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跟的哪個秦王(范雎說秦王)
很多朋友對于范雎跟的哪個秦王和范雎說秦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一下秦國的范睢
范睢,字叔,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辯士,后成為秦國一代名相。
生平事跡:
初,游說諸侯,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須賈為魏昭王使於齊,范睢從。留數月,未得報。齊襄王聞睢辯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故得此饋,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僯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睢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范睢得出。後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操范睢亡,伏匿,更名張祿。
秦謁者王稽使于魏,鄭安平助范雎夜見王稽。稽潛載與俱歸秦,路逢穰侯,知其惡諸侯客,匿于車中,范睢料穰侯多疑,必回頭查驗,故先下車,行十馀里,穰侯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入咸陽,薦之于王,王厭天下辯士,王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歲馀。
后逢穰侯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范睢乃上書。秦王觀書知其有才,召見之于離宮。雎佯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謬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王微聞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對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之事。處人骨肉之間,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誅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茍可以少有補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獨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鄉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見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國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諸侯,譬若走韓盧而博蹇兔也。而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聞失計!”然左右多竊聽者,范雎未敢言內,先言外事,以觀王之府仰。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將,再辟地千里,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敝,起兵而伐齊,大破之,齊幾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今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楚強則附趙,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附則韓、魏因可虜也。”王曰:“善。”乃以范雎為客卿,與謀兵事。卒聽范睢謀,使五大夫綰伐魏,拔懷。後二歲,拔邢丘。
范雎日益親,用事,因承間說王集權。王以為然。于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于關外,以范雎為丞相,封為應侯。
范睢既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范睢已死久矣。魏聞秦且東伐韓、魏,魏使須賈於秦。應侯敝衣間步而往見之。須賈驚曰:“范叔固無恙乎!”留坐飲食,取一綈袍贈之。遂為須賈御而至相府,曰:“我為君先入通于相君。”須賈怪其久不出,問于門下,門下曰:“無范叔。鄉者吾相張君也。”須賈知見欺,乃膝行入謝罪。應侯坐,責讓之,且曰:“爾所以得不死者,以綈袍戀戀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請諸侯賓客;坐須賈于堂下,置莝、豆其前而馬食之,使歸告魏王曰:“速斬魏齊頭來!不然,且屠大梁!”須賈還,以告魏齊。魏齊恐,亡走趙。匿平原君所。
范睢既相,乃入言於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內臣於函谷關;非大王之賢圣,莫能貴臣。今臣官至於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於謁者,非其內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又任鄭安平,昭王以為將軍。范睢於是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戹者。
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東伐韓少曲、高平,拔之。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范睢必報其仇,乃詐平原君入秦,逼其交人,平原君不認,于是被秦王扣為人質,逼趙王交人,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復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侯嬴譏諷之,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剄。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後五年,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趙以其故,令趙括代廉頗將。秦大破趙於長平,遂圍邯鄲。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任鄭安平,使擊趙。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應侯請罪。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於是應侯罪當收三族。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以順適其意。後二歲,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而應侯日益以不懌。
