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了)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以及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了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陶淵明詩詞介紹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夸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后,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里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愿。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后,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干、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回車)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顏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1、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2、詠懷詩 以《雜詩》12首,《讀山海經》13首為代表。《雜詩》12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13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10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3、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我們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并記》大約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繪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表現了詩人對現存社會制度徹底否定與對理想世界的無限追慕之情。它標志著陶淵明的思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它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辭賦中的《閑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么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后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
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論述陶淵明詩平淡自然的原因
1. 關于陶淵明平淡的詩句
關于陶淵明平淡的詩句 1. 有人說陶淵明的詩于平淡中見情趣,請結合歸園田居(其三)詩句具體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歸 園 田 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2. 陶淵明的一些詩句看似平淡,卻滿貯著濃情
雜詩四首
其一∶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
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昂,勢翳西山巔。
蕭條隔又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二∶
閑居執蕩志,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
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
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虧。
其三∶
我行未云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塵梁。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
離昆鳴清池,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為辭,遙遙春夜長。
其四∶
裊裊松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二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
3. 描寫生活清淡的詩句有什么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原文] 少無適欲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移居二首》——陶淵明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 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譯文〕 從前便想居南村, 非為選擇好住宅. 聞道此間入純補, 樂與相伴共朝夕., 我懷此念已很久, 今日遷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寬大 遮蔽床靠愿足矣. 鄰居常常相往來, 直言不諱談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賞, 疑難問題共分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琢相思. 相思削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如不勝 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譯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 登高賞景詠新詩. 經過門前相呼喚, 有酒大家共飲之. 農忙時節各歸去, 每有閑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門, 歡言笑語無厭時. 此情此趣豈不美 切勿將它輕拋棄. 衣食須得自料理, 躬耕不會白費力。.。
4. 陶淵明的詩文有質樸,平淡,自然的風格特點嗎
【年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作品】:歸園田居 【內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釋意】: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后的次年寫下的。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
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
那么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
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
這里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作者小傳】: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人。曾作過一些地方的小官,任彭澤令僅八十余日就棄官歸隱。
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對我國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影響。有《靖節先生集》。
回答者:相忘乎江湖 - 童生 一級 2-2 01:05 -------------------------------------------------------------------------------- 歸園田居 陶淵明 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雑,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回答者:兵詭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 12:50 -------------------------------------------------------------------------------- 歸 園 田 居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一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人們在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靈也得到某種程度的凈化。
且看詩人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志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蘇軾評陶詩曾謂:“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是說陶詩平淡質直,不重文彩,實際上意境優美,詩味雋永。
詩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煙、雞犬都是鄉村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但經詩人寫入詩中則富有生氣,構成一幅恬淡秀麗的田園圖畫,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機構成。這純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藝術表現力,亦與通篇平淡風格,高度和諧一致。
回答者:囀身dè瞬裥√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3 18:40 -------------------------------------------------------------------------------- 歸 園 田 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
5. 形容平淡的詩句有哪些
1.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過故人莊》唐代:孟浩然
翻譯: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2. 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
翻譯: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3.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翻譯: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4.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翻譯:白天長了,籬笆的影子隨著太陽的升高變得越來越短,沒有人經過;只有蜻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5.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歸園田居·其一》
翻譯: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6.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歸園田居·其一》
翻譯: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蕩著裊裊炊煙。
6. 關于平淡的詩詞有哪些
1、《題鶴林寺僧舍》唐 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2、《陋室銘》唐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浣溪沙》宋 蘇軾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4、《飲酒·其五》魏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5、《社日》唐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陶淵明為什么在古代不出名
誰說陶淵明在古代不出名
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在唐代 陶淵明就備受唐代詩人孟浩然 李白 白居易的推崇
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后,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
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
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
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
陶淵明為何被人們稱為“田園詩人”?他的詩詞有何特點呢?
