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的人詩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士禎是哪個朝代,以及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的人詩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士禎是哪個朝代 王士禎是什么朝代
1、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初詩人、文學家、詩詞理論家。
2、王士禎為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王士禎卒于里第,享年七十八歲。謚文簡。
3、王士禎在實踐“神韻說”,取得卓著詩文成果的同時,還能突破正統文壇和文人偏見,重視和高度評價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文體。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文創作與理論方面,但在小說、戲曲、民歌、書畫、藏書、史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忽視。
王士楨是哪個朝代
導語:對于人物王士楨,各位了解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王士楨人物介紹,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用。
王士禎朝代:
明朝→清朝
王士禎介紹:
王士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于后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
王士禎《春不雨》作品
原文
西亭石竹新 作芽,游絲已罥櫻桃花。
鳴鳩乳燕春欲晚,杖藜時復話田家。
田家父老向我說,“谷雨久過三月節。
春田龜坼苗不滋,猶賴立春三日雪。”
我聞此語重嘆息,瘠土年年事耕織。
暮聞窮巷叱牛歸,曉見公家催賦入。
去年旸雨幸無愆,稍稍三農獲晏食。
春來谷賦復傷農,不見饑鳥啄余粒。
即今土亢不可耕,布谷飛飛朝暮鳴。
舂莩作飯藜作羹,吁嗟荊益方用兵。
注釋
石竹: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對生似小竹,開紅白或雜色小花,供觀賞。
游絲:春天在空中飄動的由蜘蛛等所吐的細絲。俗稱“天絲。”
罥(juàn):掛。
乳燕:雛燕。一說正在哺育雛燕的母燕。
“杖藜”句:時常拄著藜杖來農家閑話。
龜坼:田地干裂。滋:長。
窮巷:陋巷。
“去年”句:去年天氣陰晴適宜,風調雨順。旸(yáng):日出,晴。愆(qiān):差錯。
三農:指平地、山地、澤地的農民。一說指春、夏、秋三個農時。晏食:安食。無旱無澇,故安。
土亢:土地干燥堅硬。
莩(fú):麻的種子。《爾雅·釋草》:“莩,麻母。”郭璞注:“苴麻盛子者。”《詩經·豳風·七月》:“九月叔苴。”藜:一種草,嫩葉可食。
荊、益:荊州和益州。在今西湖、四川一帶。方用兵:正在打仗。
鑒賞
此詩作于順治十四年(1657),這一年自春至夏,北方三月不雨,此詩即詠寫此事。
首兩聯交代背景,描寫“春欲晚”的時節的農村風光,并由杖藜老農話農事引入下層。三四兩聯借田家父老之口描述農村干旱情景。旱情的嚴重,田家父老的憂慮凸現無遺。下面四聯寫詩人內心的觸動及深深嘆息。詩人既為農民在貧瘠的土地上歲歲勞作的悲苦命運而感嘆,更為官府的剝削壓榨,使農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和損害的現象憤懣不已,揭示出農民辛勤勞動反而日益貧困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天災所致,而在于統治者的殘酷盤剝,筆鋒直指封建統治者及不合理的制度。尾兩聯又回到眼前現狀的.描寫:土地干旱無法耕種,人們只能用野果野菜充饑,而清兵又要從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向云南發兵進攻,人們在遭受災荒的侵害、官府剝削壓榨的同時,還要蒙受戰亂的痛苦。
此詩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命運和生活處境寄予了深深的關切同情,對腐敗統治階級及不合理的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揭露,極富戰斗性和認識價值。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清初詩人、文學家、詩詞理論家。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清朝
王士禛生平:
王士禛是一代詩宗,主盟詩壇被尊為“泰山北斗”在詩壇上獨創詩論“神韻說”,由于詩論和創作順應了清初社會發展歷史潮流,反映由此帶來的詩風轉變的共同趨勢,又取得很高成就,產生廣泛影響,因被人屢以“博學善詩文”之名興薦,受到康熙召見,應康熙之命,擇取自己詩作300首為《御覽集》呈上,詩歌的秀雅與溫厚進一步贏得最高統治者的歡心,從此受到格外恩寵,屢屢得到親筆字畫的賞賜和康熙專讓為他寫的“帶徑堂”、“信古齋”兩堂額。能蒙皇帝如此垂青,是封建社會文人中不多見的,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賞識,從而宦途通達,其詩起了相當的輔助作用。其詩得到了皇帝的褒揚,進一步確立并穩固了詩壇領袖地位,引導了一代詩風。
