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鄭谷為什么會黯然(黯然 鄭谷)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黯然鄭谷為什么會黯然,以及黯然 鄭谷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鷓鴣》鄭谷 賞析|翻譯
譯文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jīng)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鑒賞
開篇寫鷓鴣的習(xí)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xí)性表現(xiàn)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fēng)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xì)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首聯(lián)詠其形,以下各聯(lián)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xiàn)由聲而產(chǎn)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cè),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fā)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已足以使人產(chǎn)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yuǎn)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fēng)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fù)吟詠,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于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fēng)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dāng)巧妙。“游子乍聞?wù)餍錆瘛保浅猩暇洹疤洹弊侄鴣恚凹讶瞬懦涿嫉汀保质且蝥p鴣聲而發(fā)。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diào)。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yuǎn)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xì)節(jié),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diào),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聯(lián):“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yīng)?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唳,景象也越發(fā)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xiāng)呢?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清代金圣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圣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鷓鴣 · 鄭谷 的賞析最愛考哪兩句?怎樣賞析?????
鷓鴣 (唐)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這兩句詩經(jīng)典: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賞析: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賞析: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鄭谷的鷓鴣詩歌后四句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是如何表達(dá)的
1、這是唐代詩人鄭谷的一首詩,《鷓鴣》是唐代詩人鄭谷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描繪了鷓鴣的外形和聲音,表達(dá)游子的凄苦和強烈思?xì)w之情,構(gòu)思精妙,饒有意味。原文是: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2、翻譯后四句:
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3、回答你的問題: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dāng)巧妙。"游子乍聞?wù)餍錆?,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fā)。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xì)節(jié),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diào),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最后,詩人筆墨更為渾成。鷓鴣啼聲似"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不知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yīng),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唳,景象也越發(fā)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鄉(xiāng)。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世人譽之為"警絕"。
鷓鴣 鄭谷
鷓鴣
【唐】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詩詞介紹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于當(dāng)時了。 鷓鴣,產(chǎn)于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xiàn)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gòu)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xí)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xí)性表現(xiàn)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fēng)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xì)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首聯(lián)詠其形,以下各聯(lián)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xiàn)由聲而產(chǎn)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cè),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fā)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已足以使人產(chǎn)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yuǎn)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fēng)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fù)吟詠,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于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fēng)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dāng)巧妙。“游子乍聞?wù)餍錆瘛保浅猩暇洹疤洹弊侄鴣恚凹讶瞬懦涿嫉汀保质且蝥p鴣聲而發(fā)。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diào)。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yuǎn)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xì)節(jié),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diào),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聯(lián):“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yīng)?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唳,景象也越發(fā)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xiāng)呢?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清代金圣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圣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編輯本段
譯文
