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山秋夕如何表現自然(攝山秋夕作中的典故)
大家好,關于攝山秋夕如何表現自然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攝山秋夕作中的典故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攝山秋夕這首詩聯中的疑字特別精當,極具表現力,試作簡要分析
攝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
注:屈大均,廣東番禺人,清兵陷廣州后,投身抗清斗爭。失敗后,削發為僧。32歲還俗,兩次北游,聯絡反清志士,力圖恢復大明。此詩寫于北游途中,攝山,又名棲霞山。
答:“疑”是懷疑的意思,通過對主人公的心理刻畫,側面寫出了落葉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極不寧靜的攝山秋夕。
攝山秋夕翻譯課后題
攝山秋夕 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①。 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②。 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③。 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④。
作品注釋
①“葉落”句:謂即使樹葉落地,也會使鳥兒受驚。寫樹林靜極,落葉之聲亦很明顯會驚動宿鳥。暗喻生活在滿族人統治下,人們坐立不安,一夕數驚的精神狀態。別有深意。 ②“一夜”句:謂松濤陣陣,疑是風雨到來。不知句:謂不知月亮已升在山頭。 ③“松門”句:謂打開松木門,滿目都是蒼翠之色。“潭水”句:謂潭水顯得格外空闊明澈。 ④天雞:神話中天上的雞。晉郭璞《玄中記》中載“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出照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鳴。”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詩句“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即指此。遠征:遠途,遠方,流落在遙遠的地方。
作品簡析
攝山即棲霞山,在今南京市東郊,為江南佛教名山。山中有棲霞寺,舊稱十大叢林之一,今存。棲霞寺歷經興廢,現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又有棲霞山佛學院,極著名。今種游歷江浙時,曾在此有較長時間的居留。這首詩寫今種隱居于攝山時,某秋日之夜的見聞。作者用精煉的筆墨,描寫了攝山秋夜的林木、歸鳥、風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生動誘人。主要卻是抒寫詩人異鄉孤寂,思歸故里的深摯情懷。詩寫得很委婉,很含蓄,輕靈飄逸,娟秀雋永。在屈大均(今種禪師)大多骨力排奡、慷慨悲壯的詩篇中,別具一格,別有風味。
作者簡介
屈大均 (1630—1696)明清之際詩人、詩論家。原名紹隆,字介子,廣東番禺沙亭鄉(今番禺新造鎮思賢村)人。曾參加陳邦彥等發動的抗清隊伍,后為避禍,削發為僧,在番禺雷峰寺出家,法名今種。中年還俗,更名大均,字翁山。屈大均與陳恭尹、梁佩蘭并稱為“嶺南三大家”。曾在廣州創立西園詩社,他總結了嶺南詩歌發展的源流,使之得以弘揚。其詩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深厚的民族感情、沉雄悲壯的藝術風格。著作有《易外》、《翁山詩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30余種。他撰寫的《皇明四朝成仁錄》,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頌德,在明末的遺民中引起較大的反響。
跪求屈大均的巜攝山秋夕作》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和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的答案,很急,謝謝
攝山秋夕秋林無靜樹,葉落鳥頻驚。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漸覺天雞曉,披衣念遠征。首聯描寫樹上的葉片紛紛墜落,使得棲息在樹上的鳥兒被頻頻驚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靜,正面襯托作者心緒的不平靜。作者用精煉的筆墨,描寫了攝山秋夜的林木、歸鳥、風雨、山月。其景自然清新、生動誘人。主要卻是抒寫詩人異鄉孤寂,思歸故里的深摯情懷。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