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眉哪個朝代(什么叫遠山眉圖片)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遠山眉哪個朝代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什么叫遠山眉圖片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你見過現代女子的化妝神技,可你知道古代美女又是如何化妝的呢?
這是唐代詩人元稹寫的一首詩,詩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妝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釵鬢——暈眉——拂花臉——行梳——施靨。
接下來讓我們按這一流程,一起來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妝的。
因古代女子歷來崇尚膚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妝的第一步。
粉,在我國的 歷史 記載中早已由來已久,《韓非子》中有記載:“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有脂澤粉黛,則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也有一句形容鄰家姑娘的美貌時:“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都說明了春秋時期的女子,就已經開始用粉來裝扮自己的妝容了。
在古代,不僅是女子喜歡傅粉,男子也很喜歡。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漢惠帝時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歡傅脂粉。還有《魏略》中說曹操的養子何晏不僅人長得俊美,而且還很喜歡傅粉。《三國志》中記載,“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在《世說新語》里還記載了關于何晏的一個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何晏的皮膚太白了,許多人都懷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連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于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大夏天讓何晏吃了一碗熱湯面,這皇帝的恩賜自然是無法拒絕的,何晏吃下去以后,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紅色朝服來擦汗。可是盡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是何晏的膚色依舊潔白,俏麗如初,原來,何晏不傅粉皮膚也有那么白。
從此,就有了“傅粉何郎”這一成語,用于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膚色白凈。
古代女子用的妝粉,最古老的有兩種:一種是以米研碎制成的"米粉";另一種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 "胡粉"。
對于米粉的制作,《齊民要術》中就有詳細地記載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制成的一種潔白細膩的“粉英”,然后再加入丁香花揉于粉中,就成了可以用來妝面的米粉,這種類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鉛粉,據《博物志》中記載,是商紂王通燒鉛錫而煉出來的,用來給后宮的嬪妃修飾面容的,又稱為“鉛華”。比如成語“洗盡鉛華”。早期的鉛粉并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都是“糊狀”,所以又被稱為“胡粉”。
后來到了漢代以后,人們便將鉛粉脫盡了水份,制成了利于長期收藏的粉末或固體。
南宋時期福州的狀元黃樸,在他十七歲的女兒黃升病逝以后,就曾經隨葬了許多的粉塊,那些粉塊都被做成了幾何形和各種花瓣形,而且每一塊粉塊上還有凹凸的梅花、蘭花、荷花等紋樣。
后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妝,而鉛粉用久了又會中毒,所以,后來又有很多人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妝粉。
比如:唐代時期,宮人用細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時期用益母草、蚌粉、臘脂等材料調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時期宮中嬪妃們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珠粉"等。
每一個朝代有每一個朝代的 時尚 潮流。
傅了粉,然后就該"施朱"了。
"施朱"其實指的就是"紅妝",用胭脂涂臉頰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氣。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胭脂"據說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種紅藍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漢時期,霍去病把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傳著一首謠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據說,是張騫把胭脂帶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朱砂。
胭脂的做法是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來,然后放在石缽中反復地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把里面的黃色淘出去以后,便成了顏色鮮艷的胭脂了。
《紅樓夢》有一段描寫:
