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北朝民歌什么歌)

熱酒燙喉2022-12-04 03:00詩詞115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北朝民歌什么歌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北朝名歌有哪些?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后由樂府機關采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除了樓上二首外,再介紹幾首

《隴頭歌辭》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瑯琊王歌辭(東山看西水)》

東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間。[1]

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2][3]

作品注釋

注釋:

[1]磐石:大石。

[2]公:父親。

[3]姥:母親。

《瑯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劇于十五女。[1][2]

作品注釋

注釋:

[1]摩挲:用手撫摩。

[2]劇于:甚于,超過。

《折楊柳歌辭(健兒須快馬)》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駓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1][2]

作品注釋

注釋:

[1]駓跋:馬快跑時的蹄子聲音。

[2]別雄雌:分別高下。

《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1]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2]

作品注釋

注釋:

[1]捉:握。

[2]蹀:(音“蝶”)座,跌坐,就是盤膝而坐。

〈地驅歌樂辭〉

驅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企喻歌》)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企喻歌》)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狄谷中,自骨無人收。

〈折楊柳枝歌〉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北朝民歌 隴頭歌辭

《隴頭歌辭》

作者:北朝民歌

(其一)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其二)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其三)

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注釋:

1、《隴頭歌辭》為梁鼓角橫吹曲之一。《樂府集》載三首,寫游子漂流在外的痛苦心情。

2、隴頭:隴山頂上,一說隴頭(平涼、慶陽的一帶)古代隴山指六盤山。甘肅省簡稱為隴,這個隴由古代隴山而來,因為前人習慣上稱平涼慶陽兩區為隴東。天水為隴右,張掖、武威一帶為隴西,而古代隴西還包括今屬平涼市的莊浪、靜寧兩縣。六盤山處甘肅、陜西、寧夏三省區交界處,主脈在甘肅境內。隴頭流水,指發源于隴山的河流、溪水。一說是發源于隴山,向東流的涇河等幾條河水。

3、欣城:不詳,我認為指今鎮原縣的新城,新與欣同音。漢代時平涼部分地方,包括今鎮原縣屬北地郡。新城距平涼不遠,距隴山東麓也就一百多里路程;朝發:早晨從欣城出發。

4、暮宿隴頭:傍晚住宿在隴山頂上;暮:傍晚;宿:投宿,住宿。

5、寒不能語,舌卷入喉:形容六盤山一帶氣候十分嚴寒,凍得舌頭都卷了上去,不能說話;語:說話。

6、鳴聲幽咽:天寒地凍,隴山下東流的河水結了冰,河流在冰層間嗚嗚咽咽,像人哭泣一樣。背井離鄉的游子于寒山冰河間聽到這種流水聲,心里那種思鄉之情,那種因種種原因遭受這種漂流之苦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多么難受了。

7、遙望秦川:遙望:遠眺,即向東遠望;秦川,指陜西省中部。這里的秦川,指隴山以東廣大地區,不一定指中原或關中地區,秦川代指故鄉,因為六盤山以西就是塞外了,離關內越來越遠,所以說痛斷肝腸。

翻譯:

(其一)

隴山的流水,流離了山下。

想著我孤身一個人,翩然走在空曠的野外。

(其二)

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在隴山。

凍得說不出話來,舌頭都卷進了喉嚨里。

(其三)

隴山的流水,也發出嗚咽的鳴聲。

遙望著秦川,心肝都要斷絕了。

賞析:

《隴頭歌》的曲名本出魏晉樂府,不過這篇的風格和一般北歌不大同,故也有可能是漢魏舊辭。這首詩形象地描繪出北方旅人艱苦的生活以?:行人的孤獨飄零,山路的險峻難行,北地的刺骨嚴寒,以及思念家鄉的悲痛情緒,無不一一躍然紙上。

由于南北朝長期處于對峙的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與風格。南朝民歌清麗纏綿,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獷豪放,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

