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古詩人沒有恨事(恨自己沒本事的古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古詩人沒有恨事,以及恨自己沒本事的古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恨的古詩和詩義.........................
沁園春·恨
作者:鄭板橋
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
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難道天公,還箝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
上片“花亦無知,月亦無聊,酒亦無靈”。是說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能助人解除心中郁悶,就連平時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靈了。
接下來“把夭桃斫斷,煞他風景;鸚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硯燒書,椎琴裂畫,毀盡文章抹盡名。”。連夭桃這般艷麗的春花也要砍斷,鸚哥這樣可愛的靈鳥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硯書琴畫文章都要統統毀掉,一切虛名也都不要了。古人常以“焚琴煮鶴”來形容煞風景,這里更是大大逾越,幾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懷念的東西,都成了發泄的對象,以解心中之痛。藝術張力之強達到極至。
“滎陽鄭,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唐代傳奇小說《李娃傳》寫滎陽鄭生本宦家子,與妓女李娃戀愛,金錢被老鴇設計掏空,靠幫人唱喪歌糊口。(原來這行業古已有之,現在公墓里那些幫人唱喪歌的算不得開拓創新哦,呵呵~~)后又淪為乞丐。李娃不忘舊情,予以搭救,助其中科舉,得顯宦。而鄭板橋在《道情十首》小序中也曾提到:“我先世元和公公(滎陽生)流落人間,教歌度曲。”此三句頗不將封建禮法放在眼里,公然宣示:我滎陽鄭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風情,不靠做官,只靠教歌度曲,乞食與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來。不羈之情,躍然句中。
下片“單寒骨相難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舊時認為人的骨相可以決定人的貴賤窮達,如方頭大耳為福相,反之為薄相。席帽是以藤席為骨架的帽子。“青衫”為當時低級官員或一般文人所穿之服裝。這里的表露出:自己天生的單寒骨相沒法改變,頭戴席帽,身著青衫的瘦弱寒酸相為人所笑。
“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長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處蓬門秋草,窗戶不嚴擋不住風雨,夜夜伴隨孤燈度過。在描述簡陋的居住環境的同時,也反映了詞人的心態,包含著恨世道不公的意味。
“難道天公,還鉗恨口,不許長吁一兩聲?”境況都已經這樣了,難道老天爺還要封住詞人之口,連嘆氣都不允許嗎?
“癲狂甚?取烏絲百幅,細寫凄清。”烏絲:即烏絲欄,一種有格線的絹素或紙箋。詞人性格直率,癲狂得很,心有不平,豈能不鳴?于是取出烏絲欄百幅,細細寫出心中凄清之恨。
詩句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水調歌頭.中秋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解釋:(1)高邁的意氣,在“把酒問天”中排空直上。
清滿的明月,照耀著醉態朦朧的兀傲詞人。月宮本非人間,豈可以“年”月相詢?“瓊樓”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間之炎涼?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飄逸中,未嘗不帶幾分怫郁的清狂。徹夜的無眠畢竟孤清,親人分隔的惱恨,便只能唯圓月是問。 月兒無恨,又焉知人間之離愁?陰晴圓缺,自是天運之常道。醉中的思緒曠達而無奈,那離合的悲歡,正可借自寬自慰消解。最有韻致的當然還是結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滿希翼, 明麗的圓月,便不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絕唱!
(2)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3)這首詞寫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的中秋節,這一年也是蘇軾出任密州的第三年。詞分為上闋和下闋,詞中有中秋的圓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詞人深思,惆悵,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蘇軾在詞的小序寫道:“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閉上眼將自己放置在這樣的場景里,酒杯中殘留的曖昧余香,與流動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劇烈地碰觸飲酒人此時敏感的神經。沒有醉酒的經歷,不過見過一些,聽過一些,在想,在那瞬間的人,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月下,醉酒的人也許無法辨認,究竟是自己的視線模糊,還是事物的輪廓模糊。而我想,在覆蓋的模糊中,一定會有某種存在的確定主宰著人的意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間在不停前移,時代在不斷更替,但人尋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輕易改變。記得在電視里看到過很多次人醉酒的場景,他們在自己搖晃的視覺空間中暴露著自己發問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圖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總能帶來很濃的相思情緒,盡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種相思中落寞,但卻不能說出這一晚與一年中剩下的364個夜晚有什么區別。也許人們已經習慣地把它當作了一個悄悄承認自己消極一面的借口。蘇軾凝望著深藍天空中的明月,回味著滑過喉間的酒味,設下疑問,讓我們看到他心境的困惑與惆悵。這種方式的設問,讓我想起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前覺得天際因為它的廣闊無邊而寬容得能包容下每一個彷徨的人關于宇宙關于人生的疑問,但發現人們虔誠的等待卻被天際的空曠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舊空洞而不知所措。