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五言律詩(怎么寫五律詩)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寫五言律詩和怎么寫五律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寫五言絕句
五言絕句寫作要求:
1、句數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2、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韻上和古體詩沒有本質區別,他的押韻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其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3、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種基本句式。
4、關于對仗問題。由于絕句可以看作是律詩的截取,所以對于對仗的要求也就不太嚴格。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于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并不作明確要求,那么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后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
擴展資料
關于“五言絕句”的詩詞
1、《相思》
唐代: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采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2、《靜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五言絕句
五言律詩格律標準格式
五言律詩也稱五律,有四種常見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無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聞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曉戰隨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將腰下劍 平平平仄仄
直為斬樓蘭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月”字屬仄聲,末字“雪”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觀獵(王維)
風勁角弓鳴 仄仄仄平平
將軍獵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鷹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盡馬蹄輕 仄仄仄平平
忽過新豐市 仄仄平平仄
還歸細柳營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處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勁”字屬仄聲,末字“鳴”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氣晚來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間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歸浣女 平平平仄仄
蓮動下魚舟 仄仄仄平平
隨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孫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山”字屬平聲,末字“后”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
(例) (標準格式)
晚晴(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猶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憐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間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閣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鳥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歸飛體更輕 平平仄仄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準。“居”字屬平聲,末字“城”也屬平聲,是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韻、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五言詩怎么寫
如何寫五言詩?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
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
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
絕句與律詩,基本上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產生并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平仄、押韻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不再多講。
一般地講,絕句可用對仗,也可不用對仗,是否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強求。
絕詩只有四句,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律。
首句為“起”,即起始;第二句為“承”,即承接;第三句為“轉”,即轉折;末句為“合”,即收合。
起承轉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誰來規定的,而是詩人們在作詩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約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這說明詩歌是不需要以形式來套詩人的;直到元朝時代,才有人對律絕詩歌的章法結構進行了總結。具體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掌握這四句話的要求,絕句就能寫好。
【 “起、承、轉、合”有四種形式,舉例歸納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詩四句,每句單獨表意,各寫一景,如四幅圖畫并掛,又合為一體,分而不散,合而不雜,遠、近、高、低,任人所視,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劉禹錫·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此詩首二句各寫一景,上說山花,下說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紅花”生發出來;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發出來。四句詩兩兩并列,對應承接,結構嚴整,格調清新,頗具民歌特色。
(三)轉折式。如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詩首二句寫辭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轉寫猿聲,墊一步作轉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轉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飛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第一與第二句,第三與第四句,互為因果;首兩句與三四句,又為因果:即少婦因“不知愁”,故“上翠樓”;因“見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覓封侯)。又因“上翠樓”而“見柳色”,因果關連,結構嚴謹。】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
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
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
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為一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一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五律的四個格式(即詩譜)是:
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二、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總結起來五言絕句的格律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平仄相反,如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呢,和第二句平仄是相貼的,也就是說:
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
第三句就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呢,和第三句是相反的,也就是說:
第三句是仄仄平平仄
第四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合起來就是一首絕句格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如何展開寫一首真正的五律?
通常來講,大多數人喜好用絕句來表達詩意,是因為它的簡潔明了,節奏明郎,一氣喝成。但如果有稍微豐富的東西需要表達,就要用五律或七律了,篇幅相對大很多,適合“起承轉合”的把內容和情感交代清楚。
而五律作為律詩,僅有八句,且只有四十個字,篇幅不大不小,對仗又比絕句要求精練,特別是句子中字數越少,平仄把握難度相對越高。所以個人認為,五律比七律來的難些。
那五言律詩如何來寫呢?