漢唐四朝,前后十朝,長安之名真正是名聲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長安成了國都的代稱,李白《金陵》詩說:晉朝南渡日,此地舊長安。稱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金陵為長安,實即今江蘇南京。長安位居關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勝于天下獨居第一。

關中周圍群山環抱,東有華山、崤山,西有隴山,南有終南山、秦嶺,北有洛水東西的黃龍山、堯山和涇水兩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隴山又稱隴坂、隴坻,在今陜西隴縣西北,為六盤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約一百公里,綿亙于陜西、甘肅二省邊境,山勢陡峭,山路曲折難行,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水嶺。古稱隴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過,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艱危苦寒的隴山頂上,回望富麗繁華的長安城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見隴水一股向東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種感受真是無可名狀的凄涼和悲壯。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隴坂,往往徘徊瞻顧,悲思涌起。歷代流傳歌詠秦隴的詩篇不下數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樂府民歌的三首《隴頭歌辭》最為有名。

第一、三兩首均以隴頭流水起興,與下文內容的聯系是在隴頭之水流離而下無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隴頭吟

王維 隴頭吟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譯文及注釋】

1、太白:即金星。古人認為他主兵象,可據以預測戰事。

2、典屬國:漢代掌藩屬國事務的官職。品位不高。

【賞析】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題目一作《邊情》。

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游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了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了月照隴山的遠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里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里裝的是幻想;那么,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何等懸殊!寫到這里,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了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余戰,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不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嗎?然而老將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了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郁憤。關西老將為什么會有如此悲劇的遭遇呢?詩中雖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了,如此盡忠于朝廷,報效于國家,回來以后,也不過只做了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了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了詩的主題,賦予了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

清人方東樹推崇這首詩說:起勢翩然,關西句轉收,渾脫沈轉,有遠勢,有厚氣,此短篇之極則。(《昭昧詹言》)在十句詩中,作者把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種類型的人物,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個不同的生活場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很容易使人聯想到:今日的長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隴上行人,后日的關西老將?而今日的關西老將,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隴上行人,前日的長安少年?詩的主旨是發人深省的。

作者寫到長安少年、隴上行人、關西老將這三類人物,寫到戍樓看星、月夜吹笛、駐馬流淚這三種邊塞生活場景。凄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嗚咽的笛聲,悲愴的將士,構成了一種寂寞悲涼的意境反映了唐代邊塞生活的艱苦。

夏商民歌 擊壤歌

《擊壤歌》

夏商民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注釋:

1、《藝文類聚》作:帝何力于我哉!《樂府》、《詩記》同。《初學記》作:帝于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覽》或作:帝何德于我哉!

譯文:

白天出門辛勤地工作,

太陽落山了便回家去休息,

鑿井取水便可以解渴,

在田里勞作就可以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多么愜意,

遙遠的皇帝老和我也不希罕嘍!

有什么關系呢?

賞析:

擊壤歌是一首淳樸的民謠。據《帝王世紀》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所歌的歌詞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擊壤歌》。

這首民謠描繪的是在上古堯時代的太平盛世,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太陽出來就開始干活,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這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實寫照。

對于這首歌謠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說,人們的自給自足、衣食無憂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勞動得來的,而君王對此并沒有什么作用,歌者反問:帝王的力量對我來說又有什么作用呢?當然,如此閑適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與帝王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因此也有評論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飲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調便流逸。另一種解釋是把帝力解釋為天帝的力量,從而突出了此歌謠反對天命論的色彩,歌者感嘆:老天爺對我來說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種解釋,這首民歌的主題都是贊頌勞動,藐視帝力。

《擊壤歌》也許是中國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潛《古詩源》注釋說:帝堯以前,近于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偽撰,其事近誣。故以《擊壤歌》為始。