鷓鴣在溫暖的煙霧彌漫的荒地上面嬉戲,只見它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近。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jīng)過,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相交融,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編輯本段
“鄭鷓鴣”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于當(dāng)時了。字守愚。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唐末著名詩人。鄭谷7歲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
編輯本段
詩詞鑒賞
鷓鴣,產(chǎn)于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xiàn)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gòu)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xí)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xí)性表現(xiàn)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fēng)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xì)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首聯(lián)詠其形,以下各聯(lián)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xiàn)由聲而產(chǎn)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cè),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fā)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已足以使人產(chǎn)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yuǎn)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fēng)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fù)吟詠,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于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fēng)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dāng)巧妙。“游子乍聞?wù)餍錆瘛保浅猩暇洹疤洹弊侄鴣恚凹讶瞬懦涿嫉汀保质且蝥p鴣聲而發(fā)。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diào)。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yuǎn)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xì)節(jié),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diào),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聯(lián):“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yīng)?這是頗富想象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唳,景象也越發(fā)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xiāng)呢?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清代金圣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圣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鷓鴣是我國南方的一種野鳥,似雞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常棲息于生有灌木叢和疏樹的山野,鳴叫時常立于山巔樹上。《本草綱目》卷四八:“鷓鴣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棲以木葉蔽身。多對啼,今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嘆世路艱難,抒寫離愁別恨,往往借鷓鴣啼聲比興。唐人鄭谷這首詠鷓鴣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現(xiàn)鷓鴣啼聲哀怨凄切,借以抒寫游子的鄉(xiāng)愁旅思,故清人金圣嘆稱其“深得比興之遺”(《圣嘆選批唐才子詩》)。
詩的首聯(lián)描寫鷓鴣的習(xí)性和形貌特征。“暖戲煙蕪錦翼齊”,是說這種鳥喜歡在溫暖的荒野里嬉戲,羽毛鮮明美麗又齊整。這種鳥與哪一種鳥比較相似呢?“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在類別上應(yīng)當(dāng)與山雞相近。這首詩除題目外,在詩中并無“鷓鴣”二字,但從首聯(lián)的描寫中,讀者已經(jīng)可以看出或者說猜出是詠鷓鴣,而不是詠蟬或孤雁之類了。
頷聯(lián)“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以“雨昏”“花落”點染環(huán)境,形成凄迷意境、傷感氛圍;而“青草湖”“黃陵廟”更可勾起讀者對屈子懷沙、湘妃泣竹等歷史傳說的聯(lián)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楚國詩人屈原遭讒去職,長期流浪于這一帶,最后懷抱沙石自沉于汨羅江。黃陵廟即娥皇、女英二妃廟。相傳帝舜南巡,死葬蒼梧之山,二妃追尋至此,淚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黃陵山上立祠祭祖,這就是黃陵廟。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時、湖邊古廟之中,聞鷓鴣之啼,定會倍感其聲之哀怨凄惻。清人沈德潛評論這兩句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句勝于‘鉤陶格磔’(像鷓鴣啼聲,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中“正穿屈曲崎嶇路,又聽鉤陶格磔聲”之句)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卷一六)
頸聯(lián)“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本o承上句“啼”字而來。游子一聽到鷓鴣啼聲,就禁不住以袖拭淚;閨中少婦剛開始唱曲,就傳來鷓鴣的啼聲,難過得把眉眼也低下來了。“乍”、“才”兩個虛詞極寫鷓鴣啼聲之感動人心,“征袖濕”、“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鷓鴣啼聲之悲。
尾聯(lián)“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又回到鷓鴣雌雄對啼上來。“相呼相應(yīng)”既明寫鷓鴣對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靈呼喚。在那夕陽西下時分,從湘江兩岸的苦竹叢中傳來雌雄鷓鴣一呼一應(yīng),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濃重的鄉(xiāng)愁旅思?詩人吟詠鷓鴣,沒有把主要筆墨用于描寫它的形貌或摹擬它的叫聲,而是著意表現(xiàn)它的叫聲給人的感受,因而更為傳神。
鷓鴣啼鳴動詩情
鷓鴣是一種并不起眼的鳥,但由于啼鳴與眾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頗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詩人們的離愁別緒,借以抒發(fā)哀怨感慨之情。如李益的《鷓鴣詞》云:“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借女子之口,寫思夫之念,感情深厚。
就筆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詠鷓鴣之作,就連詩仙李白也還有一首《山鷓鴣詞》。韓愈的《晚次宣溪絕句二章》之一,寫得極見情感:“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蒼茫日向西。客淚數(shù)行先自落,鷓鴣休傍耳邊啼。”被貶他鄉(xiāng),在“客淚數(shù)行”的情景下,怎能還經(jīng)得起鷓鴣的“耳邊啼”?
唐代有三首《放鷓鴣》的詩寫得甚為精彩,富于感情。先看羅鄴的《放鷓鴣》:“好傍青山與碧溪,刺桐毛竹待雙棲。花時遷客傷離別,莫向相思樹上啼。”再看崔涂的《放鷓鴣》:“秋入池塘風(fēng)露微,曉開籠檻看初飛。滿身金羽畫不得,無限煙波何處歸?”好一個“何處歸”,關(guān)愛之情躍然紙上。而李郢的《放鷓鴣》描繪得尤為生動細(xì)膩:“玉樓珠戶養(yǎng)經(jīng)時,放出雕籠久不飛。秦地游僧一彈指,楚城遷客重思?xì)w。崗田戲下晴風(fēng)暖,茅垅驚啼返照微。山畔家家有羅網(wǎng),莫救傷損好毛衣。”多么依依不舍!
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寫的則是行役的艱難和聞聲的悲苦:“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yuǎn)人行。正穿屈曲崎嶇路,更聽鉤陶格磔聲。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發(fā)生。”顧況的《聽山鷓鴣》,似乎是聽而無悲:“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看,一夜未斷啼聲,即使無傷感,恐怕也覺厭煩吧?
