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詩話有多少卷(后山詩話全文及譯文)
大家好,關于后山詩話有多少卷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后山詩話全文及譯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蘇門六君子,蘇門四學士
蘇軾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蘇門四學士”:
秦觀(1049~1100年),北宋詞人。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商郵(今江蘇)人。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等職。文辭為蘇試所賞識,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工詞詩,詞多寫男女情愛,傷感身世之作,是婉約詞人中一大家。詩風與詞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士長短句》。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元豐二年進士。歷仕秘書省正字、校書郎 、禮部郎中及地方官職等,曾兩度被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蘇門四學士之一。其集有詩賦23卷。雜著散文47卷。詩以古體為多,七律次之。補之喜學韓、歐,骨力遒勁,辭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緩,散文化傾向較顯著。其散文成就高于詩,風格溫潤典縟,流暢俊邁.詞風受蘇軾影響,氣象雄俊沉郁。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張耒(1054-1114) 字文潛, 號柯山. 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 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縣). 蘇門四學士之一. 熙寧六年(1073)舉進士, 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咸平縣丞等職. 張耒13歲能文,曾游學陳州, 受到學官蘇轍愛重,因得從學于蘇軾. 張耒論文, 淵源于三蘇,主張文理并重,平易自然. 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余卷,近1700首, 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 寫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較多,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 很少用硬語僻典,晁補之曾贊稱說:“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 頗能道出張詩的妙處. 張耒之作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 開了風氣. 他的寫景抒懷詩, 真醇自然, 清新圓潤, 耐人尋味. 不過, 張耒寫詩, 長于鍛造佳句, 而短于謀篇布局, 有時琢煉不夠, 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1卷. 《張右史文集》60卷. 《宛丘集》76卷.
“蘇門六君子”。“四學士”指的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六君子”是在四學士之外、再加陳師道與李廌。
陳師道(1053~1101)北宋詩人。字履常、無己,號后山居士。徐州人。16歲時跟曾鞏學習,元?初年,任徐州教授,后為太學博士。他仰慕蘇軾,經常以詩文唱和,成了“蘇門六君子”之一。受人彈劾,改任潁州教授,不久又罷官回鄉。為人耿直,不趨奉權貴,一生清貧。愛苦吟,以詩著稱。初學黃庭堅,后習杜甫,作詩態度嚴肅,煉幽錘邃,精深雅奧,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同尊為江西詩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詩話》1卷、《后山談叢》6卷、《長短句》2卷等。?
李廌(zhì)字方叔,華州(今陜西華縣)人。父李敦與蘇軾同年舉進士。他曾以文章謁蘇軾于黃州,蘇軾認為他的文章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御也。”著有《濟南集》,近 人自《永樂大典》輯出。《全宋詞》錄其詞四首。
蘇門四學士,蘇門后四學士,蘇門六君子都分別指誰
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四人合稱。都出自蘇軾門下,最先將此四人并稱加以宣傳即蘇軾本人。
蘇門后四學士即宋代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榮的并稱。繼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之后。
蘇門六學士即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 蘇門六學士是在蘇門四學士之外,再加陳師道與李廌。 “四學士”指的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也有人稱為蘇門六君子。
擴展資料
蘇門六學士由來:元祐元年(1086年)開始擔任御史中丞,次年升為尚書右丞,受烏臺詩案牽連,蘇軾幾位流放南方的朋友如今也都官居要職,包括王詵駙馬,王鞏等在內,他在黃州的老朋友陳也來京師探望他。
幾年前和蘇軾通信的黃庭堅也來見蘇軾,正式拜在他的門下,多年來蘇軾在信中曾一再稱贊四學士,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名聲,大家公認,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后來又加了李廌和陳師道兩人,成為蘇門六學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門六學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門后四學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門四學士
蘇門六君子
蘇門六學士: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蘇門六學士是在蘇門四學士之外,再加陳師道與李廌。“四學士”指的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也有人稱為蘇門六君子。
秦觀
人物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稱“蘇門四學士”,別號邗溝居士、淮海居士,世稱淮海先生。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于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
