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衣血淚與塵埃哪個節日的簡單介紹
很多朋友對于滿衣血淚與塵埃哪個節日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是什么節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是寒食節。意思是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后人來祭拜呢。
出自明代高啟的《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鑒賞
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仆仆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么一些悲哀。
作者介紹
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李白的清明節古詩詩句
1. 關于清明節李白的詩句
2. 關于李白清明節的詩句
關于清明節李白的詩句 1.關于清明節的詩李白寫的
清明節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2.李白寫的有關于清明節的詩
1、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
--清明祭詩 2、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3、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4、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5、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寒食上冢 6、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7、游客趨梁邸,朝光入楚臺。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馀吹拂輕灰。--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8、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9、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10、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途中寒食 11、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1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1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蘇堤清明即事 14、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 15、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3.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名句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陣子?春景》,詩詞大意為: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知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斗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道出了笑意。
2.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清明》,詩詞大意為: 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專。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現在留下來的只不屬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4.關于清明節的古詩
1、郊行即事
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2、寒食上冢
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3、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4、清明日憶諸弟
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5、江南清明
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5.關于清明節的古詩,三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中煩悶,像是丟了魂似的。請問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這首詩語言通俗易懂,竟境含蓄優美,寫雨中行人的憂愁,但不令人消沉,具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于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一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
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游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6.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及譯文
描寫清明節的詩詞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后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關于李白清明節的詩句 1.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李白的
你好,李白沒有什么古詩是關于清明節的關于清明節的古詩:《閭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2.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李白的
清明節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3. 李白寫的有關于清明節的詩
1、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
--清明祭詩 2、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長安清明 3、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4、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閭門即事 5、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寒食上冢 6、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有關清明節的詩句。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7、游客趨梁邸,朝光入楚臺。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馀吹拂輕灰。--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8、滿城風絮一層紗,寂寂青山不見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間孤月映梨花。--清明 9、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10、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途中寒食 11、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1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 13、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蘇堤清明即事 14、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 15、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
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4. 關于清明節的詩李白寫的
李白沒有寫清明節的詩流傳在世,按理說像李白這樣的詩仙應該是寫過,可能失傳了吧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5.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名句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陣子?春景》,詩詞大意為: 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清明節后梨花紛飛。幾片碧苔點綴著池中清水,黃鸝的歌聲知縈繞著樹上枝葉,只見那柳絮飄飛。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著的東鄰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個春宵美夢,原來它是預兆我今天斗草獲得勝利啊!不由得臉頰上也浮現道出了笑意。
2.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出自宋代黃庭堅的《清明》,詩詞大意為: 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猶如笑臉。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專。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現在留下來的只不屬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6.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
1、郊行即事
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2、寒食上冢
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3、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4、清明日憶諸弟
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5、江南清明
鄭準
吳山楚驛四年中,一見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風連夜起,韶光隨酒著人濃。
延興門外攀花別,采石江頭帶雨逢。
無限歸心何計是,路邊戈甲正重重。
7. 關于清明節的古詩名句
一、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宋·晏殊《破陣子·春景》譯文:燕子飛來正趕上社祭之時,梨花落去之后又迎來了清明。二、清明時zhidao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三、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譯文:不要嘆息那專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四、南北山屬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宋·高翥《清明日對酒》譯文: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時節都是忙于上墳祭掃的人群。五、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宋·黃庭堅《清明》譯文:清明時節,桃紅李白,含笑盛開。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是什么節日?
節日:寒食節
出自明代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原文: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
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有幾家的墳上會有子孫來掃墓呢?
詩詞賞析:
這首詩通過清明節沒人祭掃荒墳的一個生活面,寫出經過元末大戰亂后,農村蕭條凋敝的情景。此詩前兩句寫陳秀才還鄉的情景,之后詩人自己也免不了悲從中來;后兩句想象清明節墓地上的情景。
反映了元末戰亂后的蕭條景象,表現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全詩由此及彼,由個別到一般,意境漸寬,感人至深。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兩句寫此時此地,寫詩人送陳秀才“還鄉”之景。“滿衣血淚與塵埃”表現了陳秀才本人的形象,陳秀才劫后余生,還鄉時的形象,很是悲哀。“亂后還鄉”點題,交待了時間背景,繼而引出后兩句。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兩句寫彼時彼地,是詩人想象清明節廣大農村墓地上的情景。亂后家鄉,百姓家破人亡,沒有后輩到尊長的墓前來祭掃家鄉,已經滿目荒涼。這兩句反映出戰亂后蕭條破敗的鄉村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