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丘丘遲寫過哪些文(丘遲的作品)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丘丘丘遲寫過哪些文,以及丘遲的作品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草長鶯飛清風明月出自哪里
草長鶯飛清風明月出自《與陳伯之書》,《與陳伯之書》是南朝梁文學家丘遲所寫的一篇書信。丘遲通過《與陳伯之書》描寫勸降陳伯之的利與弊,表達了丘遲的愛祖國,愛民族的思想感情,促使陳伯之作出慎重抉擇。
歷史上晉朝與隋朝之間二百年的南北朝可以說是中國戰亂不斷,紛爭不休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在江南以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相繼建立過宋、齊、梁、陳四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不是外部入寇就是重臣造反,上演了一幕幕你剛唱罷我登場的歷史鬧劇。
作者和陳伯之本來都是齊朝大臣,一個官至太中大夫,一個是冠軍將軍、驃騎司馬。丘、陳二人雖是同朝為官,卻是文武相對,德行相反。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后來作者《與陳伯之書》的產生。
梁武帝天監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臨川王蕭宏領兵北伐,陳伯之屯兵壽陽(今安徽壽縣)與梁軍對抗,蕭宏命記室作者以個人名義寫信勸降陳伯之。《與陳伯之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一封政治性書信。陳伯之收到這封勸降信后,為書信的情理所懾服,不久就率八千之眾投降。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出自哪里?
1、出自《與陳伯之書》,作者是南朝文學家丘遲。
2、詩句的意思是: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長起來,各種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一群一群的黃鶯振翅翻飛。
3、詩句描述了春日萬物競相生長、欣欣向榮的畫面。
拓展資料:
丘遲(464—508),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靈鞠之子。南朝梁文學家。
丘遲8歲能文。早年仕于南朝齊,任太學博士、大司馬參軍。因父喪,兩次去職。服喪期滿,任西中郎參軍。母亡,又去職服喪。以秀才后仟殿中郎、車騎錄事參軍。入蕭衍幕為驃騎主簿。梁武帝時,任散騎侍郎、中書侍郎,領吳興邑中正,侍詔文德殿。坐事免職。
梁天監三年,出任永嘉太守,在任4年。提倡農桑,重視教化,崇尚儉約富民。雖然他的政績史書記載較少,卻是萬歷《溫州府志》中南梁五十五年內入志的兩位郡守之一。 任永嘉太守期間所作《永嘉郡教》一文中說“貴郡控帶山海,利兼水陸。實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
梁天監四年(505年),臨川王蕭宏伐魏,丘遲為諮議參軍兼記室,時陳伯之率軍抗梁,丘遲以一篇《與陳伯之書》打動陳伯之率部歸降,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描寫溫州等江南景色,膾炙人口。
回朝后升中書郎、司空從事中郎(一作司徒從事中郎)。
梁天監七年,卒于任所,年僅44歲。
參考資料:古詩文網?古詩文網 丘遲簡介
筆記:古文選(一)魏晉南北朝三
17、謝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題解:從金陵的新林浦向板橋方向走,到宣城郡去
文學常識:
1、謝眺:
和謝靈運并稱為“大小謝”,永明體的創始人之一。“竟陵八友”之一;世稱“謝宣城”。
竟陵八友:南北朝齊永明年間,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蕭子良左右,形成一個文學群體,文學史上稱“竟陵八友”,包括蕭衍、沈約、謝眺、王融、蕭探、范云、任昉、陸倕。
2、內容:
流露出對統治集團內部斗爭的畏懼和不滿情緒,山水詩成就很高。
寫作背景:謝跳從金陵(南京)到宣城(安徽)出任太守,在此之前,經歷了一場錯綜復雜的王位爭奪戰,一年間,換了三位皇帝,改了三個年號。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
“識”和“辯”兩個動詞尤其傳達出詩人面對景物時的主觀感情。被王夫之稱贊為“隱然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
“雖無玄豹姿,中隱南山霧”
玄豹:古代傳說南山有玄豹,因愛惜皮毛,保護文采,所以因而不出。典出《列女傳》。
典故的含義:
結尾用典表示愛惜名譽,認真治政,以仕為隱,遠禍避害,把情懷與滄州趣統一了起來。
全詩分兩層:
①前四句寫江上遠景,簡約的文筆,勾勒出遠眺中所見江流、歸舟、云樹等景物的輪廓,對江水流向的描寫,蘊含著對京城的依戀之情。
②后八句抒情,慶幸自己此行得以遠離塵囂,全身遠禍。
18、丘遲《與陳伯之書》
文學常識
丘遲:字希范,今浙江人,齊梁時人,擅長駢文和山水詩,辭采麗逸,《丘司空集》。
寫作背景:
這是一篇優美的駢體書信,丘遲奉命寫給投降北魏的陳伯之的勸降信。陳伯之收信后權衡厲害,果然率兵歸梁,這封信起到了很大的政治感召作用。
什么叫駢文?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古代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
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全篇四六句,講究語言文采,講究聲律音韻。
什么叫對比?