人物作品
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鐘、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
黃庭堅
人物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
人物成就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
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陳師道
人物簡介
陳師道(1053~1101),北宋詩人,字履常、無己,號后山居士,徐州人。16歲時跟曾鞏學習,元祐初年,任徐州教授,后為太學博士。他仰慕蘇軾,經常以詩文唱和,成了“蘇門六君子”之一。受人彈劾,改任潁州教授,不久又罷官回鄉。為人耿直,不趨奉權貴,一生清貧。愛苦吟,以詩著稱。初學黃庭堅,后習杜甫,作詩態度嚴肅,煉幽錘邃,精深雅奧,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同尊為江西詩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詩話》1卷、《后山談叢》6卷、《長短句》2卷等。
人物成就
陳師道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作上。他自己說:"于詩初無詩法",后見黃庭堅詩,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詩稿一起燒掉,從黃學習,兩人互相推重。江西詩派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列為"三宗",其實陳師道只是在一段時期內學習過黃庭堅的詩風,其后就發現黃庭堅"過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詩話》),因而致力于學杜。對于他學杜甫所達到的境界,黃庭堅也表示欽佩,曾對王云說,陳師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作詩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王云《題后山集》)。
大體上說,陳師道的詩由于受黃庭堅的影響,做詩要"無一字無來歷",但他的學問不如黃庭堅,需要"拆東補西裳作帶"(《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不免顯得竭蹶。而在學杜這一方面,也僅僅專致于形式格律,所以雖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卻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學杜比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詩,例如"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對酒贈少章》);"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窩趁兩衙。屢失南鄰春事約,至今容有未開花"(《春懷示鄰里》)。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步杜詩的句法上所下的工夫,后者則近似杜詩中的遣興體格。他的五古用力刻畫,要求辭意獨造,但生硬處仍不脫江西派的習氣。他也有一些感情樸摯的詩,如"極喜不得語,淚盡方一哂"(《示三子》);"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慮"(《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刑》)。后一首詩對外舅提出規勸,方回評為"學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勁,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詩也有寫得恬淡而有味的,如"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絕句》);也有寫得風流華美的,如:"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放歌行》),可惜不多見。相傳他做詩用力極勤,平時出行,有詩思,就急歸擁被而臥,詩成乃起。有時呻吟累日,惡聞人聲,所以黃庭堅稱之為"閉門覓句陳無己"(《病起荊江亭即事》)。這種嚴肅的創作態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詩作思想深度不夠和時見拗澀。
陳師道于詞頗自推許,自稱"余它文未能及人,獨于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書舊詞后》)。但他現存的`作品,很少精彩之作,不能和他自己的估價相稱。他的散文較有成就,紀昀評為"簡嚴密栗,實不在李翱、孫樵下"(《四庫全書總目》)。
陳師道有《后山詩話》,提出"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依然和黃庭堅的主張一脈相通。又說:"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后盡天下之變。"論奇正的關系頗有見地,可惜他的創作實踐和自己的理論不盡相符。由于此書中對蘇軾、黃庭堅、秦觀都有不滿之詞,《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殊不類師道語",則似失之拘泥。但書中有陳師道死后的事情,當出于后人的增補。
人物作品
陳師道《后山集》,原為其門人魏衍編。集中詩6卷,文14卷。《詩話》、《談叢》別自為書。宋代任淵有《后山詩注》,析原詩6卷為12卷。清代冒廣生作《補箋》12卷外,又增入《逸詩箋》上下兩卷。又有明馬暾所傳、清趙鴻烈刊本《后山集》24卷,計詩8卷,文9卷,《談叢》4卷,《詩話》、《理究》、《長短句》各1卷,有《四部備要》排印本。
李廌
人物簡介
李廌(1059—1109)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
人物經歷
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答趙士舞德茂宣義論宏詞書》是重要的文學批評作品。《師友談記》1卷,記載了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人關于治學為文的言論。為研究宋代文學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趙令畤(德麟)元符元年(一o九八)官襄陽。行槖中諸畫,廌皆為評品之曰德隅齋畫品。趙序有"鑒裁明當,語勝理詣,翰墨娟秀"之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其"妙中理解"。卒年五十一。《四部總錄藝術編》詩歌以七古和七絕為佳。內容多寫山水和羈旅,亦有贈答、題畫等作品。風格雄健奇麗。
人物作品
著有《濟南集》20卷,已佚。今本8卷是從《永樂大典》輯出。《師友談記》有《叢書集成》本。
張耒
