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唐朝元日是哪個時間(唐朝元日是哪個時間節日)

尷尬對白2022-12-02 10:40詩詞173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唐朝元日是哪個時間,以及唐朝元日是哪個時間節日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元日的資料

此詩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

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擴展資料

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

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元日

唐代三大節日是什么

唐代沒有什么星期、禮拜之說,實行旬休,比我們的7天休兩天要辛苦得多,可是人家法定給假的節卻有近30個(其中包括9個節氣),給假50天左右。另外官員們還可以享受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各15天,一年的假期合計接近120天。這還不算冠、婚、誕等吉慶假以及省親假、侍親假、祭祀假、拜掃假、喪葬假、病假、長告、裝束假、路程假等等。 唐代李林甫等編撰的《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卷》講到官吏休假制度時有這樣的規定:“謂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給假一日。”這到底都是些什么節? 先說給假7天的,有3個節:元正是正月一日,為一歲之首,又稱為元日、正日、元旦。冬至又稱“冬節”“大冬”,隋唐時稱為“長至日”。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清明的前一兩天禁火,只能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唐初規定給假4天,后來改為7天。這幾個節日都要安排重大的祭祀活動。《唐六典》卷六《尚書刑部卷》記載:“官戶、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身受奴役之人尚且給假。可見唐代對元旦(元正)、冬至、寒食(即清明)這三大節日的重視。 再說給假3天的,也有3個節: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賞月團圓的日子,唐代起定為全國性節日:夏至是入夏以后的第四個節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日子;臘,本為祭名,后指臘日,即臘月的第一天,南北朝時把十二月八日(釋迦牟尼成道日)定為臘日,或冬至后第三個戌日為臘。 給假1天的節有:正月七日也叫人日、人節或人勝節;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即元宵節,與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合稱“三元節”;晦日指正月三十日(或者二十九),隋代及唐初以正月晦日為中和節,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把中和節改在二月一日,并且作為太陽星君的生日(中和節與上巳節、重陽節合稱“三令節”);舂社、秋社,是我國古代春秋兩祭社神的日子,一般在立舂、立秋這兩個節氣后的第五個戊日舉行;二月八日是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的日子,四月八日是佛祖的圣誕日,也稱為佛誕節或浴佛節:三月三日是上巳節,又稱元巳節、修禊節、水節;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稱端五、重五,端陽,道教稱此節為地臘節,唐人亦稱天中節;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叫初伏,第四個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叫終伏(末伏),總稱為三伏;七月七日是乞巧節,也稱七夕,相傳為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亦稱盂蘭盆節、鬼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登高節、茱萸節、秋節、素節等,現又稱敬老節;十月一目是寒衣節,天氣漸冷,人們把紙糊竹扎的衣服鞋帽焚燒了祭奠祖先,在江南索性稱為“燒衣節”;另外還有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6個節日,也是給假的。 唐玄宗崇尚道教,把二月十五日作為老子生日,也命全國放假一天。從唐玄宗開元十七年起,以每年八月五日玄宗降誕日為“千秋節”,天寶初,改名為“天長節”,全國放假3天。 除此之外唐人還有一些沒有明確給假的節。如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此日為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日,民俗在這天把煎餅作為供物,置于屋脊高處以祭祀。另外,“二月二,龍抬頭”,被稱為“春龍節”。四月一日清和節是唐人專有的節日,宋明以后逐漸為人們所淡忘…… 時節點亮人們的日常生活,唐人很熱愛生活,也很會享受生活。他們在眾多的節日里進行宗教祭祀、緬懷祖先,與親朋友好聚會宴飲,還有很多飲食上、衣飾上的習俗,華服美食,游藝娛樂,相互饋贈。每個節日都雅俗兼顧,充實生動,豐富多彩。

