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伐楚多久(王翦攻打楚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王翦伐楚多久,以及王翦攻打楚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翦伐楚的故事 王翦一生中滅了哪些諸侯國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秦代杰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王翦伐楚: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回歸故里。不久,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后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是為秦滅六國期間少有的敗仗之一。秦王政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見到王翦道歉說:“我由于沒采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聽說楚軍正在一天天向西逼進,將軍雖然染病在身。難道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推托說“:老臣病弱體衰,昏聵無用,希望大王另選良將?!鼻赝跽俅沃虑刚f:“好了,請將軍不要再說什么了!”王翦就說:“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給我六十萬士兵不可?!鼻赝跽M口答應:“聽將軍的了就是。”于是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秦王政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萬重兵,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秦王政大笑;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連部下也開始擔心會不會太過份,王翦才說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于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說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到自己手中,此時唯有向秦王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后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后終于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于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后又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晉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賁,也以戰功著名,燕國就是被王翦、王賁兩父子合力破滅的。
王翦滅楚故事100字簡介
公元前224年,王翦領兵伐楚,大軍抵達楚國國境之后整整一年堅壁不出,六十萬士兵都囤積起來休養生息,甚至每天比賽投石以作娛樂。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后終于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于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王翦是怎么滅楚的?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 年),秦國已滅掉了韓國和趙國,嚴重地削弱了魏國勢力,并迫使燕王率兵走保遼東,且屢屢擊破楚軍,形勢對秦國極為有利。秦將李信,年輕力壯,勇猛善戰。他曾經率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一直追趕到衍水之上,并且最終擊破了燕軍,俘虜了太子丹。秦王因此而認為李信勇敢而又有才能。
公元前226年,秦王欲興兵伐楚。他問部將李信:“我想攻伐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說:“二十萬人足夠?!鼻赝跤謫柪蠈⑼豸?,王翦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王心道:“王將軍看來是老了,為什么這樣膽怯呢?”于是,秦王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伐楚。王翦因為自己的話不為秦王所采納,就托病辭官。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均大破楚軍。李信后率兵向西,與蒙恬在城父會師。此時,楚軍卻趁機尾隨在秦軍后面,三天三夜不停,最終偷襲并大破李信的部隊,秦軍大敗而逃。
秦王聽后不禁大怒。他親自飛馬去見王翦說:“寡人由于沒有聽從將軍的計謀,使秦國受辱。如今楚軍連日西進,軍情十分緊迫,將軍難道忍心丟下寡人不管嗎?”王翦說:“大王如果一定要用老臣,就非給我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答應。于是,王翦率兵六十萬即刻出征。楚王得到消息之后不敢懈怠,立即傾所有兵力抗擊。然而王翦到達前線后,卻筑起壁壘嚴防不戰,還讓士兵們洗沐休整。一段時間后,手下人報告說:“士兵們開始投石跳遠玩耍比賽?!庇谑峭豸逭f:“我們可以出戰了!”楚軍見屢次挑戰而秦兵不肯出戰,便引兵向東行進。王翦遂乘機率軍追趕,并且派出精銳士兵為前鋒首先出擊,結果大破楚兵,殺死了楚將項燕,楚軍大敗潰逃。
「歷史投影」
公元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于是,秦趙之間圍繞上黨展開了爭奪。當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務的只有廉頗。于是,趙孝成王命廉頗出征。此時,秦軍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兵力與態勢均處于被動。面對這一情況,廉頗采取筑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秦國后來用反間計,調離廉頗,使趙國用趙括為將。而趙括不會用兵,最終為秦所敗。
智謀解析:
戰國后期,楚國雖非昔日可比,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的實力仍非燕、韓等國所能比,要想一舉將其滅掉也決非易事。這是王翦所以非要六十萬兵馬不可的原因所在。事實證明,王翦的估計是合乎實際的。值得注意的是,王翦即使得到了六十萬人的兵力,也絲毫沒有麻痹輕敵。恰恰相反,他依然老成持重,謹慎從事,決不貿然出戰。因為他心里十分清楚,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大國的傾國之兵。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一個久經沙場、深諳兵機、胸有成算的老將軍的過人之處。
防御裝備的變革:
防御裝備可分為鎧甲、胄、馬甲和盾牌。從春秋到戰國早期,防御裝備主要是用藤、木、皮革等材料制成。到戰國晚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于實戰,這促使防護裝備發生變革,出現了鐵甲和馬甲,不僅士兵,而且連作戰的馬匹也得到了保護。古文獻中就有關于使用鐵甲、銅鐵制造護臂和護腿的記述。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他有哪些拿得出手的戰績?
其主要功績有兩個:1.王翦與兒子王賁在滅國大戰中六國滅其三。2.滅楚后,加強和促進了華夏族對嶺南地區的控制以及民族融合。 后歸,拒絕了秦始皇的挽留,隱居故鄉,善終。
李牧就擊敗匈奴比王翦更有名氣和戰績,王翦在出戰趙國之前,一直沒有出頭的機會,盡管王翦志在滅趙,趙國也不是想滅就滅的。秦軍與趙將李牧相持不下,秦軍日夜攻打,在秦始皇攻滅六國的統一戰爭中,王翦和王賁父子兩人的功勞最大。六國之中,除了最弱雞的韓國外,其余的趙、魏、楚、齊、燕都是他們父子率軍攻滅的。
將軍們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他們南征北戰、奮不顧身、舍己而利國家,用個人的巨大犧牲,換來了整個世道的安寧,劫后余生的百姓,心里自然會惦記著將軍們的功勞。像王翦這樣在秦國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果真是被秦始皇及其子孫殺掉,正史和野史多多少少都會有記載,然而連《史記》這樣重量級的史書都沒提起,可見王翦安享晚年的可能性極高。
而秦國王翦是白起死后秦軍的頂梁柱,秦滅六國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王翦打下來。公元前229年,秦國攻趙,王翦領軍,而趙國由李牧為帥,可惜李牧被趙王所殺,王翦成功滅趙。有沖勁,有想法,可惜沒有經驗,能力上也無法支撐夢想。而秦昭襄王六十來歲,已年過花甲,為君也有四十余年,根基穩定,性格做事穩重,已經真正掌握秦國各種權力為自己服務。
疲憊不堪,由此更顯現出李牧的出色的軍事才能。等到李牧被殺,趙國不久就被秦國所滅,可見李牧對于后期的趙國實在是存亡的關鍵。
秦王翦死后多少年滅亡
史書上記載王翦事跡的最后記錄是公元前222年王翦伐楚,之后就沒有記錄了。
秦朝是公元前207年滅亡的。假使王翦滅楚后很快去世,那么是他死后15年左右秦亡。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王翦率多少萬大軍伐楚?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親自向王翦賠禮,命他率60萬大軍伐楚,雙方在陳(今河南淮陽縣)相遇,王翦按兵不動,以逸待勞,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與交戰,項燕只好率兵東歸。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