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豆蔻比喻處女(為啥用豆蔻比喻女孩子)
大家好,關于為什么豆蔻比喻處女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為啥用豆蔻比喻女孩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代的人為何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這一詞怎么來的?
古代的人非常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常常大家就說豆蔻年華,就是指13歲的女孩。因為在古代,豆蔻被稱之為“含胎花”,?這種花朵飽滿而又嬌嫩,讓人看到就能聯想起女子在十三四歲,柔弱美麗的樣子。而且在古代,文人常常將豆蔻來形容少女,用在古詩當中。
在唐代,杜牧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這首詩主要講的就是,杜牧在離開揚州的時候,想要給一位叫做張好好的女子送別,而當時這位女子正好是只有13歲左右,正是處于那種豆蔻年華的年紀。將這位柔弱而美麗的女子比喻成,豆蔻般嫩芽含苞待放美麗的樣子。
但是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大自然的花很多呀,為什么偏偏要選豆蔻花來比喻少女呢?因為我們都知道少女是那種處女,柔弱而美麗,嬌滴滴的樣子。選牡丹,這朵花太過妖艷,肯定不合適,菊花呢,又太顯得成熟。而選豆蔻花,春天的時候剛剛盛開,含苞待放,但是又不缺乏那種美麗的樣子,非常適合比喻形容少女。
而在豆蔻花之中,紅豆豆花是最美的那種,他的花蕊中央有兩瓣并聯在一起,它的形狀有點像同心狀,所以他就被大家視為愛情的象征。古代人很多人就說它,“結就同心蕊,因標連理枝。”所以古代很多人吟唱用豆蔻來寓意這種意思。所以在古代,很多人就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常常稱他們為豆蔻年華,在他們十三四歲的時候,就稱之為豆蔻般的少女。
豆蔻年華的典故
原意是比喻十三四歲的少女的美好年華。
豆蔻,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俗名草果,品種很多。其中紅豆蔻的花蕊中央兩瓣相并,形似“同心”,詩人喻為愛情的象征,如唐·李賀詩:“密書題豆蔻,隱語笑芙蓉。”豆蔻花未開時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又成了處女的象征,如元·陳基詩:“來時豆蔻初含蕊,別后菖蒲又著花。”把“豆蔻”與“年華”聯系起來,出于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前兩句意思是,婀娜多姿的十三四歲少女,好像早春二月的豆蔻草,枝生葉長,生氣勃勃,惹人喜愛。
詩中為“豆蔻年華”規定了明確的`年齡,即“十三余”,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十三四歲的少女,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齡。而豆蔻春末開花,“二月初”適值含苞期,用來作對比,是十分恰當的。后人因此以“豆蔻年華”比喻少女。
豆蔻年華的豆蔻是什么意思?
豆蔻是從上述植物引申出來的意思,指十三四歲的少女、處女而言。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長綠草本植物,亦稱白豆蔻、圓豆蔻。它初夏開花,花呈淡黃色,中醫以其種子入藥。
豆蔻有兩個特點,引起了詩人的聯想:一是它的花蕊中央,有兩瓣相并,形似“同心”,于是成了愛情的象征;二是它的花蕊重而下垂,花未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俗稱“含胎花”,于是又成阼女的象征。因此人們以“豆蔻”比喻處女。
女性的年齡別稱:
12歲---金釵之年;13歲---豆蔻年華;15歲--—及笄之年;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桃李年華;24歲---花信年華;至出嫁---摽梅之年;
“豆蔻年華”出于唐代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贈別》詩。詩云:“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楊州路,卷上珠簾怎么不知。”詩中為“豆蔻年華”規定了明確的年齡,即“十三余”。
從生理角度看,十三四歲的少女,正是含苞欲放的年齡,而豆蔻春末開花,“二月初適值含苞期,用來作對比,是十分恰當的。杜牧用豆蔻來比喻他所愛的少女,與前面所說豆蔻的象征意義有一定的關聯。
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代為啥把13歲女孩稱為豆蔻年華?
古人把13歲的少女稱作豆蔻年華,正巧,有一種豆蔻花長得很“形象”,讓人看到后不免產生很污的印象,好像古人每天都在開車似的,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咱們先搞清楚這個比喻的來源···
《贈別》
杜牧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把13歲女孩稱作豆蔻年華,就來自于唐朝詩人杜牧的這首詩。
杜牧這個人,風流成性,曾經自嘲: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說自己在揚州縱情聲色十余年,宛如一場春夢,猛然回頭,發現自己除了在青樓小姐姐那里留下了一個薄幸郎的名聲之外,毫無成就。
這就非常過分,小杜天天在漂亮小姐姐們的石榴裙下放肆穿梭,他居然是自嘲,這讓我們女孩子手都沒牽過的單身狗怎么活?
