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多少字(明史多少字?)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明史多少字,以及明史多少字?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明史尹小林多久出版的
《明史》,1974年4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5000千字。
本書由國學網創辦者、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尹小林攜湯一介、馮其庸、龐樸、陳來、白化文、李零、孫家洲、王立群、佐藤利行、方銘、鄧小軍等百位專家學者、教授歷經二十余年編纂、點校、排版制作而成,涵蓋(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的合輯,記載了從黃帝到清末四千多年的史事、人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教育、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災異等等,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在本套《二十四史》中,《史記》和《漢書》以民國百衲本為底本,其余史書則全部以武英殿本的《二十四史》為底本,各本在勘校過程中,都參考了其有關的善本,訂正了武英殿本中的訛誤,但其他部分盡可能保持了史籍的原汁原味,包括人名、地名中的異體字等都一般不改,古體字和通假字也一般不作修改,為讀者再現史籍原貌。
《史記》,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2版,2002年3月北京第17次印刷,字數約2351千字。
《漢書》,1962年第1版,1996年5月第9次印刷,字數約2700千字。
《后漢書》,1965年5月第1版,2001年5月北京第9次印刷,字數約2309千字。
《三國志》,1959年12月第1版,1982年7月第2版,2006年10月北京第20次印刷,字數約1006千字。
《晉書》,1974年11月第1版,1998年3月第7次印刷,字數約1880千字。
《宋書》,1974年10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1400千字。
《南齊書》,1972年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600千字。
《梁書》,1973年5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530千字。
《陳書》,1972年3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300千字。
《魏書》,1974年6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1140千字。
《北齊書》,1972年1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420千字。
《周書》,1971年11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547千字。
《隋書》,1973年8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1080千字。
《南史》,1975年6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1160千字。
《北史》,1974年10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1910千字。
《舊唐書》,1975年5月第1版,2007年4月北京第5次印刷,字數約3089千字。
《新唐書》,1975年2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3696千字。
《舊五代史》,1976年5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1173千字。
《新五代史》,1974年12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532千字。
《宋史》,1985年5月第1版,1997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字數約8137千字。
《遼史》,1974年10月第1版,2000年11月北京第7次印刷,字數約900千字。
《金史》,1975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6次印刷,字數約1650千字。
《元史》,1976年4月第1版,1997年7月第6次印刷,字數約2667千字。
《明史》,1974年4月第1版,1997年3月北京第6次印刷,字數約5000千字。
《清史稿》,1977年8月第1版,2000年2月北京第
了解明史至少要看哪幾本史書
《明史》是張廷玉寫的。《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明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張廷玉是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張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擔任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在此期間,大量的編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開展的。
張廷玉一生作詩數千首,題畫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張廷玉的詩歌作品中還有一些飽含理趣飽含智慧的作品,如他的《雜興二十首》就比較典型。詩歌內容豐富,較為全面地表達了他的種種人生見解。是其處世立行的心得之言。這一組詩帶有濃厚的理味,儒道思想兼有,體現了作者在立世“處心”為官方面的種種思想和態度。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pwd=nu2w 提取碼: nu2w ?
二十四史有多少字?
二十四史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于《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擴展資料
二十四史發展歷程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后漢書》出現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
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有什么介紹明朝歷史的書籍?
有《明史》、《細說明朝》、《正說明朝十六帝》、《明朝那些事兒》、《萬歷十五年》等。
1、《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2、《細說明朝》
本書由旅美著名歷史學家黎東方先生撰寫。它敘述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朝滅亡期間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作者以“講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動地講述了明太祖的北伐、西征,以及土木之變、奪門之變、明末三大案等歷史事件,以及陳友諒、張士誠、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方孝孺、張居正等歷史人物。
全書既有生動的故事和真實的歷史,又有頗具見識的評點。本書所采用的“細說體”既不像正史的艱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編亂造,是別具風采的史學著作。
3、《正說明朝十六帝》
《正說明朝十六帝》是閻崇年先生著《正說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整體風格基本不變。
也是以人物(明朝皇帝)為經、以歷史事件(重大政治事件和個人命運)為緯,以正說歷史為號召,以解說歷史疑案為重點,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揭示。 選配精美圖片200余幅。
總的字數在17萬字左右。 每個章節后面有“個人小檔案”、“相關閱讀書目推薦”等欄目,附錄有“明代帝王世系”。
4、《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網絡連載歷史小說,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 。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5、《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
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萬歷十五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那些事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正說明朝十六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細說明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史
請問,二十四史原文分別有多少字?
二十四史原文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依據中華書局版繁體字豎排版的版權頁,分冊字數如下:
1.《史記》2006年版,2351000字
2.《漢書》2002年版,2700000字
3.《三國志》2003年版,1006000字
4.《后漢書》2003年版,2309000字
5.《宋書》1983年版,1400000字
6.《南齊書》2003年版,603000字
7.《魏書》2006年版,1140000字
8.《梁書》2006年版,530000字
9.《陳書》1972年版,301000字
10.《北齊書》1983年版,420000字
11.《周書》2003年版,547000字
12.《晉書》1974年版,1880000字
13.《隋書》2002年版,108000字
14.《南史》2003年版,1160000字
15.《北史》2003年版,1910000字
16《舊唐書》1975年版,3089000字
17.《舊五代史》1976年版,1173000字
18.《新唐書》1975年版,3696000字
19.《新五代史》1974年版,532000字
20.《遼史》1974年版,900000字
21.《金史》1975年版,1650000字
22.《宋史》1985年版,8137000字
23.《元史》1997年版,2667000字
24.《明史》1974年版,6050000字
二十五史的字數是多少?
1.《史記》公元前93年成書,總字數為533505字,單字數僅為5122字。
2.《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數為742298字,單字數僅為5833字。
3.《三國志》公元289年成書,總字數377803字,單字數僅為4388字。
4.《后漢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數為894020字,單字數僅為6161字。
5.《宋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數為811893字,單字數僅為5842字。
6.《南齊書》公元514年成書,總字數為299257字,單字數僅為4962字。
7.《魏書》公元554年成書,總字數為998329字,單字數僅為5417字。
8.《梁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94438字,單字數僅為4937字。
9.《陳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163382字,單字數僅為4033字。
10.《北齊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12506字,單字數僅為4032字。
11.《周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62659字,單字數僅為4161字。
12.《晉書》公元648年成書,總字數為1158126字,單字數僅為5997字。
13.《隋書》公元656年成書,總字數為701698字,單字數僅為5592字。
14.《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數為677624字,單字數僅為5376字。
15.《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數為1106543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6《舊唐書》公元945年成書,總字數為2002600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7.《舊五代史》公元974年成書,總字數為790879字,單字數僅為5109字。
18.《新唐書》公元1060年成書,總字數為1694794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9.《新五代史》公元1072年成書,總字數為291476字,單字數僅為3909字。
20.《遼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數為296254字,單字數僅為4071字。
21.《金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數為931070字,單字數僅為5264字。
22.《宋史》公元1345年成書,總字數為3980123字,單字數僅為7389字。
23.《元史》公元1370年成書,總字數為1611849字,單字數僅為5854字。
24.《明史》公元1739年成書,總字數為2802544字,單字數僅為7124字。
25.《清史》公元1927年成書,總字數為4514567字,單字數僅為8080字。
關于明史多少字和明史多少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