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泰為什么不喜歡范曄(范曄是什么人)
很多朋友對于范泰為什么不喜歡范曄和范曄是什么人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漢史專家范曄是如何消失的?
范曄是南朝宋史學(xué)家,《后漢書》的作者,《后漢書》是范曄私人著述。范曄生于公元398年,死于公元445年,字字蔚宗,順陽人,今河南淅川人。范曄是怎么死的?
范曄是漢史專家,他出生在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等做官時的地位都很高,范曄的家庭有著正宗的家學(xué)傳統(tǒng),受到家庭的影響,范曄從小好學(xué),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jīng)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
范曄雖然生在名門士族,但他本人卻是個妾生的庶子,所以他的社會身份比較低下。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學(xué),罵他“進利”,認為他是終家破族的禍害。父親范泰也不喜歡范曄,早早地將他過繼給從伯范弘之。范曄十七歲時,州刺史征辟他為主簿。當(dāng)時,范曄在政治上是支持劉裕的,故不肯應(yīng)辟就職,六年后劉裕稱帝,改國號為宋。二十三歲的范曄應(yīng)召到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恭的府下為冠軍參軍,后又隨府轉(zhuǎn)為右軍參軍。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擔(dān)任過尚書外兵郎、荊州別駕從事史、秘書監(jiān)、新蔡太守,司徒從事中郎、尚書吏部郎多種職務(wù)。
宋文帝元嘉九年,揚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母親王太妃去世。劉義康把故僚們召集到府內(nèi)幫助料理喪事,劉義康的母親死了,范曄實在悲傷不起來。在臨葬前的一天夜晚,輪到他的弟弟范廣淵值班,范曄兄弟倆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來。醉意朦朧之際,范曄忘記了利害,竟推開窗子,聽挽歌助酒。此事傳出之后,劉義康幾句讒言,范曄被發(fā)配到宣城當(dāng)太守去。
這次貶官對范曄是一次很大的刺激,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隱痛。 在宣城任上,他開始從事后漢史的編纂工作,企圖以此排解這種痛苦。史事的研究,打開了他的眼界,范曄憑著個人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寫出了他的歷史名作《后漢書》,此時的他三十五歲。
公元444年,劉義康的幾位心腹籌劃政變,他們通過各種方法拉攏范曄,劉義康也因宣城之貶向他頻致歉意范曄被逼無奈參與進來。劉義康的黨羽孔熙先兄弟倆事先寫好檄文,并要范曄以劉義康的名義起草政變宣言。劉義康的一個黨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聲稱范曄是政變的主謀。于是,范曄被捕,于公元445年慘遭殺害,時年四十八歲。
范曄被處決時,仍然堅持自己的無神論主張,其侄孫范縝繼承與完善了范曄的無神論的思想,范曄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無鬼論,則為范縝所著的神滅論填補了。
樂羊子妻勸夫讀書
樂羊子妻目錄
讀音
原文
譯文
解釋
感悟
作者人物簡介
士族家世 早年經(jīng)歷
后漢史書 杰出成就
生性耿直 殺身之禍
讀音
原文
譯文
解釋
感悟
作者 人物簡介
士族家世 早年經(jīng)歷
后漢史書 杰出成就
生性耿直 殺身之禍
展開 編輯本段讀音
yuè yáng zǐ qī
編輯本段原文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而遠尋師學(xué)。
一年歸來,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于機杼。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xué),當(dāng)‘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fù)還終業(yè),遂七年不返。 嘗有它舍雞謬入園中,姑盜殺而食之,妻對雞不餐而泣。姑怪問其故。妻曰:“自傷居貧,使食有它肉?!惫镁箺壷? 后盜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聞,操刀而出。盜人曰:“釋汝刀從我者可全,不從我者,則殺汝姑?!逼扪鎏於鴩@,舉刀刎頸而死。盜亦不殺其姑。太守聞之,即捕殺賊盜,而賜妻縑帛,以禮葬之,號曰“貞義”。 (出自《后漢書》)
編輯本段譯文
河南樂羊子的妻子,是一個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兒。 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jīng)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況是撿拾別人的失物、謀求私利來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聽后十分慚愧,就把金子扔棄到野外,然后遠遠地出外拜師求學(xué)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逼拮勇牶?,就拿起刀來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 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 現(xiàn)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會丟棄成功的機會,遲延荒廢時光。您要積累學(xué)問,就應(yīng)當(dāng)‘每天都學(xué)到自己不懂的東西’,用來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xué)業(yè),于是就七年不回來。 樂羊子離家求學(xué)期間,妻子辛勤持家,照顧婆婆。有一次,鄰家所養(yǎng)的雞誤闖入樂羊子的園中,婆婆便抓來殺了做菜吃。到吃飯時,樂羊子妻知道雞的來歷,直對著那盤雞流淚,不吃飯。婆婆感到奇怪,問她原因,樂羊子妻說:“我是難過家里太窮,不能有好菜吃,才讓您吃鄰人家的雞?!逼牌怕犃舜蟾袘M愧,就把雞丟棄不食。 后來盜賊有來侵犯妻子的,就先劫持其婆姑(婆婆,丈夫母親)。妻子聽到后,拿著刀跑出來,盜賊說:“你放下刀依從我,就活了你們的性命,如果不從我,我就殺了你婆婆?!逼拮友鎏靽@息,舉起刀子就刎頸(割脖子)自殺了。盜賊也沒有殺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這件事后,抓捕那盜賊,就賜給樂羊妻子絲綢布帛,為她舉行喪禮,賜予“貞義”的稱號。