雜曲歌辭·秋夜長

王勃 雜曲歌辭秋夜長

秋夜長,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層城綺閣遙相望。

遙相望,川無梁,北風受節雁南翔,崇蘭委質時菊芳。

鳴環曳履出長廊,為君秋夜搗衣裳。纖羅對鳳凰,

丹綺雙鴛鴦。調砧亂杵思自傷。思自傷,

征夫萬里戍他鄉。鶴關音信斷,龍門道路長。

所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歌

1,《敕勒歌》南北朝:樂府詩集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白話文釋義: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2,《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白話文釋義: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長江北岸。(她那)單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樣紅,頭發如小烏鴉那樣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搖著小船的兩支槳就可到西洲橋頭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勞鳥飛走了,晚風吹拂著烏桕樹。樹下就是她的家,門里露出她翠綠的釵鈿。

她打開家門沒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門去采紅蓮。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蓮子,蓮花長得高過了人頭。低下頭撥弄著水中的蓮子,蓮子就像湖水一樣青。把蓮子藏在袖子里,那蓮心紅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卻還沒來,她抬頭望向天上的鴻雁。

西洲的天上飛滿了雁兒,她走上高高的樓臺遙望郎君。樓臺雖高卻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欄桿上。

欄桿曲曲折折彎向遠處,她垂下的雙手明潤如玉。卷起的簾子外天是那樣高,如海水般蕩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綠。如海水像夢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憂愁我也憂愁啊。南風若知道我的情意,請把我的夢吹到西洲(與她相聚)。

3,《隴頭歌辭三首》南北朝:佚名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白話文釋義:隴山的流水,流離了山下。想著我孤身一個人,翩然走在空曠的野外。早上從欣城出發,晚上睡在隴山。凍得說不出話來,舌頭都卷進了喉嚨里。隴山的流水,也發出嗚咽的鳴聲。遙望著秦川,心肝都要斷絕了。

4,《子夜歌》南北朝:佚名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當。天不絕人愿,故使儂見郎。

宿昔不梳頭,絲發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

崎嶇相怨慕,始獲風云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

見娘喜容媚,愿得結金蘭。空織無經緯,求匹理自難。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春蠶易感化,絲子已復生。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咨嗟。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

高山種芙蓉,復經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朝思出前門,暮思還后渚。語笑向誰道,腹中陰憶汝。

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

駐箸不能食,蹇蹇步闈里。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

郎為傍人取,負儂非一事。摛門不安橫,無復相關意。

年少當及時,嗟跎日就老。若不信儂語,但看霜下草。

綠攬迮題錦,雙裙今復開。已許腰中帶,誰共解羅衣。

常慮有貳意,歡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清流乖。

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感歡初殷勤,嘆子后遼落。打金側玳瑁,外艷里懷薄。

別后涕流連,相思情悲滿。憶子腹糜爛,肝腸尺寸斷。

道近不得數,遂致盛寒違。不見東流水。何時復西歸。

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億。

攬裙未結帶,約眉出前窗。羅裳易飄飏,小開罵春風。

舉酒待相勸,酒還杯亦空。愿因微觴會,心感色亦同。

夜覺百思纏,憂嘆涕流襟。徒懷傾筐情,郎誰明儂心。

儂年不及時,其於作乖離。素不如浮萍,轉動春風移。

夜長不得眠,轉側聽更鼓。無故歡相逢,使儂肝腸苦。

歡從何處來?端然有憂色。三喚不一應,有何比松柏?

念愛情慊慊,傾倒無所惜。重簾持自鄣,誰知許厚薄。

氣清明月朗,夜與君共嬉。郎歌妙意曲,儂亦吐芳詞。

驚風急素柯,白日漸微蒙。郎懷幽閨性,儂亦恃春容。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人各既疇匹,我志獨乖違。風吹冬簾起,許時寒薄飛。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

遣信歡不來,自往復不出。金銅作芙蓉,蓮子何能實。

初時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頭批櫛脫,轉覺薄志疏。

寢食不相忘,同坐復俱起。玉藕金芙蓉,無稱我蓮子。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口朱發艷歌,玉指弄嬌弦。

