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之奇諫假公為什么會滅國(宮之奇諫假道虞公是怎樣的人)
今天給各位分享宮之奇諫假公為什么會滅國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宮之奇諫假道虞公是怎樣的人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宮之奇諫假道中虞國為什么會滅國
魯僖公二年, 晉侯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滅虢夏陽。魯僖公五年,晉侯再一次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看穿了晉侯的陰謀,于是力勸虞公不要借道。他首先陳述了虞、虢之間唇亡齒寒的關系,然后揭露了晉侯殘酷無情的本質,最后提醒虞公國家存亡在于德行,而不在于神靈。 然而虞公不聽勸告,最終滅國。
宮之奇勸退晉國是因為什么?
唇亡齒寒的故事: 晉獻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國,宮之奇進諫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晉國的野心 不可助長,對外敵不可忽視。借路給晉國一次就算是過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話說,‘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 嘴唇牙齒就會受凍。’這話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啊。”虞公說:“晉國是我們的同宗,怎么會謀害我們?”宮之奇回答說: “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兒子,太伯不從父命,因此沒有繼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當過文王的執政大臣,對 周王室立下過功勛,記載他們功績的盟書在盟府里保存著,晉國將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能有什么愛惜?再說晉國愛虞國,這種愛比桓叔和莊伯的后人對晉國更親近嗎?桓叔和莊伯的后人有什么罪過,而晉獻公把他們都殺掉了,不就是因為他感到他們是一種威脅嗎?至親的人因為恃寵而威脅到獻公,而且還要把他們殺掉,何況一個國家對他的威脅呢?虞公說:“我的祭品豐盛潔凈,神明一定會保佑我。”宮之奇說:“我聽說過,鬼神不隨便親近哪個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書》上說:‘上天對人不分親疏,只幫助有德行的人。’還說:‘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會芳香四溢。’《周書》上又說:‘人們的祭品沒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會享用。’照《周書》這么說,君主沒有德行,民眾就不會和睦,神明也不會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憑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用他的美德向神明進獻祭品,難道神明會不享用嗎?”虞公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勸告,借道給了晉國。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離開了虞國,并說:“虞國不能舉行年終的臘祭了。這一次虞國要滅亡了,晉國用不著再發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晉國滅掉了虢國。虢公丑逃到京師.晉軍返回途中在虞國駐扎,趁機襲擊了虞國,把它滅掉了。晉軍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們作為晉獻公女兒秦穆姬的陪嫁,但沒有廢除虞國的祭祀,并把虞國的貢物歸于周王室。
虞公為什么會滅國
春秋初期,諸侯并立,兼并無已。位處中原地帶的晉國,在這場弱肉強食的大混戰中不斷兼并征服小國,勢力迅速崛起。晉獻公在位期間,又把其南面的兩個小國——虢國和虞國預定為吞并的目標。 可是,晉國要順利實現這一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虢、虞兩國雖然地狹人稀,國力弱小,但卻是同姓毗鄰,結有同盟。晉國同其中任何一國開啟戰端,都意味著要同時和兩國之師相抗衡。如何拆散虢、虞兩國的同盟關系,使自己避免陷于兩線作戰,這乃是晉國在吞并兩國軍事行動中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 終于,晉國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條一箭雙雕的妙計:即用厚禮重寶賄賂收買虞公,拆散虢、虞之間的同盟,向虞國假道攻打虢國,待虞國中計、虢國敗亡后再圖后舉。晉獻公聽了荀息這一獻計后,認為計謀很好,但是還存在有一定的顧慮,一是有些舍不得自己的珍寶,二是忌憚虞國那位賢臣宮之奇會揭穿晉國的用心。針對晉獻公的猶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釋,指出送珍寶給虞國,等于是將它暫時存放在那里,遲早還將收回;至于宮之奇,雖有些能耐,但他的意見虞公不一定會采納,未足為懼。一番話打消了獻公的最后顧慮,他決定依照荀息的計謀展開行動。 不久,荀息攜帶著良馬、美玉等奇珍異寶出使虞國。到了那里后,即晉見虞公,獻上珍寶,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貪利收下了良馬、美玉,又不敢輕易開罪于晉國,于是便應允晉國軍隊通過虞國土地去征伐虢國,并表示愿意出兵協助晉國作戰。宮之奇認為此事大為不妥,在一旁加以諫阻,但虞公根本聽不進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著晉人的圈套里鉆去。公元前658年夏,晉大夫里克、荀息統率晉國軍隊通過虞國的土地去攻打虢國,虞公踐約派出軍隊同晉軍會師,然后協同晉軍展開軍事行動。晉軍在虞軍的積極配合下,進展順利,很快攻占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平陸境),一舉控制了虢、虞之間的戰略要地,并通過此事進一步摸清了虢、虞兩國的虛實,為下一步行動創造了條件。 時隔3年,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這時虞國大夫宮之奇更透徹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險惡用心。指出“虢國如果滅亡,虞國必然跟著完蛋”。警告虞公“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力圖以虢、虞兩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勸阻虞國假道于晉。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采納宮之奇的建議,反而以晉為自己的同姓國,必不會害己作理由,又答應了晉國借道的要求。宮之奇見虞國滅亡近在旦夕,為避禍計,便率領族人逃離了虞國。這次晉獻公親自統軍借道虞國攻打虢國,聲勢遠較前一次為大,可見其志在必得。晉軍進展迅速,很快兵臨虢都上陽(今河南陜縣境)城下,加以團團圍困。虢國弱小無援,數個月后即為晉軍所滅,虢公丑率公族家眷突圍奔京師(今洛陽)。晉軍隨即凱旋回師,行經虞地駐扎時,即乘其不備發動突然襲擊,生俘虞公,輕而易舉地滅亡了虞國,最終達到了吞并兩國的目的。
晉獻公假途滅虢是怎么回事?