求!唐代所有節日習俗

一、除夕與元旦。除夕是每年的最后一天。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日、正日、元正等。一為歲末,一為歲首,頗受唐人重視。在唐代,除夕之夜與元旦之晨是連袂齊過的,形成了“守歲”的習俗,即人們從除夕之夜一直歡樂到元旦天明,通霄達旦,徹夜不停。此時,千家萬戶合家團聚,大設酒席,同時進行歌舞娛樂,還焚燒紙錢,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當時燃放爆竹是將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燒,使之清脆作響,故亦稱為爆竿。

二、上元節。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后世稱為元宵節。因上元之夜以觀燈為主,故亦稱為燈節。上元之夜以京師長安最為精彩,各種彩燈爭奇斗艷,觀燈的人們傾城而出,前呼后擁,人聲鼎沸,場面熱烈。玄宗時為宣揚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節為三個晚上,從正月十四夜起,一連三夜狂歡不止。上元節時,還舉行大量歌舞活動,以踏歌為盛,人們成群結隊,手挽著手,踏地為節,邊歌邊舞,歡樂熱鬧的氣氛,使人如醉似癡。

三、寒食節與清明節。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節,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稱“冷節”。寒食節后兩日為清明節。由于前后緊連,唐人常將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節日里除冷食外,上墳掃墓已成風俗,掃墓歸來,要戴柳簪發,謂“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節日里還開展多項體育活動,如擊鞠、蕩秋千、斗雞等。

四、上巳節。夏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人們除了修禊,主要是尋春郊游,進行“踏青”活動。修禊是人們在節日里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污垢,以除病去疾,驅邪避怪,并戲水嬉戲,游玩取樂。踏青是人們相攜來至郊外,尋春賞花,宴飲會友,或促膝談心,或清歌吟唱,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明媚春光。

五、端午節。夏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節日里,人們除吃粽子、飲雄黃酒、系彩絲、掛香囊外,還舉行龍舟競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動。龍舟競渡尤盛于南方水鄉,比賽時水上萬舟齊發,水浪翻騰,舟子奮力劃船,觀眾齊聲吶喊,聲振天地,精彩熱烈。斗百草是比賽誰的花草種類多、品種奇。

六、七夕節。夏歷七月七日為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人們擺設花果酒脯之類的祭品,輕奏琴弦,對天乞祈。婦女們則以穿針引線的方式向織女乞巧,希望有一雙像織女那樣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詩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手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中秋節。夏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唐人于此夜有賞月習俗,尤其被文人學士所熱衷。白居易有詩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賞月時還多兼備酒宴和管弦,對月飲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調清雅。

八、重陽節。夏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節日里人們舉行登高活動,飲菊花酒,佩茱萸袋,還賦詩興致,寄托情懷。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向高處攀登者即為登高,以登山為主,兼之登城、登臺、登塔、登樓等等。人們往往借此言情詠志,內容健康高雅。

百合的《元日》(王安石)

“詩書優游”平臺、頻道和主播介紹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輯

春節將至,萬物復蘇。本期分享正當這這辭舊迎新之際,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的《元日》。

王安石《元日》賞析

? ? ? ?? 圖中入聲字是用一個小黑點表示的,這個小黑點藏在每一個入聲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鍛煉自己當偵探的本領,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聲字以后,就可以玩“標平仄”這個游戲:在所有的平聲也就是的一聲和二聲上面畫一橫(或者畫一個空心圓),這個符號表示平,不過千萬要注意,有些一聲或二聲的字實際上是入聲字,要標成仄聲哦!然后在所有的仄聲也就是三聲、四聲和入聲上面畫一豎(或者畫一個實心圓),這個符號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會標也沒關系,可以對著我分享的圖片找到每一個表示平仄的符號,照著標在你的詩上就可以了。不過,我非常推薦你們自己挑戰一下,然后再與照片對照。