詩人王士禛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好官,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勤于著書,著有《帶經堂集》、《漁洋詩集》、《池北偶談》等數十種560多卷,其詩論“神韻說”造詣極深,影響深遠,一時門生半天下,詩友數百人,他主持風雅達五十年之久,被尊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王士禛之所以這樣顯赫,于他的家庭背景是緊密相關的,他出生在一個世代仕宦家庭里,這個家族自明后期至清中葉前后二百多年間出進士31名,舉人46名,出仕為官者100多人,其中文學著述者50余人。王氏家族可謂科甲蟬聯,簪纓不絕,人才輩出,成為“江北青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王漁洋先生萌發對詩文的興趣,除去本人勤奮學習,刻苦努力外,家學淵博即是重要的因素。 王士禛素有山水之癖,每當投身大自然便詩興澎湃,一發而不可收,如順治十六年(1659年)委命為揚州推官,揚州為東南名勝之地,一些明末文士多聚于此。王士禛與諸名士詩酒文宴,來往甚密,并組織共同倡和,編有《紅橋唱和集》不少詩人以詩記載當時盛況,時傳為揚州文壇一段佳話,揚州5年是文學生涯中十分難記的歲月。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編定《漁洋山人精華錄》大部分選自《典試四川》、《南海集》和《雍益集》。這些詩歌的產生均是“典試四川”、“祭告南海”沿途得“江山之助”之作,也是其詩刊歌創作的精華。
詩人王士禛蜚聲海內的另一個原因是注重以詩會友;以文論交。他主觀上不恃官高位重,凡是同好,不論貧富總樂于之結交。最值一提的便是先生與蒲松齡的交往。
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是清代初年的著名作家,與漁洋同時,而籍貫鄰縣,然而兩人社會地位及處理卻很不一樣,詩人王士禛身貴族勢居高位,而蒲松齡始終是個窮塾師。但詩人王士禛很賞識蒲松齡的道德學問,蒲松齡也很敬重王士禛為官清正,及詩文造詣,彼此從文字結交為好友.蒲松齡著《聊齋志異》,王士禛為之評點揚譽。除了文壇上的成就,政績也相當顯赫。26歲任揚州推官,5年后提拔京城,歷任翰林院侍讀、都察院、國子監祭酒,直至16任刑部尚書,為官至45年,恪守“清、慎、勤”。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士禛的子王啟彷官唐山縣令,唐山當時土脊民貧,對兒子以書生驟升縣令重任,王士禛放心不下,專門寫下《手鏡錄》一冊給他,予以教誨,全書由數十條作官和生活經驗構成,其中心思想在于審慎處事,潔已愛民,雖然是讓兒子,“置座右”實際上,也是王漁洋自身思想品格之寫照。
王士禛的神韻詩論
清初詩人王士禛,是繼司空圖、嚴羽之后倡導神韻理論的又一大家, 是“神韻說”的集大成者。遺憾的`是,王漁洋平生只“拈出神韻”二字,并未對此作正面系統闡述。后世注家各執己見,紛紛詮釋。
有認為“神韻”即 “格調”亦即 “肌理”,它是“徹上徹下無所不該”的,這是翁方綱“泛神韻論”的解釋。有認為 即,郭紹虞先生力主此說,他指出 :“神韻”“韻” “實則漁洋所謂神韻,單言之也只一‘韻’字而已。”
敏澤先生以為神韻 “有時是指創作上和形似,形式等等相對應的內在的神似、氣韻、風神等一類的東西”,“有時它又是指創作中那種在內容上以寫景為特點,在風格上比較清新,富有詩情畫意的氣氛和境界。”
蔡鐘翔先生認為 :神韻是“古淡清遠的意境”。吳調公先生在其著作《神韻論》“。葉嘉瑩先生也說 :總論中則說 :神韻的主要內涵是指詩味的清逸淡遠”“總清遠二妙,則為神韻。”錢鐘書先生在談到漁洋詩論時亦評述道“神韻乃詩中最高境 界”說等等。
以上諸“優游痛快,各有神韻。此外還有味外味”、“神韻分離,以韻為主”說自有其合理乃至深刻的方面,它們都不同程度地談到“神韻”的某種內涵。然而就漁洋詩論和詩歌創作的實際傾向來看,似感不甚妥切。
有人認為,王漁洋標舉的“神韻說”“有兩層含義 :
一是指詩歌藝術風格上,“優游不迫”與“沉著痛快”兩種風格并舉而又側重于古淡閑遠一格 (簡稱“并舉說”),
二是指在某一首詩歌中追求“與詩的高度統一,重在詩的內在品質”,韻則偏重詩的外在風貌(簡稱“統一說”)。
明清時期對古典文學文法的研究日趨深入縝密,而與此同時王士禛王漁洋的“神韻說”卻又別開生面,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文法研究所執著的具體的文本形式,對古典作品藝術價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加玄奧的層面。
然而,究竟應當怎樣理解王漁洋的神韻說在古典文學形式觀念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卻還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王漁洋自己在說明他的神韻說理論時說,他最喜歡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個字;有時又標舉出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八個字來說明神韻的含義。