編輯本段解釋
1“河南”,漢襲秦制,地方分郡縣,郡上設(shè)部??ぃ喈?dāng)于地一級行政區(qū)。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 2“還以與妻”當(dāng)讀作“還,以與妻”(回家后,把它交給妻子)。 3“嗟來之食”在《禮記·檀弓》里本作“嗟!來食(喂,來吃吧)”,是富人叫餓肚子的人來吃飯時說的,有鄙夷餓者的味道。 4“污其行”,這里是玷污自己行為的意思。 5“捐”,丟棄,舍棄。現(xiàn)在,此義僅保存在成語中,如“為國捐軀”。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時腰伸直,示敬之意。 7“無它”,它”本指蛇,上古時人們穴居,以蛇為患,見面則問“無它(蛇)乎”。后來轉(zhuǎn)化為“沒什么”的意思。 8“成于機杼”,今語要倒過來說,在織布機上織成?!皺C”,最早就是指織布機。杼,機上的梭子。 9“累寸不已”,(倒裝句,不以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積累。 10“若”,假若。楚地方言,今保留。 11“捐失”,即失去,這是兩個近義詞組成的雙音詞。捐,也有“失”義。 12"稽廢",稽延荒廢 13“積學(xué)”,積累學(xué)識。 14“日知其所亡”,語出《論語·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蓖觯和ā盁o”,沒有。 15“何異斷斯織乎”,也要倒著說,跟割斷這塊帛有什么不同。異:不同。 16“感其言”,(倒裝句),被這番話感動。 17“復(fù)還終業(yè)”,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yǎng)姑,又遠饋羊子”等句,然后轉(zhuǎn)敘他事。 18 “遺金一餅”,一塊丟失的金子 19 “嘗" 曾經(jīng)。 20” 還以與妻”,以,把。
編輯本段感悟
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它通過兩個小故事,贊揚了羊子的妻的高潔品德和過人才識。樂羊子妻的兩段話,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并且對不同民族,不同政見,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來說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她告誡人們:做人就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須有堅韌不拔的精神。 1.樂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來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的典故說服丈夫,進一步指出因貪小利而失大節(jié)的危害,使樂羊子非常慚愧,知錯就改并遠尋師學(xué)。 2.樂羊子妻“引刀趨機”以自己織布必須日積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體會,說明求學(xué)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歸結(jié)到“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妻子這一番借織布來講道理的話,使樂羊子深受感動,最后“復(fù)還終業(yè)”。
編輯本段作者
人物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后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杰出史學(xué)家,史學(xué)名著《后漢書》的作者。)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jì),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 本文節(jié)選自《后漢書·列女傳》,只節(jié)取本傳的前半部分,所以標(biāo)題不加“傳”字?!读信畟鳌饭仓?6人,都是東漢時期婦女中的著名人物,作傳的目的是歌頌“女德”。本文寫樂羊于妻幫助丈夫樹立美德和成就學(xué)業(yè),這在當(dāng)時是很可貴的。
士族家世 早年經(jīng)歷
范曄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為西晉雍州刺史,加左將軍。曾祖范汪入仕東晉,官至?xí)x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范寧先后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晉為中書侍郎,桓玄執(zhí)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于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quán)后。范泰重新被啟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職。他為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fā)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為振武將軍。