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魏伐蜀吳不救(魏滅蜀之戰 吳國不救)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為什么魏伐蜀吳不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魏滅蜀之戰 吳國不救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魏滅蜀漢時吳國衰落了,怕魏國打它,所以沒有出兵救蜀漢?
他們三個之間本來就是相互敵對的,所以他沒必要去救蜀漢。再就是那時候五國已經不是很強大了,所以沒法救了。
魏滅蜀時,東吳為什么沒有出兵去救
魏滅蜀時,東吳已經衰落了,所以東吳不敢出兵救蜀漢,怕魏國打它
三國末期魏國攻打蜀國,為什么吳國沒有出手相救
其實,蜀漢滅亡前,東吳是盡力去救蜀漢了的。根據《三國志·三嗣主傳》記載:冬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甲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如沔中,皆救蜀。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后罷。這段記載說的很明白:蜀漢向東吳求救,東吳派遣丁奉出壽春,“圍魏救趙”,又派留平前往荊州商議從永安入川,另外,還派丁封,孫異從漢水入漢中救援。從部署來看,東吳其實盡了力,他們動用了可以動用的力量,以當時僅有可能的途徑試圖救援蜀漢,減緩蜀漢的軍事壓力。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蜀主劉禪降魏問至,然后罷。”
東吳全力救援蜀漢,如果兩家合兵,魏軍未必能滅掉蜀漢,搞不好魏軍還會覆沒于四川山中。但是,東吳到底沒有來得及救援蜀漢。東吳未能及時救援蜀漢,從時間上看,不能怪東吳動作慢,只能怪蜀漢滅亡太快。蜀漢求救的信息是十月份送到東吳,但下個月劉禪就投降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東吳又怎么來得及救援呢?可是,到此我們又有了疑問。我們都知道,蜀漢地處四川,崇山峻嶺,沿途都是險要關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漢坐擁十萬大軍,怎么說滅亡就滅亡了呢?為什么滅亡的如此迅速呢?要說起來,蜀漢迅速的滅亡的最大責任人有兩人:一個是后主劉禪,另一個是蜀漢軍隊主將姜維。
三國鼎立被破之際:曹魏滅蜀漢,東吳為什么見死不救
蜀漢求救的信息是十月份送到東吳,但下個月劉禪就投降了,短短一個多月時間,東吳來不及救。
大勢所趨。
在三國時期,南北差異明顯,赤壁之戰后蜀國+吳國+荊州三地人口,和經歷黃巾之亂之前的州冀州三分之一人口相仿。所以東吳才那么多投降派,并非完全是膽小怕事,而是真的底子差距太大。北方雖然經歷黃巾之亂和多次內部征戰后人口大大減少,但后期魏國遵循防守反擊政策休養生息,國力已經逐步恢復。
所以諸葛亮才不得不九伐中原拖住魏國,不讓魏國充分恢復,進行損人不利己的焦土戰術,因為魏國一旦充分恢復蜀國就徹底沒機會了。但魏國硬是活生生抗下了,反而拖得蜀國干涸了。魏國甚至推出了“圍城百天投降無罪”和“九品中正”制度來收買地方士族的心,蜀來了這些城池就拖,然后拖不住了就投降,蜀國只有道義算優勢也不敢下死手,然而蜀國一旦撤退,這些地方大員就立刻回歸魏國懷抱——圍城百天投降無罪嘛,所以蜀的進攻就跟打在棉花堆里一樣,如陷泥潭難以打到實處。進入三國末期,蜀內部都厭戰情緒嚴重,國力接近崩潰,面對魏的寬容政策,大多數大家族都想著投降。
后來姜維面對鄧艾等人的魏軍部隊,大戰于強川口,只一個月就被擊敗。姜維被迫退守陰平,鄧艾部隊得以深入蜀中。大勢已定,官員想投降,軍隊想解散,人民想停戰,劉禪能怎么辦?他看不見贏得希望,人口有差距,人才有差距(三國時北方是文化中心)馬和鐵有差距(隴右西涼兩大產馬地,蜀國怎么打都打不下,后期蜀全國騎兵不超3千還大多是矮種馬,而魏騎兵隨意一支騎兵部隊都以萬論)是可以勉強打,但這樣的意義是什么呢?還不如趁現在尚有資本求一個好下場。對官員,百姓和自己都有好處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古代還好,現代因交通發達尤為如此。基本上就是拼國力的對耗游戲,蜀國的陌路非戰之罪,是國力強弱的本質差異。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增強人才培養和工業化發展程度,增強綜合國力,古代交通信息堵塞尚可以憑借計策和血勇以弱勝強,而現代戰爭視野全開交通發達,完全就是綜合國力的互懟戰,幾乎沒有多少計謀可以施展的余地,我們要吸取教訓增強以科技和工業化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發展,以避免近代中國落入蜀國的陌路
曹魏滅亡蜀漢時,東吳為何見死不救呢?
