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分為什么聯(古詩分為什么聯什么聯)
大家好,關于古詩分為什么聯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詩分為什么聯什么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詩 分四聯 那四聯?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
古詩分為幾聯
古詩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這里是以律詩為說明的,古詩中只有律詩才會分聯,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律詩起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時期。
古詩分為幾聯?頸聯是第幾句?
分為4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指的是在律詩當中共四句
首聯,第1句
頷聯,第2句
頸聯第3句
尾聯第4句
怎樣寫出一首古詩呢?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詩的含義,其實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這種詩歌準確的名字應該叫近體詩,大致產生于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到唐初已經發展成熟,唐代以后的基本上都屬于近體詩。而像《詩經》、《古詩十九首》、先秦詩歌、漢樂府就屬于古體詩。
我們在欣賞古詩,詠誦古詩的同時,有一個問題擺在了眼前,今天的我們還能寫出來古詩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那么我們該怎們樣寫出一篇古詩(近體詩)呢?換句話說,我們在創作一首近體詩(格律詩)的時候該注意哪幾個方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換句話說,也就是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點:注意押韻對仗
我認為我們今天要寫一篇古詩,最好寫近體詩風格的格律詩,就像唐詩、宋詩(宋詩以其格律出名)等,格律詩對押韻對仗、平仄有嚴格的要求。
押韻和對仗是創作格律詩的入門,也相對簡單。《聲律啟蒙》和《幼學瓊林》是這方面的參考書籍,也是入門級別的書籍。格律詩的創作不但講究押韻和對仗,還對遣詞造句時字詞的搭配、詞語的音調和整體結構的諧美有一定的要求。
如果在掌握了《聲律啟蒙》和《幼學瓊林》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參考南北朝時期文學批評家鐘嶸著述的《詩品》,明代《臨江仙》作者楊慎著述的《詞品》,呂天成著述的《曲品》,清代劉熙載著述的《藝概》,其中《藝概·卷二》專門是對詩的論述。閱讀這些書籍可以進一步積淀對詩歌的認知,提高詩歌素養。
如果進入到這個環節,關于詩歌方面的論著是非常多的。當代就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如沈祖棻先生對格律詩的研究著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料。再反復地閱讀領悟,這樣的話,就對格律詩的押韻規律有了初步的地了解,這樣的話,就可以嘗試著往出來寫詩句了。
第二點:平仄
平仄就是指古漢語字調的平聲和仄聲,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因為咱們的漢語是聲調語言,所以學寫古詩就要了解古漢語的聲調。
漢語的聲調就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其中高低和升降這兩個因素是比較重要的。拿普通話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陽平聲,上聲,去聲。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上聲是一個低升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其實在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現代漢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漢語中的四個聲調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平聲后來分化為現代漢語中的陰平和陽平;上聲有一部分變為現代漢語中的去聲;去聲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都一樣;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古詩的首聯頸聯尾聯分別指什么?
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中的律詩總共有8句分為4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首聯就是這首律詩的一二兩句,頷聯就是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頸聯就是這首詩的五六兩句,而尾聯就是這首詩的七八兩句。以《錢塘湖春行》為例。“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是首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是頷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是頸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是尾聯。
古詩的頸聯還有什么聯
古詩分為4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指的是在律詩當中一共有四句
首聯是第1句,頷聯是第2句,頸聯是第3句,尾聯是第4句。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