人物簡介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擔任過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稱其張右史;因其晚年居陳(今河南淮陽),陳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
作品風格
張耒平生仕途坎坷,屢遭不幸,可他從未忘懷操寫詩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為《柯山集》、《張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孫通海、傅信三人的《張耒集》,收詩約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論、議論近三百篇,真可謂洋洋大觀矣!其詩早年體制豐腴,音節瀏亮,東坡稱之“汪洋沖淡,有一唱三嘆之音”,晚歲落其華,趨務平易,酷肖白樂天(居易)、張文昌(籍),一時獨步吟壇;其文則雄深雅健。纖秾瑰麗,無所不有,蔚然成家。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后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心也頗切,如在《勞歌》一詩中對那些“筋骸長彀”、“半衲遮背”的“負重民”以憐憫;在《和晁應之憫農》一詩中對那些“夜為盜賊朝受刑”的“南山壯兒”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的憫農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擔,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御敵,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著一股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張耒對詩文創作亦有他自己的觀點,其核心則是以理為主,辭情翼之。“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夫決水于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沖砥柱、絕呂梁,放于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蚊龍魚鱉,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傳)。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賀方回樂府序》),一時之學者奉為至言。平心而論,強調在創作過程的發抒真情、筆隨意驅,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確也是把握了文藝創作的規律,但一味地否認構思、修飾、琢磨、錘煉等在創作過程中的必要性,則又不免矯枉過正。作者本人的創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籬,因而多少顯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創作成就前未及東坡(蘇軾),后不如放翁(陸游),痼或即是。
人物影響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詔追贈蘇軾為資政殿學士,贈張耒集英殿修撰,誥詞說:“四人以文采風流為一時冠,學者欣慕之及繼述之”。既概述了張末等人的影響,又肯定了其文學成就,終于使張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晁補之
人物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年),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宋史·晁補之傳》云:晁補之為“太子少傅迥五世孫,宗愨之曾孫也。父端友,工于詩。”從這幾句簡短的記載里,可知晁補之生長在士宦之家、書香門第。他從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聰敏強記,幼能屬文,日誦千言,故早負盛名。
人物作品
《宋史·氣文志》曾錄有晁補之《左氏春秋傳雜論》一卷、《續楚辭》二十卷、《變離騷》二十卷、《雞肋集》一百卷和《晁補之集》七十卷。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寧二年均遭禁,現存的僅有《雞肋集》七十集,其中詩賦二十三卷,散文雜著四十七卷,系補之從弟晁謙之于紹興七年編成刊行于建陽。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慶元五年黃汝嘉本、明崇禎八年顧凝遠詩瘦閣依宋本重刊本、四部叢刊本。另補之間現存一百六十余首,有明毛晉汲古閣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舊鈔《雞肋集詞》一卷本、舊鈔《晁補之樂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孫貽端刊《晁氏叢書》本、涵芬樓刊林大椿七卷本、吳昌綬煦樓影刊宋金元明本詞本,龍榆生《蘇門四學士詞·晁氏琴趣外篇》校點本等。
蘇門六學士是誰
蘇門六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 蘇門六學士是在蘇門四學士之外,再加陳師道與李廌。 “四學士”指的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也有人稱為蘇門六君子。
目錄
黃庭堅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文學立場
作品賞析
書法成就
秦觀人物簡介
人物作品
人物影響
陳師道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人物作品
李廌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人物作品
張耒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作品風格
人物影響
晁補之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文學成就
人物作品
蘇門六學士的由來概述
蘇軾簡介
黃庭堅 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文學立場
作品賞析
書法成就
秦觀 人物簡介
人物作品
人物影響
陳師道 人物簡介
人物成就
人物作品
李廌 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人物作品
張耒 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作品風格
人物影響
晁補之 人物簡介
人物經歷
文學成就
人物作品
蘇門六學士的由來 概述
蘇軾簡介
展開 編輯本段黃庭堅
人物簡介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 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圣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后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與宜州貶所。
