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詩人為什么愁(登金陵鳳凰臺愁的三個原因)
大家好,關于登金陵鳳凰臺詩人為什么愁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登金陵鳳凰臺愁的三個原因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黃鶴樓》愁的是什么,而《登金陵鳳凰臺》愁的又是什么,并說說作者分別怎樣抒發愁情?
黃鶴樓:愁的是現實與夢想的落差之大。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登金陵鳳凰臺:愁的世事的不平與坎坷,憂國憂民。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吊,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
登金陵鳳凰臺中的“長安不見使人愁”為什么李白看不到長安,便十分憂愁呢?
李白最后一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詩詞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圍繞于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云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
登金陵鳳凰臺中的愁表現了詩人什么的感慨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吊,?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游”,很自然地?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個“?自?”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臺的由來,又有?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聯?,概指了鳳凰臺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吳宮花?草?”,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凄涼。如今登臺,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登金陵鳳凰臺 中 結合全詩理解 總為浮云能蔽日 的意義。結句落一 愁 字,作者愁什么?
“總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總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十分沉痛。詩人所寫的“愁”體現的正是這種憂君憂國、懷才不展、時不我待的心情。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