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涉江是小離騷(涉江和離騷的異同)
很多朋友對于為什么說涉江是小離騷和涉江和離騷的異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楚人有涉江者是什么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楚國有個渡江的人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
涉江 屈原 的主旨是什么?
《涉江》詩的主題思想是《涉江》寫于流放途中,如詩題所示,記述渡江南下、由鄂渚入溆浦時的心情。作品所表達的是對時俗的憤慨和堅持理想、以身殉志的心志,是和《離騷》中“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雖解體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脈貫通的。
擴展資料
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有一大段記行文字。這段文字描繪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為中國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紀行詩歌,對后世同類詩歌的創作發生了影響。詩中景物描寫和情感抒發的有機結合,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
詩歌一開始,詩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帶長鋏、冠切云、被明月、佩寶璐來表現自己的志行,以駕青虬驂白螭、游瑤圃、食玉英來象征自己高遠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鸞鳥、鳳凰、香草來象征正直、高潔;以燕雀、烏鵲、腥臊來比喻邪惡勢力,充分抒發了詩人內心對當前社會的深切感受。
有哪位古代名人曾評屈原的涉江
關于《涉江》篇的題旨,
王逸《楚辭章句》說:“此章言己佩服殊異,抗志高遠,國無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嘆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汪瑗《楚辭集解》說:“此篇言己行義之高潔,哀濁世而莫我知也。欲將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寧甘愁苦以終身,而終不能變心以從俗,故以‘涉江’名之,蓋謂將涉江而遠去耳?!?/p>
這兩種意見都比較準確地概括出了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后學人對此文主題的解釋大多與之相同。
關于本篇的寫作時間,則有許多分歧,大概有以下四種意見:
一說是作于楚懷王時期,這種意見以汪瑗為代表,汪璦《楚辭集解》認為本篇“末又援引古人以自慰,其詞和,其氣平,其文簡而潔,無一語及壅君讒人之怨恨,其作于遭讒人之始,未放之先歟!與《惜誦》相表里,皆一時之作”。
第二種說法是作于楚頃襄王初年,如林云銘《楚辭燈》說作于頃襄王二年(前297)。戴震《屈原賦注》也說:“至此重遭讒謗,濟江而南,往斥逐之所。蓋頃襄王復遷之江南時也?!?/p>
第三種意見認為作于被放逐期間,時約頃襄王九年左右,如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說“《涉江》、《哀郢》,皆頃襄時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發郢而至陵陽,皆自西往東?!渡娼窂亩蹁救脘悠?,乃自東北往西南,當在既放陵陽之后”,又說:“頃襄即位,自郢放陵陽?!恿觋柧拍?,作《哀郢》,已而自陵陽入辰溆,作《涉江》?!?/p>
第四種意見認為是臨死前的作品,如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后,屈原被趕到江南,“接連著做了《涉江》、《懷沙》、《惜往日》諸篇,終于自沉了”。
以上諸說中,汪瑗作于懷王時代說不可取,因其詞實際上并不平和,其作于放逐后之情景甚為明顯。在作于頃襄王時代之說中,蔣驥說較為可取,因從整篇文章的思想來看,此時的屈原對楚王已完全失望,與《離騷》等中年之作不同,雖具體年代有待商榷,但大致可定為是流放江南多年之后,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寫作時間當在《哀郢》之后,這首詩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有一大段記行文字。姜亮夫先生《屈原賦校注》說:“此章言自陵陽渡江而入洞庭,過枉陼、辰陽入溆浦而上焉,蓋紀其行也。發軔為濟江,故題曰《涉江》也,……文義皆極明白,路徑尤為明晰。”
這段文字描繪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紀行詩歌,對后世同類詩歌的創作發生了影響。
關于璐的詩句愛情
1. 關于璐的詩句
關于璐的詩句 1. 含“璐”字的詩句
夏冰歌 韋應物
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
九天含露未銷鑠,閶闔初開賜貴人。碎如墜瓊方截璐,
粉壁生寒象筵布。玉壺紈扇亦玲瓏,座有麗人色俱素。
咫尺炎涼變四時,出門焦灼君詎知。肥羊甘醴心悶悶,
飲此瑩然何所思。當念闌干鑿者苦,臘月深井汗如雨。
--------------------------------------------------------------------------------
水調歌頭 汪莘