昭王臨朝嘆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欲以激勵應侯。應侯懼,不知所出。蔡澤聞之,往入秦也。
范睢聽從蔡澤勸告,恐步商君、白起、吳起、文種之后塵,遂起急流勇退之意。于是薦蔡澤,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應侯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彊起應侯,應侯遂稱病篤。范睢免相,昭王新說蔡澤計畫,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品評:
范睢是個人才,有辯才,他相秦的機會便是靠自己的嘴皮子爭取來的;也有謀國之才,對天下大事看得很清楚,相秦十余年,秦國日益強大,秦昭王一代明主,對他言聽計從,視為亞父,為其報仇不惜得罪諸侯,為其護短不惜破壞法律來封口,由此可見一斑。
范睢是個性情中人,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須賈若非一念之仁,綈袍相贈,估計會死得很慘。
范睢是個自私的人,視個人利益重于國家利益。與白起結怨,也是始于嫉妒白起功勞蓋過自己,最后白起遭貶,雖然源于秦王、白起兩人的性格沖突,但若非范睢挑撥,白起也不至于致死。如果范睢和白起能如藺相如和廉頗那樣將相和,秦國將會更加強大。其實最初勸秦王逐穰侯,目的也并非真正為秦王著想,而是為自己掃除障礙罷了,因為他知道穰侯是他最大的政敵。穰侯雖然專恣驕貪,但實無叛國奪權之心,對秦國還是忠心耿耿的,何況他立昭王,薦白起為將,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穰侯實在功不可沒。范睢為了自己的利益,驅逐功臣,害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做人不厚道啊。
不過范睢最后沒有貪戀權力,并且不嫉才,推薦蔡澤,自己急流勇退,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長平之戰后,秦昭襄王為什么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秦昭襄王之所以殺白起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政治斗爭,對于這種情況,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就殺白起,也算是給其他軍功集團的人一個警告吧。而不殺范雎也很簡單,他認為范雎并沒有犯錯,沒必要殺他。
在長平之戰結束后,白起曾請求趁熱打繼續追擊趙國,可是那秦昭襄王卻聽信了范雎的意見,并沒有答應白起的請求,下令讓軍隊回國休整。
一年過后,秦國與趙國和談沒有成功,秦昭襄王這次卻想要征討趙國,這時白起拒絕了秦昭襄王,不去出征。白起的拒絕讓秦昭襄王感受到了蔑視,再加上范雎的慫恿,于是賜死了白起。
白起被賜死后,國內已無可以出征的人才,不得已范雎舉薦了毫無作戰才能的鄭安平,讓他去征討趙國,可那鄭安平著實沒出息,率領兩萬精兵竟投降與趙國,雖然范雎舉薦人不力,但秦昭襄王卻并沒因此治他的罪。
很多人都感覺奇怪,白起僅僅是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要求就被殺害,而范雎致使損失兩萬精兵卻安然無事,這是為什么呢?其實也無非是政治原因,長平之戰后,其他五國都不愿參與對趙國的瓜分,都等著看好戲,秦軍也只能硬著頭皮再打下去。這時候范雎收了趙韓兩國的賄賂,表面上看起來是嫉妒白起,實則只是在掩飾秦國外交的失敗,給秦昭襄王一個臺階去停戰。
另一個就是涉及到秦國內部的政治斗爭,商鞅變法的推行,讓軍功集團逐漸強大起來,之所以被稱為軍工集團,是因為他們都是好戰分子,希望隨時有戰爭發生,這樣他們可以立軍功,白起就屬于軍功集團,長平之戰后白起等人就想打邯鄲,由此可見軍功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
一直以來秦國就是推行外交戰略,雖然征服比較重要,但是軍事也必須服從政治,不然就會亂了套,所以雖從表面來看,殺白起是因為白起反對秦昭襄王,其實也只是政治斗爭而已。
而對于范雎,他是跟秦昭襄王站統一戰線,并沒有觸及到秦昭襄王的底線,所以不必殺。
大秦帝國之范雎,秦昭王并非他的恩人,恩人是誰呢?
他的恩人是鄭平安。范雎本來是魏國一個士大夫的門客,由于得罪了魏齊,在魏國混不下去了。在鄭平安的幫助之下掏出了魏國,來到了秦國,才慢慢地開始發跡。范雎后來當了秦國的丞相,沒有忘記鄭平安的救命之恩,在范雎的幫助之下也做了秦國的官員。范雎可以說是一個十分了不得的人物,但是也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他胸中有韜略,口中有刀劍,憑借著自己的手段一步一步的登上了秦國權力的頂峰,也幫助秦昭襄王把秦國變得更加強大。
歷史上對范雎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有的人說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能夠處理好秦國和其他六國的關系,能夠在復雜的天下形勢中給秦昭襄王指出一條陽光大道。也有人說范雎是一個陰險的小人,他害死了白起,他的人品和性格卻不是很招人喜歡。
范雎和白起是秦昭襄王最重要的兩個臣子,一文一武,掌握著秦國的軍政大權。但是兩個人素來不合,白起看不上范雎那些小人手段,范雎也害怕白起蓋過了自己的風頭,得不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兩個人勢同水火,最后在邯鄲之戰戰敗后,范雎慫恿秦昭襄王殺了白起,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范雎這樣的小人最后的下場也沒有好到哪去。范雎推薦的兩個人都背叛了秦國,白起死了之后,秦國的軍事實力就下降了很多。范雎希望能把軍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推薦自己人去領兵打仗。沒有想到這幾個人都是草包,雎讓前線無數的秦國將士們喪命,也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被秦王撤了職。
秦王為何寵信范雎?
