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國古代詩人有哪些(宋代詩人都有哪些)
今天給各位分享宋代中國古代詩人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宋代詩人都有哪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宋朝著名的詩人有哪些
中興四大詩人,又稱南宋四大家,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4位詩人的合稱。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楊、范雖比不上陸游,但各有特色。楊萬里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楊萬里、陸游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之多是驚人的。中興四大詩人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楊萬里有《誠齋集》,范成大有《范石湖集》,陸游有《陸放翁集》傳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宋朝著名的詩人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歡。
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進士。
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
周邦彥: (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歐陽修: (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
天圣進士。x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
吳文英: (約1212-1272)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屬浙江)人。一生未仕,但交游甚廣,作詞較多。是一位重要詞人。今傳有《夢窗集》。
范成大: (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任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后出知處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頗有政績。乾道六年(1170),他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x官銜,充祈國信使,出使金國,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范成大在金國"詞氣慷慨",相機折沖,維護了宋廷的威信,全節而歸,并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后擢起居舍人。紹圣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工詩文,早年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
劉克莊: (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莆田城廂人,生于宋朝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卒于公元1269年,享年83歲。是南宋一位著名的愛國詩詞家,創作了大量悲壯激昂的愛國詩詞。傳世著作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共196卷(其中包含5000余首詩,200余闕詞,4卷詩話和多篇散文)。他的詩既吸收了唐代名家的風采,也繼承了南宋前期的愛國詩人陸游的.風格,反映現實,雄偉豪放;與蘇軾、辛棄疾等人形成了一個風格雄健,影響廣泛的豪放派。他繼承了辛棄疾的革新精神,同時又發展了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特點。同時還是南宋后期的一位賢臣。他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為當時的學者所敬仰,為后人所傳頌。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x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
李清照: (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晏幾道 :(1030?-1106?),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晏殊第七子,能文善詞,與其父齊名。其詞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多抒寫人生失意之苦與男女悲歡離合之情,以小令見長,工于言情,語言清新,曲折輕婉。晚年家境中落,其詞多感傷情調。有《小山詞》。
元好問:( 1190--1257)字欲之,忻州人,金時杰出的文學家。元好問年輕時,正值蒙古軍南侵,山西各地兵荒馬亂,他帶著母親,逃到河南。殘酷的生活現實和顛沛流離的遭遇,給元好問以深刻的影響。他初步了解了社會和人民,開始創作一些反映現實,詛咒戰爭的詩歌。同時,寫下了《論詩絕句》30首,對魏晉以來的詩歌作了系統的批評,在文學批評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金亡后,元好問避居家鄉,專事著述。他痛感國破家亡的痛苦,滿懷悲憤寫下了大量優秀的現實主義詩篇。另外,他還著有《中州集》、《壬辰雜編》等史書。元人撰寫金史,多取材于此。
王沂孫: (約1230~約1291),字圣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家住玉笥山,亦號玉笥山人,南宋會稽人。善文詞,廣交游,同代周密稱其"結客千金,醉春雙玉"(《踏莎行.題中仙詞卷》)。
史達祖: (1163?-1220?)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尤其善于詠物,刻劃精工,形神兼備,在當時極負感名。姜夔稱其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花庵詞選》引)有"梅溪詞"。
蘇軾: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陸游: (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始終堅持抗金,陸游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陸游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杰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宋代杰出詩人有哪些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宋代,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詞人,產生了一大批驚世之作,至今依然引人傳唱。為大家分享了宋代杰出詩人及作品,歡迎閱讀!