另外,在德齡郡主寫的《御香縹緲錄》(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實錄》)中描寫,慈禧所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漿后,用細紗過濾取汁,再把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曬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見,胭脂對女性化妝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時尤為盛行,比如:王建的《宮詞》:“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潑紅泥。”說的是一個宮女在盥洗完畢后,臉盆中便沉淀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意思是說楊貴妃紅妝之重,連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紅色。
雖然這些說法有點夸張,但多少也反映了當時的濃妝之風。
除了面脂,口脂當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戰國時宋玉在《神女賦》中描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參則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有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的紅唇之美。
唐代時,人們把抹口脂又稱為點唇。早期,人們只是用朱砂點涂嘴唇,后來,人們又在朱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狀放入盒內,稱為“口脂”。到了唐朝時期,女性的唇妝樣式也越來越多了。
到僖宗年間,其種類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圣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共十六種,并稱為胭脂暈品。
這些唇妝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櫻桃小口”的審美觀點,后來在這些唇妝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先在唇間點上口脂,然后向兩邊加以暈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輪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稱蝴蝶唇。
所謂“垂鬟”和“釵鬢”也就是關于古代美女的發型和發飾了。
古代女子的頭發以長發如云為美,所以,每天的發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儀容,又能體現女子的年齡和身份。古代女子的發型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然后再裝飾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關于發式的起源,在《事物紀原》中有記載:
意思是從燧人氏開始,頭發便扎起來了,女媧的女兒用荊條穿在頭發里面,到了堯帝的時候就有了用銅棍橫著貫穿打著結的頭發,到了舜帝時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發髻,這就是釵的雛形。
到了周代,《禮記》中明確規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這是成人的標志,所以,此時束發梳髻是最為普遍的發式。
秦漢時期的發式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了,發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態,但總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梳在腦后的垂髻,一種是盤于頭頂的高髻。
漢代時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稱為“椎結”,其樣式就像一把木制的棰子。這種發式主要是普通婦女家居時用。在《后漢書·逸民列傳》中記載著一個故事:
東漢詩人梁鴻娶孟光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鮮亮麗,裝飾入時,不料過門后梁鴻七日不理她,后來孟光醒悟,于是“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梁鴻才大喜贊道:“此真梁鴻妻也!”可見,在當時梳椎髻這種發式,是一種勤勞賢淑的象征。
關于描眉,最早《詩經》里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對于描眉的韻事也有很多。比如:漢朝張敞為婦畫眉、唐朝掃眉才女薛濤、虢國夫人淡掃蛾眉等等,都體現了古代女子的"眉情萬種"。
對于眉形,每個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樣。先秦時期,史料中已經有了關于畫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記錄,可見眉妝已經開始風行。
《列子·周穆公》說:“施芳澤,正蛾眉。”又有《衛風·碩人》中描寫衛莊公夫人齊莊姜的形象:“手如柔黃,膚如凝脂,齒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中的“蛾眉”即是對齊莊姜的長而彎彎眉毛的贊美。可見,先秦時期最流行的眉妝是“蛾眉”。
從漢代開始,眉妝迎來了第一個高潮期,眉型從長眉到八字眉,還有以眉色命名的遠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樣化。
首先流行的長眉,其特點是長和闊,它是從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當然這股流行之風還得歸功于漢武帝給宮人螺子黛畫眉和“令宮人掃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遠山眉,西漢人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據《漢書》記載,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之妹美女趙合德所創的一種眉型,其眉如遠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爭相效仿。遠山黛是一種淡遠、細長的眉毛畫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顏色略淡,細長舒揚,宛如水墨畫里一泓秋水后面遙遠的連山。
