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曹參哪個戰功大(曹參和韓信誰的軍功大)
大家好,關于韓信曹參哪個戰功大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曹參和韓信誰的軍功大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曹參不是劉邦手下最猛將軍,卻是打仗最多的一個嗎?
劉邦做皇帝分封功臣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說曹參的功勞最大,應該排在第一位。您可能不太理解,劉邦手下將領中最猛的是韓信,其次也是英布、彭越,后面還有周勃、樊噲和灌嬰等人,沒聽說曹參怎么樣???
別著急,我給您慢慢道來。
據《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曹參跟蕭何一樣,都是劉邦所在沛縣的官吏,雖然不是一把手,可在縣里也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劉邦挑大旗造反以后,二人就追隨劉邦一起干,只不過蕭何拿筆做了管家,曹參則抄起家伙沖到了第一線。
曹參很少單干,早期一直跟著劉邦的大部隊,先是攻下胡陵、方輿、薛地等等等地方,劉邦投奔了項梁以后,曹參又跟著劉邦先后跟章邯的部屬打,曹參打仗有一股子狠勁,比如在攻打爰戚和亢父這兩處的時候,曹參就第一個登上城樓,因此一路立下戰功,被劉邦封為五大夫。
項梁戰死后,劉邦和項羽的軍隊都歸楚懷王統一調配,項羽跟著宋義去解巨鹿之圍,曹參則繼續跟著劉邦向西直奔咸陽。這一路上,曹參依舊打的很猛,立下許多的戰功,終于幫助劉邦攻下咸陽,滅了大秦帝國。
項羽來到咸陽以后,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路諸侯,曹參跟著漢王劉邦西去漢中,他因為之前的戰功升為將軍,被封為建成侯。
劉邦從關中向外突圍的時候,曹參是身先士卒,又立下無數戰功,漢軍出了漢中不久,曹參再次升職為中尉。曹中尉追隨漢王劉邦繼續勇猛作戰,直到在彭城,被項羽打了個落花流水,那一次大家都沒了臉面,曹參敗的不憋屈。
從此以后,曹參的職業生涯出現了一個轉折,他開始追隨大將軍韓信,在功勞簿上書寫了新的篇章。
曹參以假左丞相的身份,跟隨韓信攻打魏國,魏國被拿下,魏王豹被生擒活捉。
曹參跟隨韓信攻打代國,代國被拿下,斬殺了代相國夏說。
曹參助韓信攻下趙國。
韓信向東攻打齊國,曹參以右丞相的身份隨軍出擊,攻取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之后齊國被拿下,韓信做了齊王。
一直與韓信并肩作戰的曹參,官職還居韓信之上,為何不為人所知?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不為人知可能是曹參太低調,從來在乎這些,只能說他是幕后功臣。但是曹參的名氣確實是不如韓信,畢竟韓信曾經也是和蕭何一樣的風云人物。其實歷史都是這樣的,并不是說不為人所知,而是站的立場不一樣,知道的很少而已。
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功臣,他們都有不同的能力和功績,而且負責的東西也不一樣,所以很那區分誰的功勞最大。對于韓信來說,他更擅長用計謀,主意比較多,主要是指揮帶兵大戰,很少親自上陣殺敵,主要靠的是智慧。韓信靠他的智慧和謀略,取得很大的功績,本來功成名就,但是卻是他的一年只差,導致了他悲慘的結局,但是他的才能確實名流千古的。
而曹參是前相國蕭何推薦給劉邦的,曹參作為一名武將,征戰無數,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劉邦稱帝后,就封曹參為相國,代替蕭何的位置。曹參曾經幫助韓信一同帶兵大戰,韓信負責軍隊的戰略戰術以及用兵計謀,而曹參負責帶兵上陣殺敵,兩人一前一后配合非常好,在戰場上屢次奪得勝利。
