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陳倉石鼓現在在哪里(陳倉石鼓來歷)

酒后情人2022-12-02 00:25詩詞247

今天給各位分享陳倉石鼓現在在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陳倉石鼓來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陜西寶雞的石鼓,為什么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呢?

要想梳理這一緣故,只需整理一下石鼓晃動的運勢就可以了。先說一下這一石鼓的使用價值,他們是中國最開始的石刻詩文,乃篆字之祖,被孫中山稱之為“中華第一文物”,由于這種石鼓還專業擁有“石鼓文”的稱呼定義,是中國文本在歷史上關鍵的一環。北宋時期,司馬光鼻祖諸葛池通過數番波折總算再度尋找9面石鼓,也有一面沒有找到。向傳師之后在屠戶家里找到另一面,用作了磨刀。之后經歷多個時期,石鼓于北京呆著,直至上世紀抗日戰爭爆發,石鼓又開始了南進避災的運勢。解放以后被展示在北京故宮。

陳倉石鼓,一共十個,現階段剩九個半,如今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館珍寶館,即寧壽宮后殿。特辟展廳,儲放標準不錯。很少人打攪,展廳里較為清靜。陳倉石鼓發掘出于陜西省寶雞市,發掘出地址就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邊上相鄰的山里,如今修了“中華民族石鼓園”。古時候的陳倉如今歸屬于大部分市區。石鼓是唐朝發掘出的,一開始針對石鼓的由來各不相同。唐代詩人韓愈作《石鼓歌》在其中提及“周綱凌遲處死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大好乾方受朝賀,諸侯國劍佩鳴相磨?!蹦菚r候以為是周宣王階段所制。

石鼓的發覺及儲存上的緣故:十面石教最開始發覺于唐,儲存在鳳翔府,期內有撒落丟失,最后詳細儲存著。北宋微宗時,石鼓被運至卞京,金兵攻占卞京后,石鼓被金兵所得的,元滅金后,元人運石鼓去大多數即現在的北京??谷諔馉帟r期,為維護古宮珍貴文物,石鼓被奔走運往上海市,重慶市等地,抗日戰事結束后,又帶回北京市,現存放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被搶掠到北方地區,石鼓與宋宮廷的其他寶貝也被運往了燕京,此后元明清三個時期石鼓就一直沒離開過北京市??箲鹌陂g,石鼓隨故宮文物北遷過程中有到過南京市、四川,抗戰勝利后又回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因此石鼓從宋代離去陜西省,至今已是1000很多年了。自然也包含陜西省。上博館藏品的銅器,發掘出于陜西省寶雞市的,總數很有可能還許多,在其中還不缺寶貴的乃至珍貴文物。

陳倉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陳倉,古稱西虢,是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周文王母弟虢仲在此封地西虢,秦武公(公元前687年)設虢縣,秦孝公(公元前361年)設陳倉縣,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 年)因聞陳倉山有“石雞啼鳴”之祥瑞,改稱寶雞縣。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陜西省寶雞縣,設立寶雞市陳倉區,這是本轄區置縣2600多年來的一次歷史性重大變革,標志著本轄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陳倉區位于陜西關中八百里秦川西端,區委、區政府駐地虢鎮?,F轄18鎮、372個行政村、2250 個村民小組、60萬人(陳倉區轄18個鎮:虢鎮、陽平鎮、千河鎮、磻溪鎮、天王鎮、幕儀鎮、周原鎮、賈村鎮、橋鎮、縣功鎮、新街鎮、坪頭鎮、香泉鎮、赤沙鎮、拓石鎮、鳳閣嶺鎮、釣渭鎮、胡店鎮。其中,縣功鎮、新街鎮、坪頭鎮、香泉鎮、赤沙鎮、拓石鎮、鳳閣嶺鎮、胡店鎮委托西山工委管理)。東西長119公里,南北寬68 公里,面積2580平方公里,耕地70萬畝。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陳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2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3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3.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14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0元,被冠以國家級食品工業大縣、綠色果品基地縣和科技、文化工作先進縣的美譽,被授予省級精神文明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衛生縣城、雙擁模范縣“四連冠”稱號。現在的陳倉區是陜西關中“一線兩帶”建設的主體層,已融入寶雞“建設大城市、實現新跨越”的城市經濟發展圈。境內的虢陽星火產業開發區被列入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項目,陳倉科技工業園被納入寶雞高新區管理。