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發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后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
到了唐朝時期,唐代的開放浪漫,不僅表現在政治、思想、文學。藝術上,也滲入了眉妝這一細節中,令其變幻莫測,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初唐時期流行新月眉,眉妝崇尚長、闊、濃,非常醒目。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步擎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宮女皆作此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為長、細、淡,有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時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烏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亦詩吟“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晚唐的眉妝繼承了濃和闊的特點,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葉眉”,以及血暈妝、柳眉等 時尚 眉樣。“桂葉雙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圖》中躍然紙上。
宋元兩代的宮女和民間女子的眉妝基本是復古的長蛾眉。宋代后妃都偏愛唐代遺風的倒暈眉。倒暈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暈染擴散,由深入淺,化入鬢發。
到了明清時期,由于專制的加強,致使女子委順從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妝眉頭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長纖細,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筆下才高氣傲的林黛玉也是“兩彎似盛非盛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
"花臉"即花鈿妝面。所謂花鈿(diàn),專指古代婦女一種飾于額頭眉間的額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在唐代時期最流行。
關于花鈿的起源,宋高承說:宋武帝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木蘭辭》中"對鏡貼花黃",其實也是花鈿的一種。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而詩中的"輕紅"即斜紅,也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面飾,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
據張泌的《妝樓記》記有一個故事: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有一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里,薛夜來陪文帝燈下看書,沒注意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留下了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于是其他宮女也模仿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斜紅。
"滿頭行小梳",梳,乃指齒較疏者,原用作理發;篦,則齒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統稱為櫛;梳篦不光是當時的日常用品,同時也可以插于發間,作為裝飾。而且梳的品種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銀做的,有玉做的,還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婦女幾乎梳不離身,甚至一度形成發間插梳之風氣。
很久以前,人們在頭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裝飾,而是為了彰顯身份。魏晉以后,插梳之風再次在貴族婦女間流行。至唐宋時,這種風尚由皇室貴婦發展到地方官員、富商大賈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間,風靡一時。
蘇軾有詩云:“山人醉后鐵冠落,溪女笑時銀櫛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單純的實用范疇,更多地承載了她們對美的追求和想象,各式各樣精美絕倫的梳子為云鬢花顏的女子平添了綽約風姿。
由于插梳之風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來越奢侈,白玉已經滿足不了女人們爭奇斗艷的需求,金、銀、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來制作梳子。
后來,為了遏止這股奢侈之風,朝廷不得不頒布政令。《舊唐書·文宗紀》記載,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專門對公主宣旨:“今后每遇對日,不得廣插釵梳。”即使如此,這股風潮并未停止,且變本加厲。
到了兩宋,插梳風氣絲毫不遜于大唐。蘇軾在《于潛女》自注中說:“于潛婦女皆插大銀櫛,長尺許,謂之蓬沓。”陸游也在《入蜀記》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宮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爭相效仿,寬大的冠梳甚至影響到女子乘轎和走路。宋仁宗對這種風氣厭惡至極,下令禁止使用白角制作梳子,且梳子長度不得超過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后,奢靡之風卷土重來。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銀飾之,或以珠璣綴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應該就是這種奢靡風氣的實物縮影。盡管皇帝們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卻始終未有效果,可見女子對美的執著與狂熱。
