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為什么被稱為七律律詩之冠(登高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有七律之冠)
大家好,關于登高為什么被稱為七律律詩之冠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登高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有七律之冠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杜甫的《登高》為什么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原因是什么呢?
杜甫的《登高》之所以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是因為詩句極為對仗工整,押韻也恰到好處,詩句的字里行間都表達出了詩人杜甫無限的哀愁和感嘆,引起了眾人的情感共鳴。《登高》前兩句詩借用秋天的景物表達出了詩人悲涼的情感,后兩句詩則是寫己,感嘆了生活的世事無常。
在讀過《登高》這首詩之后,大家都對這首詩評價頗高,而且這首詩也可以稱之為七律詩中難得一見的精品之作。《登高》想必大家也并不會感到特別陌生,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之中,這本首詩也被語文書本所收錄。杜甫在文學作品藝術上的成就造詣極為高深,這首詩更是有著非常講究的情感。
詩人杜甫通過對秋天蕭瑟景物的描寫來烘托表達自己悲涼、哀傷的愁緒。詩中所寫乃是杜甫在重陽節登高望遠時見到的真實場景。當時的杜甫還身患肺病,孤身一人登高遠眺,面對秋風瑟瑟的蕭條景象,自覺心中無限悲涼。《登高》中寫道: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面四句都是對秋天景物的描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秋天猿猴的悲鳴和沙洲上冷冷清清等待還巢的鳥兒,以及落葉蕭蕭飄著江水滾滾奔流都讓杜甫感到時間一去不復返,奔流的江水無窮無盡,似乎在這種大自然面前,人的喜怒哀樂一下子就顯得特別渺小了。
而這首詩之所以能被稱之為七律第一,不僅僅因為杜甫遵守了嚴格的七律詩體,并且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方面都做得格外出色,詩里的每一句話都表現出了一種不同的景象和意境。在《登高》之中可以稱之為千古名句的就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比之其余詩人,無疑在用詞造句上更加講究。普通詩人描寫秋天樹葉只會寫“落葉”兩字,但杜甫卻高明的使用了“落木”,一字之差讓這首詩的高級感一下子就上來了,也難怪《登高》會成為一首經久不敗的好詩。
杜甫的《登高》為什么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
杜甫的《登高》被評為唐詩七律第一的原因是因為它格律精確,描寫的景象雄偉博大,情感沉郁悲涼。因此受到歷代詩評家的推崇,對這首《登高》評價都非常高,也是很多詩迷愛好者心中的七律第一,屬于詩中難得的精品。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登高》的釋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勁,天空寬闊,兩岸的猿聲哀鳴不絕。洲邊江水清澈見底,岸上砂礫潔白,有飛鳥在江水上低低地盤旋。第二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詩描寫的景象令人震撼。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的落下,無盡的長江,從遠處滾滾奔來。寫出了秋天蕭瑟舒朗的感覺。
第三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離開家萬里,有十年,作客他鄉,無處不悲秋傷感。與親人分散,好友又身死。只剩下一個多病的自己獨自登上高臺。寫出了作者多年來一直處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第四句: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人生多么艱難,世事變幻無常,我的頭發已變得蒼白。在人生如此潦倒之際,我也因為生病不得不戒了酒,連借酒消愁都不能夠了。說出來自己人生的無奈和艱難。
這首七律,格律十分嚴謹。這八句對仗工整,有富于變化,顯示出杜甫出神入化的格律運用手段。在格律精確的條件下,詩意還十分暢通,精確表達了杜甫的情感。一首詩,肯定不能因為它對仗工整就能成為古今七律第一。前兩句詩,寫出了百川灌海的氣勢磅礴,“無邊”“不盡”與“蕭蕭”“滾滾”形成完美的對稱,感嘆時光易逝,壯士難酬的苦痛。而后兩句更是將前兩句描寫的景致有了落腳點,詩中的感情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登高 杜甫這首詩為什么被稱為“七言律詩之冠”
《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一,出自明代胡應麟《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我們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與如此高的贊譽是否相稱。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于大歷二年(767年)重陽。765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于大歷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余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創作在這個詩意爆發,格律嫻熟的點。
唐時的詩自然是平水韻,我們用平水韻標出全詩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獨”、“濁”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標準的仄起首句押韻的七絕平仄格式,有幾處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但是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韻腳“哀”、“回”、“來”、“臺”、“杯”感覺讀起來不押韻。其實這是發音變化了,這些字在平水韻中都屬于“十灰”部,也就是說發“回”的韻母音,念起來是“ui”、“回”、“lui”、“tui”、“bui”的發音。當然只是大概發音,不過肯定是押韻的。
平水韻
如今引用“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時候,使用普通話讀音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更加適合。但是作為一首律詩,押韻是硬性要求,我們知道當時的發音是押韻的就行了,并不妨礙現在的單句朗讀。
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一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后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八句皆對。
我們粗讀此詩,首聯、尾聯好像沒有對,中間兩聯也沒有強行設對。但是認真細讀,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縱橫闔捭,千里孤行比起來,自是另外一種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寫到這里,關于律詩樣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計大家看過之后,就會清楚為什么在七言律詩中這首詩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關于詩意以及文法,我們還沒開始領會。
風急天高
此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寫登高見景,后四句抒發心情。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為何風急?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是以風大聞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景物天造地設,自然成對。隨著詩人的視線,由高處轉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鳥群迎風飛翔,來回盤旋,構成一幅精美的畫卷。景色環環相扣卻又對仗呼應,實乃寫景千古佳句。
頜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承接首聯繼續寫景,在對仗的基礎上換了一種寫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繪,而是抓住神韻,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邊是蕭蕭而下的落葉,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讓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不絕,長江滾滾而來的氣勢,自然生出時光流逝,壯志未酬的洶涌悲愴。語義沉郁悲涼,對仗卻十分工整,氣勢磅礴,如“百川歸海”,實在是古今獨步。
萬里悲秋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換明敘詩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對,也是有邏輯關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傷自然洶涌而至。寫到這里,終于點出了“秋”、“登臺”,為前面描寫的景色做好注腳,同時“萬里”、“百年”又與頜聯“無邊”、“不盡”相呼應,詩人的羈旅愁和孤獨感,蕭條志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互相結合,讓詩意更加厚重深沉。這種寫法,獨一無二吧?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承接頸聯,又是以對仗結句。詩人窮困潦倒,白發卻越來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懷,怎奈因病斷酒,無法借酒消愁,著實可恨。原本興致勃勃重陽登高,卻因了這無邊秋色讓人陷入悲愁。這種飲恨的心理實在難以紓解,詩是結句了,無限悲涼卻溢于詩外。
詩圣
這種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詩圣”之名。
這樣仔細分析下來,從格律、對仗、文法、構思、意象、境界各個方面來看,有哪一首律詩能超越它?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登高為什么被稱為七律律詩之冠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登高這首詩在中國詩歌史上有七律之冠、登高為什么被稱為七律律詩之冠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