陳倉工業基礎雄厚。境內擁有渭陽柴油機廠、寶光集團、群力無線電廠等部、省、市屬企業12戶,區及區以下企業6000多個,鄉鎮企業2.5萬個,鄉鎮工業園7個,鄉鎮企業集團8個,私營企業1200余戶,非公有制經濟占到轄區國內生產總值的42.8%,初步形成了機械加工、新型建材、電子電器、醫藥化工、食品飲料等五大支柱產業。秦川系列酒、FA303并條機、華偉水泥、祥和面粉、惠民奶粉、毅武方便面等優質名牌產品享譽國內外。

陳倉農業結構趨優。通過實施優糧、優果、優菜工程,涌現出了太公廟蔬菜、西枸蘑菇、鮮家山蘋果、鷦鷯莊花椒等60多個農業特色村,形成了以優質糧、果品、蔬菜、林特等為主的四大農產品基地,糧經面積比為69:31。奶畜、生豬、肉牛羊、禽蛋等發展較快,畜牧業產值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49%。

陳倉基礎設施齊全。隴海鐵路橫貫東西,寶成、寶中鐵路通往南北,310國道和西寶高速公路、 西寶北、中、南線穿境而過,距咸陽國際機場130公里、 省城西安150公里,城內路網呈現“七縱五橫”框架,交通便利。 天外天大酒店、西虢賓館、海星超市等商貿設施完備。西蘭烏光纜穿境而過,城鄉擁有程控電話交換機10萬門,移動、聯通通信等全國聯網,用戶達2.6萬戶。

陳倉旅游資源豐富。蕭史“吹簫引鳳”、韓信“暗渡陳倉”、虢季子白盤、西周何尊、先秦石鼓等多處古文化遺址和國家級文物承載著悠遠的歷史文化。擁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處。到3A 級景區釣魚臺可尋訪西周開國元勛姜子牙隱居垂釣之故地,目睹中國西部釣魚臺影視基地之景觀;登臨省級森林公園西鎮吳山可飽賞奇峰鼎峙之風光,一覽金陵川山清水秀之美景;去靈寶峽觀光、雪山洞度假、千王海游船,可盡攬秀、古、壯、奇、雄、險之風采。

陳倉投資環境較佳。全面推行“一廳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出臺了優化經濟環境暫行規定和擴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TCL集團、湖南湘火炬、秦川機床、 青島啤酒和寶商集團等上市公司已在我區投資發展。

陳倉區委、區政府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大城市、實現新跨越”的總體要求,把加快發展作為執政興區的第一要務,團結和帶領全區干部群眾在“開發古陳倉,建設新寶雞”的偉大事業中,搶抓西部大開發、“一線兩帶”、寶雞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三大機遇;實施項目帶動、城市化帶動、科教帶動三大戰略;狠抓城市建設、經濟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三大重點;實現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傳統工業逐步向新型工業、農村經濟逐步向城市經濟三大轉變,千方百計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跨越式發展,確保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 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到2007年分別突破40億和1.5 億元大關,把陳倉區建成陜西經濟強區。

陳倉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她是周秦王朝的發祥地,也是黃河流域古老文化發源的重要地區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因而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和產品,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給我區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理念及色彩。

陜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發祥地

陜西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也是西周時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活動中心。