對比是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寫作手法叫對比,也叫對照。
藝術特色:
1、信中運用對比使言辭動人,說理透辟。
如第一段陳伯之的由齊入梁與由梁入魏做對比,包括兩層意思,認識上是明智與昏憒的對比,結果則是“壯”與“劣”的對比。
又如第三段中北魏政權的分崩離析與梁朝的“皇帝盛明”之間國勢強弱的對比,就今昔、利害、對錯、敵我各個方面展開,周全有力。
2、作為一篇駢文,信中用典較多,或明用,或暗用,或對照,都增加了情理的內涵。
藝術特色(詳細分析情理)
1、情理兼長,理智的剖析與感情的感召互相交錯,層層遞進。
先用事實做對照,驚醒對方,接著,點名陳伯之去梁投魏的原因是“不能內省諸已,外受流言”,在以歷史典故和陳伯之舊家情況,說明梁武帝寬宏大量,以此感化陳伯之進,進而陳說現實厲害,指出梁朝欣欣向榮,北魏內部自相殘殺。
文辭優美,又有事實做支撐,所以有利。
2、中間借景抒情“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句是描寫江南美景的名句,激發對方的故國之思,鄉土之戀。
3、最后一段闡發眼前形式,既有對方著想的警告,又有對朋友之誼的關切,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有打動人的力量。
19、孔稚圭《北山移文》
文學常識
1、孔稚珪,字德章。
2、南朝宋時與江淹對掌辭筆,史稱文韻清疏,不樂世務,性喜山水,好文詠。
3、有《孔詹事集》。
寫作背景:
六朝時代,老莊思想盛行,貴族文人愛好在江南秀麗的山林環境中隱居生活,但又貪婪高官厚祿,于是一隱一仕,表里不一。
思想內容:假托山靈口吻諷刺隱士貪圖官祿。
以鐘山(北山,進江蘇南京)山神名義發布文告,揭露封建士大夫偽裝清高,實則爭名逐利的丑惡靈魂,戳破他們隱而復仕,表里不一的虛偽面目,堅決拒絕假隱士再進北山山林。具有深刻的諷刺意義。
藝術特色
1、運用對比手法。
2、運用擬人化手法。對山林景物的描寫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更表現得惟妙惟俏,風云泉石似乎都染上了人的感情,代替作者在嬉笑怒罵,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3、是優秀的駢文,句式整齊。兩兩相對,辭藻華麗,多用典故且講究音韻的協調。長短句交互使用,長句舒緩,短句節奏急促,以表達不同的情景與感情。
本文主要寫作特點是運用對比手法。
1、首先以歷史上的真隱士與假隱士比較。真隱士品性高潔,假隱士“始終參差”,反復多變。
2、其次以假隱士周子前后的思想行動對比。
初至時“風情張日,霜氣橫秋”,不可一世;
朝廷詔書一到,就眉飛色舞,表里不一,虛偽做作。
3,再次以價隱士出山后的忙碌得意與山林寂寥悲憤對比。突出對假隱士的譴責,層層揭開假隱士偽善面目。
重點語句
1、“淚翟子之悲,慟諸公之哭”典出《淮南子》。2、“雖假容于江皋,乃纓情于好爵”、“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兩句,描寫假隱士。
3、“脫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寫周子接到朝廷詔書后志變神動。
20、干寶《李寄》
《李寄》出自《搜神記》,作者為干寶。
思想內容:
《李寄》記敘了少女李寄斬蛇除害的英雄事跡,歌頌了她勇敢機智,不畏兇暴的斗爭精神,也具有反對愚昧迷信,反對重男輕女的深刻意義。
