東廡
王勃,字子安(649—676),絳州龍門人,唐朝文學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閣序》。
王玄策,唐朝河南洛陽人。唐初貞觀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
王方翼,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人。唐初名將。
王孝杰(約632-697)唐朝將領。京兆新豐人。武則天時期大將。
王翰,字子羽(687-726)太原晉陽人,唐代邊塞詩人。
王之渙,字季凌(688-742),祖籍太原晉陽,盛唐著名詩人,《登鸛雀樓》。
王維,字摩詰(701-761) 。祖籍太原祁。盛唐詩人、有”詩佛“之稱。是狀元也是畫派南宗之祖。
王元感,唐代儒學、經學家、學官。濮州鄄城人。
王紹宗,字承烈,瑯琊人,唐代儒學名士。
王仲丘,唐禮學家,沂州瑯琊人。撰《大唐開元禮》150卷,由是唐五禮之文始備。
王昌齡,字少伯(698-756),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七絕圣手”。“秦時明月漢時關”。
王建,字仲初(約767-830),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詩人。
王忠嗣,初名訓(706-750),祖籍太原祁縣,唐玄宗時期名將,大唐歷史上唯一的四鎮節度使。
王冰,號啟玄子(710-804)。唐代醫學家。他著成《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歷博士,數學家,專著《緝古算經》。
王彥章,字賢明(863-923) 鄆州壽張人。五代后梁大將。是五代時期數一數二的猛將,人號”王鐵槍“
王處存(831-895),京兆萬年人,世籍神策軍,祖輩為長安富族。其父王宗,官至檢校司空、金吾大將軍、左街使,遙領興元節度使。
王镕,又名王矪(873-921),五代十國初期趙國的君主。王景崇的兒子,世襲成德節度使。
王處直,字允明(?-922),京兆萬年人。五代十國初期北平國的統治者,王處存之弟。
王建,字光圖(847-918)陳州項城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
王審知,字信通(862-925),光州固始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閩王,軍中人稱白馬三郎。
王審琦,字仲寶(925-974)北宋初年大將。洛陽人。北宋太祖年間殿前都指揮使、領泰寧軍節度。以征李筠、李重進,為前軍副部署。建隆二年被迫交出兵權,為忠正軍節度使,鎮壽春,在鎮八年,為政寬簡。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從征太原,次年改鎮許州,留居京師。后與高懷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7]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 ,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旦,字子明(957-1017)。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謚文正。蘇軾為其家作 《三槐堂銘》。
王曾,字孝先(978-1038),青州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狀元“連中三元”。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謚“文正”。
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宋代杰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王柏,字會之(1197-1274)婺州金華人。南宋經學家。奉祀孔廟東廡
王重陽(1112年—1170)中國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創人,后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
王實甫,名德信(1260-1336)大都(今北京)人。元雜劇作家。《西廂記》。
王詵,字晉卿(1036-1093),太原(今山西)人, 北宋大畫家。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評。
王當,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儒學家,著《春秋列國名臣傳》。
王應麟,字伯厚(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祖籍河南開封。《三字經》
王恂,字敬甫(1235-1281)。元代中山唐縣人。精通歷算之學,與郭守敬等編制《授時歷》。
王禎,字伯善(1271-1368),元代東平人。農學、農業機械學家。有《王禎農書》留世。是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王冕,字元章(1287-135),浙江諸暨人。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
王蒙,字叔明(1301-1385)號黃鶴山樵等,湖州人。元四家之一。
王保保,(?-1375)母親是維吾爾人, 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將領,元庭對擴廓以國事任之。
王鏊,字濟之(1450-1524)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文學家、內閣大學士。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1472-1529)世稱陽明先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死后安葬于紹興山陰府城南的蘭渚山上,書法勝地蘭亭附近。
王翱,字九皋(1384-1467)明代大臣,生于今河北省孟村縣王帽圈村。永樂十三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御史,出鎮江西,懲貪治奸,七年冬督遼東軍務,景泰四年為吏部尚書,天順間續任,為英宗所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卒謚“忠肅”。
王廷相,字子衡(1474-1544)號浚川。明朝潞州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王世貞,字元美(1526-1590)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袖之一。
王錫爵,字元馭(1534-1614年)太倉人,明代內閣首輔。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歷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時敏,字遜之(1592-1680年)江蘇太倉人。清初著名畫家,“清六家”之一。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王進寶,字顯吾(1626-1685年)甘肅靖遠人。精騎射。清朝綠營名將。
王錫朋,字樵墉(1780-1841)直隸寧海人。抗英將領,武舉人出身。與葛云飛、鄭國鴻協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六晝夜,英勇戰死。
王引之,字伯申(1766-1834)號曼卿。江蘇高郵人,清代漢學家。承其家學,究心《爾雅》、《說文》、《音學五書》等,以求文字、音韻、訓詁之學。
王熾,字興齋(1836-1903)彌勒縣虹溪人。 中國封建社會唯一的一品紅頂商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