陜西省什么是西周文化發祥地

陜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寶雞古稱陳倉、雍城,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歷史悠久,是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277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及陳倉石鼓、何尊、逨盤、銅浮屠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鳳翔木版年畫、泥塑等中華工藝 。

周朝文化的起源地在哪里

陳倉石鼓是什么,為什么有“中華第一古物”之稱?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推出了一檔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節目邀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擔任“國寶守護人”,為大家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現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國寶,由梁家輝擔任“國寶守護人”。它就是陳倉石鼓。

在守護國寶時,梁家輝充滿感情地說:“我覺得看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國家的文字都已經滅亡了,但是漢字的生命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我們每天都使用文字,不會覺得它有多偉大,可是中國方言那么多,如果沒有文字,該怎么交流。人在他們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偉大?!?/p>

陳倉石鼓上所記錄的,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石刻詩文。

陳倉石鼓發現于627年。

627年,正是唐朝貞觀元年。當年,一名牧羊的老人,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坡發現了10面饅頭狀的花崗巖石體?;◢弾r石體形狀像鼓,上窄下大,圓而見方,高二尺,直徑一尺多,被稱為石鼓。由于發現地是在陳倉,又被稱為陳倉石鼓。

陳倉石鼓最讓人感到驚異的是,上面刻著當時誰也看不懂的文字。后來,經過專家考證,證明上面的文字是一種由大篆向小篆過度的文字,后被人稱為“籀文”,或“石鼓文”。所記錄的內容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漁獵之事。

人們根據陳倉石鼓上面的文字,將10個石鼓分別命名為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汧沔、田車、鑾車、霝雨。

陳倉石鼓有著一段顛沛流離的傳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的長子李亨逃亡到雍城(今陜西寶雞鳳翔境內)時,聽說了陳倉石鼓的事情,感到好奇,便讓地方官員將陳倉石鼓全部運下山來,送到雍城。李亨獲得了陳倉石鼓后,如獲至寶,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員一起來研究、把玩石鼓上的文字。

可是,沒過多久,叛軍就追趕到雍城附近。李亨無法抵擋叛軍的攻勢,便打算撤退。他不愿意陳倉石鼓落到叛軍的手里,在撤退前將它們全部埋到城外的荒野地里,對外則宣稱陳倉石鼓全部損毀丟失了。

陳倉石鼓的第二次露面,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后。

806年,陜西的地方官員,通過以前留下的資料,請人將陳倉石鼓挖掘出來,重見天日??墒牵胤焦賳T并沒有對陳倉石鼓進行妥善保護。

韓愈聽說這件事后,專門上書朝廷,請求將陳倉石鼓轉移到都城的太學府內妥善保管,并派人對石鼓上的文字進行研究??墒?,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晚唐皇帝們,根本就沒有心思來做這些文物保護工作。直到814年,曾經兩次拜相的一代名臣鄭余慶發現韓愈的上書后,再次進行呼吁,這才讓陳倉石鼓送到了當地的孔廟里??墒?,這時候10面陳倉石鼓只剩了9面,其中的乍原石鼓丟失了。

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群雄并起,戰火重燃。保存陳倉石鼓的孔廟被焚毀后,9面陳倉石鼓全部被人盜走,再次“人間蒸發”。

趙匡胤建立宋朝后,進入一個比較長的穩定發展時期。

北宋初年,鳳翔知府司馬池經過一番艱難地尋找,居然找到了9面陳倉石鼓。然而,沒有乍原石鼓,陳倉石鼓就是不完整的。司馬池心急之下,派人仿造了1面乍原石鼓。宋仁宗喜出望外,對司馬池進行了嘉獎。

可是,當宋仁宗見到10面陳倉石鼓后,很容易就發現了仿造的乍原石鼓,對司馬池進行了問罪。

對了,司馬池有一個兒子,叫司馬光。

幸運的是,1052年,北宋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在關中一家村民家里,發現了乍原石鼓。幾百年間,乍原石鼓被用作舂米臼、磨刀石,上面的文字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