在這群小姐姐中,有一個最得小杜喜愛的,名叫張好好,這對才子佳人初遇那年,張好好13歲,杜牧27歲,兩人情投意合非常恩愛,后來因故兩人分開,在離別之際,小杜寫下了這首《贈別》,才有了這句“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接著搞清楚什么是豆蔻···
后世或因誤會,或因玩笑,說到豆蔻的時候都喜歡丟下一張圖,順帶說一句杜牧你個老流氓。那圖(請自行搜索,貼不上來)看起來確實很污,這玩意兒叫肉豆蔻,名字聽起來就肉肉的,鮮嫩可口的樣子用來形容少女似乎再恰當不過了。但是你要知道,在杜牧生活的那個年代,這貨還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沒有傳入中國,所以詩中的豆蔻肯定不是指肉豆蔻啦,你翻開所有的唐詩集子,沒有任何人會把豆蔻解釋為這玩意兒。
在那時候的中國,有另一種豆蔻,在未開放的時候被稱為“含胎花”,文人們喜歡用它來比喻處女。這含胎花在含苞待放之際,粒粒飽滿,晶瑩剔透,粉嫩得叫人不忍心將它摘下,仿佛稍一用力,就能在花朵身上掐出水來。
···為什么把13歲的少女稱為豆蔻年華?···
站在“梢頭”的少女張好好,隨著二月春風搖曳著裙擺,輕歌曼舞,杜牧才會贊美她是“娉娉裊裊”。
13歲的少女,正如那豆蔻花未開之時,具有未經人事的單純可愛,美,且嬌羞,洋溢著青春氣息的粉嫩小臉蛋兒上,好像要滴出水兒來,正如這含胎花一般讓人心疼。
古代的人為何喜歡用豆蔻來形容少女?是因為沒有詞形容了嗎?
豆蔻指的是13歲左右的女孩,因為豆蔻本身是一種植物,開花也比較早,所以也指未成年的少女,還有人說,豆蔻花的果實裂口,有點像少女的生殖器,這種說法似乎就有點污了,但如果聯想一下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很多都是拿女人的性別特點說事兒,所以用豆蔻比做女孩倒也沒有什么,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女性與文化,下面把它貼到這里,也算是為了一個回答吧!
女性與文化:從人類歷史發展上來看,經歷了母系和父系社會,在母系社會,女性主宰一切,男性則處于從屬地位,等到了父系社會,則是男性主宰一切,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再以后,雖然不存在了母系和父系社會,而女性受歧視的現象則依舊沒有改變,甚至到了今天也是如此,這一點從文化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文字,文字的起源可謂久遠,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寓意不太好的字很多都帶女字旁,如“奸”“嫉妒”等。而類似這樣寓意的字帶男字旁的幾乎看不到,可見,在文字上女性就受到了歧視。但也有特殊的,有的字帶女子旁就寓意很好,如“好”“妙”等,據說是政治家武則天看到帶女字旁的字都不好,非常生氣,身為女性的她要改一改,于是就造出了如“好”“妙”“嫻”等美化女性的字,這就是武則天造字的傳說,是否真的是這樣,現在已無從考證,因為只是個傳說而已。
除了字以外,在一些日常用語上,有的也含對女性不尊之意,如我們常把第一次寫的、發表的東西稱為“處女作”,誰都知道,處女是指沒結過婚,沒有過性活動的女子,而把第一次寫(發)的的東西與女性的生殖器官是否被男人碰過聯系起來,無論怎么講,對女性的尊嚴都是一種踐踏,至少說是不尊重,更有甚者,現在有的人把沒有用過的東西也稱是處女*,如“處女刀”“處女屋”等。
還有一個日常用語叫“女兒墻”。女兒墻有兩種解釋法,一種是指城墻上的垛子,是說舊社會的女子在閨房不能出門,只能爬上墻去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男人。但又怕別人看見,故修了墻上的垛子,以便于女子朵在垛子后面去窺視他人,不被別人發現。還有一種解釋是指主墻上面高出一截的矮墻,是女子爬上墻頭看情人時,防止人從墻上掉下去,故又修了一段矮墻。女兒墻的叫法雖然不象處女作那樣的露骨,但也有偷情的味道,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對女性的貶低,反正我在說話時,從來不用這樣的字眼。
另外,現在很多人在罵街時,也拿女性下手,把女性的生殖器官作為攻擊的對象,令人不解的是女人在罵街時也這樣罵,誰都知道女性的身體都是一樣的,這樣罵人也是在變相的罵自己,作為女性實屬不該。
可見,從文化上講,就有許多貶低女性的地方,并且有很多都是我們現在還堂而皇之的使用著,可謂是見怪不怪,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依我看就四個字——弱肉強食。同男人相比,女性是弱勢群體,而強者征服天下后,不管在哪些方面都要壓制、污蔑弱者,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所以,在文化上詆毀女性也就理在其中了。
古人為什么要用豆蔻形容少女?
魯迅先生說過:一遇到女人,可就要發揮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就是“豆蔻年華,玲瓏可愛“;豆蔻年華是指13~14歲的女孩,一般用來形容處女。豆蔻年華的出處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神作《贈別·其一》,當時杜牧在揚州與一位少女相遇,這位少女天真爛漫,貌美如花,杜牧在暗戀之下為她寫了這首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引經據典是中國文人的通病,后世的文人墨客就用豆蔻年華來形容美麗的少女了。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它高約丈許,外形像芭蕉,葉大,披針形,花淡黃色,秋季結實,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可入藥,有香味。 豆蔻花開時香氣四溢,嬌艷無比,這好年青的女子成熟時青春熱情,美好難忘。古代的女子十五歲就要嫁人,因此十三四歲時正是女子將熟未熟之際,讓人遐想連翩,心動不已。少女的容顏像剛開花的豆蔻一樣“初如芙蓉花,微紅”,也正因如此杜牧將自己心中的美少女比作草豆蔻花。
杜牧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是他的官運不佳,總是官場失意,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那年他才26歲。后來杜牧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期間在揚州待了很長一段時間。
杜牧在揚州期間認識了一位絕美歌姬,兩人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相互都頗有好感,當時杜牧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他不得不離開揚州到長安去。分別前杜牧給這位歌姬寫了兩首贈別詩,第二首內容為: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從這兩首贈別詩可以看出杜牧是多情之人,他一定是十分喜歡那位歌姬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