朝日照綺錢,光風動紈素。巧笑蒨兩犀,美目揚雙蛾。

白話文釋義:我在日落時分出門,反復斟酌著如何打扮。我把自己打扮的很艷麗,身上的香氣飄出很遠。我身上帶著香氣、裝扮艷麗,一路上悄悄地行走不敢讓別人看見,終于見到了情郎。

可解為第一首為男子所說:我在日落時出門,見到了你,容貌美麗,芳香盈路,第二首是女子應答:芳香是身上的香囊發出來的,你夸我漂亮我實在不敢當,天可憐見,使我遇到了你。

我以前從來不把頭發梳起來,長長地披在肩上,伸到情郎腿上,那時的我十分美麗可愛。自從與愛人離別,我的梳妝盒不再打開,頭發亂了也不敢去打理,香粉落下來撒在舊衣服上。

我不能與情郎相見,那么愁苦地思念著他啊,終于得到了千里之外他的消息,就像玉林和石闕的私語,我們兩個一樣的思念著彼此而傷心。

見到情郎我十分歡喜,容顏也因此而美麗起來,我想要和他結為夫妻。就像織機沒有橫豎的絲線,織不出布匹。好像我們剛剛相識得時候,兩顆心都是一樣的渴望彼此。把絲線放入織機,哪里還愁織不出布匹呢?

沒有見到情郎之前輾轉相思,想要與他結為夫妻,見到他以后,我像春天的蠶一樣容易感動生情,相思又重新生起。今夜和愛人離別,何時才能相會?那個日子就好像明燈照著空空的棋盤,結束的時間還很遠。

自從我與情郎離別,每天都長吁短嘆。好像那黃檗(一種落葉喬木)叢生成林,我苦悶的心思也一樣層疊反復。我在山上每天思念他,終于與他相見,其中流離辛苦多么艱難啊!我早上想著他從前門出去,晚上想著他從后面的邊回來。

我有那么多的話對他說,想對他微笑,他卻不在,我只能悄悄地想著他。我在北窗邊靠著枕頭躺臥,他來了我就十分高興,我急切地想要見他,不知道他我在一起的時間還能到幾時?

我想到這里,停下筷子吃不進飯。我每天下棋,聊以打發相思之情。

然而他卻與他身邊的人結為夫妻,負了我一片癡心。我打開門不上鎖,你也沒有來看我的意思。哎,趁著年少的時候,要及時與情郎結婚,要不然等來等去都老了。你若是不信我的話,不妨看看那經霜的野草吧。

我穿著錦衣雙裙,不知道那腰上的帶子,誰來解開。我常擔心他有了貳心,如今果然移情別戀。那干枯的魚兒總是生活在渾濁的水中,與清水無緣。

他一發愁我也傷心,他一開懷我就歡喜。我這么愛他,我們的感情卻像那連理樹,生出了另一條根。我感嘆他初時殷勤,后來冷落,那許多的珠寶首飾,他都給了別人。

與他離別后,我終日以淚洗面,思念著他十分傷心。我想他想得肝腸寸斷。我一直等著他歸來,卻總是失望。你看那東流的水呦,什么時候能流回西邊來呢?

誰心中相思不唱歌,誰餓了的時候不吃飯呢?日薄西山我倚在門口,心中惆悵不已。

早上,我穿起裙子卻沒有系好帶子,草草地描上眉便走到窗前。衣裳在風中飛揚,剛把窗子開了一點,便被那春風吹得心里抱怨。我端起酒杯想要飲下,酒杯卻已經空了。我希望能和他相約對飲,心中這樣想著便在臉上表現出來。

晚上,我心中思緒萬千,悲傷地嘆息哭泣。我空懷著一腔癡情,他卻哪里知曉我的心意?時間越長,他就與我越遠。我們的感情好像浮萍,春風一吹就走遠了。

長夜漫漫我睡不著覺,我輾轉反側聽著更鼓。不期然與他相逢,我心中更是悲苦。

愛人他從何處來?臉上帶著憂慮的神色。喚他好多次也不回答,是什么原因讓你給他如此沉默?我想著愛慕之情,心中不滿足,想要吐出全部的心聲,卻不知如何是好,拿著厚厚的簾子遮住自己,誰知道我的心思?

