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唐詩哪個節度使叛變(唐朝劍南節度使叛亂)

畫你絕世傾城2022-12-05 03:50歷史61

今天給各位分享唐詩哪個節度使叛變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唐朝劍南節度使叛亂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獻淮寧軍節度使李相公》古詩原文及鑒賞

《獻淮寧軍節度使李相公》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劉長卿。其古詩詞全文如下:

嘆逝翻悲有此身,禪房寂寞見流塵。

多時行徑空秋草,幾日浮生哭故人。

風竹自吟遙入磬,雨花隨淚共沾巾。

殘經窗下依然在,憶得山中問許詢。

【鑒賞】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五十一,當作于公元779年(大歷十四年),時文房71歲,在隨州刺史任上。隨州,今隨縣,在今鄂北,鄰豫南。淮寧,本為淮西,在今皖北、豫東一帶。隨州屬淮西節度。李相公,指李忠臣(公元776年即大歷十一年加同平章事銜。同平章事,唐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簡稱,即為事實上的宰相,故稱相公。節度使加封宰相銜,是一種榮譽,也是地位,如同今天的省委書記又是政治局委員),是劉長卿的上司。后來,李忠臣和李希烈發動叛亂。

這首詩對李忠臣大加贊揚,實際也是一種理想化的期望。古代作品中,那些褒獎上級的主題,往往一半是現實,另一半是祝愿,希望被褒獎的人成為理想中的英雄,實際上是寓規于頌。這首詩就是這樣,文房把李忠臣寫得非常完美,不了解李忠臣生平的人,都會把他理解為千古難得的儒將。而現實卻是殘酷的,這位被文房如此褒獎的李忠臣,后來卻成了亂臣賊子。從而使這首曾經被推為中唐七律第一的詩篇,難以廣泛流傳。

此詩格律為平起式首句入韻格,韻合十三元。平仄規范,對仗工穩。首聯歌頌李忠臣的治軍有方。出句倒裝,實際意思是“吹角不聞建牙喧,因為平仄關系而倒裝。出句說節度使李忠臣軍令嚴明,對句解釋原因,因為李忠臣三十歲就當上了一方統帥,很有才干,部屬對他很敬仰,這是軍令嚴明的人心因素。頷聯展開說李忠臣的義氣和忠誠。出句說,為了撫恤為國捐軀的部下,把自己家的'錢財都拿來給大家分了;對句說,只留下武器和忠勇來保衛和平,報答皇帝的重用。這是理想的將軍形象。果能如此,則不愁天下不安定。這兩句如果用來歌頌郭子儀,也許差不多,但用來歌頌了李忠臣,實在是枉費心機了。頸聯寫李忠臣的威望,那些資深的老將們都對他敬畏有加,天下的進士幾乎一半都在李忠臣的手下,是夸張。劉文房是用內心的理想在期待一方統帥的影響力。尾聯不閑,是說李忠臣平時加強軍事訓練,在春秋季節率隊打獵,演練軍隊作戰能力。全詩通篇貫穿了一個可以保衛國家安定的將帥形象。

中的詩句及其題目、作者、反映的物候

安史之亂的經過

(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并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根源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于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并,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御,照耀京邑,遞相夸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后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后,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于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視為“二圣”。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后,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占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于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并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于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后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只好求救于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后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仿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于朝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于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于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后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安史之亂后,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余”,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谷,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它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于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起義,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于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起義,同年的浙西方清起義,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起義,舒州楊昭起義,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起義等等。這些起義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后,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唐詩賞析: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 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 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 一夜鄉心五處同。

賞析

白居易所處的中唐是一個多難的時代,他從十多歲開始,即因戰亂而離家四處飄泊。德宗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軍(治所在開封)節度使董晉死,其部下舉兵叛亂。繼之彰義軍(治所在汝南)節度使吳少誠亦叛,唐朝廷不得不發兵征討,河南一帶再次淪為戰亂的中心。由于漕運受阻,加上旱荒頻仍,關內(今陜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饉十分嚴重。就在這一年秋,白居易為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河南經亂書懷的詩,大約就寫于這一時期。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京師叛亂寄諸弟》古詩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具有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的特點。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古詩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介紹