李寄人物形象:
李寄挺身而出,斬蛇是為了反對封建歧視和反抗不公平的命運。
斬蛇之前她做了充分準備,備劍、帶狗、做了飯團。與蛇斗,啖蛇,放犬,劍斫,步驟分明,終于殺死大蛇。
當地官吏的昏庸,怯懦,無能,反襯出李寄的清醒,勇敢,能干。
李寄具有勇敢機智,不畏兇暴的斗爭精神。
21、《干將莫邪》
背景:
出自于《搜神記》,此故事也見錄于《列異傳》和《太平御覽》。
干將、莫邪:
古代利劍名,此兩劍早在戰國時期著作如《莊子.達生》、《荀子.性惡》中有記載。
早在西漢劉向《列士傳》中,已有干將被殺,其子復仇的故事。
故事線索:父親被殺→兒子報仇→自刎→分葬。
故事情節:
復仇起因:干將鑄劍被殺。
復仇跌宕:赤比得劍復仇,遭到楚王追殺,逃往山中,山中客出現。
復仇高潮:赤比自刎,山中客煮赤比頭,誘使楚王到鍋邊,砍楚王頭,客自刎。
故事結局:分葬為三王墓。
思想內容:
這篇作品通過能工巧匠干將被害,棋子赤比為父報仇,體現了人民對統治者暴行的憎恨和對堅毅頑強的斗爭意識的歌頌。
藝術特色:
內容:作品通過能工巧匠干將被害,其子赤比為父報仇。
思想:體現了人民對統治者暴行憎恨和對堅毅頑強的斗爭意志的頌揚。
特點:作品以復仇貫穿全篇,情節曲折,結構完整,富有浪漫色彩。
22、劉義慶《子猷訪戴》
文學常識:
1、劉義慶,南朝劉宋宗室。
2、喜好文學,招聚文學之士撰《世說新書》,后人改為《世說新語》。
3、《世說新語》是著名筆記小說,載漢末以來至東晉士族文人的言談和逸事。表現了這一時期聞人明示的生活情景和精神面貌,以及當時道德、思想與習尚。
4、魯迅評之為“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任誕》。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
戴:指戴逵,字安道,不樂仕進,好鼓琴,善屬文,擅長書畫雕刻。
任誕:魏晉世人常常在生活上任性而為,即所謂“任誕”。
思想內容:
1、此文記載了王徽之此類生活片段。
大雪之夜,喝酒、看雪、詠《招隱》詩。
訪隱士戴安道,“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2、他生活中追求的是“興”,及興味與意趣。
大雪之夜的種種活動都是因性而發,這是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率真的舉動,是當時盛行的名士風流。
23、《周處》
思想內容:
意在贊揚周處的改過自新,這是全文重點。
周處改過自新,突出三點:
一是“俠氣”,年輕時“胸疆”,“暴犯百姓”,但有俠氣,故答應殺虎斬蛟;
二是“有自改意”,發現其“為人情所患”,立即就有悔改之意;
三是陸云對他的教誨。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終于改惡從善,成為“忠臣孝子”。
全天立意鮮明,有詳有略,情理相得,很有教育意義。
24、南朝民歌《西洲曲》
文學常識:
南朝民歌:
1、文學史上指東晉至南朝陳末這一時期的樂府歌辭今存約500首。
2、主要收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的“清商曲辭”、“雜曲歌辭”中。
“清商曲辭”可分為吳聲和西曲兩類:
①吳聲是長江下游以建業(今江蘇南京)為中心這一地區的民歌,
②西曲是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的民歌。