好在10面陳倉石鼓終于“團圓”了。

陳倉石鼓

陳倉石鼓,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大秦帝國的"東方紅"。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627年發現于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陜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巖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 "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外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獵碣》。以籀文分刻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其字已多有磨滅,其第九鼓已無一存字。

10面石鼓上的文字雖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聯系。它是描寫秦貴族階級畋獵的一首長詩,有兩面石鼓("千沔鼓"、"車工鼓")的詩句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不好,只留只言片語,但其大致意思還可以體會到。

"汧沔鼓"描寫的是千河的美麗景色。原文大意為:"在婀娜楊柳籠罩之中,汧河里潺潺流水清澈透明,鲇魚、鯉魚在水里成群結伴,君子在垂釣,有很多小魚在緩緩游動,白魚正在搶食水草,黃白相間的魚便魚,影子照在河底的石頭上清晰可見。"這是多美的意境,讓人感嘆,使人陶醉。"車工鼓"記述了秦公出獵的情景。盛言車徙之多,角弓之美和隨從張弓射箭,追趕獵物的場面。

"田車鼓":記述秦公及隨從登原游獵的盛況。

"鑾車鼓":記述秦公游獵經虢城,鑾車上懸掛彤弓、彤矢,從人齊聚,進獻獵物,這時人群如障,非常熱鬧。

"酃雨鼓":記述秦公及隨從涉汧河時,從低處看到的情景。

"作原鼓":記述在山上整修原地的場景。

"吳人鼓":記述虞人為秦公獻祭而奔忙。

"吾水鼓":敘述秦國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

"而師鼓":記述秦公的述志詩。

"馬薦鼓":記述打獵而歸時路遇之情景。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后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韓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宮博物院石鼓館,而石鼓發現地寶雞有中華石鼓園、石鼓閣。

流傳歷史

唐朝

初次發現

627年,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巖大石。這些碩大的石體形似鼓,圓而見方,上窄下大,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令人不解的是,當一塊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顯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竟無人能識。于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

自此,陳倉突然變得熱鬧非凡。文人墨客紛紛慕名而至,一窺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尋名家研究。更有大戶懸重金求解謎題。但文字之謎不僅未被揭開,反而借著民間傳言,而變得神乎其神。

安史之亂

100多年后,"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在戰火中風雨飄搖。正在雍城躲避戰禍的唐肅宗聽到石鼓的傳聞,心生好奇,責令州府官員將10面怪石運下陳倉山,遷往雍城城南,就是后來的鳳翔縣城之南,與駐扎在這里的文武百官賞玩。

石鼓被遷至雍城短短幾個月后,便隨著戰亂的來臨而蒙難。當叛軍逼近鳳翔時,滿朝文武百官出逃,為躲避戰禍,石鼓被倉促移至荒野掩埋起來,并對外宣稱"毀失"。一時間,天下人為之抱憾。

再次出土

石鼓被掩埋兩年后,"安史之亂"平定,天下得以太平。陳倉石鼓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訪到了石鼓的埋藏之處,請朝內的名家主持挖掘。韓愈還因此上書朝廷,請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學府內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學術。但韓愈的請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視,奏折在朝堂上被積壓了8年之久。

公元814年,鄭余慶就任鳳翔尹,兼職國子祭酒,主掌國家學術教育、文化事業。他偶然看到塵封已久的韓愈奏章,深深為之觸動。于是,重新奏請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陳倉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才被移送到當地孔廟。

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蝕跡斑斑,石鼓上的字跡殘缺不全,引得無數名家學者為之慨嘆。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棄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遺失。這就是后來曾經轟動天下,也常引發歷代學術爭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鳳翔孔廟中呆得并不安穩。90多年后,曾經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間在接連爆發的戰亂中坍塌。令人痛惜的是,風翔孔廟在戰火中被焚毀,廟內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盜運一空。陳倉石鼓,在亂世中重新遁跡于草莽江湖。