首先要從形式上要把握好以下步驟:
首先從規則上來看,五言律詩遵守平仄格律,那么在創作的時候心里要有數。首先必須五字一句,總共八句完成整詩。然后詩內要遵循律詩規則。
而律詩的格式規則無外乎三點:平仄、押韻、對仗。
平仄關系:五律的平仄格式同樣是從首句判斷,遵守“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四種基本平仄格式。
押韻:仄收格式偶數句押韻(二、四、六、八句);平收格式首句也要押韻(一、二、四、六、八句),一韻到底,不能轉韻,而且必須押平聲韻。其中平收格式的首句可以押鄰韻,稱“孤雁出群格”,在首句不押鄰韻的情況下,尾句可以押鄰韻,稱為“孤雁入群格”。當然,這都屬于變格,我們暫時不管,創作的時候盡量都押韻。
至于押什么韻,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這個倒是隨創作者自己的意圖來定。古韻有古韻的味道,新韻更適合閱讀流傳。不廢故,不懼新。只不過最好在創作完標注一下用韻,方便不同的讀者閱讀理解。
韻腳的選擇,韻腳要從韻表字中選擇至少四個,根據句意表達來定,還要考慮到詞性對仗。若韻腳不好選,無法完成表意,則換韻,選韻換韻要依從重點句的原則。
對仗:律詩的規則是中二聯(頷聯、頸聯)需要對仗,不過由于難度有點高,后期有些放寬,只需要頸聯對仗即可,但是頸聯必須對仗,這是律詩的底線,否則就不是格律詩了。只有頸聯對仗的我們稱之為“蜂腰體”,還有就是首聯和頸聯對仗,頷聯不對仗,這種我們稱之為“偷春體”。這兩體不展開,以后單述。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還是盡量以中二聯對仗來要求自己。實在是詩意要靈活處理,再適當進行放寬。
能夠從形式上做好上面幾點,就基本上能稱為五律。但是一首真正的律詩還需要在內容上合理安排,并非合規即可。
如何寫一首真正的五言律詩?(重點在這)
我們常說,一首詩格律決定了詩的體式,內容決定了詩的好壞。
而律詩的普遍文法就是“起承轉合”,每一聯對應一個字。在初學精進甚至稱為熟手的路上,按這條路鋪開我們的律詩肯定是不會錯的。因為“起承轉合”是世間所有事情的單線發展邏輯,作者按這個寫,讀者是最能接受的。
中唐以后,韓愈將散文風格引入詩中,開始了文法的變化,到晚唐李商隱,則開始了朦朧派詩風,不再固定遵守“起承轉合”的路子。
我們也可以學習他們,但絕對不是都能學好的。普適性才是入門的根本,天下人多嘆服李白,有幾人學成?而學杜甫的人,基本上都有所成。
有所成之后,再去追求自己的風格,才算是站在前人肩膀上,走得更遠。
以五律創作示例
原本是打算分析名家作品作為示例,但是賞析永遠是賞析,分析他人的作品不如自己創作思路清晰。前期我們做對仗練習,有一句"戲水荷錢小",就當它是“別人命題”給的,或者是“佳句偶得之”,我們來利用它續寫完成一首五律,我就以此為例子為大家分析以下一首五律如何寫成。談下創作過程?