最為世人稱道的,還得首推晚唐鄭谷那首《鷓鴣》七律:“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O嗪粝喟橄娼煟嘀駞采钊障蛭鳌!边@首詩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把鷓鴣之聲與游子之情融為一體,既詠鳥,也詠人,讀之清音裊裊,品之余味無窮,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譽其為“警絕”,鄭谷也因此詩被稱為“鄭鷓鴣”。
唐以后的鷓鴣詩數(shù)量雖然不少,但名篇佳作卻不多。宋人張詠的《聞鷓鴣》是較好的一篇:“畫中曾見曲中聞,不是傷情即斷魂。北客南來心未隱,數(shù)聲相應(yīng)在前村。”辛棄疾的被人譽為“大聲鏜鞳”之作《菩薩蠻》的下闋,更是為世所傳:“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詞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借鷓鴣之聲以抒愛國之情,道前人所未道。
明人劉基的《山鷓鴣》在描寫中夾雜著抒情與議論,值得一讀:“黃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崗頭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鷓鴣啼。”清人尤侗的《聞鷓鴣》,在寫法立意上與劉基相似:“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guān)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為誰啼。”
作者簡介
鄭谷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僖宗時進(jìn)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xiàn)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fēng)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鄭谷生平簡介及詩歌鑒賞
生平簡介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屬江西)人。光啟進(jìn)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風(fēng)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席上貽歌者
鄭谷
花月樓臺近九衢,
清歌一曲倒金壺。
座中亦有江南客,
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
鄭谷詩鑒賞
古代宴席上,往往要備樂,用歌唱或演奏來勸酒、助興。這首詩從題目看,當(dāng)是詩人在一次宴席上贈給演唱者的。第一聯(lián)“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九衢是指都市中四通八達(dá)的街道。從下面兩句看,這一都市當(dāng)在北方,有人以為即指唐代京城長安。
清歌指清脆悅耳的歌聲(亦可指沒有伴奏的獨唱 )。 倒,斟酒。金壺,精致名貴的酒器。這兩句詩,采用了由遠(yuǎn)而近、由外及內(nèi)、步步遞進(jìn)的藝術(shù)手法。天空,一輪明月;地上,萬家燈火;街市上行人車馬來來往往。展現(xiàn)的是一幅繁華都會的景象。接著便是一座高樓的外景,明月的清輝照著高樓,照著它周圍盛開的鮮花。畫外音,是聲聲動人心弦的歌聲。再接下去就是:“ 酒樓上,燈紅酒綠,年輕的歌女在演唱;一曲 之后,便是一番斟酒、敬酒、舉杯、言笑..這兩句把時間、地點、環(huán)境、宴席、歌者、聽者,乃至歌助酒興的歡悅氣氛都表現(xiàn)出來了。寫得詞簡意豐,有虛有實,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又給人以想象飛翔的空間。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詩的第二聯(lián)“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fēng)唱鷓鴣。”歌,愈聽愈動情;酒,愈飲愈有興。結(jié)果,歌聲更比酒“醉”人。所以三、四兩句不言酒而單寫歌。而且妙在詩人不是對歌者或歌聲進(jìn)行描繪。也不是直接抒發(fā)對歌聲有怎樣的感受。鷓鴣,是指當(dāng)時流行的《鷓鴣曲 》。據(jù)說鷓鴣有“飛必 南翥”的特性 ,其鳴聲象是“行不得也哥哥”。《鷓 鴣曲》就是“郊鷓鴣之聲”的,曲調(diào)哀婉清怨。為這個曲子所寫的詞,也大多抒發(fā)相思別恨的。
詩人為什么還沒聽《鷓鴣》情已怯了呢?這頗使人尋味 。盡管詩人在開頭二句極力描繪了春風(fēng)夜月、 花前酒樓的京國之春 ,從后二句中自稱“江南客”, 就可以見出詩人的思鄉(xiāng)之心,早已被歌聲引發(fā)了。如果這位歌者再唱出他久已熟悉的那首“佳人才唱翠眉低”的《鷓鴣曲》,那就難免“游子乍聞?wù)餍錆瘛保荒茏约毫恕R蚨娙肃嵵仄涫碌叵蚋枵哒埱竽耳p鴣》了。這充分顯示了歌聲具有使人回腸蕩氣的魅力。
詩人把此詩贈送歌者 ,實際上是意味著聽者(詩人) 乃是歌者的知音,表現(xiàn)了詩人在向歌者的演唱藝術(shù)獻(xiàn)上一顆敬佩之心;而其中又深深地透露出詩人客居異鄉(xiāng)的羈旅之情。當(dāng)然,他也希望歌者能成為這“心聲”
的知音。這就使歌者——聽者、聽者——歌者在感情上得到了交流和理解,取得了深沉感人的藝術(shù)效果。
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鄭谷詩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不著一菊字,但又句句均未離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jìn)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 ,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 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征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 、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視為蓬蒿。 詩人劈頭一句,便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論。
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dāng)?shù)靥岢鰡栴},有高屋建瓴之勢,并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 。作為首句, 有提挈全篇的作用 。“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 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jié)。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xí)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摘菊花插戴于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tǒng)風(fēng)習(xí),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并照應(yīng)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 ,對于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 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tài)度,點出菊的高潔品性。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描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 ,菊花獨具的神韻風(fēng)采,躍然紙上。在這里, “濕”字很有講究 ,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 分外滋潤 ,分外艷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xiàn)出那 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chǎn)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zhì)以后 ,很自然地歸結(jié)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 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 。初唐崇文館學(xué)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 云:“崇文館瓦松者 ,產(chǎn)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y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xiàn)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 、不慕榮華的思想品性。“由來”與 “不羨”相應(yīng),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這結(jié)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也就成為詩人自己的象征。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鄭谷詩鑒賞