宋朝

司馬光之父司馬池導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當北宋王朝一統天下,并逐步剿滅割據一方的諸侯之后,全國的經濟與文化在短短數十年得到恢復,并取得了飛躍。當宋仁宗查閱前朝遺留下的經史檔案時,無意中發現了關于石鼓的傳奇紀略,對遺失百年的陳倉石鼓產生了濃厚興趣。

宋仁宗是中國歷史上頗為有名的書畫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祿相許,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尋訪、查找陳倉石鼓的下落。

時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聞得此消息后,便竭盡心力去尋找傳說中的10塊大石,試圖投君王所好。

司馬池經過幾番周折,終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陳倉石鼓重見天日。只可惜,尋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遺失的作原石鼓仍沒有蹤跡。

心急的司馬池施展了畫蛇添足的拙劣招數,私下遣工匠連夜采集相似石材做偽。很快,他便參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這一招果真讓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獎。

只可惜,飽學的宋仁宗與受命而來的名家學者們很快就辨別出了偽造的石鼓。司馬池先建奇功受封賞,又因造偽欺君而獲罪。

9面石鼓現世,又經歷造假風波,因而失蹤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動天下,坊間認為其價值能以一敵九,隨即便引發了豪強們一擲萬金尋找"作原石鼓"的風潮。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傳師到了風翔后,石鼓殘斷的歷史才獲得轉機。

屠夫家中尋到失蹤的"作原石鼓"

向傳師是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最初與石鼓的淵源,來自于他重金求來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在對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時,他意外發現,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但事實上,"作原石鼓"已遺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問世,否則宋仁宗又怎會滿天下張貼黃榜以高官與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發現,令向傳師徹夜難眠。經多方探查,終于查明這份拓本源自關中的太氏家族。唯恐夜長夢多,他立刻便備馬出發。

當抵達太氏村莊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徹底驚呆。原來,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官府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財產全部燒光。這個噩耗,對于千里跋涉而來的向傳師而言,可謂晴空霹靂。

身心疲憊的向傳師懷著無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棧安頓下來。隔日清晨,向傳師被后院傳來的磨刀聲驚醒。原來,客棧后面一個屠夫正在磨刀,向傳師循聲走到屠夫門前,只見屠刀被磨得寒光閃爍,而令向傳師一驚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雖然破舊卻有幾分石鼓的風貌。他走近細看,磨刀石上隱約浮現的一些熟悉的字跡依稀可辨。原來,這就是那面失蹤了200多年,引得幾朝幾代人魂縈夢繞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鄉民削去,中間被掏成凹狀用來搗米,而上面斷裂開的兩道邊被屠夫用來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損毀嚴重,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不久鳳翔知府接到一封向傳師的書信。于是,連夜調集軍兵趕往關中,護佑石鼓與向傳師回到風翔。隨即又將石鼓送往汴梁。向傳師因尋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諸多封賞,并獲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終得團圓,但它們顛沛流離的命運卻仍在繼續。

石鼓顛沛流離命運屢因戰亂難止

自詡為"天下第一學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個書畫皇帝。在對待石鼓的問題上,他不僅繼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癡迷,更多了一重溺愛。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運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學之內保存。隨后,又被他搬進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后來,宋徽宗居然突發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縫之間填注黃金,為其裝了金身。

靖康之變時,金兵攻入汴梁,擄走了徽、欽二帝,押解到東北荒原之中囚禁。而10面石鼓,則因鼓身被填注的黃金,而被金兵視為珍寶,尾隨著被掠的徽欽二帝北遷。

石鼓被運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發現其價值,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黃金,便將它們丟棄荒野出土地點

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石鼓第三次因戰禍而遺失。

元明清

藏身燕京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隨軍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檝出身于鳳翔虢縣(今寶雞市陳倉區),與石鼓同根同源,他將其保存于孔廟之中,并請專人看護。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沒離開過北京。