人物成就
黃庭堅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于蘇軾,詩與蘇軾并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晁補之云:“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然不 是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見《詩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詞,不免褻諢。 有《山谷詞》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并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文學立場
同他的前輩一樣,黃庭堅對西昆體也是猛烈攻擊的。西昆詩人講究聲律、對偶、辭藻,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昆詩人的影響,從歐陽修、梅堯臣開始就企圖在立意、用事、琢句、謀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到北宋中葉以后,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舊黨爭的風險,即使許多詩人愈來愈脫離現實;當時大量書籍的刊行,封建文化的高漲,又使他們不滿足于尋常典故的運用,而務求爭新出奇(注:歐陽修與梅堯臣書,不滿意當時人作白兔詩“皆以常娥月宮為說”,蘇軾《聚星堂雪》詩“禁體物語”,皆見當時詩人爭新出奇的風氣,到黃庭堅更變本加厲。)。這樣,他們雖努力在詩法上向杜甫、韓愈以來的詩人學習,卻未能更好地繼承杜甫、白居易以來詩家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們擺脫了西昆體的形式主義,又走上了新的形式主義道路。這就是從北宋后期逐漸形成的江西詩派。這一派詩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只因黃庭堅在這派詩人里影響特別大,所以有此稱呼。 《苕溪漁隱叢話》曾稱引黃庭堅的詩說:“隨人作計終后人。”又說:“文章最忌隨人后。”可見他在文學創作上是有開辟道路的雄心的。然而他的社會接觸面較之前輩詩人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遠為狹小,長期的書齋生活與脫離現實的創作傾向使他只能選擇一條在書本知識與寫作技巧上爭勝的創作道路。他說:“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又說:“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胡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傾向。那么怎樣取古人陳言點鐵成金呢?就是根據前人的詩意,加以變化形容,企圖推陳出新。他稱這種作法是“脫胎換骨”,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是“以腐朽為神奇”。比如王褒《僮約》以“離離若緣坡之竹”形容那髯奴的胡須。黃庭堅《次韻王炳之惠玉版紙》詩:“王侯須若緣坡竹,哦詩清風起空谷。”進一步用空谷的清風形容王炳之那聞聲不見嘴的大胡子,就有了新的意思。又如后人根據李延年《佳人歌》,用“傾城”、“傾國”形容美色,已近俗濫。黃庭堅《次韻劉景文登鄴王臺見思》詩:“公詩如美色,未嫁已傾城。”意思就深了一層,而且符合于這些文人的雅趣。這些運用書本材料的手法,實際是總結了杜甫、韓愈以來詩人在這方面的經驗的。他同一般低能文人的慕擬、剽竊不同之處,是在材料的選擇上避免熟濫,喜歡在佛經、語錄、小說等雜書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見的字面。在材料的運用上力求變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剝。為了同西昆詩人立異,他還有意造拗句,押險韻,作硬語,連向來詩人講究聲律諧協和詞彩鮮明等有成效的藝術手法也拋棄了。象下面這首詩是比較能表現他這一方面的特點的。
作品賞析
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月笛,玉堂云霧窗;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枯松倒澗壑,波濤所舂撞;萬牛挽不前,公乃獨力扛。諸人方嗤點,渠非晁張雙;袒懷相識察,床下拜老龐。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龐;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 ——《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次韻道之》 這是他答和蘇軾的一首詩。開首四句說他的詩沒有蘇軾那樣闊大的氣象。中間十二句寫蘇軾對他的賞識,同時表現他的傲兀性格,象倒在澗壑里的枯松,波濤推不動,萬牛挽不前的。結四句說他兒子或可以同蘇軾的孫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說他的詩不能同蘇軾相比。這正是后來江西派詩人說的“打猛諢入,打猛諢出”,用一種詼諧取笑的態度表示他們的情誼。這詩從用字、琢句以至命意布局,變盡建安以來五言詩人熟習的道路。然而比之曹植贈丁儀、沈約寄范云、杜甫贈李白等詩篇,黃庭堅雖然字敲句打,作意出奇,卻仍未能有效地表達他的真情實感。 當然,作為一個開創詩流派的藝術大匠,黃庭堅的詩并不是每篇都這樣生硬的。當他受到真情實境的激發,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刻意好奇的習氣時,依然能夠寫出一些清新流暢的詩篇,象下面的例子。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滟預關。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登快閣》 前人論宋詩,每以蘇黃并稱。蘇詩氣象闊大,如長江大河,見起濤涌,自成奇觀;黃詩氣象森嚴,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藝術上各自創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黃庭堅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蘇軾相比,因為他的詩雖能屏除陳言濫調,形成一種以生新瘦硬為其特征的風格,但仍無法掩蓋他生活內容的空虛和脫離現實的傾向。 宋詩最初形成反西昆的流派,是由于當時作者如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的面向現實,以詩配合他們的政治斗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黃庭堅論詩說:“詩者,人之性情也,非強諫諍于庭,怨憤詬于道,怒鄰罵座之為也。”又說:“其發為訕謗侵凌,引領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憤者,人皆以為詩之禍,是失詩之旨,非詩之過也。”(《書王知載朐山雜詠后》)顯然,這是取消了詩歌的戰斗作用,其結果必然要走上脫離現實、片面追求藝術技巧的道路,偏離了詩文革新運動的方向。