從此,范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后擔(dān)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后,拜為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 范曄的家庭有著正宗的家學(xué)傳統(tǒng)。范汪“博學(xué)多通,善談名理”,撰有《尚書大事》二十卷,《范氏家傳》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屬于醫(yī)學(xué)棋藝的著作《范東陽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錄》一卷等。范寧嘗作《古文尚書舜典》一卷,《尚書注》十卷,《禮雜問》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 “其義精審,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種著述。受到家庭的影響,范曄從小好學(xué),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jīng)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 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曄十七歲,州刺史征辟他為主簿。當(dāng)時,范曄同其父范泰一樣,在政治上是支持劉裕的,故不肯應(yīng)辟就職。六年后即公元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這一年,二十三歲的范曄應(yīng)召到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恭的府下為冠軍參軍,后又隨府轉(zhuǎn)為右軍參軍。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擔(dān)任過尚書外兵郎、荊州別駕從事史、秘書監(jiān)、新蔡太守,司徒從事中郎、尚書吏部郎多種職務(wù)。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揚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母親王太妃去世。劉義康把故僚們召集到府內(nèi)幫助料理喪事,范曄也到場了。劉義康的母親死了,范曄實在悲傷不起來。在臨葬前的一天夜晚,輪到他的弟弟范廣淵值班,范曄兄弟倆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來。醉意朦朧之際,范曄忘記了利害,竟推開窗子,聽挽歌助酒。這件事傳出后,劉義康非常惱怒。幾句讒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曄打發(fā)到宣城(今安徽宣城)當(dāng)太守去了。 這次貶官對范曄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隱痛。范曄雖然生在名門士族,但他本人卻是個妾生的庶子。晉代自“永嘉以來,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茂《野客叢書》卷十五),嫡庶之別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決定了子女們的社會身份。范曄的母親把他生在廁所里,并且碰傷了他的前額,因而落下個小字為“磚”。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學(xué),罵他“進利”,認為他是終家破族的禍害。父親范泰也不喜歡范曄,早早地將他過繼給從伯范弘之。屈伸榮辱與宦海浮沉,使得范曄心情十分苦悶。在宣城任上,他開始從事后漢史的編纂工作,企圖以此排解這種痛苦。史事的研究,打開了他的眼界。范曄后來講:“本未關(guān)史書,政恒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漢,轉(zhuǎn)得統(tǒng)緒?!边@就是說,原來現(xiàn)實中的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在同歷史的經(jīng)驗相對照后,他逐漸整理出了一些頭緒。范曄憑著個人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寫出了他的歷史名作《后漢書》。這一年,他三十五歲。
后漢史書 杰出成就
《后漢書》記事上起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東漢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歷史。范曄原計劃寫十紀(jì)、十志、八十列傳。十志,他委托謝儼代撰。謝儼搜撰完畢,卷入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與范曄同以謀反罪名被殺。志稿與范曄所寫的序例隨之散佚。以后梁人劉昭注《后漢書》時,因范曄曾稱贊過西晉人司馬彪的《續(xù)漢書》,遂取其八志以補范書之缺,故今仍稱此志為《續(xù)漢志》。 范曄曾講過,他編纂《后漢書》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內(nèi)發(fā)論,以正一代得失”。這樣明確地提出寫史為政治服務(wù),可以說是歷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曄特別重視史論。他采用論贊的形式明文評論史事,把史論作為重心,成為《后漢書》的一個特點。范曄還繼承了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編撰思想。他在很多序、論中,打破朝代的斷限,盡量地把某一歷史現(xiàn)象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結(jié)果描述清楚,力圖有所歸納。雖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內(nèi)在聯(lián)系大多是浮淺的,甚至有的是錯誤的。