近代

然而,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穩日子只持續到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后,10面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不斷遷徙,在南京短暫停留后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

抗戰勝利后,這批石鼓又從重慶運回南京。運送途中險象環生,運載石鼓的汽車先后經歷了兩次翻車事故,10面石鼓險些再遭劫難。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后,蔣介石見大勢已去,倉皇籌備撤退,將國寶文物大量地轉運至臺灣。此時,已被送回北京故宮保管的陳倉石鼓,被倉促運抵機場。但臨近起飛時,飛行員卻報告說,飛機已嚴重超載,無法保證飛行安全。經過一行人的再三商討后,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終得保全。

石鼓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一直緊密關聯,它所背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以及籠罩在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更顯獨特與珍貴。

逛逛博物館【連載5】:青銅器(西周)第1篇

西周重器太多,我只挑幾件我覺得一定要說的重器中的重器(對我這種理科生的理解也就是重器的二次方)來介紹一下。

一件夏商周的青銅器,最貴重的地方在哪里?器型大,用料足,紋飾精美,還是年代悠久?其實都不是,而是在其身上的銘文有多少個字。當然,如果器型足夠大,紋飾足夠華美,那也牛掰,比如后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你總不能拿800多公斤重、只有3字銘文的后母戊鼎和一個有4字銘文的青銅酒爵比,然后說酒爵更好,畢竟不是同一個體量上的東西。

因為在那個沒有簡牘和紙記錄歷史的年代,這是一個能用文字展現當時真實歷史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一件優美的金文作品,有很高的書法價值。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金文的字型,也就是書法家們書寫的大篆。那些字多的銘文,不知道被練書法的人臨摹了多少遍了。

大家有聽過“海內三寶-中國三大鼎”嗎?海內三寶指清朝末年所發掘的三尊青銅大鼎,分別為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

從重量上來看,排第一和第二的加起來,都沒有第三的大克鼎重。大克鼎就比大盂鼎少1個字,也是排到了第三。就算當時后母戊鼎被刨出來,也無法和這3個鼎進行比較。大有什么用?大克鼎還是毛公鼎的6倍重呢。人家會說:我們更關注你有沒有文化。難怪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上篇 夏商篇 結尾處也講到過,商晚期青銅器上的銘文漸漸多了起來。因為青銅的珍貴,而且作為禮器的青銅器也不是隨便一個土豪就能使用的。光有錢沒用,你還得有官職爵位。所以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的事絕對不會是家長里短的小事,至少對于當事人來說都是大事,甚至是記錄了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1976年3月,陜西臨潼零口公社西段村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一個西周窖藏,出土了151件青銅器,其中就有著名的利簋。

利簋僅僅高28厘米,近8公斤,被國博安放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小角落(陜歷博說:我先去哭會,你懂的)。雖然器型較小,而且紋路也不像大禾方鼎那么有特色,但是它卻是第一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鎮國之寶,其重要性遠在后母戊鼎之上。

這其中最關鍵的地方是在它的內腹底部有32字銘文:“珷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百度百科上說有33個字,第一個銘文是“武王”二字,不贊同這個說法,其實第一個銘文就是王字旁加一個武,就是一個字“珷”,特指武王,在大盂鼎銘文上也出現了“珷”同樣的寫法)

這篇銘文的意思是:武王去征伐商朝,在甲子日早晨,歲星(木星)出現在頭頂,一天就打敗了商,在攻下商都城后的第七天,王(這個王不是武王,應該是成王)在“闌”這個地方論功行賞,賞賜右吏(官職)利(人名)青銅,做成祭器來紀念先祖檀公。