書法成就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后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并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杰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后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黃庭堅與蘇軾、米芾、蔡襄等被稱為宋四家。 黃庭堅對書法藝術發表了一些重要的見解,大都散見于《山谷集》中。他反對食古不化,強調從精神上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強調個性創造;注重心靈、氣質對書法創作的影響;在風格上,反對工巧,強調生拙。這些思想,都可以與他的創作相印證。 黃庭堅的書法,小字行書以《嬰香方》、《王長者墓志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為代表,書法圓轉流暢,沉靜典雅。大字行書有《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等,都是筆畫遒勁郁拔,而神閑意秾,表現出黃書的特色。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此外黃庭堅的書法還有《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后》等。 《經伏波神祠詩》,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現在日本。此詩帖,洋洋數十行,揮灑自如,筆筆精到,氣勢開張,結體舒展,范成大評“山谷晚年書法大成,如此帖毫發無遺恨矣,心手調合,筆墨又如人意。”此帖正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境況下的經意之作,具有黃庭堅書法藝術的特點,是黃庭堅晚年的得意之作。
編輯本段秦觀
人物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高郵人。北宋文學家。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徏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來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于文詞。20歲,作《浮山堰賦》。24 歲,作《單騎見虜賦》,為世人所重。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
人物作品
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臭腐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其《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又善書法,小楷學鐘、王,姿媚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真、行學顏真卿。
人物影響
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高郵文游臺、秦觀讀書臺、《秦郵帖》石刻、揚州云山圖、“淮東第一觀”石刻,保存至今。
編輯本段陳師道
人物簡介
陳師道(1053~1101),北宋詩人,字履常、無己,號后山居士,徐州人。16歲時跟曾鞏學習,元初年,任徐州教授,后為太學博士。他仰慕蘇軾,經常以詩文唱和,成了“蘇門六君子”之一。受人彈劾,改任潁州教授,不久又罷官回鄉。為人耿直,不趨奉權貴,一生清貧。愛苦吟,以詩著稱。初學黃庭堅,后習杜甫,作詩態度嚴肅,煉幽錘邃,精深雅奧,自成一家。方回著《瀛奎律髓》中,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同尊為江西詩派“三宗”。著有《后山集》14卷、《后山詩話》1卷、《后山談叢》6卷、《長短句》2卷等。
人物成就
陳師道的文學成就主要在詩歌創作上。他自己說:"于詩初無詩法",后見黃庭堅詩,愛不釋手,把自己過去的詩稿一起燒掉,從黃學習,兩人互相推重。江西詩派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列為"三宗",其實陳師道只是在一段時期內學習過黃庭堅的詩風,其后就發現黃庭堅"過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詩話》),因而致力于學杜。對于他學杜甫所達到的境界,黃庭堅也表示欽佩,曾對王云說,陳師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關鍵,其作詩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詩人不能當也"(王云《題后山集》)。 大體上說,陳師道的詩由于受黃庭堅的影響,做詩要"無一字無來歷",但他的學問不如黃庭堅,需要"拆東補西裳作帶"(《次韻蘇公〈西湖徙魚〉》),不免顯得竭蹶。而在學杜這一方面,也僅僅專致于形式格律,所以雖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卻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他學杜比較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詩,例如"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除夜對酒贈少章》);"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窩趁兩衙。屢失南鄰春事約,至今容有未開花"(《春懷示鄰里》)。前者可以看出他在追步杜詩的句法上所下的工夫,后者則近似杜詩中的遣興體格。他的五古用力刻畫,要求辭意獨造,但生硬處仍不脫江西派的習氣。他也有一些感情樸摯的詩,如"極喜不得語,淚盡方一哂"(《示三子》);"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慮"(《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刑》)。后一首詩對外舅提出規勸,方回評為"學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勁,情味深幽"(《瀛奎律髓》)。他的詩也有寫得恬淡而有味的,如"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絕句》);也有寫得風流華美的,如:"春風永巷閉娉婷,長使青樓誤得名。不惜卷簾通一顧,怕君著眼未分明"(《放歌行》),可惜不多見。相傳他做詩用力極勤,平時出行,有詩思,就急歸擁被而臥,詩成乃起。有時呻吟累日,惡聞人聲,所以黃庭堅稱之為"閉門覓句陳無己"(《病起荊江亭即事》)。這種嚴肅的創作態度值得肯定,但他的詩作思想深度不夠和時見拗澀。 陳師道于詞頗自推許,自稱"余它文未能及人,獨于詞自謂不減秦七黃九"(《書舊詞后》)。但他現存的作品,很少精彩之作,不能和他自己的估價相稱。他的散文較有成就, 紀昀 評為"簡嚴密栗,實不在李翱、孫樵下"(《四庫全書總目》)。 陳師道有《后山詩話》,提出"詩文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依然和黃庭堅的主張一脈相通。又說:"善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之行順下而已。至其觸山赴谷,風摶物激,然后盡天下之變。"論奇正的關系頗有見地,可惜他的創作實踐和自己的理論不盡相符。由于此書中對蘇軾、黃庭堅、秦觀都有不滿之詞,《四庫全書總目》以為"殊不類師道語",則似失之拘泥。但書中有陳師道死后的事情,當出于后人的增補。