? ? ? ?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仄起式七絕《元日》

???????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不知不覺間,戊戌狗年就快要過去了,己亥豬年馬上就要來了。我們學生和職業是老師的爸爸媽媽們已經放寒假了,不當老師的爸爸媽媽們也陸續在總結收拾一年的工作,計劃回老家陪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過年或者出行度假的行程了。雖然媽媽常說,因為現在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過年的氣氛已經大大地不如他們小時候了,但小朋友們如果最近這些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逛超市買東西,應該會發現超市和商場里多了很多糖果、春聯、紅燈籠等紅彤彤的東西。另外,如果你跟爸爸媽媽回中小城市的老家過年,還可能在街邊看到平常沒有的賣煙花爆竹的小攤兒。或者,你會聽到有人給你推薦“紫禁城里過大年”文博展覽、“地壇廟會”之類的節慶文化活動,還有,最近的電視、網絡上也許時不時會出現那首小學語文老師曾教我們背過的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要過年了。所以這一期的分享我要跟大家一起重溫一首最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寫過年的詩:王安石的《元日》。

???????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的題目《元日》。“元”是什么意思呢?“元”這個字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畫了一個人形,特別突出了頭部,這就是在表示人的頭,所以這個字本義是頭。甲骨文和金文中有的字形象人頭的圓點或方框簡省為一橫,古文字往往在一橫上再加一短橫為飾筆,發展為小篆、楷書的“元”。《孟子·滕文公下》中就有一句“勇士不忘喪其元”,就是說勇士不會忘記喪失頭顱的時候;《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也有“狄人歸其元”的用例,表示狄人歸還他的頭。人的頭是整個人體中最重要的一個部位,也是人的生命開始的地方,所以后來這個字就引申為“開始”、“第一”的意思。《說文》中的解釋就是用了這個引申義:“元,始也。從一,從兀”,甲骨文中出現過“元卜”這個詞,即第一次占卜。今天我們的很多詞語比如元首指的是一國之首腦、元帥指的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元勛指的是立下首功的人,狀元指的是第一名等等,都是用的“元”的引申義。“日”,大家都知道是太陽吧。《說文》:“太陽之精也。從囗(wéi)一,象形”。因為太陽每出來一次就是新的一天,所以“日”后來也有了一天的意思。所以這首詩的題目“元日”就是指一年的第一天。在我國最早的文獻《尚書·舜典》中就已經出現了“元日”這個詞:“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傳:“月正,正月;元日,朔日也。”就是說正月的朔日也就是初一,舜到了堯的太廟……

??????? 元日還有很多別名,如元旦、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歲首、新年、元春等等。我們現在最熟悉的是元旦。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面是日 “日”下的類似于梯形的形狀框則表示地面,表示太陽正從地面升起,所以“旦”的本意就是天亮的時候,早晨,后來又引申為“天”、“農歷每月初一”所以“元旦”和“元日”一樣就是第一天。

??????? “元日”就是“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那么問題就來了:我們現在不是把一月一號叫元旦嗎?那這兩個“元旦”是一回事嗎?好像中國古代是不用現在的日歷的呀。沒錯,很多人估計都知道,“此元旦非彼元旦”,王安石《元日》詩中所寫的“元日”也就是“元旦”,指的是農歷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年初一,那才是中國古代的“一年的第一天”。但還是有問題,到底什么時候又是為什么“彼元旦”變成了現在的“春節”?而“此元旦”又為什么鳩占鵲巢,霸占了“彼元旦”的名?而且,好像今年馬上就要和除夕同時到來的立春也曾經被當作過一年的第一天,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叫“歲首”。有這么多個一年的第一天,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一年的第一天呢?這就要從歷法開始說起了。

???????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能夠掌握天象以及萬物運動的規律是非常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就是我們現在每天都要查看的日歷的重要性。而且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間段的歷法都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世界上有三種基本的日歷: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

??????? 陽歷又稱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雖然叫“月”,但實際上與月亮的陰晴圓缺無關,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但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我們現在使用的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因此對于我們現在使用的歷法來說,一年的第一天就是一月一日,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旦。

??????? 古時候的陽歷和現在的公歷原理是一樣的。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日歷就是中國古代的陽歷,這種歷法被稱為干支歷。