《京師叛亂寄諸弟》的作者是韋應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88卷。

原文

京師叛亂寄諸弟

作者:唐·韋應物

弱冠遭世難,二紀猶未平。

羈離官遠郡,虎豹滿西京。

上懷犬馬戀,下有骨肉情。

歸去在何時,流淚忽沾纓。

憂來上北樓,左右但軍營。

函谷行人絕,淮南春草生。

鳥鳴野田間,思憶故園行。

何當四海晏,甘與齊民耕。

注釋:

①京師叛亂:據《舊唐書·德宗紀》及《資治通鑒》等書載,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兵奉命東征李希烈,途過長安時,因食物粗劣、沒有賞賜,嘩變作亂,并奉朱滔之兄朱泚(前曾為幽州節度使)為帥。德宗出奔奉天。朱泚自立為帝,國號秦,并派兵攻打奉天。興元元年(784)二月,前來救援的朔方節度使又與朱泚相勾結,致使戰亂進一步擴大,直到五月下旬,李晟始收復長安。時應物在滁州。

②弱冠:古時男子二十成人,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遭世難:指安史之亂。

③“二紀”句:指繼安史之亂后,吐蕃、回紇入侵,各地軍閥作亂,時局始終未得平靜。二紀,二十四年,一紀為十二年,自安史亂起至應物作此詩時共十八年,此處非實指,而是約舉成數。

④羈:羈旅,漂泊。離:指離開國都。

⑤虎豹:指朱泚等叛亂者。

⑥纓:帽帶。

⑦但:只有。

⑧函谷:關名,在今河南靈寶縣南。

⑨四海晏:天下太平。

⑩齊民:平民百姓。

作者介紹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后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公元791年(貞元七年)退職。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

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著名詩人,后人每以“王孟韋柳”并稱。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涉及時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頗有佳篇。作其品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

新安吏唐詩原文

【作品介紹】

《新安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7卷第31首。《新安吏》與《石壕吏》、《潼關吏》統稱“三吏”。當時,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

【原文】

新安吏

作者:唐·杜甫

客行新安道①,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②?”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③。”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④。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⑤,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⑥。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釋】

①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縣。

②更:豈。

③次:依次。

④中男:指十八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成丁。這是唐天寶初年兵役制度規定的。

⑤伶俜(pīng):形容孤獨。

⑥不到水:指掘壕很淺。

⑦仆射:指郭子儀。如父兄:指極愛士卒。

⑧相州:即“三男鄴城戍”之“鄴城”,今河南安陽。

⑨舊京:指東都洛陽。

⑩借問新安吏:作者問新安吏。此處省略主語“作者”

【譯文】

作者走在新安縣的大路上,聽到新安吏在按戶籍冊點兵。

作者問新安吏:“難道因新安縣小,壯丁已抽完,才抓這些不成丁的青年?”

新安吏回答“府帖昨夜才下達,并下令說沒有壯丁就依次抽未成年男子。”

作者又問“抽來的未成年男子實在太小了,如何能守住王城呢?”

健壯的中男還有母親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戰亂中去世,就變得孤苦伶仃了。

河水日夜向東流,青山還留著哭聲呢!

“不要讓眼淚哭干,收住你們縱橫的淚水。

眼淚哭干了會露出頭骨,但天地終歸是無情的,不能改變這悲痛的安排。

我們官軍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復其地。

可是賊心難料,致使官軍潰敗。

我們就去原先營壘就食,練兵也依憑著洛陽。

挖掘壕溝也不會深得見水,放牧軍馬的勞役也還算輕。

何況朝廷官軍是符合正義的,一切必然順利,愛護戰士一目了然。

送行戰士不要哭得那么悲傷,長官會像父兄一樣關愛你們。”

