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曾子不輕易接受賞賜(曾子不受邑曾子為什么不接受城池)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曾子不輕易接受賞賜,以及曾子不受邑曾子為什么不接受城池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子拒邑 曾子不受的理由是什么? 曾子從哪兩個方面具體分析了接受別人禮物的潛在危險?
曾子不受的理由:無功不受祿,受祿必有功。曾子于魯并無大功,若受此厚祿,難免會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軟。也就是曾子說的“受人者畏人”。 曾子從送禮和受禮兩個方面分析了接受別人禮物的潛在危險。從送禮人方面來說,“予人者驕人”,無事獻殷,非奸即盜。從受禮人這邊來說,“受人者畏人”,就算魯王并沒有表現出驕色,曾子若收了禮,也得處處小心,唯恐得罪他。
曾子拒邑 “曾子不受”的理由
無功不受祿,這是理所當然。曾子對魯國,沒有什么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并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于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系于情誼,不必過于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么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為什么曾子不接受魯國國君的賞賜呢?
答、曾子是因為怕自己接受了饋贈后,魯國國君會對他顯示出饋贈者的高傲的樣子,說白了是為了維護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尊嚴!所以到最后都沒有接受這份饋贈。
曾子為什么不受魯君所賜封地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
以上是和你的問題有關的一段古文的原文,下面是解釋: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給(他一塊)采邑,(并)說:“(你可以)用這塊土地(的價值)穿著好一點。”曾子(堅決)不接受。返回后,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么不接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畏懼饋贈者;饋贈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接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畏懼他嗎?”最終(曾子仍)不接受。
根據以上資料我們不難看出曾子是因為怕自己接受了饋贈后,魯國國君會對他顯示出饋贈者的高傲的樣子,說白了是為了維護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尊嚴!所以到最后都沒有接受這份饋贈。
曾參立節中,魯君派使者送領地給曾子,曾子為什么不接受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說:“請先生用封地內的財富來買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堅決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么不接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慢。那國君賞賜了我土地,而不對我驕慢,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曾子最終還是沒有接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嘆說:“曾參的話,足夠用來保全他的節操的。” 他有他的行為準則,即他心目中的節操,雖然有些矯情和偏執。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為什么不接受贈地
原文
曾子(名參)衣①敝衣②以耕,魯君使人 往貽③邑④焉,曰:“請以此修衣⑤。”曾 子不受。反⑥,復往,又不受,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⑦為不受?” 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 人。縱⑧子有賜,不我驕⑨也,我能勿畏 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 足以全⑩其節也。”
--------選自《說苑·立節》
譯文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 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座城,說:“請先生用 封地內的財富來買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堅 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 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 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么不接受 ?”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 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 ,就會對接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縱使國 君賞賜了我土地,也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 ,(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 曾子最終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 事,就說:“從曾參的話來看,是足夠用來 保全他的節操的。”
注釋 1.衣(yì):穿。 2.敝衣:破舊衣服。
3.貽:送。
4.邑:原指縣,這里指封邑、封地。
5.修衣:添置衣物。
6.受:接受
7.反:同“返”,返回。
8.奚:什么,疑問詞。
9.縱:縱然。
10.然不我驕:即“不驕我”,不對我顯露驕 色。
11.足:足夠
12.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13.節:節操
14.參:曾子之名
句式重點
賓語前置:
①奚為不受?
②縱君有賜不我驕也
短文理解
無功不受祿,自食其力。這是理所當然。
曾子對魯國,沒有什么貢獻,而魯國國君 ,要給他一座城鎮,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 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 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 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 。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并 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于尋常 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 種負疚的心理狀態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 贈送,系于情誼,不必過于拒讓,因為彼 此沒有什么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 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 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曾子何其人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 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有山東平邑縣 和山東嘉祥縣兩說,尚無定論)人,是鄫 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 (曾皙),母親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 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 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 ,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 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 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 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 。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 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 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 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 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 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 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 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 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 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 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 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 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 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 (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 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 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 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 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 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 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 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 。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 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省濟寧市嘉 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山 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建有曾點墓和曾參墓。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如果對你有幫助,請設為滿意答案謝謝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