??????? 干支歷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這種歷法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這一歷法始于立春,終于大寒,也是12個月,沒有閏月。每月2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周而復始。二十四節氣是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干支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也與月亮的陰晴圓缺規律無關。但它又與公歷不同,公歷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干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所以干支歷節氣是完全吻合天象規律(天體運行位置)。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回歸年了。所以在這種歷法下,立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 陰歷,就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規律來確定的歷法。陰歷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則為十二個歷月。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從歷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歷的。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于辨識,使用方便,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便成為古老國家最初的歷法。但是陰歷這種歷法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這種歷法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無關。而且,陰歷一個月即月亮繞地球一周的周期約為29天半;而太陽年一年即地球繞日的周期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這樣過上10多年,就會出現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所以古代國家農業慢慢地發展以后,就發現純粹用陰歷歷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以及農業節候配合不上。

??????? 陰歷和陽歷都有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們的祖先結合了這兩種歷法創造出了陰陽合歷。這是我國的歷史長河之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歷法。陰陽合歷在陰歷的基礎上吸收了干支歷的二十四節氣和陰歷相輔而行,用于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這就是我們國家至今仍在使用的農歷。這一陰陽合歷是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改定并頒布實施的,后人以此頒布年號稱呼此歷為《太初歷》。《太初歷》也就是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它的一個月符合朔望月,平均歷年也符合回歸年,是兩者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也正是太初改歷正式確定了每年陰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此后歷朝歷代基本都是延用這一歷法。所以王安石《元日》詩所寫的“元日”就是指這種歷法的“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大年初一。

??????? 再來說說到底什么時候又是為什么“彼元旦”變成了現在的“春節”?而“此元旦”又為什么鳩占鵲巢,霸占了“彼元旦”的名的。現在過的農歷“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辛亥革命以后,這個逐漸改用現在通行的公歷。為了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原本就曾經是歲首,而且恰在農歷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而公歷一月一日就改稱為“元旦”了,這是1914年才開始實行的,到現在也就剛一百年的歷史。

??????? 巧的是,今年農歷己亥豬年除夕和立春在同一天。據專家介紹,這種情況一百年當中只有大約3年會出現呢。在感嘆這一巧合的同時,也讓我十分欽佩我們古人發明二十四節氣的智慧。春節的習俗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我就借這個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立春的習俗吧。

??????? 立春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在每年陽歷2月4日或5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有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表示春季的開始。隨著立春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漸長,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也趨于上升和增多。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農事活動由此開始。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最細微的最奇妙的春意。立春的物候也體現出了萬物復蘇的景象:“一候東風解凍,東風解凍,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凍結于冬,遇春風而解散;為什么不說“春風”而說“東風”呢?《呂氏春秋》中說:“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就是說東方屬木,木生火,使氣變得溫暖起來,土地也就解凍了。二候蟄蟲始振,蟄蟲始振。蟄就是藏;振就是動。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因為感覺到溫暖的氣來了于是慢慢在洞中蘇醒。三候魚陟負冰,陟就是升。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 立春,因為是春天的開始,象征著萬物的生發,一冬的沉寂即將結束,所以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俗話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據《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乃賞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人,慶賜遂行,無有不當。”就是說立春那一天天子要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東郊迎春,氣球在新的一年中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朝野的重視又使立春這日產生和傳衍出許多豐富的習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打春牛和咬春。

??????? 打春牛,在民間又稱為“鞭春牛”、“鞭土牛”。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上古。《禮記·月令·季冬》中記載的“命有司大灘,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應當是古代“打春牛”的濫觴。到了唐代,“執杖鞭牛”的習俗又成為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杖鞭牛”,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唐代大詩人元鎮的《生春》一詩中就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這恐怕就是對當時這一習俗的生動描繪。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了《土牛經》之后,這一風俗更是廣為傳播和流行。立春日打春牛的意義,不只是送寒氣,促春耕,也有祈福驅災的含義在內。以 “鞭打春牛”來“催農耕作”,帶有典型的農耕特質,體現了人們對春天、對農業的重視,也表達了對農業豐收、生活和睦、經濟繁榮、吉祥安寧的向往和祈盼。