當然,除了梳子用來裝飾以外,古代送梳子還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結發糾纏一輩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還有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最后的“施靨”即"點面靨",也稱"妝靨"。是古代婦女在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紋貼在額上或兩眉。這樣金箔花紋叫"金鈿",若用在兩頰的,也稱"靨鈿"。
而且面靨的形狀也并不只局限于圓點,有各種花樣,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最初面靨并不是為了妝飾, 也就是面靨由來的另一個關鍵原因。它最早是作為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
根據資料,在古代當某妃例假來臨,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時候,就會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也叫點"的",女史一看就知道這些妃子是特殊時期了,就不會再把這個妃子的名列出來了。
在臉面注以紅點的妝飾方法在漢代已有記載,《釋名》:
但是,元稹這首《恨妝成》最后一句:"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妝容雖美,卻最恨無人欣賞,最后一句,我們仿佛聽到了美人的嘆息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十眉圖出現在哪個朝代?
十眉圖出現在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橫煙眉),十曰倒暈眉。
為什么中國古代唐朝的時候女人各個都是很自信的而我們中國的現代人發明了那么?
唐朝女子華麗、秾艷乃至大膽、肆意的妝容,則正是那個自信時代最好的寫照。
1、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
《楚辭 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指的便是古代婦女常用的一種妝飾手段——脂粉。脂粉,實際上指的是妝粉和胭脂。
妝粉,或用米粒研碎后加香料制成,或者用鉛粉等化學物質制成,俗稱“鉛粉”,是最早的一種人造顏料。
鉛粉質地細膩、色澤潔白,易于久藏,因而深受婦女的喜愛。我們常用的一個成語“洗盡鉛華”,其實指的就是鉛粉。
粉盒
胭脂,則是一種紅色的顏料,是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草本植物制成。古人多認為胭脂產于匈奴境內閼氏山,且有一首歌謠:“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閼氏(yan zhi)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到了唐代,涂脂之風更加盛行。據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每到夏日,流下的香汗都是紅色的。而在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也有類似記載。
詩中說:“舞來汗濕羅衣徹,樓上人扶下玉梯,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潑紅泥。”講的便是一位年青宮女,舞罷歸來,盥洗完畢,洗臉盆中積起了一層紅色的泥漿。
詩句中雖不無夸張,卻也能夠看出唐代女子對紅妝的狂熱。
涂抹方法不同,妝容效果也各異。比如酒暈妝,便是紅妝中最為濃艷者;桃花妝,則色淺而艷如桃花;飛霞妝,比桃花狀更為淡雅,有白里透紅之感。
唐代女子追求標新立異,因而便產生了一些特殊的妝容,諸如啼妝、淚妝、血暈妝等。唐代有史料記載,很多女子化妝時會把眉毛去掉,在眼窩涂上丹紫色,然后在眼睛下面畫上三四道紅色線條,就像被抓傷一樣,給人一種傷痕感,便是“血暈妝”。
2、芙蓉如面柳如眉
人們常說“眉目傳情”,可見眉雖小,卻可以傳達人們的的情感。眉妝的歷史頗為悠久,《詩經》中有一首歌頌齊莊姜之美的詩,其中兩句寫道:“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蛾眉”,就是對雙眉的形容,意思是說,莊姜的眉毛如同蛾的觸須一樣細長而彎曲。日后,這個詞也便成為美女的一種代稱。而人們對婦女眉目之美的崇尚,也促就了畫眉的風習。
盛唐以后,婦女畫眉已成習尚,甚至一些未成年的女孩,也會模仿大人的樣子,畫起娥眉來。李商隱《無題》詩中有“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便是這種情況的印證。
貴族婦女們,更是會將畫眉看作裝扮中的首位。哪怕其它妝容略去,眉卻是一定要畫的。如唐代詩人張祜《集靈臺》詩之二,“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講的便是虢國夫人不喜濃妝艷抹,入宮面圣時素面朝天,僅淡淡畫幾筆眉毛。
初唐時期,眉妝崇尚長、闊、濃,從貞觀年間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可以看到婦女多畫此眉妝。
盛唐時代,流行的眉型則是長、細、淡,如蛾眉、遠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陽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
到了中唐,天寶至元和年間,八字眉再次流行,并和烏唇、椎髻一道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時世妝”。李商隱對此有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額捧黃”
總的來看,唐代婦女的畫眉樣式,比起從前略顯寬粗,而一掃前代長眉一統天下的局面。寬眉給予了女子一種特有的英健明朗之氣,也恰恰契合了唐代開放包容、剛健自信的時代氛圍。
3、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
額黃,也稱“鵝黃”、“鴉黃”,因為是用黃色的顏料涂抹在額頭之間,故名。唐代皮日休《白蓮》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指的便是這種妝飾。
據說,這種妝飾的產生,和佛教的流行有關。南北朝時,佛教鼎盛,大江南北掀起了崇佛的熱潮。一些婦女從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就將自己的額頭也涂抹成黃色,久而久之,便成風習。