人物作品
陳師道《后山集》,原為其門人魏衍編。集中詩 6卷,文14卷。《詩話》、《談叢》別自為書。宋代任淵有《后山詩注》,析原詩 6卷為12卷。清代冒廣生作《補箋》12卷外,又增入《逸詩箋》上下兩卷。又有明馬暾所傳、清趙鴻烈刊本《后山集》24卷,計詩8卷,文9卷,《談叢》4卷,《詩話》、《理究》、《長短句》各1卷,有《四部備要》排印本。
編輯本段李廌
人物簡介
李廌(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
人物經歷
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答趙士舞德茂宣義論宏詞書》是重要的文學批評作品。《師友談記》1卷,記載了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人關于治學為文的言論。為研究宋代文學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趙令畤(德麟)元符元年(一o九八)官襄陽。行槖中諸畫,廌皆為評品之曰德隅齋畫品。趙序有"鑒裁明當,語勝理詣,翰墨娟秀"之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其"妙中理解"。卒年五十一。《四部總錄藝術編》詩歌以七古和七絕為佳。內容多寫山水和羈旅,亦有贈答、題畫等作品。風格雄健奇麗。
人物作品
著有《濟南集》20卷,已佚。今本8卷是從《永樂大典》輯出。《師友談記》有《叢書集成》本。
編輯本段張耒
人物簡介
張耒,字文潛,號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歿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歲。他是宋代著名的詩人,“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中辭世最晚而受唐音影響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擔任過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稱其張右史;因其晚年居陳(今河南淮陽),陳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稱其宛丘先生;因其儀觀甚偉,魁梧逾常,所以人復稱其“肥仙”。
人物經歷
張耒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后遷居楚州(今淮安)。他在《思淮亭記》中稱“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于淮而樂之。”祖父任職于福建,父親中進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檢法官,因親老,乞請離京做吳江知縣。母親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為譙縣知縣,歷官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詩文名世,長于寫詩,深受當時的大詩人晏殊的賞識。正是在這樣的家庭里,張耒從小就受著正統的封建詩禮的熏陶,加之受業于“山陽學官”,少年時即表現出對文辭的靈感,“十有三歲而好為文”(《投知己書》),十七歲作《函關賦》,傳誦人口。此后,他游學于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宮的蘇轍的厚愛。熙寧四年(1071),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前,來陳州與其弟話別,張耒得以謁見蘇軾,頗受青睞,自此便成為蘇氏兄弟的門下客,并在東坡引薦下,應舉姑蘇。熙寧六年(1073),即張耒二十歲時,由神宗親策為進士,王安石負責提舉,授臨淮(今安徽泗縣)主簿,開始步入仕途。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修“超然臺”,張耒應約寫了《超然臺賦》蘇軾稱他“超逸絕塵”,有秀杰之氣,“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答張文潛書》),這是他們詩文交往的開始。與此前后,張耒與秦觀、晁補之也有詩文唱和,結為知交。 熙寧六年至元豐八年(1073-1086),張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縣尉、縣丞一類地方官,并因秩滿改官不斷,往來京洛間,為政特別辛勞。“我迂趨世拙,十載困微官”(《悼逝》),“飄然羈孤,挈其妻孥,就食四方,莫知所歸”(《上蔡侍郎書》)說的就是這段經歷。張耒為官清廉,他本想憑著他那微薄的俸祿養其親小,淡泊平生,然厄運頻頻而至,他的父母、前妻相繼謝世,家境每況愈下,經濟拮據,生活困窘。 元豐八年41085),神宗崩,年幼的哲宗登位,支持舊黨的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反變法派司馬光,蘇軾、蘇轍相繼奉調晉京。元佑元年(1086)大臣范純仁薦舉張耒參加太學學士院考試。這次被薦參加考試的還有黃庭堅、晁補之等人,由翰林學士蘇軾命題,考試結果三人同被拔擢,張耒被任為秘書省正字,其后歷任著作佐郎、秘書丞、史館檢討,直到起居舍人。元佑二年(1087)春,蘇軾主持禮部貢舉,張耒被聘為讀卷官,入試院檢點審閱舉子試卷。元佑三年(1088),秦觀被召到京師,任太學博士,校正秘書,亦入蘇軾門下。在暇日與張耒或舉酒歡宴,或同游京都名勝,詩文酬唱,作畫題跋,互相砥礪,共受蘇軾薰沐。這是他們難以忘懷的歡樂年代,也是北宋文壇上的盛事。他們“一文一詩出,人爭傳誦之,紙價為貴”。館閣八年,張耒有緣披覽國家藏書,過著“圖書堆枕旁,編簡自相依”的生活,其文翰學術也日有進益。 宋哲宗親政后,新黨得勢,竭力報復元佑舊臣,隨著蘇軾等人的被貶,蘇門弟子也受到株連。紹圣元年(1094),張耒在以直龍圖閣知潤州(今鎮江)任上,徙宣州(今宣城)}紹圣四年(1097)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酒稅監督,再貶復州(宋地名,在今廣西境內)監竟陵郡酒稅。元符二年(1099)起為黃州通判。宋徽宗即位,四十七歲的張耒一度內召為太常少卿,后又被啟用為兗州、潁州(今阜陽)知州,但為時都很短促。當時蘇軾自海南遷內地,張耒賦詩相慶;“今晨風日何佳哉?南極老人度嶺來。此翁身如白玉樹,已過千百大火聚。”不久,噩耗傳來,蘇軾于途中卒于常州。張耒在潁州舉哀行服,痛悼一代文豪和恩師。