??????? 立春另一個很重要的習俗就是咬春。一般人家這日講究吃蘿卜或生菜以及由蔥、蒜、芥、姜、韭五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盤”;用菜作餡,用小麥面作皮包成的鋪蓋卷形狀的食品稱為“春卷”,可蒸可炸。人們食用這樣的食品稱為“咬春”或“吃春盤”。“咬春”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大詩人杜甫在《立春》一詩中“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纖手送青絲”等句就是描述當時立春日咬春的習俗。

??????? 蘿卜以及“五辛盤”等新鮮蔬菜食物,在中醫看來都是屬于“驅寒殺菌、健脾寬胃”的飲食,在象征冬去春來的“立春”日吃這些菜蔬,既象征著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達著對來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期盼。

??????? 在了解了那么多背景知識后,讓我們回到我要給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上來吧。

??????? 《元日》這首詩的作者是王安石,他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人,是北宋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也許你對王安石的印象是他的這首《元日》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桂枝香·金陵懷古》等家喻戶曉的詩詞名篇,以及中學古文必背篇目《傷仲永》、《答司馬諫議書》、《游褒禪山記》等作品,但歷史上的王安石更重要的身份是改革家和政治家。他主持的熙寧變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世都掀起了軒然大波,他本人也因此飽受最惡毒的非議和最崇敬的贊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人的筆下,王安石的形象判若兩人。罵他的人不但把他稱為古往今來最大的奸臣、妖孽,還把北宋王朝滅亡的責任歸到他身上,推崇他的人不但把它稱為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還盛贊他是有超前數百年的見識和才華的不世出之人杰……

??????? 不過,不管王安石是害得北宋滅亡的“奸臣”還是“偉大的改革家”,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是沒有爭議的。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著名的詩人,他無論在詩、詞,還是文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貢獻甚多。

??????? 我現在對王安石也不是很了解,對于熙寧變法的細節也不熟悉,但對同一個人千百年來評價卻是如此不同,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希望以后我能夠通過閱讀更多資料來了解王安石和王安石變法,獲得自己的判斷。

???????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內容吧。首先我們來看第一句:“爆竹聲中一歲除”。爆竹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鞭炮,在古代還沒有火藥和紙張時,人們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以驅逐瘟神,故稱爆竹。過年放爆竹這種風俗習慣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新的一年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用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就是民間所說的“開門爆竹”。我們中國人過年的時候放爆竹源于那個家喻戶曉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的人們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一個村子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討飯的老人,可是人們都忙著封窗鎖門、牽牛趕羊地要躲到深山里去,沒有人顧得上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可是那老人卻笑著說:"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不信,仍然繼續勸他跟大家一起趕緊躲避。可是討飯老人堅持不走,婆婆無奈,只好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回到村里,看到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候,老婆婆才相信了討飯老人的話。討飯老人告訴大家。"年"這個怪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爆炸的響聲,并教大家在門上貼紅紙、通宵點火并且在火里燃燒竹子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啊,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這就是有名的“年的傳說”。而爆竹變成鞭炮正是在這首詩寫作的朝代宋朝。自從唐朝煉丹家發明火藥以后,人們就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鞭炮),除夕、春節放爆竹的風俗便逐漸盛行,王安石的這句詩就是一個明證。《東京夢華錄》也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放爆竹可以嚇跑大怪獸,不過也有可能傷到自己,所以如果你們過年放炮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另外,現在我們都不再相信有大怪獸了,而放鞭炮還會導致空氣污染,所以平常不是過年的日子,國家已經規定不讓放鞭炮了。