從他的神韻說觀念和這些解釋中很容易得出這樣的觀點:神韻是指作品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某種情思內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點。
翁方綱為了澄清神韻說的玄虛之論,在專析神韻說的《神韻論》文中把神韻解釋為“下筆如有神”的“神”,“熟精文選理”的“理”,乃至格調、肌理等,而最終歸之為“君形者”,似認為神韻屬于內蘊方面的東西。
現代學者錢鐘書先生在談及神韻時說,神韻“非詩品中之一品,而為各品之恰到好處,至善盡美”,也就是入神之意。用“君形者”、“神”或神氣、入神來解釋神韻,都意味著是從作品內蘊的角度來理解神韻的。這樣理解當然不錯,因為“神韻”之“神”肯定與內在的精神意蘊相關。但這樣解釋的結果,“神韻”的“韻”字似乎還沒有落到實處。
當代學者吳調公先生則對神韻說中的“神韻”一詞作了更細致的分析:
神與韻,原來是渾然一體。但細細分析起來,卻有一個由“神”生“韻”的過程。哪怕這變化很倏忽、很隱約,但卻分明包含著歌德所強調的一種“灌注”過程。既有詩人主觀“精神”的傾注,也有因灌注的需要從而有待于涵茹式地渟蓄或噴薄式地張揚,形成一種洋溢著“生氣”的載體。
總的說來,神韻論者比古代各種詩論家都更為注意“韻”,注意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吳調公先生不僅指出了神韻說所包含的“神”和“韻”,即內在的精神與外在的節奏兩個方面,而且強調了神韻說的重心是在“韻”的方面,即“帶著內在節奏感的心靈的流動”。
如果把嚴羽看作神韻說的先驅之一,那么應當說,他所說的“別材”、“別趣”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興趣”還只是指示了一種模糊惝恍的意蘊,還沒有將神韻的問題真正鍥入到文本分析的實處,因而還沒有構成關于藝術形式問題的觀念。王漁洋則不同,他的神韻說已成為可認知甚至可效法的東西,也就是說已經形式化了。
翁方綱批評人們把神韻誤當作王漁洋的發明:“詩以神韻為心得之秘,此義非自漁洋始言之也,是乃自古詩家之要眇處,古人不言而漁洋始明著之也。”
為什么人們會把古已有之的東西,當成是王漁洋的發明呢?除了因為王漁洋特標舉出神韻說的名目以立門戶外,更重要的是王漁洋談論的神韻雖標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實際上卻有路徑可尋。
王士禛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士禛生于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因此是清朝的人
王士禛簡介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于后世影響深遠。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于亭雜錄》、《香祖筆記》等。代表作有《秋柳》詩四首、《秦淮雜詩》、《真州絕句》等
康熙朝書畫家宋犖稱王士禎“書法高秀似晉人“。近人稱其書法為“詩人之書”。博學好古,又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
提起清人王士禛,人們最容易想到的是“三柳”——“《秋柳》詩”、“秋柳詩社”、“秋柳園”。
《秋柳》詩如下: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聰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詩詞選集
《真州絕句》
(六首選一)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初春濟南作》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浣溪沙·紅橋》
其一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其二
白鳥朱荷引畫橈,垂楊影里見紅橋,欲尋往事已魂消。
遙指平山山外路,斷鴻無數水迢迢,新愁分付廣陵潮。
《息齋夜宿即事懷故園》
夜來微雨歇,河漢在西堂。螢火出深碧,池荷聞暗香。
開窗鄰竹樹,高枕憶滄浪。此夕南枝鳥,無因到故鄉。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閑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題秋江獨釣圖》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寄于淅川道子》
西望商于地,風前木葉紅。荒城三戶在,官舍萬山中。
歸路日猶遠,故人今不同。淅江通漢水,心折武關東。
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的人詩人、王士禎是哪個朝代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