3、南朝民歌內容多為女子所唱的情歌,表現的愛情大多坦率而健康,有的則輕俗浮艷,總體上以清心婉轉、自然本色見稱,善用諧音雙關,當時文人對樂府民歌多喜模仿。
《西洲曲》屬南朝樂府的《雜曲歌辭》,是經過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西洲是地名,是詩中女子和她情人曾經歡會的地方。是南朝樂府民歌中的代表作。
結構內容:
第一層從開頭到“兩槳橋頭渡”,寫女子想折梅遙寄情郎以表相思。
第二層從“日暮伯勞飛”到“出門采紅蓮”,寫從夏到秋的日夜相思。
第三層從“采蓮南塘秋”到“仰首望飛鴻”,葉夏末初秋時采蓮懷人。
第四層從“鴻飛滿西洲”到“海水搖空綠”,寫秋天女子登樓遙望,卻盼不到一紙書信。
詩中的女子四季相思,早晚相思,連綿不斷,感情細膩纏綿,十分動人。
蓮子:諧音憐子,意為愛你。
青如水:比喻女子情愛純潔如一碧秋水。
徹底紅:紅透,比喻女子情愛赤誠忠貞。
藝術特色:
1、運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
多次出現“蓮”這一意象,與“憐”諧音,“蓮子”即“憐子”,暗示愛憐的人。
“低頭弄蓮子”暗示愛撫情郎;
“蓮子青如水”表示對情郎的愛情純潔如水;
“置蓮懷袖中”表現對情郎珍愛;
“蓮心徹底紅”表示愛情的成熟與熱烈。
2、運用了頂針(真)的修辭手法,使前后句相互勾連;
風吹鳥舀樹——樹下即門前
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
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
25、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
26、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腹中愁不樂
了解即可
文學常識:
1、北朝民歌一般指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梁鼓角橫吹曲”。
以鮮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歌謠為主,或經過漢族文人的翻譯和潤飾。
2、北朝民歌反映的生活面比較廣闊,尤其寫出了當時動亂社會的現實,也賦予尚武精神,其中的情歌則顯得粗放直率,風格較南朝民歌質樸無華。
文化背景:
1、折柳告別是古代習俗,“柳者留也”,送行者常常折柳以為留念。以折楊柳為題的樂府詩始于漢代,現存的作品以南北朝時期居多。
2、北朝樂府中的《折楊柳歌辭》共五首,這里選的兩首是夫妻雙方臨別時的對答詞。
思想內容:前一首是出征的丈夫所唱,表示不愿離別的依戀之情。
已經騎在馬上,但不是揚鞭催行,反而拿起了,楊柳枝表示,但愿留下,可是周圍送別曲響徹一片,所以“愁殺”,其中既有離別之悲,又有一路艱辛,前途茫茫的愁苦。
后一首是妻子的答詞,表示妻子的愁苦。
丈夫出征,妻子“愁不樂”,用重疊的詞義表示極其愁苦。他要變苦為樂,追隨丈夫出征。豐富的想象,表達了深厚的愛情,符合北方女子勇武的性格,符合丈夫起馬出征的情景。這種口吻是文人筆下所沒有的。
藝術特色:
因為是夫妻對答,兩首詩內容相接,詞語相承。
前一首提到馬鞍,后一首即以馬鞍展開想象;
前一首用“愁殺”,后一首用“愁不樂”呼應;
前后都用了“碟座”,前者是渲染離別氛圍,后者則是表示夫妻形影不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