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仄平平仄平平如何救拗(仄仄仄平平的拗救)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仄仄平平仄平平如何救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仄仄仄平平的拗救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格律詩拗救方法大全
格律詩拗救方法大全
文/徐高楊
引言:
網上許多地方說的拗救,都不以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歸類來系統條理地講解,而以拗救類別講解,導致讀者看得天花亂墜,云里霧里,對拗救失去興趣。
今天本人就以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歸類來系統條理地講解,讓拗救方法一目了然。
說明:
1
詩喉,白腳,韻腳,這些地方是永遠不能變動的。
白腳就是每個非押韻句的最后一個字,韻腳當然就是每個押韻句的最后一個字。
五言每句的第二個字叫詩喉,對應于七言的第四個字。七言每句的第二、四個字都是詩喉,七言有兩個詩喉。
2
中:表示這里本來就是屬于標準格式里可平可仄的地方,不屬于拗救,屬于正常使用,為標準格式。
3
五言和七言的對應關系是:七言等于在五言每句的前面加了兩個字,也就是說五言的12345依次對應七言的34567。那么下面所講的五言拗救,對于七言的34567同樣適用,比如五言里的1怎么樣,七言里的3就怎么樣。五言里的2怎么樣,七言里的4就怎么樣,依次一一對應。然后七言的12,1都是中,可平可仄,2都是詩喉,不可以變動。
4
下文中所說的聯句,是指和這一句在同一聯里的另外一個句子。
那么下面言歸正傳,單說五言的拗救方法,七言根據五言的類推:
①
平平平仄仄
1/中
2/詩喉
3/此處如果變成仄,即為三仄尾,例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3和4/此兩處涉及到平平仄平仄這個情況,即34互換平仄。
例1: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2: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5/白腳
②
仄仄仄平平
1/中
2/詩喉
3/此處如果變成平,即為三平尾,或稱為三平調,例子: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但有爭議。
3和4/此兩處涉及到中仄平仄平這個情況,例見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5/韻腳
③
仄仄平平仄
1/中
2/詩喉
3/半拗,即可平可仄
4/此處如果變成仄,需要把聯句(對句)平平仄仄平的3變成平來拗救,例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注意例子里的不在古代讀仄聲。吹(平)拗救了不(仄)。
5/白腳
當3和4同時為仄時,這個句子會出現中仄仄仄仄的情況,例子: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鐘(平)拗救了俱(仄)。
④
平平仄仄平
1/1拗3救(即:仄平平仄平)
例子: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今拗救了故。
2/詩喉
3/半拗,即可平可仄
4/此處變成平,目前只找到兩個例子:
一個是平平仄平平格式↓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就是衣所在的位置。
還有一個是仄平平平平格式↓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就是山所在的位置。
5/韻腳
平平仄仄平仄仄,拗句,下句如何補救
在格律詩中,不論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不論是上句還是下句,凡是句子中的平仄安排不合格律的,這個句子就稱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稱為拗字。拗句有時可以采取補救的辦法,就是在本句或鄰句中,改變其他字的平仄安排,這種方法稱為拗救。凡經過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拗救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 當句救 當句救是指在出現拗句的本句的適當地方,選一個字,把這個字的平仄作相應的改變,使全句讀起來聲調仍有高低,不會由于出現拗句 而影響聲律的和諧。但必須注意這個補救的字,不能用在句末。例如 李白的五律《宿五松下荀嫗家》,其頸聯為“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其格律安排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完全合律,而對句第一字應平聲,現在用了仄聲“月”字,如果不救,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第三字必須改為平聲,現在用了平聲字“明”,對句變成了“仄平平仄平”,就合律了。 又如杜甫的《后至》中:“遠在劍南思洛陽”本句應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應平而用了仄聲,如果不救,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現在補救,第五字應仄,改為平聲字“思”,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不拗了。 另一種在出句中自救的方法,被成為特定的平仄格式。如七言中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種格式即“仄仄平平仄平仄”。其特點是將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如張籍的七絕《涼州曲》 的第二首中后兩句“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其出句本來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其第六字應仄,現在用了平聲字“恩” 為了補救,將應平的第五字改為仄聲“主”字,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又如五言詩的“平平平仄仄”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種格式即“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月夜》,尾聯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出句應該是“平平平仄仄”現在第四字用了平聲字“虛”,那么應平的第三字改為仄聲字“倚”,成了“平平仄平仄”,但這里必須注意,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必須是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了。這種格式在唐宋的律詩中是很常見的。是一種特定的平仄格式。 (二) 對句救 所謂對句救,就是當句中出現拗字,而在本句中沒有條件補救時,便 在下一句的適當位置進行補救。例如唐代溫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 中的頸聯,“榭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此聯的平仄應該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現在上聯第三字應該平聲處,卻用了仄聲字“落”, 成了拗句,對句第一字本來可平可仄,現在用了仄聲字“枳”,如果 不救,就犯孤平。所以必須改為平聲字,一個“明”字,既救了本句也救了上句。這種情況在唐詩中是累見不鮮的,我們不再舉例了。 (三) 半拗句可救可不救 杜甫的《寄杜位》中“逐客雖皆萬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其平仄 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句平仄對,而上句第五字應平,卻用了仄聲“萬”,而上下句都沒有救,以至造成仄聲三字尾。又如韋應物的五律《淮上喜逢故人》中的頸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按格律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第三字應平,卻用了仄聲“一”,造成三連仄,同樣上下句都沒有救。由此可見,凡詩句由于內容需要,而出現拗句時,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固然可以在本句或下句采取補救,但如果受字面限制,也不必勉強去救。
七絕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六字坳了,對句如何救
七絕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六字坳了,對句如何救?
七絕中出現“仄仄平平仄平平”,我認為這不是“坳”,而是違反了平仄格律要求,或者說,這已經不是律詩或絕句了。
【拗救】
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于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救。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臥”),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格的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里不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于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干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
關于仄仄平平仄平平如何救拗和仄仄仄平平的拗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