未想竟觸怒了上方,于崇寧元年(1102)被貶為房州(今湖北房縣)別駕,安置于黃州,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內第三次被貶到那里,他在黃州先后共住了七八年,作為逐臣,他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荒樹枯木,蓬蒿滿眼,自然令人惆悵莫名,但“江上魚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云鬟”,倒也給他不少安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柯山腳下,張耒與蘇軾弟子潘大臨結為緊鄰,兩人彼此安慰,相濡以沫,共守大節。據載,當時的郡守瞿汝文憐其家貧,欲為其購買一份公田,以種植豆粟蔬菜等,貼補家用,張耒敬謝不取。正是此地的哀和樂使他難以忘懷,故他自號為“柯山”。 崇寧四年(1105),秦觀的兒子自藤州(今廣西藤縣)奉父柩歸葬揚州,路過黃州時張耒臨江祭奠,他為好友的“竄身瘴海,卒仆荒陋”而痛哭失聲。淚水未干,黃庭堅又相繼去世。崇寧五年,宋徽宗詔除一切黨禁,張耒才得任便居住。這年冬天,他自黃州經潁州,回到故鄉淮安,大約住了一年多時間。大觀年間,移居陳州,監南岳廟,主管崇福宮。由于晚年長期賦閑,他貧病交加,《歲暮即事寄子由先生》云,“肉似聞韻客,齋如持律徒。女寒愁粉黛,男窘補衣裾。已病藥三暴,辭貧飯一盂。長瓶臥墻角,短褐倒天吳。宵寐衾鋪鐵,晨飲火數珠。”可以想見他當時已衣食不繼,三月不知肉昧了。 盡管政治環境是如此惡劣,生活是如此困窮,但詩人并沒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團屈服。以聞道蘇軾自負,終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擊也不后悔,且引為人生最大的志趣。詩人就這樣堅持著,繼蘇轍和晁補之謝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據乾隆《山陽縣志》載,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據陸游《老學庵筆記》云:“文潛三子:秬、秸、和,皆中進士第。秬、秸在陳死于兵。和為陜西教官,歸葬二兄復遇盜見殺。文潛遂無后,可哀也。”
作品風格
張耒平生仕途坎坷,屢遭不幸,可他從未忘懷操寫詩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為《柯山集》、《張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孫通海、傅信三人編輯的《張耒集》,收詩約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論、議論近三百篇,真可謂洋洋大觀矣!其詩早年體制豐腴,音節瀏亮,東坡稱之“汪洋沖淡,有一唱三嘆之音”,晚歲落其華,趨務平易,酷肖白樂天(居易)、張文昌(籍),一時獨步吟壇;其文則雄深雅健。纖秾瑰麗,無所不有,蔚然成家。 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窮困,顛沛流離,后又屢遭貶謫,長期任地方卑官,對社會現實體察甚深,因而對勞苦百姓的關心也頗切,如在《勞歌》一詩中對那些“筋骸長彀”、“半衲遮背”的“負重民”以憐憫;在《和晁應之憫農》一詩中對那些“夜為盜賊朝受刑”的“南山壯兒”以同情等等,等等。也正因為其“哀哉天地間,生民常苦辛”(《糶官粟有感》)的憫農意識,才使他在政治觀點上追隨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而在實踐中則主張富國強民,改革弊政,以減輕人民負擔,這與司馬光等人純粹的因循守舊乃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與此同時,面對遼、夏對北宋的侵凌,他也積極主張開邊御敵,建立奇功。他的《少年行》、《昭陵六馬》、《聽客話澶淵事》等無不洋溢著一股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讀來令人感奮不已。 張耒對詩文創作亦有他自己的觀點,其核心則是以理為主,辭情翼之。“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夫決水于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沖砥柱、絕呂梁,放于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蚊龍魚鱉,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傳)。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賀方回樂府序》),一時之學者奉為至言。平心而論,強調在創作過程的發抒真情、筆隨意驅,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確也是把握了文藝創作的規律,但一味地否認構思、修飾、琢磨、錘煉等在創作過程中的必要性,則又不免矯枉過正。作者本人的創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籬,因而多少顯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創作成就前未及東坡(蘇軾),后不如放翁(陸游),痼或即是。
《宋史》卷二百六志第一百五十九(2)
玉川子《嘯旨》一卷
《章程》四卷
孫棨《北里志》一卷
《同歸小說》三卷
胡節還《醉鄉小略》一卷
楊魯龜《令圃芝蘭集》一卷
《唐說纂》四卷
司馬光《游山行記》十二卷
趙瞻《西山別錄》一卷
唐恪《古今廣說》一百二十卷
張舜民《南遷錄》一卷
高彥休《闕史》三卷
林思(一作"黃仁望")《史遺》一卷
黃仁望《續遺》五卷
《興國拾遺》二十卷
姚崇《六誡》一卷
李大夫《誡女書》一卷
海鵬《忠經》一卷
《正順孝經》一卷
曹希達《孝感義聞錄》三卷
東方朔《感應經》三卷
王轂(一作"谷")《報應錄》三卷
夏大玨(一作"侯大玨")《奇應錄》五卷
狐剛子《靈圖感應歌》一卷
周子良《冥通記》四卷
牛僧孺《玄怪錄》十卷
李復言《搜古異錄》十卷
焦璐《搜神錄》三卷
麻安石《祥異集驗》二卷
陳邵(一作"召")《通幽記》三卷
吳淑《異僧記》一卷
杜光庭《錄異記》十卷
李玫(一作"政")《纂異記》一卷
元真子《神異書》三卷
裴鉶《傳奇》三卷
《傳載》一卷
曹大雅《靈異圖》一卷
裴約言《靈異志》五卷
曾寓《鬼神傳》二卷
曹衍《湖湘神仙顯異》三卷
《靈怪實錄》三卷
秦再思《洛中紀異》十卷
《秉(一作"乘")異》三卷
《貫怪圖》二卷
鐘輅《感定錄》一卷
馮鑒《廣前定錄》七卷
趙自勤《定命錄》二卷
溫奢《續定命錄》一卷
陳翰(一作"翱")《卓異記》一卷
樂史《續廣卓異記》三卷
《小名錄》三卷
陸龜蒙《古今小名錄》五卷
《名賢姓字相同錄》一卷
《三教論》一卷
周明辨《五經評判》六卷
虞荔《古今鼎錄》一卷
《欹器圖》一卷
史道碩畫《八駿圖》一卷
《異魚圖》五卷
沈如筠《異物志》二卷
通微子《十物志》一卷
釋贊寧《物類相感志》五卷
丘光庭《海潮論》一卷
《海潮記》一卷
張宗誨《花木錄》七卷
僧仲休《花品》一卷
蔡襄《荔枝譜》一卷
同塵先生《庭萱譜》一卷
竇常《正元飲略》三卷
皇甫松《醉鄉日月》三卷
尹建峰《令海珠璣》三卷
何自然《笑林》三卷
路氏《笑林》三卷
南陽德長《戲語集說》一卷
《集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蘇鶚《杜陽雜編》二卷
薛用弱《集異記》一卷
《國老閑談》二卷(題君玉撰,不知姓)
《大隱居士詩話》一卷(不知姓名)
《釋常談》三卷
《王洙談錄》一卷
(并不知作者)
曾季貍《艇齋詩話》一卷
譚世卿《廣說》二卷
《嘯旨》、《集異記》、《博異志》一卷(谷神子纂,不知姓)
費袞《梁溪漫志》一卷