縱觀中國文學史,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寫過田園詩,但陶淵明是許多田園詩人中最早的,也是第一個以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為主題的詩人。在陶淵明的作品中,詩人對鄉村生活的贊美、自然之美和鄉村愉快的工作生活都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美好鄉村生活的向往和喜悅。在陶淵明的一生中,儒家的入世和道教的仕途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前者強調有序社會理想的建構和個人人格的堅守,后者則追求個人自由。
他將二者結合起來,創作了一首清新淡漠的田園詩。詩人以菊、鳥、酒為創作對象,寄托著詩人無限的高尚情懷。它不僅是詩人對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也是詩人反抗社會黑暗的重要創作舉措。陶淵明田園詩的創作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是未來詩人不斷學習和借鑒的源泉。它也為當今田園詩的創新提供了方向。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詩集,記載了從西周初到春秋中期幾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各種詩歌。其中,有許多章節是關于農村的贊美。根據相關資料,農耕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廣義的農業詩歌是農業社會的產物。這些詩歌具有農業社會的性質,反映了農業社會生活的不同方面。狹義的農業詩歌是指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和與農業直接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詩歌。
我們一般從狹義的角度來研究《詩經》中的農耕詩。《詩經》中的《齊風賦田》、《小雅大田》等詩大多反映了大規模奴隸勞動的場景,基本上是對現實的再現和反映。田園風光很少出現在詩歌中,但在詩歌中偶爾也會出現風景句,如《桃瑤》中的“桃花天天燒”,以及《劍嘉》中的“劍嘉綠,白露霜”,“過去我走了,柳樹靠;現在我想,雨雪飄落”。
謝靈運的山水詩也這么出名,為什么卻不如陶淵明呢?
兩者的風格意境不同,心胸豁達者才能受人追捧。陶淵明對于自己的仕途并不是特別在意,所以在后期歸園田居時他的心里是高興的,對于每日的悠閑生活他是享受的,他的詩歌也是歡樂愉快的;而謝靈運卻是寄情于山水之間,然這情卻是郁郁寡歡的,對于自己的仕途他有激情有夢想然而事實卻讓他深受打擊,所以他將自己的不得志寫于詩歌,借以表達。分享快樂快樂能夠加倍,而分享憂愁卻很少能夠獲得同感。陶淵明雖是官宦世家出身,曾做過縣令,然而在當時所處的環境下,他更想要過著隱居的生活,更加想要追求自由自在的日子,他開創了藝術的新境界與審美領域。兩者雖說詩歌的風格都是收到玄學的影響,但陶淵明是在玄學的基礎上讓人們的視線停留在田園生活之中,而謝靈運的詩歌一半山水,一般玄學,他善于從不同角度來刻畫山水的形態,給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其作品帶有的元素過多,使得他的詩歌有些顯得冗長。
酷愛大自然是陶淵明的一種天性,靜默山水與田園之美,與其休戚與共。田園的生活是樸實無華的,陶淵明用樸實疏淡的語言將這些素樸的生活與美景融入詩中,以此抒發他寧靜淡泊的心境,所以他的詩中是自然天成的韻味,在當時的環境下可謂是一大清流。謝靈運的山水詩是在其官被貶之后才進行的大量創作,而這些都是借山水來表達他的苦悶與他的不得志。與陶淵明相比較,他對于山水的喜愛則有些利欲在其中,而這就使得他的詩歌有些不如陶淵明了。
陶淵明的詩歌皆是由他眼前所見之境之事而來,更具有畫面感,而謝靈運的詩歌在模式上,更加保守。一事一物皆是固定而成,更加的呆板,詩歌而成的畫面感沒有陶淵明的有感染力,無法讓人心之向往。
陶淵明小時候,詩列“中品”評價一般,但是為何他的詩后世廣為流傳?
說陶淵明的詩評為中品,主要是因為他的詩不注重講大道理,語言上也沒有細致地雕琢。但他的詩在后世廣為流傳主要得益于他的思想境界以及他的藝術特點。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當過參軍也做過縣令,可是他在政治上并沒有太大的抱負,當了幾十天就辭職回家了,然后找個地方隱居起來,成為了中國第一田園詩人。說他的詩是中品,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處于東晉末期,文人們都以國家興亡,百姓福祉為當前第一要務,也是當時詩詞的第一要義,所以陶淵明這種鄉間田野的小詩就不被大家所認可。
另外,許多文人墨客都認為詩中要藏有大道理,讓人讀起來覺得是至理名言。而陶淵明卻不隨波逐流,用比較粗淺的詞語來講述最真實的生活故事,這看起來雖然沒有其他人的詩大氣、恢弘,但是細細品味,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思想境界,和自身的情感,所以后世都喜歡讀他這種接地氣的詩。
在藝術特點方面,陶淵明用的大多都是質樸的、平素的、易懂易讀的語言,這也會讓當時的人們覺得其藝術素養不高,用詞也不過如此。可是仔細看來,他的詩平淡中透出了自然的韻味,質樸里塑造了鮮活的形象,并不是他逃避現實,而是對當時的社會看得太清了,隱居起來用這種百姓都能看懂的詩詞來諷刺當時的政治,致力于讓人們清醒過來。這是一種大的情懷和智慧,可惜當時沒人能夠看透,不過好在后世人發現了這一點,也促使他的詩廣為流傳。
關于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和為什么陶淵明的詩詞很少了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