古代婦女額部飾黃,有兩種作法,一種是染畫,一種是黏貼。染畫就是用畫筆蘸取黃色的染料,涂抹在額頭上;相比之下,黏貼更為簡便。
這種額黃,是一種用黃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狀飾物。后來,有了更多的顏色和花樣,便漸漸脫離了額黃的范圍,更多接近花鈿。
關于花鈿,有這樣一則故事。相傳南朝宋武帝之女壽陽公主,在正月初七那天,仰臥于含章殿下。殿前植有梅樹,微風襲來,吹下一朵梅花。這朵梅花卻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公主額頭間。額上被染成花瓣之狀,怎么也洗不掉。宮廷中的其他女子見到了,感到頗為新異,爭相效仿,漸漸地竟成為一種風尚。
唐代婦女的花鈿式樣繁多且各有新意。最為簡單的花鈿,只一個小小的圓點。復雜的則以金箔片、黑光紙、魚腮骨、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種花朵之狀。
除最為常見的梅花外,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狀如扇面,有的和桃子相仿;顏色也頗為多樣,一般由材料本身色彩所決定。
古代的美“眉”
蠻俏兒 MANTURE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繻,雙雙金鷓鴣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古代女人對妝容可謂是相當看重,
而在妝容之中眉妝又是重中之重。
古人習慣把眉毛稱為“七情之虹”,
千百年來,眉形變遷、花樣繁復,
可謂是極盡風流了。
蠻俏兒
MANTURE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春秋時的第一大美女莊姜,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這對像蠶蛾觸須那樣
細長而彎曲的眉毛,
成為后世女子追求的主流。
新月眉——新月眉也稱女眉,
眉毛整齊美麗而修長,
眉頭和眉尾有曲線,
猶如一彎新月。
新月眉高而不壓眼,秀長有光彩。
蠻俏兒
MANTURE
眉語兩自笑,忽然隨風飄
張祜曾詩云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唐朝蛾眉闊而短,因此又名桂葉眉。
初唐:
細長漸闊初唐女性既畫細眉又畫闊眉,
且闊眉越來越成為
女性所追求的 時尚 眉妝,
在多種因素下,
孕育著唐代新時代特征的風貌。
桂葉眉:形如桂葉,形闊色濃,
呈現出漸細的趨勢。
晚唐:
遠山眉:始于卓文君,眉形細長,
眉峰上挑,給人遠山飄渺的感覺。
秋娘眉——因美似煙花杜秋娘而得名,
她的眉形叫“秋娘眉”,
清爽端莊,溫柔恬靜
蠻俏兒
MANTURE
江上見新年,午夜聽春雨
元眉——顧名思義,元朝的眉妝,
那時候人們只會畫一種眉型:一字眉。
不過彼一字眉非此一字眉,
那時候的一字眉以細長、平齊為主,
不像現在粗粗的一字眉。
柳葉眉——和蛾眉一樣屬于細長的眉形樣式,
因其形狀為中間寬闊,兩頭尖細,
類似柳葉而得名。
這種眉式歷代女性均有采用,
尤其在隋唐五代時期最為盛行。
各朝代的妝容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但都體現了東方女子的溫婉典雅,
具有獨特的韻味,
并充分展現東方美學的審美價值。
古代眉妝款式多樣,
也都是近代眉形的雛形。
我還有更多精彩內容分享給您
夢回唐朝,雍容華貴的唐代妝容到底怎么化?邀你共賞盛唐之美
唐代有段時期是極為繁榮昌盛的,尤其是 在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的時候。不僅接受萬邦朝拜,八方來賀。甚至當時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因此成為了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心! 既為各國學習中國文化提供了便利,又促進了國內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而盛唐時期的繁榮不僅可以從經濟文化方面來體現,還可以從唐代女子的妝發來展現。盛唐時期的女子妝容發飾多種多樣, 無論是發型還是所帶的裝飾發釵,都極盡奢華、美艷!
現代女子化妝步驟極其繁復 ,甚至有些化妝技術高的人可以達到“換臉”的效果。而唐代時期女子化妝的步驟同樣十分復雜,一點也不會比現在的化妝簡單。 而唐代女子化妝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步驟。
傅白
唐代女子化妝首先第一步就是傅白,而傅白就是指在臉上涂白色的粉。這種白色的粉是鉛粉,淺色幾乎接近純白,因此與原本的膚色相差巨大! 而唐代“傅白”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同樣是以白為美, 這一點與現代的審美觀念是相同的。
但是與現代不同的是,唐代傅白不僅僅是在臉部,而是會將所有沒有被衣服遮擋的部分都傅白!這種 “傅白”的化妝手法其實是源自于漢代, 在漢恒帝時期就有一款叫做“啼妝”的妝容,“啼妝”就將鉛粉薄薄的涂在眼瞼的下方。
這樣就營造出一種淚痕的感覺,因此就被稱作為“啼妝”!而“啼妝”發展到了唐代時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 不僅涂抹的范圍擴大了,而且涂抹的厚重感也增加了!
而非常著名的 《沾花仕女圖》 就將唐代的傅白過程忠實的反映了出來,畫中的女子不僅臉部非常的白皙,甚至頸部和露出來的雙手都非常的白皙。這就是 為了讓女子顯得白嫩, 所以才會選擇“傅白”的方式!
紅粉
紅粉可以算是唐代時期的“彩妝”,而紅粉就是指女子在自己的臉上涂上紅色的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臉部因為慘白而顯得那么沒有氣色。 如果不涂紅粉只傅白,這樣的妝容叫做白妝。 但是 如果涂抹了紅粉,這個妝容就叫做紅妝!
而紅粉的涂抹范圍要比“傅白”小一些,只會涂抹在臉頰的部位。李白就曾在詩句中描寫過這種紅粉妝!
這種紅粉妝有一定的缺陷,因為紅粉的貼服性不是很好。 因此如果臉部被水打濕就會將紅粉沖刷掉!當紅粉被沖刷掉的時候就形成了一條紅色的痕跡,很多人將這種痕跡稱作為“淚痕”。
當女子卸妝的時候,整個臉盆里面的水都會變成紅色。就像王建所寫的那樣 “金盆水里潑紅泥” ,指的就是女子卸掉紅妝之后的情景!
現代女子的“微醺妝”其實就是仿照唐代時期的“紅粉妝”, 只不過現在的微醺妝紅色涂抹的范圍要比唐代時期的紅粉妝小一些!
畫眉
唐代女子對自己的眉形是比較在乎的,因此唐代時期女子的眉形多種多樣。其中有些眉形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常用的款式,比如柳葉眉。 柳葉眉名如其形, 整個眉形是兩頭尖尖的,像一片柳葉!