東吳不是見死不救,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蜀國滅亡了,吳國的下場肯定不蜀國好不到哪里去,東吳也展開了一系列救蜀的行動,只是蜀國滅亡的速度太快了,東吳的這一系列行動根本沒來得及施展,蜀國就滅亡了。
蜀漢后期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蜀漢了,諸葛亮死后一切都變了,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弟子,一直想要完成諸葛亮沒有完成的北伐,于是姜維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去北伐的路上,但是最后還沒有成功,蜀漢的國力原本就不是很強,連年的北伐,更是掏空了蜀國的國力,蜀國的國力直線下降,百姓們也是怨聲載道。
原本蜀漢的國力就是不如魏國的,諸葛亮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強行北伐,為的就是能夠以舉擊潰曹軍,為蜀漢贏來發展的時間,成功了蜀漢的前途就一片光明,北伐失敗了的話,蜀漢就會一步步走向滅亡,最后的結果是北伐失敗了,蜀國和魏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
諸葛亮,姜維北伐的確是消耗了蜀國的國力,但是這里面也有劉禪的原因,劉禪真的不是一個好君主,他在位的時候蜀漢內政混亂,人心不齊。全國上下都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他們面對魏國的大軍根本就沒有信心去抵抗,所以才會這么快就失敗。
三個國家中魏國的實力最強,所以吳蜀兩家就聯合在一起共同抵抗魏國,當時魏國攻打蜀國的時候,吳國派出了兩支軍隊,一支軍隊去支援蜀國,一支軍隊去攻打魏國,但是這個計劃才剛剛實施,沒想到蜀國就已經被魏國攻下了,我想吳國也不會想到蜀國會這么弱。如果當時蜀國能夠多支持一段時間的話,我想三國鼎立的局勢有可能還會再持續一段時間。
三足鼎立的三國,為什么魏國滅蜀國的時候,吳國卻見死不救呢?
三國走到后期我們基本熟知的大將和謀士都已經凋零,蜀國已經是到了第二代劉禪手中,魏國就更夸張了已經傳到了第四代曹芳的手中因為曹芳年幼被權臣司馬懿把持朝政。此時的蜀國經過諸葛亮北伐已經是窮兵黷武,國力嚴重的衰弱。反則魏國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有著廣闊的土地和人口在實力上已經遠勝蜀國。
這樣的背景下魏國改變了以往的守勢掌握的主動權開始謀劃攻取蜀國。在司馬師和司馬昭的授意下魏國集結二十萬大軍討伐魏國這一年是公元263年的夏季。其中主將就是魏國后期的名將鄧艾和鐘會他們都算得上司馬懿的學生典型的司馬一黨,所以司馬師也放心把兵馬交給他。這一戰也被稱為滅蜀之戰。它的意義在于拉開了三國結束的序幕,最終在蜀國名將姜維的拼死抵擋下也無濟于事蜀后主劉禪直接投降,蜀國也由此滅亡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被打破。?? 這上面發生的事情在當時的時代可以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
作為吳國是知道自己身處的地位的,蜀國和魏國打的熱火朝天的為什么沒有去救援呢?其實這個真的是大家誤會吳國了,不是吳國不想救而是救援不及。原因也是讓人感到無語就是劉禪投降了,敗得太快導致吳國的援兵還沒到蜀國就投降,再去蜀國的話就毫無意義可能還會又危險。?這個事情在三國志中就有著明確的記載。得知魏國進攻蜀國的第一時間,吳國就開始討論怎樣去救援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對于救不救蜀國大家已經非常的清楚。一共制定了三個方案,一路進攻魏國的城池使得魏國必須回兵救援;第二路從永安方向進入蜀國腹地;第三路直接進入漢中。方案制定的是非常完善并且吳國也是傾國之力在幫助蜀國擊退魏國??墒亲詈笤趺磿е逻@樣的結果呢?
這主要是魏國的大將鄧艾的杰作,他帶領大軍一路無往不利卻在劍閣和帶著蜀國主力的姜維對峙。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這個時期對于魏國來說是形式及其的危險。鄧艾就想著單獨帶領一直偏軍偷偷渡過陰平奇襲了成都,本來劉禪堅守成都等姜維回兵救援就可以萬無一失,可是劉禪卻選擇了投降。老大都投降了姜維帶領著主力屬于孤軍被困在劍閣也無濟于事最后蜀國滅亡。吳國的救援也沒有了作用,所以我們只能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關于為什么魏伐蜀吳不救和魏滅蜀之戰 吳國不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