虞國和虢國為同姓比鄰,唇齒相依,皆連晉界。虢公好兵而驕,屢侵晉之南鄙。邊人告急,晉獻公欲謀伐虢。獻公問于大夫茍息,能不能伐虢?茍息說:“虞虢方睦,吾攻虢,虞必救之,若移師而攻虞,虢又救之。以一敵二,未必能勝。”獻公說:“然則無如虢何?”茍息說:“虢公淫于色,如果以國中之美女,教之歌舞,盛其車服,以進于虢,虢公必喜而受之。彼耽于聲色,將怠棄政事,疏斥忠良,我更引賂犬戎,使侵擾虢境,然后乘隙而圖之,虢可滅也。”獻公用其策,以女樂送虢,虢公欲受之。大夫舟之僑諫道:“此晉所以釣虢也,君奈何吞其餌呢?”虢公不聽,日聽淫聲,夜接美色,視朝稀疏。舟之僑復諫,虢公怒,使出守下陽之關。未幾,犬戎貪晉之賂,果侵擾虢境,兵至渭汭,為虢兵所敗,犬戎主遂起傾國之師。虢公恃其前勝,亦率兵拒之,相拒于桑田之地。獻公復問茍息:“現今虢戎相持,可以伐虢否?”茍息說:“虞虢之交未離,尚難伐虢。臣有一計,可以今日取虢,明日取虞。”接著,茍息說:“君厚賂虞,假道伐虢。”獻公說:“賂虞當用何物?”荀息說:“虞公性雖貪,非至寶不可以動之,虞公最愛的是璧和良馬,君有垂棘之璧和屈產之馬,請以此二物,假道于虞。”獻公起初不肯將二物送人。茍息說:“這不過是寄璧于外府,養馬于外廄。我們假道滅虢,虢亡,虞不復存,璧馬仍可收回。”獻公即將璧馬交付茍息,使如虞假道。
虞公初聞晉使來假道伐虢,甚怒。及見璧馬,不覺回嗔作喜。茍息隨即言明假道之意:“虢人屢侵我南鄙,我君以社稷之故,欲假道以向虢問罪,倘幸而勝虢,所有俘獲,盡以歸君,愿結盟好。”虞公大悅。大夫宮之奇諫道:“君不能許,諺云:‘唇亡齒寒’,晉侵同姓,已非一國,獨不敢加于虞虢者,是因為有唇齒之助。虢今日亡,則明日禍,必中于虞。”虞公說:“晉君不愛重寶,以交歡于寡人,寡人其愛此尺寸之徑平?且晉強于虞十倍,失虢而得晉,有何不利呢?”遂不聽宮之奇之諫,假道與晉。
晉獻公得到虞公許以假道,即與臣下商討伐虢之策。克里說:“虢都上陽,其門戶在于下陽,下陽一破,就可滅虢。”晉獻公即拜克里為大將,茍息為副將,率車四百乘伐虢,先使人報虞以兵至之期。虞公說:“寡人辱受重寶,無以為報,愿以兵從。”茍息即向虞公提出攻取下陽之計:“虢君方與犬戎大戰于桑田,請君托言助戰,以車乘獻之,內藏晉兵,則關可得也。”虞公從其計。下陽守將舟之僑信以為然,開關納車。車中所藏晉兵,入關后一齊發作,舟之僑欲閉關已來不及了。克里驅兵直進,舟之僑即失下陽,恐虢公見罪,遂以兵降晉。克里用為向導,望上陽進發。虢公在桑田聞晉軍破關,急急班師,被犬戎兵掩殺一陣,大敗而走,隨身只有數十乘,奔至上陽守御。晉軍至,筑長圍以困之。自八月至十二月,城中糧草斷絕,士卒疲蔽,百姓日夜號哭。克里使舟之僑為書,射入城中,諭虢公使降。虢公不愿降,乘夜開城,率家眷奔往京師。克里也不追趕,進城安撫百姓,秋毫無犯,留兵戍守。將府庫寶藏盡數裝載,以十分之三及女樂獻于虞公。虞公大喜。
晉兵回到虞國,克里即派人馳報晉獻公,自己托言有疾,休兵城外。不久,晉獻公兵至郊外。虞公問其來意,報者說:“恐伐虢無功,親來接應。”虞公說:“寡人正欲面與晉君講好,今晉君之來,寡人之愿也。”慌忙郊迎致餼,兩君相見,彼此稱謝。獻公約虞公較獵于箕山,虞公欲夸耀晉人,盡出城中之甲及堅車良馬,與晉公馳逐賭勝。此時,都城空虛,晉軍乘虛破城。虞公聞報城中起火,乃辭晉侯先行,半路見人民紛紛逃竄,說城池已被晉軍乘虛襲破。虞公大怒,來至城邊。城樓上一員大將,對虞公說:“前蒙君假我以道,今再假我以國,敬謝明賜。”虞公轉怒,便欲攻門,城頭上箭如雨下。虞公命車速退,使人催后面車馬。但后軍行遲者,都被晉軍截住,或降或殺,車馬皆為晉有。虞公進退兩難,嘆曰:“悔不聽宮之奇之諫。”虢國降將舟之僑對虞公說:“君誤聽棄虢,已失在前,今日之計,與其出奔他國,不如歸晉。”晉獻公隨后來到,對虞公說:“寡人此來,為取璧馬耳。”獻公命以后車,載虞公宿于軍中,獻公入城安民。茍息左手托璧,右手牽馬而前說:“臣謀已行,今請還璧于府,還馬于廄。”獻公大悅。晉獻公以虞公歸,待以寓公之禮,別以他璧和他馬贈之,曰:“吾不忘假道之惠也。”