那時,天氣晴朗月兒明亮,我在夜里與他嬉戲,他唱著美妙的歌曲,我說著芬芳的詞句。迅疾的風吹動野草,陽光漸漸亮起,你那么溫柔,我也面含春色。

長夜漫漫我睡不著覺,抬頭看見那明月多么明亮。我似乎聽到模糊的聲音在呼喚我,我輕輕地回應著。別人都籌備著成親的禮物,只有我心中不喜,風吹起厚厚的冬簾,你是否還記得,你對我許下諾言時,也是這樣一個寒冷的夜里?

我想念你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你卻猶猶豫豫。你的感情就好像霧中模糊的芙蓉花一樣看不清楚,我的感情像是北極星一樣,千萬年都不變。你的心卻像白日的太陽,早上那個還在東邊,晚上就到了西邊。

我思念著你,搬到你家附近和你做鄰居。桐樹生長在前門,來回出入都能看到梧桐樹子。我送信給你,你也不來,從此我不再出門。那金銅做成的芙蓉,哪里能結出蓮子來呢?

最初的時候,我們關系親密,但之后卻一日不如一日。我日復一日地憔悴,漸漸地心灰意冷。我時時刻刻忘不了你,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坐臥行走。可是那美麗的芙蓉和蓮藕,哪個也不與蓮子(我)相配。

懷著愛意想要進去,卻帶著羞怯不肯踏足。嫣紅的嘴唇唱出艷麗的歌曲,晶瑩纖細的手指彈出美妙的樂章。早上的太陽照著窗戶,微風吹動潔白的絲綢。美人巧笑倩兮、情侶心有靈犀,美人開懷地笑著、娥眉飛揚。

5、《子夜四時歌·冬歌》南朝民歌:佚名

明朝驛使發,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白話文釋義:明天早上驛站的使者就要出發了,(女子)連夜趕制出一件征袍。素手使著針,已經感到很冷,更何況剪刀?做好的衣服要寄去很遠的地方,什么時侯才能到臨洮?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南北朝 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敕勒人,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這里的天幕像氈帳一樣籠罩著遼闊的大地。

蒼天浩渺無邊,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樸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 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于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 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后期。

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

1、《企喻歌》

《企喻歌》: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譯文:男兒人必須自己有所作為,不必拉幫結伙。鷂子,猛禽。天上鷂子飛過的時候,那些成群結隊的麻雀驚慌失措,迫不及待的向兩邊逃跑。

2、《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3、《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

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火伴,火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4、《瑯琊王》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

譯文:新買一把五尺長的好刀十分喜愛,把它掛在屋中最顯眼的中梁的柱子上,每天都要用手輕按著并一下一下地撫摩,比對十五的妙齡女還喜歡。

5、《隴頭歌辭》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譯文:隴山的流水,流離了山下。想著我孤身一個人,翩然走在空曠的野外。

6、《幽州馬客吟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

譯文:那勞累的馬兒都累瘦弱了,那些勞苦人民常常受窮。只有好的馬料才能使瘦弱的馬重新振作起來,有了錢就能過人上人的好生活了。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是

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所創作的作品,其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粗獷豪邁,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其代表作《木蘭詩》等還入選了人教版教材,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

目錄

基本介紹

顯著特色

基本情調

代表作品展開

編輯本段

基本介紹

北朝民歌,產生于黃河流域,歌辭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也有氐、羌、漢族的人民。歌辭有的是用漢語,

北朝古跡

有的是用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后被譯為漢語。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后由樂府機關采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歌辭的主要內容,有的反映戰爭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蘭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有的描寫北方特有的風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氣絕體和七言古體及雜言體,對唐代的詩歌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北朝民歌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