百度百科把這里的“王”解釋成武王。只有對當今的王才稱王,已經去世的王稱謚號(死后由其子和大臣共同蓋棺定論定的號)。如果這里的王是武王姬發的話,那說明做器時姬發是當時的王,既然還沒死,那是怎么知道死后謚號是武王呢?所以只能講這里的王理解成武王的兒子成王。就是利這個人做器的時候,武王已經去世了,有了武王這個謚號,而歷史也記載武王在伐紂后不久就去世了。

一想到武王伐紂,這估計大家腦海中浮現了封神榜,各路神仙妖怪開始打架。那些電視劇都是根據清人為了揚道抑佛而瞎掰的《封神演義》拍的,千萬別信。(以后有空談談佛教道教,我是不是給自己挖太多坑了?)看看上面銘文,一天就打敗了商,哪來的封神榜的那么多回合交戰。

可是問題來了,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到底是在哪一年?首先,專家采取了碳14測年法,將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進行檢測,框定出武王伐紂戰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圍。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甲子日歲星(木星)在頭頂正上方的天象,參照《國語》記載的天象記錄,精確計算出武王伐紂發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這一歷史學的著名懸案終于告破,利簋居功至偉。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其他解讀,只能說上面這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解讀,目前我們只是暫時得到了一個大體上還算認同的說法。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斷的那么多年代中,這也是我唯一一個覺得有點道理的結果。

如果該簋是鑄造于成王時期,那又一個疑問出現了,顯然,成王也參加了武王伐紂,還給利發了獎金。可是史書上記載,當武王去世時,成王還處于襁褓之中,再由儒家大為歌頌的周公(姬旦,雞蛋,名字特別好記,周武王弟弟)輔政,等到成王成年后,再把政權還給成王。可見當年成王和周公應該為搶奪政權產生過糾紛,但最終周公做了退讓,和平交接。是否是為了歌頌制周禮(周禮是儒家的基礎)的周公,而要美化這段歷史?難怪胡適先生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當大家再到國博的時候,一定要問問工作人員利簋在哪里,走到那個陰暗的小角落看看這個很不起眼的貨。還不要忘記再踮起腳尖看看腹底的那幾行銘文,這樣才能彰顯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

順便再提一下,藏于國博的“天亡簋”也是鑄刻著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

商朝的酒器地位最高,而酒器中以爵為尊。武王伐紂伐的那么簡單,本來以為要經過三大戰役,沒想一天就懟到位了。這引起了周王室的思考,敬神事鬼有毛用,喝酒會喝傻B,生活太奢侈只會讓自己更墮落。用孟子的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以周王室就貶低酒器的地位,抬高食器地位,畢竟民以食為天嘛。在食器中,鼎的地位最高。鼎是用來煮肉的,簋是用來盛飯的(那時的飯是粟,即小米)。從此時開始,鼎才成為青銅器的王者,成為最高權力的代表。

但是這話由周王室自己說,總是感覺不太好,所以最好要找個古代先賢,由他把鼎的地位確立。夏禹,這個傳說中治水的君王,由他制九鼎的故事就可以有。至于如何執行就簡單了,先把九個大鼎鑄好,以夏禹的口吻在上面鑄刻上禹治水完成后,讓九州牧獻上吉金,鑄造九鼎,分別刻著各州山川風物,每個鼎代表一個州。然后偷偷把鼎埋在某處,突然有一天,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刨啊刨,把這九個大鼎刨了出來,將其做為祥瑞進獻給周王。周王大為高興,說寡人沒文化,快找個專家來認認這上面啥字啊,然后專家查閱了很多文獻做了很多科研最終發了一篇paper。說這個就是當年大禹制的九鼎啊,我們的武王伐紂,是以有道伐無道,現在天降祥瑞,說明上天都支持我們周室的正統地位。

上面周制九鼎的猜測都是我個人的想象,我也沒啥證據來佐證。畢竟秦始皇把九鼎弄丟了,古文記錄的又不完備,只能憑我們去發揮想象了。你們就當個故事,姑且聽聽。所以,對于九鼎的故事,我把放到了西周篇,而不是夏商篇。