“假途滅虢”之計,后人也有沿用。三國時期,孫權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答復:待取得西川后歸還荊州。周瑜見劉備遲遲沒有動作,便提出假道荊州,代為攻取西川。諸葛亮識破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便佯為應允,并做好防守準備。待周瑜率軍到達荊州城下時,荊州城門緊閉。趙云在城頭上對周瑜說,你的假途滅虢之計,已被我軍師識破。周瑜襲取荊州之計沒有得逞,只得敗興而還。
宮之奇諫假道中 晉國與虢國,虞國三國之間的關系
晉國是大國,有吞并小國的心思,虞和虢都是晉相鄰的小國。晉國在滅掉“虢國”之后,歸途中順道滅掉了“虞國”。
《宮之奇諫假道》發生在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當時晉國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目的就是一石二鳥:先吃掉虢國,再捎帶著消滅虞國。宮之奇勸諫虞公不要借道,虞公不聽,結果也就不出預料的這么亡了國,并且在歷史上留下了兩個成語:假途滅虢、唇亡齒寒。
擴展資料
《宮之奇諫假道》一文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五年》,即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是年,晉獻公以當初晉莊伯、晉武公討伐晉國內亂時,虢國經常幫助晉君公室攻打曲沃,又匿藏晉國的流亡公子造成禍亂為由,商議出兵誅討虢國。
其時,虢國與虞國相互依存,互為犄角,結為軍事聯盟共同對付晉國。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
為了打破聯盟,晉國大臣荀息獻計,利用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的弱點投其所好,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其一是向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其二是離間虢國和虞國的關系,令其互不支持。
《宮之奇諫假道》便是這一背景之下,圍繞虞國國君準備接受晉國賄賂借道一事,虞國大臣宮之奇的的諫言。
晉獻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宮之奇諫日:“不可。唇亡而齒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晉滅
晉獻公用垂棘出產的上等美玉,借道虞國去討伐虢國,虞國士大夫宮之奇勸諫國君說:“大王不能答應(晉獻公)啊。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而保不住。虞虢兩國是近鄰,相互救援是為了各自的生存,并不是互施恩惠。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會跟著被滅掉。”虞國君不聽宮之奇的意見,接受了美玉讓晉軍暢通無阻地通過虞國,前去攻擊虢國。晉國奪取了虢國之后,又反過來滅掉了虞國。
宮之奇諫假公為什么會滅國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宮之奇諫假道虞公是怎樣的人、宮之奇諫假公為什么會滅國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