編輯本段

顯著特色

質樸粗獷、豪邁雄壯,是北朝民歌最顯著的特色。這和北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系。北方沒有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濕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示出它的嚴峻、崇高、闊大。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大會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形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于當時的少數民族,他們原來都是以游牧為生的,社會結構又有軍事化的性質。游牧生活不像農業生產那樣安定,那樣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獲,而是充滿了變化和風險。各部落之間,也少有文化禮儀的虛飾,誰有力量誰就去征服。在與自然、與敵手的嚴酷斗爭中,造就了民眾的強悍氣質,他們不會喜愛南方人那種溫柔纏綿的歌。

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樓和貴族宴會上由歌女們演唱的風情小調,北朝民歌卻是在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產生的。有些題材,如戰爭生活、北地風光,在詩歌中表現出來,自然就有一種不同于南方歌謠的氣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單純寫景的作品,也比原來在南方之作來得雄壯。

編輯本段

基本情調

豪爽風格

正是因為北朝民歌產生的背景復雜多樣,所以盡管現存的數量較南朝民歌遠為少,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卻遠比南朝民歌來得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下大略分為幾類加以介紹。

一類是反映北地風光、游牧生活的歌。這里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敕勒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據有些學者考證,敕勒川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后面描繪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點,大筆如椽,并且充分體現出人對自然的自豪。據《樂府廣題》說,東魏高歡攻西魏玉璧,兵敗疾發,士氣沮喪,高歡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諸貴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可以推想它的音樂也一定是雄強有力的。

敕勒川

北方游牧民族的社會組織原來是軍事化的,尚武是一貫傳統。進入中原后,雖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逐漸改變,但民族精神仍舊勇悍好強。加上北朝戰爭不斷,更刺激了這一點。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對尚武精神的歌頌。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內容渾厚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企喻歌》)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瑯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鷂鷹沖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兩側的形象,贊美真男兒敢以獨身敵眾的英雄氣概,足以感奮人心。后一首寫愛刀甚于少女,有一種獨特的情味。這里順帶提及《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這是漢族的歌,內容系歌頌為抵御匈奴劉曜而戰死的陳安。語言樸素,內容渾厚,也是相當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長矛左右盤,十決十蕩無當前”,寫得氣勢飛揚;“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顯出無限感慨。

長期的戰亂,致使人民流離失所,甚或轉死溝壑。反映離鄉漂泊之悲,徭役、從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見的內容。

悲苦情調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隴頭歌辭》)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狄谷中,自骨無人收。(《企喻歌》)

這二首詩都是寫悲苦的情調,前一首蒼涼深切,后一首以嘲弄的口氣發出對死亡的悲嘆,明快豪爽中包含了復雜的情緒,但都不是陷入長嘆短吁、哀哀凄凄,總不失男兒本色。還有一些反映下層民眾貧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學中少有的。

語言直接

雨雪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饑。(《雀勞利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幽州馬客吟歌辭》)

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當的語言,道出社會生活中的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為喻,“長嘴”說機靈滑頭的人,“短嘴”說老實本分的人。生活中總是前者得利,后者倒霉。后一首明明白白:沒有錢就不能像樣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對財富的渴望。詩中不講什么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內心本色語。而就是因為簡單,才格外深刻。

關于愛情與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但與吳歌、西曲相比,因為有了對照,更容易顯出差別來。

原始風俗

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

腹中愁不樂,愿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折楊柳歌辭》)

北方民族保存著較多的原始風俗,在兩性關系上,遠沒有漢族那樣復雜的禮數。在他們看來,男歡女愛,男婚女嫁,原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有什么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處,愿得兩個成翁嫗”,這是對婚姻之事最簡單直截的看法,爽快無比。《地驅樂歌》詠唱幽會,情人不至,卻毫無哀傷,只是簡截地指斥對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調大不一樣。還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讓她們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無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楊柳枝歌》,前二句起興,意思說歲歲年年,樹不見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說自己,卻利用老人喜愛孫輩的心理打動對方,寫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驅樂歌》)這樣的潑辣簡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總之,這些表現愛情與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現了熱烈的生命沖動,很值得珍視。不過,在北方情歌中,個別也有婉媚的風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響。上面所列的最后一首,就可以看出。