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隱以后,單純議論之風(fēng)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為減退。而鄭谷的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于抒情、富于風(fēng)韻的特點。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寫就。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 :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 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別離,寫得瀟灑而不著力,別具一種天然的風(fēng)韻。畫面很明朗:揚子江頭的渡口 ,楊柳青青,晚風(fēng)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 岸邊停泊著待發(fā)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淡淡幾筆,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于意蘊。
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離意緒;蒙蒙飄灑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里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 ,用重筆抒發(fā)愁緒,初看不甚協(xié)調(diào), 細(xì)品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 。兩句中“揚子江頭”、 “楊柳青 ”、“楊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復(fù),構(gòu)成了 一種既輕爽流利 ,又回環(huán)往復(fù),富于情韻美的風(fēng)調(diào), 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與傷感。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南北背離,君愁我亦愁,不言自明。
三 、四兩句“ 數(shù)聲風(fēng)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從江頭景色收轉(zhuǎn)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難舍難分的情景。驛亭宴別,酒情濃,席間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征著別離的《折楊柳》吧 。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 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fēng)遠(yuǎn)揚。離笛聲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覺地暗下來,分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詩到這里,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成功,和有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富于情韻的結(jié)尾有密切關(guān)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敘述語,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寫,也無一唱三嘆的抒情,實際上詩的韻味恰恰就蘊藏在這貌似樸直的不結(jié)之結(jié)當(dāng)中。由于前面已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fēng)笛暮靄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jìn)行反復(fù)渲染,結(jié)句的戛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黃流,在反激與對照中愈益顯出其內(nèi)涵的豐富。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遠(yuǎn)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聊,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 。“君”“我”對舉,“向”字重迭,更使得這 句詩增添了詠嘆的情境。
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p>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鄭谷詩鑒賞
晚唐詩人鄭谷,“ 嘗賦鷓鴣 ,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廣泛傳誦于當(dāng)時。
鷓鴣產(chǎn)于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辀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xiàn)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gòu)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xí)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 ,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 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xí)性表達(dá)出來了 。“錦翼”兩字 ,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
在詩人心中,鷓鴣的高雅風(fēng)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此,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xì)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畫,從而給予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
首聯(lián)詠其形,以下各聯(lián)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擬其聲,而是著意表現(xiàn)由聲而產(chǎn)生的哀怨凄切的情致。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化洞庭湖畔。傳說帝受南巡,死于蒼梧。二妃從征 ,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cè),是為黃陵廟。 這一領(lǐng)域,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fā)羈旅愁緒。這樣的特殊環(huán)境,已足以使人產(chǎn)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 :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 花落,便構(gòu)成了一種凄迷幽遠(yuǎn)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fēng)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叫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fù)吟詠,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于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并深切感受到它的神情風(fēng)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于‘鉤辀格磔’也。