然而,這種從歷史形勢發(fā)展上論述古今變異,總結(jié)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史學(xué)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黨錮列傳》序中,范曄詳細地論述了從春秋到漢末士風(fēng)的變遷:戰(zhàn)國時期重計謀、尊說士,因而誘導(dǎo)很多人飾巧馳辯進行釣利;漢高祖文禮簡闊,引起人們的輕死重義,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學(xué),又出現(xiàn)了黨同伐異的紛爭;到桓靈之際,主荒政謬,宦官當(dāng)權(quán),則造成清議的流行。他認為,“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表明范曄看到了某些歷史現(xiàn)象向矛盾的對立面發(fā)展,他企圖用“理”來概括說明。在《黨錮列傳》序中,范曄還用四組矛盾的事物來比喻黨錮問題所面臨的矛盾,闡述了作者的樸素辯證法思想,這在過去的史書上是極少見的。 范曄對《后漢書》的體裁問題是動過一番腦筋的。據(jù)《隋書·魏憺傳》記載,范曄著書時曾對紀(jì)傳體和編年體進行過比較。他說:“《春秋》者,文既總略,好失事形,今人擬作,所以為短;紀(jì)傳體,史班之所變也,網(wǎng)羅一代,事義周悉,適之后學(xué),此焉為優(yōu),故繼而作之。”這表明在他看來,采用紀(jì)傳體寫史比編年體更能全面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能給后人提供更多的東西。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xiàn)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jù)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jì)之后添置了皇后紀(jì)。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xù)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jì)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zhǔn)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后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宦官》、《文苑》、《獨行》、《方術(shù)》、《逸民》和《列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jì)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xué)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貞女節(jié)婦,還包括并不符合禮教道德標(biāo)準(zhǔn)的才女蔡琰。范曄首創(chuàng)《文苑傳》更是把握了漢代的文學(xué)發(fā)展趨勢,將孔門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學(xué)擺到了應(yīng)有的位置。此外,《黨錮傳》、《宦官傳》都是為反映一代特點、概括一代大事而設(shè)立的。第三,《后漢書》突出了“論”、“贊”的地位。司馬遷、班固和陳壽在他們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評史,只是具體名目不同?!妒酚洝贩Q“太史公曰”,《漢書》為“贊”,《三國志》曰“評”。“論”、“贊” 在《后漢書》中的重要性遠在前面三書之上,因為范曄不但利用這種形式評論史實,還對某一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綜述,從幾個方面反復(fù)地進行分析,對本傳起到題解作用?!逗鬂h書》的“論”一般是指紀(jì)傳后面的論,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論中又有序論,也稱作序,是在《皇后紀(jì)》和雜傳的前面。論多是評論歷史問題和歷史人物,有時也采取諷喻或感慨的形式。贊在每篇紀(jì)傳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韻語寫成,或概括史實,或另發(fā)新意,多可補論的不足。贊的語言凝煉,用意很深。如從《光武帝紀(jì)》到《獻帝紀(jì)》的贊,概括了東漢建立、發(fā)展和衰亡等不同階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贊合起來看,簡直是一篇用韻語寫的東漢政治史略。在《胡廣傳》中,作者寫了一個以茍合取容又無可短長的官僚的升遷史,贊曰:“胡公庸庸,飾情恭貌。朝章雖理,據(jù)正或橈?!蓖嘎读俗髡邔@類人物的指責(zé)和義憤。 《后漢書》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fēng)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lǐng)。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則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時期,并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傳。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順帝時期的名人,再下是桓、靈、獻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為循吏等九個雜傳,最后六卷為邊族列傳。除此之外,《后漢書》的嚴(yán)謹(jǐn)還表現(xiàn)在范曄能夠堅持一事不兩載的編撰原則,凡一事與數(shù)人相關(guān)的,則見于此必不見彼。全書經(jīng)過范曄的悉心訂核,確實有劉知幾所說的“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注》)的長處。同時,范曄使用的類敘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為一傳,有時甚至打破時間界限,加王充、王符和仲長統(tǒng)皆因立論切中時弊,本人又淡泊榮辱,雖不同時代也合為一傳。