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與哪個人物有關(寒食節與哪個人物有關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寒食節與哪個人物有關,以及寒食節與哪個人物有關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寒食節的起源,與什么人物有關?
寒食節的起源,要從遠古時期開始說起,因為古代的人生活都離不開火,然而火又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災害,便有了火之神靈,要忌火,每年都要禁一次,然后重新點燃。當時稱為改火,改火時會舉行祭祖活動,久而久之,變成了禁火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春秋時代,禁火節又改名為寒食節,之所以改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介子推。傳說?。‘敃r介子推不愿意邀功爭寵,便帶著自己的老母親歸隱山林,后來被晉文公的手下放火燒山,想把他逼出來,結果兩人死在了山里,被活活燒死,因此,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每家每戶到他的忌日都不會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所以稱為寒食節。
到了魏晉時期,山西民間要求禁火一個月來表示紀念他,但在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經下過命令,要取消這個習俗,然而在不久之后,三國歸晉,因為它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介子推的歷史永垂不朽,又恢復起了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時間改為三天。同時大大推廣這個習俗,乃至全國各地,讓他成為了全國性的節日,此后這個習俗成為了人們的共同風俗習慣。
寒食節的由來源遠流長,經歷了許多變化與波折,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并在現在逐步發展,增加了祭祀、踏青、千秋等各種風俗。不同地方的叫法各有差異,但內容和意義都是相同的。后來因為寒食節和清明離得比較近,人們就把這兩個節日合并成為了清明節一起過。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以寄哀思。從最開始的禁火節過渡到寒食節,到現在的清明節,可謂是中國習俗,流傳變化,所形成的傳統節日。
寒食節與歷史上哪個名人有關
寒食節與歷史上的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晉文公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
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寒食節與什么時代的誰有關
寒食節與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有關。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寒食節的起源,與哪個人物有關?
顧名思義,寒食就是冷食,所以在冷食節當天,只吃冷食,不吃熱食,即禁止吸煙。
說起寒食節的由來,就不得不提春秋霸王晉文公。當時,晉國太子重耳為避災,流亡異國十九年。介子推大臣一直跟在他身后,從未離開。重耳逃進山里,沒有食物吃,甚至把大腿上的肉都割掉了。給沖兒吃。后來他下大力氣統治,最終成為一代名君,也就是晉文公。然而,介子推并沒有向高官討要好處,而是選擇隨母親退到綿山。金文公只好下令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介子推不肯離山,最終被葬身火海。晉文公介子感激忠臣之志,將他葬于綿山,并為他建廟。為了紀念他,他在他死的那天下令禁火,只吃冷食。
相傳晉文公執掌晉朝后,被封為“從龍”大臣,卻忘記割肉救他。正因如此,介子推也看穿了人的冷暖,知道世上大多數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患富貴,所以帶著母親隱居。晉文公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個好官員用詩告誡他:“龍餓無食,蛇斷筋。龍歸于深淵,棲于土。四蛇入土。洞里,各有一個地方。一條蛇。沒有洞,名在中場?!?/p>
晉文公看到之后,終于想起了和他一起的劫難,想起了對他的救命恩情。晉文公上山找他,羞愧地請他出來,分享榮華富貴。然而,界子推已經看穿了世間萬物,只希望大山將她隱藏起來。
晉文公反復尋找失蹤的介子,推了推他。這時,有一個人給了他一個想法,“放火燒山,逼介子出去見他”。晉文公竟然采納了這個壞主意,下令焚山。
卻不知,介子推寧死也不肯,最后被活活燒死也不愿出來見母親。晉文公很傷心,后悔也來不及,他知道是自己的“忘恩負義”,讓杰落到這個地步。晉文公命人用介子推生前所倚的柳樹,做成一雙木鞋,穿在腳下,說:“腳下悲泣?!?/p>
晉文公將隱居的山更名為“介山”,將故鄉更名為“介休”,以紀念介子推。晉文公還將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不允許晉為紀念介推而生火。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