詩家稱鄭鷓鴣以此 ”(《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 詩的意韻之處。
五、六兩句,看是從鷓鴣轉(zhuǎn)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 ,承接相當(dāng)巧妙 。“游子乍聞?wù)餍錆瘛保猩暇洹疤洹弊侄鴣?,“佳人才唱翠眉低”,又因 鷓鴣聲而發(fā)。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diào)。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yuǎn)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游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xì)節(jié),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diào),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游子斷腸歌了。在此,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聯(lián):“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詩人筆墨更為渾然一體 。“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 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聞”在呼應(yīng)?這是頗富想象的。
“湘江闊 ”、“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fā)凄唳,景 象也越發(fā)幽靜悲切。那些怕冷的鷓鴣忙于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游子,何時才能返回故園呢?終篇宕出遠(yuǎn)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清代金圣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 ”(《圣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 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lián)絡(luò),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gòu)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海 棠
鄭谷
春風(fēng)用意勻顏色,
銷得攜觴與賦詩。
秾麗最宜新著雨,
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
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羨他蝴蝶宿深枝。
鄭谷詩鑒賞
在大自然的百花園里 ,海棠花素以嬌美著稱。 春風(fēng)仿佛著意吹來一種特別鮮艷的顏色染紅她,打扮她。難怪惹得詩人鄭谷為之銷魂,禁不住要飲酒對賞,賦詩賞贊了。
大地春回 ,詩人放眼望去 ,只見微風(fēng)過處,灑下一陣陣雨點,海棠新沾上晶瑩欲滴的水珠,塵垢洗盡,花色格外光潔鮮艷。此時此刻,詩人驚奇地發(fā)覺,“新著雨”的海棠別具一番風(fēng)韻,顯得異常之美。人們知道,海棠未放時呈深紅色,開后現(xiàn)淡紅色,它最美最動人之處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時。海棠花蕾剛著雨珠而又在“欲開時”,色澤分外鮮紅嬌艷,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時的紅暈 ,嬌嬈而嫵媚 。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綽如處女“(明王象晉《群芳譜·花譜》),唐人譽之為“花中神仙 ”。詩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開時” 那種秾麗嬌嬈的豐姿神韻,著意刻畫,把花的形態(tài)和神韻如浮雕般地表現(xiàn)出來。
第三聯(lián)詩人又從側(cè)面對海棠進(jìn)行烘托。那美麗勤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艷竟懶于梳妝,善畫海棠的畫家染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豐姿神韻。則海棠的美麗和風(fēng)韻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了。
末聯(lián)“朝醉暮吟辰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寫詩人面對海棠,飲酒賦詩,留連忘返。看不足,寫不完,甚至對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撫弄而產(chǎn)生了艷羨之情,簡直把詩人對海棠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表達(dá)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從藝術(shù)家對海棠的審美活動中突出花之美與魅力 ,用的是一種推開一層、寫對面的旁襯手法。 這種手法從虛處見實,虛實相生,空靈傳神,既歌頌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與追求。情物相交,人花默契,真不愧是一首詠海棠的佳作。前人謂“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正道出此詩的藝術(shù)特色。
《鷓鴣》鄭谷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什么?也就是他為什么要寫,他寫的時候生活處境是什么
《鷓鴣》是唐代詩人鄭谷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寫作背景不詳,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dá)游子的凄苦和強烈思?xì)w之情。
全詩描繪了鷓鴣的外形和聲音,表達(dá)游子的凄苦和強烈思?xì)w之情,構(gòu)思精妙,饒有意味。
原文: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yīng)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wù)餍錆瘢讶瞬懦涿嫉汀?/p>
相呼相應(yīng)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譯文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jīng)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身在異鄉(xiāng)的客人剛一聽到鳴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聽任淚水沾濕衣袖;
美麗的女子剛一聽到鳴叫,開口唱和一曲充滿相思情意的《山鷓鴣》,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寬闊的湘江上鷓鴣叫聲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們的情懷水乳交融;
茂密的竹林叢中深處鷓鴣尋找溫暖的巢穴,夕陽就要落山,帶來悲涼的苦意。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qū)人。僖宗時進(jìn)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xiàn)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fēng)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