蘇軾(1037-1101)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抒發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一樽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
辛棄疾(1140-1207)
辛棄疾,南宋詞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作于南宋淳熙元年。當時,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洞察形勢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恨無路請纓。他滿腹的激情、哀傷、怨恨,交織成了這幅元夕求索圖。
李清照(1084-1155)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此詞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
柳永(984—1053)
柳永,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陸游(1125—1210)
陸游,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與唐婉結婚以后,“伉儷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對情投意和的恩愛夫妻。不料,作為婚姻包辦人之一的陸母卻對兒媳產生了厭惡感,逼迫陸游休棄唐氏。在陸游百般勸諫、哀求而無效的情況下,二人終于被迫分離,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趙士程,彼此之間也就音訊全無了。幾年以后的一個春日,陸游在家鄉的沈園,與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對陸游的撫慰之情。陸游見人感事,心中感觸很深,遂乘醉吟賦這首詞,信筆題于園壁之上。
歐陽修(1007-1072)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秦觀(1049—1100)
秦觀,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北宋文學家、詞人。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歡離合,宋代的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辭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晏殊(991-1055)
晏殊,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存世有《珠玉詞》,被后世稱為宰相詞人。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晏幾道(1038-1110)
晏幾道,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第七子,與其父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臨江仙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宋神宗熙寧二年二月以富弼為宰相,政治風云突變。這時晏殊和歐陽修已經病故,使晏幾道失去了政治上的依靠,他個性耿介、不愿阿附新貴,故仕途坎坷,生活景況日趨惡化。在這段與先前富貴雍華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日子里,晏幾道采用憶昔思今對比手法寫下了許多追溯當年回憶的詞作,這首詞便是這其中的佼佼之作。
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漁家傲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宋康定元年至慶歷三年間,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并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于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代詩人介紹
1、朱晞顏(宋代詩人),(1132年~1200年),字子淵、子囝,休寧(今安徽休寧)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曾知靖州永平縣,政績頗好,當地為他立了生祠。隆興元年調當陽尉。歷知永平、廣濟縣,通判閬州,知興國軍、吉州,廣南西路、京西路轉運判官。
2、陸游(宋代詩人),(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
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5、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漢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又作“中興四大詩人”)。
宋代大詩人有哪些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詩人,通過詩歌創作、吟詠抒發激情,通過詩歌謳歌祖國的大好河山,通過詩歌傳頌人間真善美。下面是宋代大詩人有哪些,請參考!
載入文學史上的詩人,應屬于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的范疇。中國歷代出現過眾多的杰出詩人。
宋代大詩人有哪些
韓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
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仁宗(趙禎)嘉佑年間進。神宗(趙頊)時,王安石行新法,軾、轍力言不便。又嘗罷蔡確、韓縝、章dun 、呂惠卿等,累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后以事忤元豐諸臣,累貶徙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徽宗時,復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蘇轍為文汪洋澹泊,與兄軾齊名。著有《詩傳》、《春秋傳》、《論語拾遺》、《孟子解》、《龍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等。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宋代詩人有哪些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那么,宋代詩人有哪些呢?下面大家就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宋代詩人
韓愈(768~824)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后遷長安(今陜西西安),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歐陽修(1007-1072)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圣進士。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歷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謚文忠。
曾鞏(1019~1083)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歷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官至中書舍人。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因此,曾鞏的散文在八大家中是情致和文采都較少的一家。但曾文長于議論,他的政論文,語言質樸,立論精辟,說理曲折盡意。如《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都紆徐委備,近似歐陽修文。記敘文亦常多議論,如《宜黃縣縣學記》、《墨池記》都于記敘中縱談古今。曾鞏亦能詩,今存詩400余首,以七絕成就較高,但為文所掩,不大受人重視。著作今傳《元豐類稿》50卷,有《四部叢刊》影元刊本。
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蘇轍(1039-1112)
北宋時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位成都市西南)人。字子由,號穎濱遺老。為北宋著名文學家,又有“小蘇”之稱。仁宗(趙禎)嘉佑年間進士。神宗(趙頊)時,王安石行新法,軾、轍力言不便。又嘗罷蔡確、韓縝、章dun 、呂惠卿等,累官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后以事忤元豐諸臣,累貶徙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徽宗時,復官大中大夫,致仕。卒謚文定。蘇轍為文汪洋澹泊,與兄軾齊名。著有《詩傳》、《春秋傳》、《論語拾遺》、《孟子解》、《龍川志略》、《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等。
蘇軾(1037-1101)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
蘇洵(1009~1066)
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謁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贊賞他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他推托有病,不肯應詔。嘉□五年,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后與陳州項城(今屬河南)縣令姚□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宋代的相關介紹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后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后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靖康之恥,宋室被迫南遷。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后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后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