當時間劃過戰國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暉產生的熱量漸漸壓倒了東方剛剛升起的太陽,就好似盛夏時分。
戰國中后期,秦國對于六國而言,雖地處華夏的西部邊陲,但它的熱,已經讓東部的諸侯產生了畏懼,因為虎狼秦國,吞并諸侯統一華夏的心早已暴露無遺。
有人說,秦國能攻滅六國,是因為六國君主的昏庸,其實這只是次要方面。
秦國的強盛,才是導致六國破滅的最根本原因。
不然,六國君主雖然昏庸,假使秦國也一樣,那么兼并六國這也只是一個偶然事件。
但,秦國攻滅六國并非歷史的巧合而是必然,從秦王向臣下跪拜就可看出,這個王是秦昭襄王,這個臣是范雎,為了得到范雎的指教,秦王曾三次向范雎行跪拜之禮。
那么,秦王為何如此寵信范雎?不止因為他提出了遠交近攻,幫秦王親政才是關鍵。
范雎入秦之路并不順利。
范雎如何被魏國的魏齊和須賈陷害的,我們這里暫不表了,如果不了解的看官,可以翻看飛魚前面的文章里面有關于這事的詳細介紹,我們本篇只著重說范雎入秦以及勸說秦王的事情。
范雎在好友鄭安平以及秦國使者王稽的幫助下,成功逃出魏國,但入秦的路上卻發生了意外,這個意外就是偶遇了穰侯魏冉,這時候,秦國說話算數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宣太后,另一個就是穰侯了,至于秦昭襄王,只是名義上的秦王而已。
魏冉看著帶著范雎入秦的王稽,詢問了一番,但是又不好搜車,穰侯可是看見山東士子就生氣的人物,因為山東士子會威脅穰侯在秦國的地位,王稽和穰侯寒暄了一陣就立即快馬加鞭奔向咸陽,可是沒多久,穰侯的人馬借助路邊有強盜的借口,來搜車了。
只是沒有搜到范雎,因為他看出了穰侯不會善罷甘休,所以自己就和王稽暫時分開了,王稽當初還說范雎太小心了,結果看著穰侯的回馬槍,只能暗自佩服范雎的遠見,如果不是范雎提前下車,那么范雎入秦諫秦王幾乎沒有可能。
范雎在秦國苦熬等待的日子。
如果你以為范雎到了咸陽就見到了秦王,那么你就錯了,因為范雎整整在咸陽的驛館里住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見到秦王,可能秦王一直處在太后和穰侯的監視之下不能分身,亦或者是整個秦國都在為消滅義渠國做準備,秦王也沒有時間。
范雎也清楚秦國的時局,他自然不會沒有失去耐性,曾經面臨死亡,自己都能熬過來,更何況有希望的等待,所以范雎就在咸陽領略著自己曾沒有見到的風景。
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范雎的等待也注定會有所收獲,當義渠國被滅,穰侯出征打仗的時機,范雎得到了秦王的召見,范雎安耐住自己饑渴的心情,就去見秦王,只是他選擇了徑直往秦王的后宮走,而沒有選擇去正殿。
這下可好了,后宮的侍臣見了范雎,趕緊勸范雎離開,畢竟這后宮可是秦王的私有財產,但是范雎就不走,遠遠看著秦王來了,范雎對侍臣高呼,秦國哪有秦王,只有太后和穰侯罷了。
秦王三次跪拜范雎終得范雎指點。
范雎這一嗓子可是嚇壞了所有人,雖然秦王沒有親政,但名義上的秦王誰都不能忽視,周圍人也都知道秦王沒有實權,但是看破不說破啊,說破了這可是要腦袋搬家的,當周圍人感嘆范雎要被秦王給送去閻王爺那的時候,秦王臉雖紅,卻并沒有殺范雎,而是把范雎帶到了大殿之上,這可讓周圍的侍臣看的呆了。
