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為什么殺使者(樓蘭殺漢使)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樓蘭為什么殺使者,以及樓蘭殺漢使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破樓蘭誓不還,樓蘭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讓人都想滅了它?
我相信如果熟讀唐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這是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從軍行七首.其四》,這其中的幾句詩句表明了邊關情況惡劣,但是邊關將士守土衛國的決心,而王昌齡也因為他的這些詩句所以還有另一個稱號“邊塞詩人”。
然而我們其中也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單單是王昌齡在同時期的很多詩歌之中,樓蘭是經常被提到的一個地名,而且往往提到這個這個地方的時候往往會咬牙切齒,字里行間之中會以“破樓蘭”、“斬樓蘭”以及“滅樓蘭”等等詞匯來描述對于樓蘭的切膚之恨,可以說不滅就是不足以平民恨,那么樓蘭古國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歷代詩人對此都特別痛恨呢?
絲綢之路,樓蘭古國進入中國歷史
要說在漢朝時期最偉大的一個舉措那就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而張騫也就憑借著這次機遇認識了西域各國,之后二次趕赴西域的時候打通了漢朝和西域的通道,從此這條偉大的“絲綢之路”可謂是造福后世,乃至于現在的中國還經常想要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來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而樓蘭就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屬于當時的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然而這個國家在當時可謂是多災多難,因為他們面臨著一個強大的鄰居:匈奴。
匈奴在先秦戰國時期實力還很弱小,當時的草原之上匈奴勢力雖然強大,可是他的周邊還有東湖以及大月氏等國,外加上當時戰國七雄之間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胡人入侵先攜手抗敵,詳情可見秦趙北擊匈奴之戰。
然而在秦末漢初,漠北草原之上出了一個霸主,那就是匈奴的一代天驕:冒頓單于。他殺父奪位在此之后擊敗了東湖大月氏一統整個草原,而且趁此機會時奪取了當年蒙恬收復的河套地區,時時威脅新興的漢王朝。
后來漢高祖劉邦看不下去了,御駕親征想要北擊匈奴,可是卻被冒頓單于的大軍圍困在了白登,以至于之后只能采取和親換取太平。
直到漢武帝上位,大漢朝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養精蓄銳,足以和匈奴一戰,同時為了給匈奴更大打擊,漢武帝便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想要和西域諸國共同打擊匈奴,而樓蘭這時候就成為了漢匈兩國爭取的對象。
因為漢朝要打通絲綢之路,樓蘭是必經之地,所以漢朝想要保障商路暢通必須要和樓蘭關系搞好,而對匈奴來說也是如此。
樓蘭做了什么事,讓古代詩人要滅樓蘭?
其實絲綢之路的打通對于樓蘭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因為憑借著這特殊的地理位置,中西方商隊的互相交流讓樓蘭的經濟飛速發展,是當時西域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然而樓蘭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墻頭草,兩邊倒”:漢朝幫助樓蘭擊敗了匈奴確保了樓蘭的獨立性,可是后來漢朝連年作戰所以在武帝后期便不再對外大規模用兵,而樓蘭這個時候就以為漢朝衰微了竟然主動靠近匈奴,甚至為了向匈奴納“投名狀”還幫著匈奴打劫往來的商隊,讓這條絲綢之路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
同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樓蘭為了更靠近匈奴還多次斬殺漢使簡直就是打了漢朝的臉,所以漢朝忍無可忍之下直接派兵抓了樓蘭王,想要給他一個教訓。
然而這樓蘭王是“記吃不記打”,安分了一段時間之后又開始不安分起來了,這一次是確實把漢朝惹火了,漢大將軍霍光直接派遣傅介子出使樓蘭在酒宴上當場殺了樓蘭王并另立在漢朝的質子為王,并改樓蘭為鄯善,這個國家后來一直在西域夾縫中求生存,直到北魏時期才被拓跋燾所滅。
這就是樓蘭干的事,當然詩人想要滅樓蘭的目的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也和唐朝時期的背景有關,“安史之亂”后唐朝已經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而西域各國在當時也是頗為不安分,很多的詩人都憧憬著當年漢大將軍霍光派遣使臣直接斬殺樓蘭王那一幕。
因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可不是宋朝之后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當時的詩人還是具有功名心的,“憑三尺長劍封侯入相”是唐朝詩人的真實寫照:“君不見李白詩歌第二,劍術第二”,而王昌齡常年混跡邊塞也可以反映出他想要憑借軍功封侯入相的愿望。
所以“滅樓蘭”也是因為古代樓蘭兩邊草正符合當時西域各國的真實寫照,唯有大唐和漢朝那樣才能再一次牢牢掌握西域,另一個原因是唐朝詩人希望如同當年傅介子滅樓蘭封侯拜相。
不破樓蘭終不還,為何樓蘭如何可恨?