何溪汶《竹莊書話》二十七卷
晁氏《談助》一卷(不知名)
《幽明雜警》三卷(題退夫興仲之所纂,不著姓)
張氏《儆誡會最》一卷
唯室先生《步里客談》一卷
沈括《筆談》二十五卷
又《清夜錄》一卷
王铚《續清夜錄》一卷
郭彖《暌車志》一卷
洪邁《隨筆五集》七十四卷
又《夷堅志》六十卷(甲、乙、丙志)
《夷堅志》八十卷(丁、戊、己、庚志)
胡仔《漁隱叢話》前后集四十卷
姚迥《隨因紀述》一卷
王煥《北山紀事》十二卷
何晦《摭言》十五卷
又《廣摭言》十五卷
僧贊寧《傳載》八卷
徐鉉《稽神錄》十卷
蘇轍《龍川志》六卷
蘇軾《東坡詩話》一卷
楊囦道《四六余話》二卷
謝伋《四六談麈》二卷
葉凱《南宮詩話》一卷
葉夢得《石林避暑錄》二卷
馬永卿《懶真子》五卷
趙概《見聞錄》二卷
王同《敘事》一卷
劉斧《翰府名談》二十五卷
又《摭遺》二十卷
《青瑣高議》十八卷
僧文瑩《湘山野錄》三卷
又《玉壺清話》十卷
李端彥《賢已集》三十二卷
王陶《談淵》一卷
錢明逸《衣冠盛事》一卷
句穎《坐右書》一卷
曾鞏《雜職》一卷
張師正《怪集》五卷
又《倦游雜錄》十二卷
《括異志》十卷
畢仲詢《幕府燕閑錄》十卷
劉攽《三異記》一卷
岑象求《吉兇影響錄》八卷
龐元英《南齊雜錄》一卷
孔平仲《釋裨》一卷
又《續世說》十二卷
《孔氏雜說》一卷
魏泰《訂誤集》二卷
又《東軒筆錄》十五卷
陳正敏《劍溪野話》三卷
又《遁齋閑覽》十四卷
李薦《師友談記》十卷
王山《筆奩錄》七卷
董逌《錢譜》十卷
王辟之《澠水燕談》十卷
宋肇《筆錄》三卷(次其祖詳遺語)
李孝友《歷代錢譜》十卷
劉延世《談圃》三卷
成材《朝野雜編》一卷
張舜民《畫墁錄》一卷
陳師道《談叢究理》一卷
《后山詩話》一卷
李獻民《云齋新說》十卷
《和平談選士》一卷
章炳文《搜神秘覽》三卷
王得臣《麈史》三卷
令狐皞如《歷代神異感應錄》二卷
王讜《唐語林》十一卷
黃朝英《青箱雜記》十卷
李注《李冰治水記》一卷
王鞏《甲申雜記》一卷
又《聞見近錄》一卷
朱無惑《萍洲可談》三卷
僧惠洪《冷齋夜話》十三卷
汪藻《世說敘錄》三卷
洪皓《松漠紀聞》二卷
方勺《泊宅編》十卷
婁伯高《好還集》十卷
何侑《嘆息》一卷
周煇《清波別志》二卷
孫宗鑒《東皋雜記》十卷
洪炎《侍兒小名錄》一卷
陸游《山陰詩話》一卷
秦再思《洛中記異》十卷
姚寬《西溪叢話》二卷
耿煥《牧豎閑談》三卷
又《野人閑話》五卷
陳纂《葆光錄》三卷
孫光憲《北夢瑣言》十二卷
潘若沖《郡閣雅言》二卷
王舉《雅言系述》十卷
吳淑《秘閣閑談》五卷
又《江淮異人錄》三卷
李昉《太平廣記》五百卷
陶岳《貨泉錄》一卷
張齊賢《太平雜編》二卷
《賈黃中談錄》一卷(張洎撰)
錢易《洞微志》三卷
又《滑稽集》一卷
《南部新書》十卷
陳彭年《志異》十卷
祖士衡《西齋話記》一卷
樂史《廣卓異記》二十卷
張君房《潮說》三卷
又《乘異記》三卷
《科名分定錄》七卷
《搢紳脞說》二十卷
王績《補妒記》八卷
李畋《該聞錄》十卷
蘇耆《閑談錄》二卷
黃休復《茅亭客話》十卷
歐靖《宴閑談柄》一卷
上官融《友會談叢》三卷
王子融《百一紀》一卷
梁嗣真《荊山雜編》四卷
邵思《野說》三卷
勾臺符《岷山異事》一卷
聶田《俱異志》十卷
盧臧《范陽家志》一卷
丘濬《洛陽貴尚錄》十卷
宋庠《楊億談苑》十五卷
湯巖起《詩海遺珠》一卷
趙辟公《雜說》一卷
江休復《嘉祐雜志》三卷
《窮神記》十卷
《延賓佳話》四卷
《林下笑談》一卷
《世說新語》一卷
《翰苑名談》三十卷
《說異集》二卷
《墨客揮犀》二十卷
《北窗記異》一卷
《道山新聞》一卷
《紺珠集》十三卷
《儆告》一卷
《垂虹詩話》一卷
(并不知作者)
右小說類三百五十九部,一千八百六十六卷。
甘、石、巫咸氏《星經》一卷
石氏《星簿贊歷》一卷
張衡《大象賦》一卷
苗為注張華《小象賦》一卷
《乾象錄》一卷
抱真子《上象握鑒歌》三卷
呂晚成《上象鑒》三卷
《大象玄文》二卷
《垂象志》二卷
閭丘業《大象玄機歌》一卷(本三卷,殘闕)
《天象圖》一卷
《大象歷》一卷
《入象度》一卷
《乾象秘訣》一卷
祖暅《天文錄》三十卷
《天文總論》十二卷
《天文廣要》三十五卷
《立成天文》三卷
《符天經》一卷
曹士為《符天經疏》一卷
《符天通真立成法》二卷
《天文秘訣》二卷
《天文經》三卷
《天文錄經要訣》一卷(鈔祖暅書)
《后魏天文志》四卷
王安禮《天文書》十六卷
《二儀賦》一卷
李淳風《乾坤秘奧》七卷
《太陽太陰賦》二卷
《日月氣象圖》五卷
《上象二十八宿纂要訣》一卷
《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
《日行黃道圖》一卷
《月行九道圖》一卷
《云氣圖》一卷
《渾天方志圖》一卷
《九州格子圖》一卷
張商英《三才定位圖》一卷
《大象列星圖》三卷
《大象星經》一卷
《乾文星經》二卷
劉表《星經》一卷
又《星經》三卷
《上象占要略》一卷
《天文占》三卷
《天象占》一卷
《乾象秘占》一卷
《占北斗》一卷
張華《三家星歌》一卷
又《玉函寶鑒星辰圖》一卷
《渾天列宿應見經》十二卷
《眾星配位天隔圖》一卷
《文殊星歷》二卷
《上象星文幽棲賦》一卷
唐昧《秤星經》三卷
《星說系記(一作"紀")》一卷
《混天星圖》一卷
陶隱居《天文星經》五卷
徐承嗣《星書要略》六卷
《星經手集》二卷
《天文星經》五卷
《皇祐星經》一卷
《五星交會圖》一卷
徐升《長慶算五星所在宿度圖》一卷
《七曜雌雄圖》一卷
《文殊七曜經》一卷
《七曜會聚(一作"歷")》一卷
《符天九星算法》一卷
李世勣《二十八宿纂要訣》一卷
又《日月運行要訣》一卷
僧一行《二十八宿秘經要訣》一卷
宋均《妖瑞星圖》一卷
《妖瑞星雜氣象》一卷
桑道茂《大方廣(一作"大廣方")經神圖歷》一卷
《仰覆玄黃圖十二分野躔次》一卷
《仰觀十二次圖》一卷
《宿曜度分域名錄》一卷
《華夏諸國城名歷》一卷
《渾儀》一卷
《渾儀法要》十一卷
《渾天中影表圖》一卷
歐陽發《渾儀》十二卷
又《刻漏》五卷
《晷影法要》一卷
豐稷《渾儀浮漏景表銘詞》四卷
蘇頌《渾天儀象銘》一卷
韓顯符《天文明鑒占》十卷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四卷
《二十八宿分野五星巡應占》一卷
《推占龍母探珠詩》一卷
《古今通占》三十卷
《握掌占》十卷
《荊州占》三卷
《蕃占新書要略》五卷
《占風九天玄女經》一卷
《云氣測賦候》一卷
《占候云雨賦》一卷
《驗天大明歷》一卷
《符天五德定分歷》三卷
王洪暉《日月五星彗孛凌犯應驗圖》三十卷
《上象應驗錄》一十卷
郭穎夫(一作"士")《符天大術休咎訣》一卷
《五星休咎賦》一卷
張渭《符天災福新術》五卷
《天文日月星辰變現災祥圖》一卷
仁宗《寶元天人祥異書》十卷
徐彥卿《徵應集》三卷
《玄象應驗錄》二十卷
《祥瑞圖》一卷
《都利聿斯經》一卷
《聿斯四門經》一卷
《聿斯歌》一卷
《樞要經》一卷
《青霄玉鑒》二卷
《碧霄金鑒》三卷
《碧落經》十卷
蔣權卿《應輪心鑒》五卷
崔寓《神象氣運圖》十卷
《紫庭秘訣》一卷
《玄緯經》二卷
《辨負(一作"真")經》二卷
《大霄論璧第五》一卷
《氣象圖》一卷
《乙巳略例》十五卷
《唐書距子經》一卷
陶弘景《象歷》一卷
《括星詩》一卷
《玄象隔子圖》一卷
《鏡圖》三卷
《天文圖》一卷
《三元經傳》一卷
《大衍明疑論》十五卷
《交食論》一卷
(并不知作者)
王希明《丹元子步天歌》一卷
楊惟德《乾象新書》三十卷
《新儀象法要》一卷
張宋臣《列宿圖》一卷
張宏圖《天文志訛辨》一卷
阮泰發《水運渾天機要》一卷
鄒淮《考異天文書》一卷
右天文類一百三十九部,五百三十一卷。
郭璞《三命通照神白經》三卷
陶弘景《五行運氣》一卷
《青子錄班氏經》一卷(不知名)
李淳風《五行元統》一卷
王希明《太一金鏡式經》十卷
僧一行《遁甲通明無惑十八鈐局》一卷
后山詩話有多少卷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后山詩話全文及譯文、后山詩話有多少卷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