我們來看如何用“戲水荷錢小”寫出一首五律。
首先,不管是自己偶得還是命題,有了此句,先從平仄格律方面找出骨架,“戲水荷錢小”,平仄為“仄仄平平仄”,這種細致描寫句子,一看就不適合用在首句。而更適合的對仗句,且是上句。那我們就先依此句平仄就可以推導得出(格律詩的平仄關系如何推導已有文章說明,這里不重復):
一,做頷聯上句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做頸聯上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們得到了平仄骨架,先不要管用什么字做韻,韻是在布局與構思后產生的。對仗和用韻就在寫詩的同時注意就好了。
下一步,我們要從此句出發,進行內容的整體布局,也就是推布意象,構置意境。寫詩,特別是寫律詩絕不是想到什么寫什么。不管我們平時說“佳句偶得之”是靈感,還是別人命題,但是偶得的一兩個佳句是支撐不起一首詩的,特別是律詩和排律,他們不像絕句短小精悍,留白意境。律詩講究的是整體圓熟,有始有終。沒有布局,是不行的。
現在就假設“戲水荷錢小”是我們得到的佳句,我們來具體分析如何成詩。
“戲水荷錢小”,肯定是在池塘或湖邊,一個小字,道出了是初長的小荷,這樣時間就定格在了初夏,荷怎么會戲水呢?那肯定是斜風吹過的景象,就有了風。這是一個靚麗的景象。初夏靚麗的池邊,定下了此詩的大景和基調。
不管“戲水荷錢小"做為頷聯上句還是頸聯上句,光靠風,水,荷,這三個意象是不夠的,那下句對什么呢?那就在大景象中去找,池邊有樹吧,如柳,桃,李,杏等,還有蘆葦,蒲草,甚至有人,或許是個垂釣之人,另外小荷自然會想到蜻蜓。即使沒有的一些意象,也可穿插進來,這些個意象分析出來了,就好辦了。何不構思一幅老翁在初夏池邊垂釣之圖呢?下面就要考慮完成對仗的事了。
根據這些思考,我們先對出此句,"戲水荷錢小”,結構是動名名形,列出的意象中,誰合適呢,柳之柳絮是飛,飛不對仗,蘆葦似乎才長,蘆葦低,好似可以先保留,桃李杏只可選其一,初復三種花都沒了,只有果在枝上。且都還小,都顯青澀。對句來了。壓枝李子(杏子,桃子)青。顯然從聲韻上讀杏子更合適。先前的蘆葦低,從感觀上也沒杏子青好。對仗自然完成一句。"戲水荷錢小,壓枝杏子青”。
此句一出,韻部就有了。平水韻九青或新韻十一庚。考慮到景象中的風,釣魚翁,風翁二字都押韻,自然不可換,就用十一庚了。
如果此聯做頸聯,那繼續利用意象構思頷聯,即然老翁垂釣,就會遇風遇雨,又有誰為其遮風擋雨呢?風自然做韻角,應對雨,風與柳成句呢?還是與蘆葦成句呢?立即想到蘆葦低不足以擋風,而柳希疏不能抵雨。此聯應運而生。“柳希不抵雨,蘆短未屏風"。
兩聯有了,我們對此進行包裝,繼續完善寫景深化,并繼續往清閑,靚麗悠閑的方面引導思緒。我們兩聯的寫景,有風有雨,有動有靜,以自然景視為主。接下來下面要轉了,不能在寫景了,而應加上人,否則就成為流水賬了。
轉到人的行為描寫,凸顯整首五律悠閑靚麗的主題,還要寫的生動有趣而不死板。注意到這一點,有了下聯的"浮頭蜓久立,紅眼對家翁"。我是見過家父垂釣的。紅蜻蜓經常立在浮漂上,與人對視而不走,這一幕自然只有垂釣之人或見過之人才會有感覺。蜓久立的過程,自然是一個與釣魚人交流的過程,也是釣魚人的悠閑等待過程。翁字自然合韻,實屬無成。
主體完成了,就差首聯,那就好辦了。做為首聯,重在平寫,起要平,交待清楚就可以了,前面提到的初夏,池邊,是時間與地點,再安插上事件,就能大致呼應尾聯了,完成一個完整的“起承轉合”。我就用了很平的"初夏人來早,圍堤坐釣鳙"。早去是釣魚人的行為特點,鳙字自然合韻。這么一聯平淡無奇,正符合悠閑之意之態。
一首仄起平收,符合格律,押韻“十一庚”部的五言律詩就完成了。
初夏人來早,圍堤坐釣鳙。
柳稀不抵雨,蘆短未屏風。
戲水荷錢小,壓枝杏子青。
浮頭蜓久立,紅眼對家翁。
寫景、言狀都還算到位吧。有人會問,怎么感覺不到抒情之語?確實不明顯,沒有抒情議論,也無豪言壯語。但悠閑之態之情全在詩里了,大家覺得呢?
五言律詩的基本格式
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云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