而現在比較少見的眉形則是蛾眉,蛾眉是兩頭眉尾向上翹起, 因此給人很強勢的感覺。 而曾經在《甄嬛傳》中出現過的遠山眉,在唐朝時期也非常的流行。 遠山眉的造型看上去就像是遠處的山一樣, 山巒重疊的感覺。
可以看出這種眉形與之前的蛾眉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眉形更能凸顯女子的韻味!
花鈿
花鈿是唐代特有的一種化妝方式,許多人可能在《長安十二時辰》里看過這種妝容。但是唐代的花鈿妝與影視劇里的裝扮有些不同, 唐代的花鈿妝是貼在額頭上的,而不是畫在額頭上。
并且花鈿在唐朝的時候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在表明楊貴妃香消玉殞的時候就是用就是用花鈿來表示的。
這里表面上是描寫花鈿掉落,但其實是在暗示楊貴妃生命的喪失!這樣的象征既非常的唯美,同時也包含悲情!
而花鈿除了在詩句中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之外, 它在唐代女子妝容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裝飾品!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幕就可以看到很多的女子都畫有花鈿,但是款式不一!
因為花鈿是貼在額頭上的,因此常常不注意就會掉落。 所以在唐代的大型聚會之后,就可以在地上看見許多掉落的花鈿。劉禹錫在《踏歌行》中就曾描寫過滿地的花鈿!
就是指在聚會之后,童子在地上撿到了很多掉落的花鈿!花鈿的種類之多,唐代女子為了追求獨特美, 在貼花鈿的時候就會盡量不與他人重復!
面靨
面靨也是唐代一種比較特殊的化妝方式, 在酒窩的位置點上兩個小黑點!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突出女子的酒窩,這是唐代審美觀念的一種表現。
唐代時期喜歡有酒窩的女子,因此很多女子都會在酒窩的位置點上面靨來凸顯自己的酒窩。而沒有酒窩的女子就借助面靨來營造出有酒窩的假象!
而在唐代的詩歌中將面靨稱作為星靨,就如杜審言的《奉和七夕侍宴兩儀殿應制》中就是將面靨稱作星靨的 “斂淚開星靨,微步動云衣”。 這里主要描寫的就是女子微笑時的表情,兩個酒窩就像天上的星星!
而唐代的面靨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那就是 “斜紅”。 這種妝容幾乎只存在于唐朝,因為這是依賴當時唐代獨特的審美而出現的。
而 斜紅就是就是在臉上用紅色的豎著劃一道 ,對于現在的審美來說這樣是破壞了整體妝容的完整性,但是當時唐朝的人都覺得這樣的妝容的精致、漂亮!
唇妝
唐代的唇妝也是比較有特色的,它的畫法也跟現在的化妝的方式不太一樣。在唐朝的時候女子畫唇妝不會將整個唇部都涂抹上口紅, 而是只涂唇珠的位置。
這樣的畫法就是為了像自己的嘴唇看起來更小一些,我們現在所說的“櫻桃小嘴”就是盛唐時期的審美傾向。唐代時期的人不喜歡現在流行的厚嘴唇,而是喜歡小小的嘴。
唐代女子的妝容開始變得繁復是在初唐時期開始的,隨著唐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唐代女子的妝容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繁復多樣。女子妝容開始包含面白、腮紅、“櫻桃小嘴”、造型不一的花鈿、獨具審美的面靨、斜紅等。
當唐代進入盛唐時期的時候,女子追求美的想法開始變得越來越強烈。 因為整體的 社會 環境比較的開放、繁榮,因此女子的妝容也以大氣、艷麗為主!不僅 時尚 ,而且非常的華美!
每個朝代的女子妝容都不僅僅是表現了女子的審美觀念, 同時也反映了 社會 的流行文化。 因此從女子的妝容便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繁榮程度, 從唐代女子的妝容更加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唐朝 社會 的發展與衰退!
#唐代服飾##妝容穿搭##唐代#
文|墨軒 歷史
只此青綠的發髻是哪個朝代的
北宋。
《只此青綠》的創作靈感來自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春晚上表演的片段則是來源于對青綠設色山水的想象。他們從《千里江山圖》中抽離出青綠兩色,以具象的女性群體,通過群舞表現青綠色群山層巒疊嶂的意象。基于此,舞者的妝容汲取了宋代妝容的某些特質。同時創作方也表示,他們還吸收融合了其他古典妝容,其中眉型叫遠山眉,發髻叫高峰髻。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