關于樓蘭古國的記錄最早是出現在《史記》中,它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但是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不太好,所以公元422年之后,因為漫天的黃沙和干旱,樓蘭的人們已經逐漸的南遷;到了公元448年,北魏消滅了樓蘭的繼承者---鄯善國,所以樓蘭這個地方逐漸就成了歷史的塵埃。但是到了距離樓蘭滅亡已經三百年之后的唐朝,樓蘭居然又稱為了主角,出現在詩人之中:“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中原和西域的戰爭是比較頻繁的。
古代的中原王朝和西域的紛爭是很頻繁的,當中原崛起的時候,西域的國家就對強大的中原地區俯首稱臣;但是到了中原衰退的時候,西域的一些國家就會趁虛而入,趁火打劫。公元前176年,樓蘭還是匈奴的依附范圍,班超出使西域之后,漢朝和匈奴都想爭奪西域的歸屬,以此來控制樓蘭,所以樓蘭就成為了漢朝的領地。
二、樓蘭對中原地區來說地理位置比較重要。
樓蘭位于現在的柴達木盆地附近,是漢朝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所以樓蘭的地理位置對漢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漢武帝獲得了樓蘭的歸屬權,但是樓蘭卻在暗地里充當了匈奴的耳目,這就導致大漢的傷亡慘重。除此之外,樓蘭還縱容士兵搶掠途徑的商隊。
三、樓蘭曾經的勢力很強大。
公元前108年,匈奴被擊潰,漢武帝舉兵進攻樓蘭,在趙破奴的帶領下,俘獲了樓蘭王。于是樓蘭再次歸順。但是公元前92年,樓蘭王去世,匈奴將質子送回國內,樓蘭又投靠了匈奴。公元前77年,大漢又迫使樓蘭臣服。雖然樓蘭只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是卻能在大漢和匈奴之間游刃有余,實力不可小覷,所以才能經常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啥,引發中原如此的反感?
如果是喜歡背誦古詩的讀者,難免會發現,有個古國經常被提及,王昌齡著名的詩文《從軍行》寫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除此之外,還有孟郊的《猛將吟》:“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而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也紛紛發表作品,李白:愿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杜甫: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有意思的是,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建國,在公元630年消失,到唐朝的時候,樓蘭已經成為了歷史。
然而詩人們卻還是將其當成了假想敵,“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啥,引發中原如此反感?如今的世人,對于樓蘭的理解,自然是那片屬于他們的輝煌古跡,隨著自然惡化,樓蘭也逐漸變成了塵土,實際上,樓蘭也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到了漢晉時期,樓蘭國力更是到達了巔峰,它改名為鄯善,土地大約在12萬平方公里左右,成為了當時西域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
而隨著漢朝對于西域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樓蘭和中原的交往,也就頻繁起來,然而當時的匈奴勢力,并沒有覆滅,導致樓蘭在兩股勢力中間,成為了左右逢源的存在,因為樓蘭地理位置重要,處于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塞,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當時漢朝廷的做法,并沒有獲得樓蘭的認同。
漢武帝派遣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締結攻守同盟失敗,之后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在此期間,樓蘭竟然多次殺戮使者團隊,而到了后來,樓蘭王更是和匈奴,搶奪絲綢之路上使團的財物馬匹。消息傳到了漢武帝,這讓他無比憤怒,立刻派遣使節,責令樓蘭依附,結果樓蘭積極充當匈奴耳目,向其密報漢使動向,讓匈奴出兵攔截漢使,使西漢與西域諸國的交通受到很大阻礙。
最終在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命從票侯趙破奴及王恢率兵數萬擊姑師(車師)及樓蘭。姑師也多次襲殺漢使。趙破奴領700輕騎率先趕到,攻破樓蘭,俘樓蘭王。迫使樓蘭臣服于西漢。至于匈奴聽聞了這個消息,也不樂意了,于是發兵攻打樓蘭,樓蘭為了兩邊不得罪,只好分別遣王子入質西漢與匈奴,向兩面稱臣。
結果等到漢將李廣利征討大宛的時候,樓蘭再次反水,和匈奴一起,打算發兵偷襲漢軍的后備隊,好在被漢軍發現,漢將正任文領兵從小道襲取樓蘭,擒樓蘭王。
樓蘭王對漢朝使節說:“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因此漢武帝同情起處境,從而原諒了他,然而到了公元前92年以及公元前77年,樓蘭兩次背叛西漢,這也在中原人的心目中,樹立了關于樓蘭不好的印象,從此之后,西漢常遣吏卒在其伊循城(今新疆若羌東米蘭附近)屯田,鎮撫其國,這才使得當地形勢穩定下來。而到了后來,樓蘭也就被詩人們,當成大反派來進行比喻形容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