??????? 那么下面我們來看這個“歲”字。《說文》的解釋:“歲,木星也,從步戌聲,律歷書,以五星為五步。”郭沫若對“歲”字的考證認為,歲和“戌”古代為一字。古人尊視歲星,以歲做它的符號和象征,以表示其威嚴可怖,再由歲星之威引申而為年歲的歲字。所以說 “歲”就是“年”。《爾雅》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也就是說一年兩年的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這些不同的叫法在后世基本可以通用,當然多是在書面語中。下面這個“除”字指的是改變、去除。王安石這句“爆竹聲中一歲除”說的就是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就要到來了。

???????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句:“春風送暖入屠蘇”。因為春節到了,這就意味著寒冷的冬天快要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將要到來,所以說“春風送暖”。后面兩個字“屠蘇”指的是一種酒。當時宋朝有過年喝屠蘇酒的習俗,到了大年初一,全家人在一起喝這種用屠蘇泡的酒,以辟邪、避病,求得長壽。這個風俗有一個特殊的地方,一般我們都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但是喝屠蘇酒這個習俗一定是最小的先喝,長者后喝。宋朝著名大詩人蘇軾的弟弟蘇轍就曾經寫過:“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描寫的就是這個風俗。“屠蘇”前面還有一個“入”字,隱含著喝著屠蘇酒,溫暖的春風不知不覺中就吹進千家萬戶這個意思。

??????? 下一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指的是太陽出來的時候光亮而溫暖的樣子。這句就是在說:新的一年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

??????? 最后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什么是“桃符”呢?相傳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彎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這些鬼門里住的鬼怪整天都由此門進進出出,侵擾人民。于是玉皇大帝就派了神荼和郁壘兩位大將到桃樹下面看守,如果看到有惡鬼侵擾人民就懲罰他們。于是人們就用桃木板刻上刻上這兩位大將的畫像或者名字放在門口,認為這樣可以辟邪。那么有些人可能會把這兩個人的名字讀成神荼「tú」和郁壘「lěi」,但實際上應該讀神荼「shū」和郁壘「lǜ」。不過現在過年的時候大家一般都不會在門上貼桃符了,而是改成貼春聯了。據說春聯源于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元日,孟昶命令自己的學士在自己臥室門上的桃符上題字,但孟昶對學士題的對聯不滿意,于是又自己重新題了一幅: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后來又發展了更多形式,比如橫批、門神、窗花等等。那么這一句的“新桃”和“舊符”就是在說新的桃符和舊的桃符,這運用了一種叫互文的修辭手法,就是在說人們把舊的桃符取下來,換上新的。

???????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年節的歡樂氣氛在詩中呼之欲出,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 詩言志,不少論詩者注意到,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詩中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義。王相《增補重訂千家詩》就說到“此詩自況其初拜相時的行君政,陳舊布新,順始行己之政也”。這首詩是王安石第一次拜相的時候寫的,所以這首詩不僅僅是在描述過年歡快的氣氛和習俗,同時也是在寄托王安石自己的思想。這時候他剛剛開始施行新法,對新政充滿了信心,所以詩中的氣氛就顯得格外活潑、開朗。詩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寓意變法將要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表現了就像人們用新的桃符代替舊的桃符一樣,國家將用新政代替舊政。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 雖然后世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不一,卻絲毫無妨他這首描寫新年的詩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傳頌,為我們過年增添熱鬧歡快的氣氛。

1、你們家今年打算怎么過年?有計劃參加什么節慶活動嗎?

2、除了這首詩中寫到的放鞭炮、貼春聯之外,過年還有那些風俗習慣呢?你最喜歡的習俗是什么?

3、什么是陽歷?什么是陰歷?什么是陰陽合歷?你弄清楚了嗎?

4、現在的元旦和古代的元旦之間是什么關系?元旦、春節、立春這三個“一年的第一天”分別是哪種歷法的歲首?

5、立春還有哪些風俗?

6、你了解王安石王安石變法嗎?你覺得他是害得北宋滅亡的“奸臣”還是“偉大的改革家”?

