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在龍標多久(王昌齡被貶到龍標 龍標在哪里)
今天給各位分享王昌齡在龍標多久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王昌齡被貶到龍標 龍標在哪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什么時候寫的
王昌齡在開元二十八年被貶為江寧丞,后又因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再次被貶到龍標,李白聽說后就寫了這首詩。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開始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王昌齡被貶到龍標的原因
被貶原因:王昌齡而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得罪人而被貶。
公元748年,王昌齡五十一歲,至此年,官江寧丞前后共八載。此年昌齡乃自江寧丞貶為龍標尉。而李白于公元749年,在揚州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后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
擴展資料
王昌齡軼事: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當時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里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李白后來聽說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百度百科-王昌齡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時間和背景是什么?
1、寫作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后寫下了這首詩。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2、原文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3、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被貶為龍標尉,龍標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
王昌齡被貶龍標尉是在哪一年?
公元748年
據《新唐書?文藝傳》記載,天寶七載(公元748年),王昌齡因“不護細行”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所謂“不護細行”就是說,他的得罪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才情張揚,鋒芒太露,不拘小節,特立獨行,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謗議非難,指指點點。
文王昌齡在遷龍標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1]。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2]。
賞析
左遷:眨官降職。古人以右為尊,左為卑,故稱。龍標:唐代縣名。唐武德七年(624)設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陽縣。王昌齡貶官龍標,故后世習稱王龍標。詩中“聞道龍標”,即以貶官之地龍標代指王昌齡。
這是李白的一首七絕名作。據考證,王昌齡貶為龍標尉約在天寶七載(748)。第二年楊花飄落、子規鳴囀的暮春季節,李白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被貶的消息后,寫下這一情真意切的詩篇,寄給貶謫遠方的王昌齡。
王昌齡為何被貶?當時殷璠在《河岳英靈集》評語中說是“不矜細行”,新舊唐書也都說是“不護細行”,可見王昌齡沒有犯大的過錯,充其量只不過是細枝末節的小事,竟然被貶滴到離京城長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嘆惜。詩人常建在一首懷念王昌齡的詩中已流露憤慨和不平:“謫居未為嘆,讒枉何由分?”(《鄂諸招王昌齡張債》)李白更是不顧社會上“謗議沸騰”(殷璿語,引自《唐詩紀事》),秉筆直抒胸臆,表達了他對王昌齡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兩句,側重于寫景和敘事。起句用筆奇巧,寫景中暗寓節令。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凄厲。景物的描寫,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徵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無縫!
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三、四兩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托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里的天涯淪落人。
結句奇語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風也擬人化了,愿隨迅疾的長風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過五溪”遙相呼應,語意有異,其實相同,都是指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
全詩想像豐富,構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樂府民歌豐富滋養的結果。六朝吳聲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詩人齊搟《長門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辭”的樂府詩,詩中“將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懷”,也是以擬人手法寫月的絕妙好辭。顯而易見,李白對以上前人的詩句既有所繼承,也有所創新。詩人含英咀華。 自鑄偉詞,使語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補華評此詩“深得一‘婉’字訣”(《峴傭說詩》),恰好道出李白此詩深得樂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風致。
注釋
[1] 五溪:指雄溪、蒲溪、酉溪、沅溪、辰溪。其流域在今湖南西、貴州東。
[2]夜郎:唐代縣名。貞觀五年(631)設置,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龍標應在夜郎東,詩稱“夜郎西”,恐系押韻的緣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