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為什么寫落紅不是無情物(己亥雜詩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龔自珍為什么寫落紅不是無情物,以及己亥雜詩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龔自珍《已亥雜詩》“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紅”是指?
龔自珍《已亥雜詩》“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紅”是指花。
原文: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注釋:
1.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
2.吟鞭:詩人的馬鞭。
3.東指:東方故里。
4.即:到。
5.天涯:指離京都遙遠。
6.落紅:落花。花朵以紅色者為尊貴,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7.花:比喻國家。
賞析:
這詩作于1839年(農歷己亥),是詩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詩人辭官南歸故里,后又北取眷屬,就在往返途中創(chuàng)作了這一部堪稱絕唱的大型七絕組詩。這組詩憶述見聞、回憶往事、抒發(fā)感慨,藝術地再現與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跡、著述的豐富閱歷,標志著詩人認識社會和批判現實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時值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前夜,詩中頗有感時憂國的力作。這首詩則表現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方面,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fā)離別之情轉入抒發(fā)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創(chuàng)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zhàn)爭的前一年,龔自珍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官南歸,回歸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里。后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寫就巨型組詩。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盦(一作定庵)。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龔自珍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1、釋義: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2、隱喻: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從而形象、貼切地展示了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3、出處: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的第五首。
4、《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己亥雜詩》(其五)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擴展資料
1、《已亥雜詩》創(chuàng)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這一年為乙亥年,龔自珍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思緒萬千,就即興寫下一首又一首詩,共有三百一十五首詩,這就是著名的巨型組詩《己亥雜詩》。
2、《已亥雜詩》(其五)結構分析
從結構上看,全詩分前后兩部分,前兩句為第一部分,后兩句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詩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寫出一片浩蕩的離愁,以落花自況,賦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第二部分以落花為過渡,從落花——春泥展開聯想,把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傾吐了深曲的旨意。
3、《已亥雜詩》(其五)主旨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辭官的決心,報效國家的信念與使命,以及獻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語氣樂觀,形象生動,極富藝術魅力。
4、龔自珍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作者為什么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呢?
抒發(fā)了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這兩句詩也包含了這樣的哲理,就能保護、滋養(yǎng)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xù),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哪里是落花的葬詞?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詩人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于觀察者的視角,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在于自身的價值和功用。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也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花朵以紅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稱為落紅。]
詩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此句出自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這句詩的意思是:落花紛紛絕不是無情飄灑,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紅:落花,仍有價值和作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表達了作者辭官離京時的復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淪,始終都要為國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的組詩《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
全詩如下: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如下: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擴展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于是誕生了《己亥雜詩》。
作品賞析
“浩蕩離愁白日斜”。別離愁緒已經充塞天地、浩浩難禁,何況正值夕陽西墜,日暮搖落之際,詩人此時的心緒,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詞組結構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蘊,以“離愁”為中心詞的話,那么,“浩蕩”是“離愁”的定語,而“白日斜”則是“離愁”的補語。
“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郁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里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吟鞭東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鄉(xiāng)(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xiāng)還很遠。馬鞭舉處,前面便是離京師越來越遠的海角天涯。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寫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龔自珍以“浩蕩”修飾離愁,以“白日斜”烘托離愁,以“天涯”映襯離愁,這種多層次的描寫方法和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龔自珍的“吟鞭東指即天涯”沒有直接說自己是“斷腸人”而已。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