這樣就大大地增加了書的容量,給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跡不多的人造成了立傳機會。像《卓茂傳》兼收了不仕王莽的孔休、蔡勛等五人的事跡,《來歷傳》則附錄了與來歷一起反對廢黜太子的十七人的事跡。 范曄基本上是一個無神論者。在《后漢書》里,他猛烈地抨擊了佛教的虛妄。這些觀點主要集中于《西域傳》論中。他指出,自張騫以來,西域方面幾乎沒有什么關(guān)于佛神的記載,所謂佛教的種種說法都是后起的。雖然佛教“好仁惡殺,蠲敝崇善”的教義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在方法上是奇譎不經(jīng)的,尤其是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yīng)的說法,更使通達事理的人不能接受。范曄還在《襄楷傳》和《桓帝紀(jì)》論中,對崇佛的漢桓帝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批評。范曄反對天命論。在《李通傳》論中,他對李通以“劉氏復(fù)興,李氏為輔”的讖文鼓動劉秀起事評論說:“天道性命,圣人難言之,況乃臆測微隱,猖狂無妄之福,污滅宗親,以觖一切之功哉!”這說明范曄根本不信圖讖。他還在《張衡傳》中收錄了張衡的反圖讖疏。張衡引述大量史實,論證了圖讖的欺偽,范曄對此記載甚詳,表明了贊同的態(tài)度。有趣的是他把吳雄、趙興和陳伯敬三人合載于《郭躬傳》后。吳雄、趙興兩人不信巫師,故犯妖禁,非但沒有族誅反而三世為官。可是,陳伯敬矩步端膝,諱言死字,卻不免刀鋸。范曄通過史實論證了陰陽禁忌的荒誕。《后漢書》中的無神論和反天命思想,無疑是有進步性的。由于時代的局限,范曄的無神論思想并不徹底?!逗鬂h書》反映出這種思想上的矛盾。如在《竇武、何進傳》中,他把竇、何兩人的失敗與宋襄公相比,透露了“智非不足,權(quán)亦有余,蓋天敗也”的看法。《后漢書》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記載,特別是在《方術(shù)傳》中,他把費長房的縮地、王喬的鳧履、左慈的羊鳴、郭憲、欒巴的潠酒滅火寫得活靈活現(xiàn),仿佛天下真有仙術(shù)。這都是范曄思想中的消極因素。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xiàn)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這些文章大多宣揚了異端思想,如把社會動亂的原因大膽地歸結(jié)為統(tǒng)治階級倒行逆施的結(jié)果。他們說,殘暴的君主看見大家不敢違背他的意志,總以為自己的統(tǒng)治非常鞏固。于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他把“餓狼”“饑虎”一樣的官僚派往各地,“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結(jié)果“怨毒無聊,禍亂并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這些文章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奢侈腐化,說他們“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還認為,某些君臣關(guān)系是臣虜關(guān)系,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關(guān)系。范曄除借古人之口表述自己的異端思想外,在《竇憲傳》論中則直接對君主濫用權(quán)力,糟蹋人力的行徑表示不滿:“東方朔稱: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懷琬琰以煨塵者,亦何支哉!”《后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quán)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在《黨錮傳》中,他為二十一人立傳,竭力歌頌他們的氣節(jié),對張儉、范滂、李膺等人也寫得生動傳神,融進了作者的感情。遺憾的是,他雖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對農(nóng)民起義。范曄對黃巾起義基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這是由階級立場決定的。 范曄作史,十分講究文采,對于《后漢書》的文章,他自己評價很高。確實,范書文辭優(yōu)美,簡潔流暢,不僅為史學(xué)名著,也稱得上是文學(xué)名作。但有的地方,范曄過于重文,對于史的記載不免有所虧損。如司馬彪《續(xù)漢書》載:“虞詡為武都太守,始到郡,谷石千,鹽石八千,見戶萬三千。視事三載,米石八十,鹽石四百,流人還歸,戶數(shù)萬,人足家給,一郡無事?!薄跋罗q東三十余里許,有峽,中當(dāng)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溢沒秋稼、壞敗營郭。詡乃使人燒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鐫去石,遂無汪溺之患。”史料詳實生動,但到了范曄的筆下只剩下“數(shù)十里中皆燒石翦木,開漕船道”。和“二三年間,遂增至四萬余戶,鹽米豐賤,十倍于前”的幾句了。 《后漢書》是范曄私人著述,又尚未徹底完稿,因此在他的生前,看到這部書的人很少,影響不大。
生性耿直 殺身之禍
劉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襲在晉時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約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曄離開宣城,調(diào)任為長沙王鎮(zhèn)軍長史,并領(lǐng)銜為寧朔將軍。 次年,范曄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時,其兄范暠在宜都擔(dān)任太守。父親去世后,嫡母一直隨暠在官。按照禮教的規(guī)定,范曄應(yīng)該即刻啟程奔喪。但他對嫡母素?zé)o感情,故遲遲不肯上路,被迫動身后,又?jǐn)y帶妻小自隨。范曄一系列的違禮行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彈劾。