之后曹參大多數都是和韓信一起帶兵,說起戰功兩個人都是功不可沒。相對于韓信,曹參并沒有野心,被劉邦封為相國之后,一直都恪守本分,從來沒有做過對朝廷不益的事情,行事低調,也算是歷史上最沒有存在感的一位相國了吧,所以后來很少有人能夠記得他,而韓信不一樣,雖說功勞大,但是野心也大,讓后人對他的印象也很深。
漢初三杰的功勞,蕭何、張良、韓信,在劉邦的心中是怎么排名?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代表的是劉邦手下的三個派別。
劉邦統一天下時間是,沛縣起兵到平定異姓諸侯王,這十四年的時間。
蕭何代表的是劉邦的元老集團,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靳歙、周昌等。
張良是代表投奔劉邦的功臣集團,如陳平、陳嬰、呂臣等。
韓信是代表諸侯王集團,如張耳、英布、彭越、韓王信等。
漢初功臣表的排名中,韓信原本是不在其中的,因為他是諸侯王,后來被貶為淮陰侯,才在其中,張敖也是一樣,原本是趙王,被貶為宣平侯,才進入功臣表。
張良的排名在功臣表中低,主要是因為他不親近任何派系,他知道功高震主,劉邦給他的賞賜被他推辭了。
漢初十八侯,基本都是劉邦的元老集團,這是因為他們跟隨劉邦過程最長,功勞最多。
排座次的時候,群臣認為曹參的戰功最多,應該排第一,事實也是如此,不僅在劉邦西進滅秦,還定三秦中,曹參的戰功是最多。
后來曹參跟隨韓信滅魏、滅趙、滅齊,韓信跟劉邦一樣是總指揮,攻城掠地都是曹參做的,在諸將的眼中,曹參的功勞是第一。
劉邦提蕭何為第一,是為了壓制曹參這些武將,一旦武將的功勞過大,劉邦也只能封王,蕭何是劉邦的元老集團的領袖人物,又沒有兵權,是最好的人選。
排功勞名次這種東西,最主要的還是平衡,劉邦排功勞封侯的時候,諸將意見很大,張良給劉邦獻計,先封劉邦最痛恨的人,劉邦封了最痛恨的雍齒為侯,才平息這場風波。
朱元璋封功臣其實和劉邦很像,徐達被稱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常遇春被稱為第二功臣,這兩位都掛了,朱元璋提李善長功第一,他和蕭何一樣是后勤總管。
劉伯溫在明朝的功臣排名也很低,因為他和張良一樣懂得推辭,李善長不懂和蕭何一樣,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劉邦打完英布,剛完成統一就掛了,沒有見到元老集團和呂氏集團相斗的場面,要是像朱元璋一樣長,免不了也是一番。
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人的排名,在劉邦心中應該是1、張良,2、蕭何,3、韓信,從劉邦提及這三人的順序可以看出。
畢竟張良多次獻計救劉邦的命,蕭何在關中給劉邦續命,韓信在齊地對劉邦見死不救,最后還想要劉邦的命,你是劉邦你選誰?
劉邦得天下除了漢初三杰外 功勞最大的還有誰
漢高祖劉邦當年打天下,主要靠的就是人才,除了漢初三杰以外,我覺得最功勞最大的就屬曹參了。
曹參可以說是一個全才,戰爭年代,他可以作為將軍帶兵打仗攻城拔寨,天下太平的時候,他又可以作為丞相治理國家。不過有一點很奇怪,就是曹參雖然打仗無數,可好像從來沒有過什么標志性戰役;雖然他能治理好國家,又好像沒有什么獨特的政治舉措。在學習完曹參的資料以后,我得出了一個結論,雖然曹參不是一個特點明確突出的人,可他一輩子都在做正確事情的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無賴亭長的時候,曹參就是縣里的小官吏,他和劉邦關系處的非常好,所以等劉邦起義之后,他也就追隨了劉邦。之后劉邦從小頭目當上了漢王,又從漢王當上了皇帝,曹參都一直跟隨在他左右,立下了無數戰功,我們這里具體的列舉一下數字。
曹參一共打下了兩個諸侯國,一百二十二個縣;俘虜了兩個諸侯王,諸侯國丞相三人,將軍六人,郡守、司馬、軍侯、御史各一人。
就是因為這些功勞,劉邦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把曹參封為平陽侯,賞食邑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這僅次于蕭何。
從一個縣衙小吏,到開國功臣的前幾名,曹參的這一步走對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