在接下來每個篡權的君主,都想著把九鼎的故事再拿出來說說。我曾在西安博物院看到了莽新時期的九鼎。不知道這些是不是王莽想對西漢政權做手腳時秘密派人去鑄造的。

周禮規定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高級士三鼎二簋,低級士一鼎一簋。

漢武帝時期,提出推恩令(該制度從根本上解決了分封諸侯過了幾代之后獨霸一方的威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的主父偃曾說出一句著名的話:“生當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币馑季褪俏一钪鸵斢梦鍌€鼎來吃飯的大官,如果不行,我也要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哪怕被五個鼎給煮了。為什么強調是五個鼎?因為九鼎那是漢武帝用的,劉邦曾在白馬之盟說過非劉姓不王。主父偃不是劉姓宗親,自然不會封王,也達不到諸侯的級別,他能干到最高的級別也就是大夫,五鼎四簋的規格。

先普及一下背景知識,西周12個王,武成康昭穆龔懿孝夷厲宣幽。比較出名的事件有:武王伐紂;成王初期,周公輔政;成康之治(一旦有“之治”都是好的,比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穆天子西游;龔懿孝夷時期,國勢逐漸衰微,諸侯不朝;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人暴動,厲王出逃,周召共和;宣王中興;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

西周都城在豐鎬二京,隔著灃水對峙相望。在滅商前,周只是殷商的一個小諸侯國,長居于岐山、扶風一帶的周原,目前都屬于寶雞市。而寶雞也是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銅器,故寶雞也被譽為青銅器之鄉。寶雞在周代稱雍城,后來改稱陳倉,是不是很耳熟?“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對了,就是這個陳倉。在唐至德二年,陳倉山聽聞神雞啼鳴,聲傳十余里。當時正是安史之亂緊要關頭,玄宗避亂四川,太子李亨在鳳翔府提前登基,史稱肅宗,掛帥平叛。聞神雞鳴叫,唐軍節節勝利,叛軍一蹶不振。肅宗認為神雞為國寶,雞鳴乃是吉祥之兆,隨改陳倉為寶雞,沿用至今。這個陳倉山上也同時發現了鎮國之寶秦石鼓10枚,這石鼓又被稱為陳倉石鼓。目前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就建在陳倉山的半山腰上,非常的大氣,強烈推薦一去。

周原一帶自古就開始出土青銅器。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出土了“尸臣鼎”。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在秦國境內設立郡縣,于是在周原設有美陽縣?!稘h書·郊祀志》中記載“美陽得鼎,獻之”,太中大夫張敞還釋義銘文,斷其年代,證實了文獻中記載的周人活動區域,“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這件尸臣鼎是周原遺址上出土最早的一件青銅器。當然,這個鼎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了,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1963年8月的一個雨后的上午,陜西寶雞賈村鎮居民陳堆在后院發現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然后刨出了個銅器。次年,陳堆夫婦離開寶雞,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寶雞市博物館常駐收購站的工作人員看到一件高40厘米的銅器,感覺是一件珍貴文物,馬上上報領導并以30元的價格購入。經專家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尊。該尊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當時的寶雞市博物館就是現在的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1975年,這個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上博前館長馬承源在尊內底部發現有12行122字銘文,解讀后并命名為“何尊”。這就是中國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何尊,第一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銘文記載了周成王親政五年時,在新營建的東都成周(洛陽)對其下屬宗小子“何”的訓誥,夸獎了何的先父的功績,并賞賜了何,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洛邑(洛陽),即“宅茲中國”。表明了洛陽是古中國的所在地,即天下之中。何尊銘文是“中國”一詞出土最早的見證,“中國”作為一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意義非常重大。

現在理解中國郵政的Logo為啥這么畫了吧?

陳倉石鼓現在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陳倉石鼓來歷、陳倉石鼓現在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00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