宋文帝比較欣賞范曄的才能,沒有將他治罪。 此后,從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時間里,范曄的仕途一直比較順利。他先后擔(dān)任過始興王后軍長史,并領(lǐng)南下邳太守。始興王由豫州調(diào)至建康(今南京)為揚州刺史,范曄隨行入京。不久,他升任為統(tǒng)領(lǐng)一部分禁軍的左衛(wèi)將軍和職務(wù)相當(dāng)于尚書令的太子詹事。范曄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學(xué)識淵博,善于為文外,還精通音樂,長于書法。但范曄為人傲岸不羈,不肯迎合最高統(tǒng)治者。他的琵琶彈得很好,并能創(chuàng)作新曲。宋文帝很想聽聽,屢次加以暗示,范曄假裝糊涂,始終不肯為皇帝彈奏。在一次宴會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曄請求說:“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嗎?”話說得這份上,范曄只得奉旨彈奏。待宋元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彈一曲。擔(dān)任朝廷要職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曄得到皇帝的寵信。范曄雖然不巴結(jié)皇帝,對同僚卻以誠相待。當(dāng)時,沈演之為右衛(wèi)將軍,與范曄對掌禁旅,同參機密。每次朝見皇帝時,范曄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來一起進去。而同僚從來對他不懷好意,想盡辦法排擠、打擊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來沒有等范曄的習(xí)慣。不久,范曄識破了同僚們的陰賊險惡,寫了一篇《和香方》,對他們進行譏訕。根據(jù)同僚的特點,他把他們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鈍”的“棗膏”;有的比作是“虛燥”的“靈藿”、“粘濕”的“詹唐”等等,而范曄則以“沈?qū)嵰缀汀弊杂??!逗拖惴健芬怀?,為同僚所不容。在充滿陷阱的官場上,范曄不懂得保護自己,終于引出了殺身大禍。彭城王劉義康長期執(zhí)政,威權(quán)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隨著時間的推移,兄弟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黨連群,陰謀潛計”的罪名誅殺、流徙劉義康的親信劉湛、劉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劉義康的宰輔職務(wù),將他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劉義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敗,遂加緊活動準(zhǔn)備奪權(quán)。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劉義康的幾位心腹籌劃政變。由于范曄掌握禁軍,有盛名,又多年在劉義康的部下為官,所以在網(wǎng)羅黨羽時候,成了他們注意的對象。他們通過各種方法拉攏范曄,劉義康也因宣城之貶向他頻致歉意。最初,范曄不同意參與,對方用朝廷拒絕聯(lián)姻一事相激??紤]到自己的處境,范曄終于參加進來。他們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劉義康的黨羽孔熙先兄弟倆事先寫好檄文,并要范曄以劉義康的名義起草政變宣言。由于種種原因,政變未能如期舉行。這年十一月,劉義康的一個黨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聲稱范曄是政變的主謀。于是,范曄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66年1月)慘遭殺害,時年四十八歲。范曄在臨刑前,仍然堅持自己的無神論主張,對那些相信佛教并對他投石下井的同僚進行了不妥協(xié)的抗?fàn)?。他說:“天下決無佛鬼。若有靈,自當(dāng)相報。” 獄中,范曄寫了一篇《與諸甥侄書》,總結(jié)了他對文學(xué)、史學(xué)、音樂、書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將告別人世之際,他希望將來能有個知音,理解《后漢書》的價值。他對花費畢生心血寫成的史學(xué)著作十分自負,認為它們“精意深旨”,是從古至今沒有過的“體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諸序與論贊,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漢書》相比,毫無愧感。他說,世人多貴古賤今,所以他才“稱情狂言”,以期引起人們對《后漢書》的重視。范曄的自夸雖然有些過分,但他的著作也確實有超人之處。劉昭說:“范曄后漢,誠跨眾氏”(《后漢書注補志序》),劉知幾也說:“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注篇》)。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書一出,諸家《后漢書》則日漸消沉,逐漸散佚。后來除晉人袁宏的《后漢紀(jì)》保存下來以外,其余都已不存。這說明范書殺青雖晚,卻后來居上。《后漢書》的紀(jì)傳部分為唐高宗太子李賢所注。司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劉昭。劉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書及司馬志,李賢的注即是以此為基礎(chǔ),參照其他各書增刪而成的。李賢以志非范書,故不注,劉注作為補闕才與李注一并流傳下來了。清人注釋《后漢書》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棟的《補注》為最好。后來王先謙采集眾注合成《集解》一書,更為后學(xu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逗鬂h書》外,范曄的遺著尚有集十五卷,錄一卷,《和香方》一卷,《雜香膏方》一卷,(俱見《隋書·經(jīng)籍志》)。據(jù)《舊唐志》記載,范曄還著有《百官階次》一卷。上述各書,今皆不存。今存者有《雙鶴詩序》一篇,見《藝文類聚》卷90;《樂游應(yīng)詔詩》一首,見《文選》卷2。 范曄被處決時,其子范藹、范遙、范叔蔞同時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藹子范魯連,因其母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其侄孫范縝、范云有名于齊、梁之世。范縝繼承與完善了范曄的無神論的思想,范曄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無鬼論,則為范縝所著的神滅論——這部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劃時代的唯物主義論文——填補了。