但也許,對天設問是古人偏愛的一種形式,亦或是一種固執的表現。“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一句在回答前面問題的同時又設下了新的疑問,是蘇軾更深沉的思索。兩句相關聯的疑問讓詩人豐富幻想的產生展現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一句寫到了詩人從現實中引出的幻想。覺得蘇軾是一個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賦》中一樣,詩人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融在一起。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蘇軾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飄逸的情懷,也或許是因為大自然——這個客觀的實體不會給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帶去任何禁錮和壓迫,便也或多或少淡化了人們主觀情感里的痛苦。當時的蘇軾正遭遇著政治上的失意——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調任地方官,前途的渺茫,加上與弟弟子由各分處異地,內心的抑郁如同一種強烈的藥劑,使他產生了“乘風歸去”的翩然想法。這也恰恰體現了蘇軾“出世”的思想。上闋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現實與幻想的摩擦,隱射出蘇軾矛盾在“出世”與“入世”間的復雜心態。他再次提出了上天和自己都無法作答的疑問,內心的蒼涼無奈與孤獨,赤裸在“青天”陪襯的“明月”里,而又被腦海中幻想與真實存在的現實所釋放。
我想,當心緒復雜或是混亂時,依賴某一種純粹的情感或許可以是一種得到救贖的方法。蘇軾對弟弟子由的想念不僅是當時特定環境下的產物,更是他尋找自我寬慰的一種途徑。在詞的下闋,詩人用一種美好的藝術形式,表現了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讓我們看到人生中的悵恨和悲怨被因此轉化為了哲學上的曠達。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此時的月亮被賦予了生命的跡象,月光從紅色樓閣到雕花門窗的流動,恰好與蘇軾波動的思緒所對應。月光最后移落到了長夜無眠的人身上。這樣的畫面讓我想起小時常背誦的李白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似乎思念的苦總會在月光的映襯下顯得越發深切濃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會因為有了黑夜中月光映照下影子的陪伴,而在不情愿中更清楚的看到孤獨的全身。蘇軾在相思情最強烈時遭遇到月亮最最完整與明亮的一面,而無聲緩緩釋放熱量的月亮卻單純得一無所知。詩人用反詰的語氣發出了對月亮的質問:月亮本來是沒有恨事的,為何偏要在人們離別之時顯出晶盤的樣子,偏要增添人們多少“月圓人未圓”的悵恨。這是蓄謀的嘲弄?還是另類的同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既是對上一句的回答,又是詩人對人生的重新思考:自“古”以來,世上便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的一生中有歡樂必有悲苦,有團聚必有離別,就好比月亮也會遇到陰、晴、圓、缺。有人說這是蘇軾對人生哲理性的思索,他意識到了事物的殘缺性和兩面性。蘇軾將感情轉入理智,化蒼涼為明達,在對人生的詮釋中找到了自我寬解的路徑。不過想問自己:人在想不到其他出路時,是否常去找一些看似與自己“同命相連”的事物來進行類比,以此得到一絲絲的安慰?全篇的最后一句蘇軾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南宋謝莊《月賦》的詩句也寫道:“美人邁兮音塵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情,那么與親人的離別也就不用一直悲傷哀怨,只求永遠身體健康,能在千里之外共賞明月。不用懷疑,字的表面證實了詩人的灑脫與曠達 ——詩人似乎將自己對人生的思想領悟再一起升華,將之前所有的疑問化作一種美好的祝愿,充滿迷茫苦悶悵恨凄切的情緒終究被積極達觀的心境所替代。但是想問問當時的蘇軾,難道糾纏于內心的的疑慮就真的那么容易消散嗎?那“悲觀”連帶出的一切孤獨,迷惘,絕望,無助又有多少價值存在于一個人不可見的內心深淵呢?
“恨”在古詩中的含義
“恨”在古文中的意思有:不滿意,遺憾;怨恨,仇恨。
1、不滿意;遺憾。
(1)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輟copy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有一次)他停下耕作走到田埂上,惆悵惱恨了很久。
(2)宋代歐陽修《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這三件事,是百我的遺憾。
2、怨恨;仇恨。
(1)唐代李朝威《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然而,怨恨銘心刻骨,還有什么能愧疚的躲避?
(2)宋代歐陽修《秋聲賦》:“念誰度為這戕賊,亦何恨乎秋聲。”想想誰是這傷害,又為什么要怨恨那秋聲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首帶有“恨”字的古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宋朝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闋詞】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注釋】
達旦: 到天亮。
子由: 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 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闕: 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
歸去: 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瓊樓玉宇: 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 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何似: 何如,哪里比得上。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此事: 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但: 只。
千里共嬋娟: 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指月亮。
【作品賞析】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游》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