將北朝民歌與南朝民歌相比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現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獷為特征,少有南方民歌那種婉轉纏綿的情調;在語言風格上,北朝民歌以質樸剛健、富有力感見長,沒有南方民歌那樣華美的文辭、精致的手法,更不用雙關隱語的技巧。在詩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體式占優勢,約為百分之六十。其余多為整齊的七言、四言詩,雜言體較少。但這里要指出一點,即許多詩是經過翻譯的。如《敕勒歌》,《樂府廣題》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指漢語)。”又《折楊柳歌》有“我本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二句,則可見原非漢語。翻譯是一種再創作,這方面的成績也值得贊美。

編輯本段

代表作品

在南北朝詩壇被玄言、山水、游仙、公宴之類的詩歌充斥的時候,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的樂府民歌,卻為當時的詩壇帶來一陣清風,令人耳目一新,《木蘭辭》就是最為杰出的代表。

花木蘭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賞析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不是因為兒女的心事,而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馬和乘馬用具,表示對此事的極度重視,愿為父親分擔壓力;“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馬,萬里迢迢,奔往戰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歷經一次次殘酷的戰斗,有的戰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展現濃郁的親情;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表現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多年未被發現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詩中幾件事的描繪詳略得當,一,二,三,六,七段詳寫木蘭女兒情懷,四,五段略寫戰場上的英雄氣概。從內容上突出兒女情懷,豐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實感人。結構上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這首詩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全詩以“木蘭是女郎”來構思木蘭的傳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簡安排極具匠心,雖然寫的是戰爭題材,但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致;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令人回味。這就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讀后感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蘭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北朝民風剽悍,尚武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著閨房轉,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眾。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鬟裳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壘雙”。(《李波小妹歌》)受當時民風的影響,木蘭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成了令許多須眉男子為之汗顏的巾幗英雄。

木蘭這一藝術形象和僅僅是武藝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來,顯然更加嫵媚可愛,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樣具有尚武精神,武藝超群,不僅如此,在她身上還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

首先是其孝。聽到將要征其父入伍的消息,木蘭十分著急,因為她上無兄長,沒有人能夠代替父親應征,于是萌生了替父從軍的念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她不愿年邁的父親去經受征戰之苦,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辭別父母,踏上了征程,詩人只是用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二句,就寫出了木蘭見到“軍帖”的復雜心情,寫出了木蘭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焦慮和憂愁,表現出木蘭對父母的關愛和孝敬,一個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礎,木蘭代父從軍,可謂是忠孝兩全。以女兒之身女扮男裝,和男子漢一樣戰場上與敵寇拼殺,既是為父盡孝,又是為國盡忠。她離開父母遠征,雖然不能膝前盡孝,但是卻用殺敵報國實現了對長輩的孝,而對國家的忠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再次是其勇。木蘭從軍之后,戰場上英勇殺敵,奮不顧身:“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十二年之間,木蘭像真正的男兒一樣南征北戰,身冒矢鏃,英勇作戰,功勛卓著,表現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抗敵御辱的愛國精神。

最后是其智。一個女孩兒家,和男子漢一樣征戰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兒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現其智慧的,則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祿。十二年的廝殺,木蘭建立了赫赫戰功,天子又是封賞、又是許官,若是尋常人物面對如此顯赫的功名利祿,恐怕早就對著皇帝佬兒三叩九拜山呼萬歲了。但是木蘭很明智,她可以為父盡孝,為國盡忠,卻不愿隨朝伴君,且不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駕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蘭代父從軍,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愿望則是回到家鄉,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詩歌在簡約而凝煉地表現了木蘭的忠、孝、智、勇之后,著重描寫了她回歸女兒本色的天真快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當她以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的戰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只此兩句,詩歌的喜劇效果盡數顯現出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伙伴的驚異和木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詼諧調笑中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希望被您采納!

關于北朝民歌有哪些六首和北朝民歌什么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613.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