南朝宋史學(xué)家范曄生平簡介
范曄,字蔚宗,南朝宋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后因參與劉義康謀反,事發(fā)被誅,時年四十八歲。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南朝宋史學(xué)家范曄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范曄的生平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wèi)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后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后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jì),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xù)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南朝劉宋時的 歷史 學(xué)家。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xué)教材。
生平
范曄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為西晉雍州刺史,加左將軍。曾祖范汪入仕東晉,官至?xí)x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范寧先后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晉為中書侍郎,桓玄執(zhí)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于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quán)后。范泰重新被啟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職。他為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fā)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為振武將軍。從此,范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后擔(dān)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后,拜為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
范曄的家庭有著正宗的家學(xué)傳統(tǒng)。范汪“博學(xué)多通,善談名理”,撰有《尚書大事》二十卷,《范氏家傳》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屬于 醫(yī)學(xué) 棋藝的著作《范東陽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錄》一卷等。范寧嘗作《古文尚書舜典》一卷,《尚書注》十卷,《禮雜問》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傳集解》十二卷“其義精審,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種著述。受到家庭的影響,范曄從小好學(xué),再加上天資聰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經(jīng)史,善寫文章而負盛名。
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曄十七歲,州刺史征辟他為主簿。當(dāng)時,范曄同其父范泰一樣,在 政治 上是支持劉裕的,故不肯應(yīng)辟就職。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這一年,二十三歲的范曄應(yīng)召到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恭的府下為冠軍參軍,后又隨府轉(zhuǎn)為右軍參軍。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擔(dān)任過尚書外兵郎、荊州別駕從事史、秘書監(jiān)、新蔡太守,司徒從事中郎、尚書吏部郎多種職務(wù)。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揚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母親王太妃去世。劉義康把故僚們召集到府內(nèi)幫助料理喪事,范曄也到場了。劉義康的母親死了,范曄實在悲傷不起來。在臨葬前的一天夜晚,輪到他的弟弟范廣淵值班,范曄兄弟倆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來。醉意朦朧之際,范曄忘記了利害,竟推開窗子,聽挽歌助酒。這件事傳出后,劉義康非常惱怒。幾句讒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曄打發(fā)到宣城(今安徽宣城)當(dāng)太守去了。
