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詩詩蘇軾哪個時期的作品(琴詩蘇軾古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琴詩詩蘇軾哪個時期的作品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琴詩蘇軾古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譯文] 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么發不出聲音呢?
[出典] 北宋 蘇軾 《琴詩》
注:
1、《琴詩》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2、注釋:
何:為何。
譯文:
如果說琴聲是從琴上發出來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為什么發不出聲音呢?如果說琴聲來自談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聽呢?
系統哲理:
所以,說琴聲在指頭上,是主觀唯心主義;說琴聲在琴上,是機械唯物主義。琴聲既來源于琴,琴是琴聲產生的客觀條件;又來源于彈琴的手指(手指聽命于富有意蘊和樂感的心靈),傳遞心靈的手指是產生琴聲的主觀條件。
琴與手指對于琴聲都是不可或缺的。這并不是說,琴與手指對于琴聲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作用是有區別的。面對同樣的客觀事物,審美修養高的人更容易發現它的美的屬性,并與之感應、交流,從而產生美。當然,客觀事物所具備的審美性質、屬性、條件越豐富,也越能與人的心靈統一而產生美。
可見,琴聲是主客觀的統一,是主觀意識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發生的感應與交流。
琴詩的翻譯的寫作特點?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
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么不響呢?
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
這首詩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
蘇軾常用詩歌來講道理,所選取的意象大多簡單明了,卻能觸及到幽微難言的哲理,引人深思。蘇軾此詩的意蘊與寫法,可能受到上引佛經與韋詩的啟發,詩人以佛渴形式寫出前后,兩句都是一假設一反問,寓答于問,說明要奏出悅耳動聽的曲調,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彈奏技巧是不行的,這就啟迪人們: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結合的結果,此詩表現出詩人探究事物真諦的濃厚興趣,也顯示出詩人樸素的辯證思想,寫得天真活潑,機趣橫生
蘇軾的《琴詩》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
如果說,悠揚的琴聲來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為什么發不出聲音,如果說,優美的琴聲是來自于彈琴的手指,那人們為什么不從手指上欣賞美妙的音樂呢
蘇軾的《琴詩》蘊含什么哲理啊?糾結啊!
《琴詩》蘊含的哲理即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互相依存的。人不能離開物,物更不能離開人。人和物的有機結合,才能創造生活,創造世界。
《琴詩》此詩僅用兩句反問,說明離開人的彈奏,琴本身不能發聲;離開彈奏工具;人的指頭也不能發聲。只有當人的指頭作用于彈奏工具琴時,才會發出悅耳動聽的音樂。全詩簡單明了,言簡意賅,反映了宋代哲理詩的主要特點。
擴展資料
《琴詩》這首詩揭示了琴、手指和琴聲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哲學方面來講,美妙的琴聲既來自于琴,也來自與演奏者精湛的彈奏技巧,是琴與演奏者的有機結合,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琴與手指的主觀、客觀的高度統一,缺一不可。
從蘇軾的書簡中,可以探究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友人寄贈古琴給蘇東坡,蘇東坡不識貨,于是讓來客彈奏,蘇軾寫出偈語贊嘆。但這個偈語卻非常絕妙,獨有魅力。
蘇軾在琴詩中思考的問題是什么?
蘇軾在《琴詩》中思考的問題是:琴聲從何而來?
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
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么不響呢?
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
出自宋朝蘇軾的《琴詩》。
擴展資料:
蘇軾在《琴詩》這首詩中思考是:琴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根據科學依據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 ,產生振動發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西夏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后歷代翻刻不絕。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