7、分享一些你喜歡的春聯吧。?

除夕立春多少年一遇 除夕日立春幾年有一次

一位“妖人”出生,造就“弱宋”國富兵強時代

組圖:趣談我國古代年俗

當然,還有各種百度……

中國的所有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按時間)有哪些?

? ?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1、春節

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俗稱“過大年”。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夏歷新年)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

“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于歲首(一年開始)時間的確定(換言之,月序的排列)還與天文歷法有關(如前所述),傳說夏在寅月(今農歷正月),商在丑月(今農歷十二月),周在子月(今農歷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農歷十月),到西漢才又恢復夏正,定寅月(今農歷正月)為歲首,一直沿用至今。

實際上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相關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驚惶失色,狼狽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走親訪友。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適用地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習俗:

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2、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二月二,南方為“社日”,北方為“龍抬頭”節)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節日習俗: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俗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其實,“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一說實為訛傳,其中的“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這種說法的起因也與沈陽有關。清朝成立后,當時不少漢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敢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并一直流傳下來。

北方地區習俗------引龍、除蟲、薰蟲、剃龍頭(理發剃頭)、食俗、嫁女住春、禁忌(忌動針線、忌擔水、忌洗衣、忌磨面)

南方地區習俗------祭社(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么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干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鉆。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鉆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云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藥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地方風俗:山東滕州聊城一帶二月二這天男性都要理發,龍抬頭這天理發希望一年好運。滕州 青島地區吃棋子和炒豆,象征著“金豆開花”。

炒玉米:傳說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并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節日傳說:

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見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見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次年農歷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時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時哪里來玉米種子?) 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民間形成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3、元宵節

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習俗:

由于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演變:

中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后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4、寒食節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

來源:

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逃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不愿當官,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動煙火,只吃冷食。后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活動:

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文。

5、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清明冷食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6、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端午節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并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后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流行于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于國,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身死,又成為華人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粽子: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吃豆腐。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于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13]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7、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8、重陽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演變:

陰歷的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中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習俗:

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

①、登高

②、吃重陽糕

③、賞菊并飲菊花酒

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陽酒

不過呢歷史上也有農歷七月十三為敬老節的說法,但于1989年時修改為九月九日。

時間:農歷九月初九日。

9、冬至節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氣候特征: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詩云“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左河水)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10、除夕

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除夕”在古時有“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年終”等別稱。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歷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擊鼓的方式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

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元日的寓意是什么

元旦名稱的由來

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于地理環境和歷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現在,公歷日益為世界各國所公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國際通行的公歷,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以公歷為歷法的國家,都以每年公歷1月1日為元旦日,舉國放假。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如元日、元正、元辰、開年、元春、上日、華歲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元旦的意思有什么

1、中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為“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各不相同,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太初歷”,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

2、西歷公元紀年法傳入我國后,民國時期以西歷元月一日為新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議確立以西歷元月一日為“元旦”,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茗》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叫“正月初一”。

元旦的含義是什么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

“元”、“旦”二字加在一起,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早晨的意思了。元旦之稱,始于古代計時和農業生產。殷商時期,人們為了把握時間、節令,以利耕作,當時的“天文學家”們,已懂得以月亮的活動來計時,月亮圓缺一次,定為一個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月亮圓、缺十二次,也就是十二個月,為一年。

那時還沒有“年”的說法,但已將十二個月的頭一月定為正月;正月朔日子時,是一年的開始。當時叫“元日”,也叫“元旦”。據《爾雅》的注解:“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這樣解釋是否準確,是值得研究的,因為周代之前,在改朝換代之中,這樣的事情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

不過,當時為了農業生產而研究節令,則是事實。如《尚書·堯典》中就記載說:堯為了指導人們生產,就選了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四個有學問的人,專門去研究天象地物,劃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使人們知道什么時節宜耕種或宜收獲。漢代人著的《食貨志》,也有“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的記載。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129.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