這次貶官對范曄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隱痛。范曄雖然生在名門士族,但他本人卻是個妾生的庶子。晉代自“永嘉以來,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楙《野客叢書》卷十五),嫡庶之別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 決定 了子女們的社會身份。范曄的母親把他生在廁所里,并且碰傷了他的前額,因而落下個小字為“磚”。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學(xué),罵他“進利”,認為他是終家破族的禍害。父親范泰也不喜歡范曄,早早地將他過繼給從伯范弘之。屈伸榮辱與宦海浮沉,使得范曄心情十分苦悶。 在宣城任上,他開始從事后漢史的編纂工作,企圖以此排解這種痛苦。史事的研究,打開了他的眼界。范曄后來講:“本未關(guān)史書,政恒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漢,轉(zhuǎn)得統(tǒng)緒?!边@就是說,原來現(xiàn)實中的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在同歷史的 經(jīng)驗 相對照后,他逐漸整理出了一些頭緒。范曄憑著個人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寫出了他的歷史名作《后漢書》。這一年,他三十五歲。
四知范曄
范曄是中國古代南北時期南朝宋的史學(xué)家。他是一個才能出眾的人,尤其是在史學(xu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讓人驚嘆。著名的史書《后漢書》就是他所編寫的,該著作不僅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用詞精煉審慎,而且還廣泛吸納了其他史書的優(yōu)點,因此他的這本著作也和《史記》、《漢書》、《 三國 志》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前四史”。《后漢書》主要記述了從漢光武帝開始一直到漢獻帝時期的主要歷史,其中比較有名的 典故 有講述東漢名臣楊震的典故的“四知”等。
“四知”這個典故主要體現(xiàn)了楊震清正廉潔的一面。當(dāng)時的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一個十分賢能的人,于是便派人去征召他。并推薦他為秀才。此后楊震因為政績突出,而多次得到升遷,一直做到了荊州此時和東萊太守的職位。一次在他趕赴任職的州郡時,經(jīng)過了一個叫昌邑的地方,而他從前舉薦過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好在這里擔(dān)任縣令。王密于是便來 拜訪 楊震,到了晚上的時候,王密拿出十斤銀子想要送給楊震。但是楊震說道:“我了解你,你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說現(xiàn)在是夜里沒人會知道的。楊震卻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怎么可以說沒人知道呢?王密聽了之后羞愧地走了。之后楊震調(diào)動到涿郡擔(dān)任太守。他十分清廉,不肯接受私下里的拜見。他的子孫經(jīng)常吃蔬菜,出門也是步行。他的一些朋友想要讓他為子孫置辦一些家產(chǎn),楊震沒有答應(yīng),他說:“讓后世之人稱呼他們?yōu)榍骞俚淖訉O,把這個稱號送給他們,不是很好嗎?”。這就是一代名臣楊震的作風(fēng)。
這個典故出自范曄的《后漢書》,正是因為里面的記述,讓我們知曉了楊震這樣一個兩袖清風(fēng)的賢臣。
范曄與漢書
提起范曄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對此都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提起《后漢書》這本史學(xué)巨著,相信對歷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而這本被后世之人和《史記》、《漢書》、《三國志》一起被稱為“前四史”的史學(xué)巨著就是出自范曄之手。
先來了解一下范曄。他生于公元398年,字蔚宗,順陽即現(xiàn)在的河南南陽淅川人,是南朝宋時期著名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出生在一個士族家庭,身份比較尊貴。他在元熙二年即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之后,他應(yīng)招出仕,擔(dān)任彭城王劉義康門下的冠軍將軍和秘書丞的職位。在432年的時候,他因為得罪了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巨著《后漢書》就是在這一時期寫的。他在440年投靠了始興王劉浚,此后擔(dān)任過后軍長史、左衛(wèi)將軍等職務(wù)。范曄在445年因為參與劉義康謀反之案而被發(fā)現(xiàn),最后被誅殺。享年四十八歲。
范曄所編寫的《后漢書》是一本紀(jì)傳體史書,一共技術(shù)了從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開始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漢獻帝這期間195年的壯闊歷史。全書分為了十紀(jì)、八十列傳。而流傳到現(xiàn)在的版本還加上了由西晉史學(xué)家司馬彪所續(xù)編的八志。范曄曾經(jīng)提到過自己編寫《后漢書》的目的主要是為政治服務(wù),如此明確地提出為政治服務(wù)的觀點,他是第一個。因此范曄對于史論十分重視,這也由此成為了《后漢書》的最大特點。
雖然范曄最后的下場非常悲慘,但他留給后人的史學(xué)巨著《后漢書》將一直被我們傳承并銘刻在心中。
猜你喜歡:
1. 晉朝為什么會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黑暗的朝代
2. 南朝陳國皇帝列表
3. 北朝皇帝列表大全
4.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紹
5. 上下五千年的朝代順序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