【創作背景】

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各自鎮守。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冬,安慶緒退保相州(今河南安陽),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人圍攻相州。自冬至春,未能破城。乾元二年三月,史思明從魏州(今河北大名)引兵來支援安慶緒,與官軍戰于安陽河北。九節度的軍隊大敗南奔,安慶緒、史思明幾乎重又占領洛陽。幸而郭子儀率領他的朔方軍拆斷河陽橋,才阻止了安史軍隊南下。這一戰之后,官軍散亡,兵員亟待補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從洛陽回華州,路過新安,看到征兵的情況,寫了這首詩。

【賞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歲為中男,二十一歲為丁。至744年(唐玄宗天寶三年),又改以十八歲為中男,二十二歲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官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這就把官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官吏已經無話可說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之所以父親不來,是因為前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就不用抓孩子了。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現了另一番慘景。“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顯得他們無親無靠。懷著無限的痛苦,但卻茫然而無法傾訴,這就是“獨伶俜”三字展現給讀者的情形。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淚站了很久,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使讀者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官吏的對話和后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本來中男已經走了,他的話不能講給他們聽。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像是中男走過以后,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更顯出他茫然的心理。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進行收束。“使眼枯”、“淚縱橫”本來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后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實際上又談不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良苦。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表達了作者對應征的“中男”的無限同情之心。

【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審言父親)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世尊稱為“詩圣”,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在杜甫所作的詩多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善于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并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于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岳》等等。

過華清宮絕句其二唐詩原文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借古諷今,選取了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為楊貴妃供應荔枝、唐玄宗輕信謊言而長期醉生夢死、安祿山為唐玄宗和楊貴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場景,以下是我整理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唐詩原文,歡迎參考。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二)

杜牧

新豐綠樹起黃埃,

數騎漁陽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來。

杜牧詩鑒賞

唐玄宗時,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后伺機反叛,玄宗卻對他十分寵信。皇太子和宰相楊國忠屢屢啟奏,方派中使輔璆琳以賜柑為名去探聽虛實。璆琳受安祿山厚賂,回來后盛贊他的忠心耿耿。玄宗輕信謊言,從此更加高枕無憂,恣情享樂了。“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正是寫探使從漁陽經由新豐飛馬轉回長安的情形。這探使身后揚起的滾滾黃塵,是迷人眼目的煙幕,又象征著叛亂即將爆發的戰爭風云。

詩人從“安史之亂”的紛繁復雜的史事中,只攝取了“漁陽探使回”的一個場景,是頗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祿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昏庸,有“一石二鳥”的妙用。

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是表現了空間的轉變,那么后兩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則表現了時間的變化。前后四句所表現的內容本來是互相獨立的,但經過詩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暗暗指出兩件事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從全篇來看,從“漁陽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華清宮來聯結,銜接得很自然。這樣寫,不僅以極儉省的筆墨總括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變發生的原因,構思巧妙。

將強烈的諷刺意義以含蓄方式表達,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兩句,不著一字議論,便將玄宗的耽于享樂、執迷不悟刻畫得淋漓盡致。說一曲霓裳可達“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顯然這是高度的夸張,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但這樣寫卻并非不合情理。因為輕歌曼舞縱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卻是由統治者無盡無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這樣寫不足以形容歌舞之隆盛,非如此夸張不能表現統治者醉生夢死的程度以及因此導致的國破家亡的嚴重后果。此外,這兩句詩中“千峰上”同“下來”所構成的鮮明對照,力重千鈞的“始”字的運用,都無不表現出詩人在遣詞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正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表現手法,使之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全詩到此戛然而止,更是余味無窮。

譯文

綠樹環繞的新豐一帶不時可見黃塵四起,那是前往漁陽的探使返回。

他們謊報軍情,唐玄宗和楊貴妃仍舊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祿山起兵,中原殘破。

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是杜牧經過驪山華清宮時有感而作。華清宮是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宮,唐玄宗和楊貴妃曾在那里尋歡作樂。后代有許多詩人寫過以華清宮為題的詠史詩,而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911.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