秦王見到范雎,就先對范雎解釋為什么那么久才接見他,當屏蔽了周圍所有人的時候,秦王突然給范雎行了跪拜之禮,并且說道:先生請教我,范雎看到秦王舉動,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就象征性回復了兩個字:唯唯。
看到范雎并沒有要指教的意思,秦王再次跪拜請求說:請先生賜教,這次范雎還是回復了兩個字:諾諾,先秦時期,唯唯是下級對上級問答的敷衍語氣,而諾諾是上級對下級的袒護,這也就是說,這時候秦王已經示弱,當然這也是成語唯唯諾諾的來源。
秦王看到范雎還是沒有指教自己的意思,就再次跪拜說,先生不愿意教寡人嗎,這下范雎終于回神,因為這時候秦王的語氣已經變得有怒氣了,范雎也從天下局勢一直分析到秦國朝局,并且從秦王那里討來了免死金牌,然后直接攻擊穰侯魏冉。
君王向臣子跪拜戰國只此一家。
范雎率先攻擊穰侯的近交遠攻政策,因為這時候秦國的國策是結好韓魏,攻打齊國,范雎引經據典,說出近交遠攻實屬費自己的力氣,為他人做嫁衣,緊接著他提出了加速六國滅亡的政策,那就是遠交近攻。
當秦昭襄王聽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感覺范雎的話就像指路明燈,提出遠交近攻之后,范雎又借題發揮,勸說秦昭襄王收回太后以及秦國四貴的權力,就這樣,秦昭襄王在范雎的策略下,一步一步把秦國的權力收回到自己的手里。
當然范雎也知道了,秦王向自己行跪拜之禮的時候,如果自己的話語不能打動秦王,或者是自己的才能不能擔當秦王的跪拜,那么他自己離死期也不遠了。
范雎在勸說秦昭襄王的時候,也把華夏的語言藝術發揮到極致,畢竟讓秦昭襄王對自己的老媽和舅舅下手,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但是范雎做到了,所以秦昭襄王在今后的十幾年里,對范雎的話唯命是從,哪怕因為范雎的一句話殺了白起,秦王都沒有眨眼,可見秦王對范雎的寵信到了何種程度。
飛魚說:
秦國攻滅六國并非歷史的巧合而是必然,從秦王向臣下跪拜就可看出,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禮崩樂壞,但是君王的姿態還是有的,像秦昭襄王這樣的君主,可以說在當時其余的六國中絕無僅有。
秦王為了得到范雎強大秦國的秘訣,不惜自降身份給范雎行跪拜之禮,這在戰國時期極為罕見,從這層面上看,秦國對于人才,那是相當的尊重,人才興國,秦國在這點上看的最清,這也是秦能滅六國的重要原因。
反觀六國,別說了君王給臣子下跪了,只要臣子說點忤逆的話,亦或者不好聽的忠言勸諫,那么等待他們的下場只有死或者被驅逐,如屈原一樣,當君王聽不到真實的言語,看不清國家的實情,焉有不滅亡的道理?
秦王為何寵信范雎?不止因為他提出遠交近攻,被老媽和舅舅壓抑了幾十年的秦昭襄王,在范雎的策略下嘗到了作為君王應該有的感覺,這對秦昭襄王來說,無可替代,所以說幫秦王親政才是范雎被寵信的關鍵。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