堯舜去已遠,稷契不重來。周流天上地下,我馬亦悠哉。君向云中獨立,知與何人相俟,孔蓋逐風回。長憶目成處,卻苦別離催。被明月,佩寶璐,冠崔嵬。可憐幼好奇服,年老在塵埃。天地與我同性,日月與我同命,何事有馀哀。故國空喬木,野鹿上高臺。
--------------------------------------------------------------------------------
探春慢 趙以夫
屑璐飄寒,鏤金獻巧,妝成水晶亭榭。飛絮悠揚,散花零亂,絕勝翠嬌紅冶。粉艷嘻嘻道,盡飛上、使君須也。多情莫笑衰翁,舊時梁苑聲價。窗外小梅羞澀,倩羯鼓尊前,慢敲輕打。鯨海停波,鶴譙賓月,贏得殘年清暇。心事知誰會,但夢繞、越王城下。白玉青絲,且同醉吟春夜。
--------------------------------------------------------------------------------
女冠子 蔣捷
電旗飛舞。雙雙還又爭渡。湘漓云外,獨醒何在,翠藥紅蘅,芳菲如故。深衷全未語。不似素車白馬,卷潮起怒。但悄然、千載舊跡,時有閑人吊古。生平慣受椒蘭苦。甚魄沈寒浪,更被饞蛟妒。結瓊紉璐。料貝闕隱隱,騎鯨煙霧。楚妃花倚暮。□□瓊簫吹了,溯波同步。待月明洲渚,小留旌節,朗吟騷賦。
--------------------------------------------------------------------------------
解紅 王哲
凍云凝住。積瓊瑤、祥瑞唯同遇。輕拋細舞。風刀剪旋旋甫布。頃刻遍鋪。原野山川并溪渚。兼溝隰長橋孤渡。皆一睹。對此景、暮江堪畫處。見三兩漁人笑相覷。披蓑荷笠歌聲響,指酒旗招*,投飲歡聚。廣鎖綴、園林與樵路。更能迷*邈,點點鷗鷺。鮮勝皓鶴,宜奪白鷴素。晚霽霧開,微顯斜陽銀霞著。門迎照、渾如仙趣。羅玉戶。自有個祝融來吐耀,射虛外、昆侖列璉璐。方當夜靜清霄瑩,放一輪明月,光彩交互。
--------------------------------------------------------------------------------
涉江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
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疑滯。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佗傺,忽乎吾將行兮!
2. 帶璐字的詩詞
1、《涉江》
先秦: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譯文
我從小就愛好這奇特的服飾啊,直到老年這習慣也沒有衰減。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通天冠。綴著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世道混濁沒有人理解我啊,我要遠走高飛,毫不留戀。駕起青龍白龍車啊,我與舜帝啊同游天帝的玉園。登上昆侖山啊,把玉樹花美餐。我和天地啊一樣長壽,我和日月啊一樣光燦燦。
2、《雪賦》
南北朝: 謝惠連
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弈弈。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廡,末縈盈于帷席。既因方而為圭,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于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鷴失素,紈袖慚冶,玉顏掩姱。
譯文
雪花的形狀,散亂交錯,紛紛氳氳,散散落落,揚揚灑灑,翩翩飛舞于天空,回旋堆積于地面。開始時沿著屋脊而覆蓋了樓宇,到最后透過門簾而進入室內;起初輕盈回旋于臺階下,后來飄舞縈繞于帷席旁。
既可以隨方物成為玉圭,又能夠隨圓物成為玉璧。眺望原野,如萬頃縞素鋪展;仰望山嶺,則千巖銀裝素裹。這時,樓臺就像重疊的玉璧,大路猶如連綴的美玉;庭院陳列著玉階,林中挺立著玉樹。白鶴被奪去了光彩,鷴鳥也失去了鮮艷;紈袖佳人自慚形穢,玉顏美女掩面失色。
擴展資料:
基本資料
璐(lù)
繁體:璐
筆順:橫 橫 豎 提 豎 橫折 橫 豎 橫 豎 提 撇 橫撇 捺 豎 橫折 橫
詳細解釋
璐(lù)
詞性:名詞
中文釋義:美玉[fine jade]
典故
出處: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戰國·屈原《楚辭·屈原·九章》
組詞:寶璐(寶玉)
說明:書面字,常用于人名中。字典上有這個字。漢字中,同玉石有關聯的字,大多集中在偏旁部首的“王部”(有的字典為“玉部”,似更準確)。
相關詞語
寶璐 璉璐 連璐 玉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璐
3. 與璐有關的詩詞
卷351.【探春慢】(四明除夜)書名:《全宋詞》 作者:趙以夫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屑璐飄寒,鏤金獻巧,妝成水晶亭榭。
飛絮悠揚,散花零亂,絕勝翠嬌紅冶。粉艷嘻嘻道,盡飛上、使君須也。
多情莫笑衰翁,舊時梁苑聲價。 窗外小梅羞澀,倩羯鼓尊前,慢敲輕打。
鯨海停波,鶴譙賓月,贏得殘年清暇。心事知誰會,但夢繞、越王城下。
白玉青絲,且同醉吟春夜。九章 涉江書名:楚辭 作者:屈原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4. 詩名里帶璐字的詩詞有哪些
卷351.【探春慢】(四明除夜)
書名:《全宋詞》 作者:趙以夫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屑璐飄寒,鏤金獻巧,妝成水晶亭榭。飛絮悠揚,散花零亂,絕勝翠嬌紅冶。
粉艷嘻嘻道,盡飛上、使君須也。多情莫笑衰翁,舊時梁苑聲價。 窗外小梅
羞澀,倩羯鼓尊前,慢敲輕打。鯨海停波,鶴譙賓月,贏得殘年清暇。心事知誰
會,但夢繞、越王城下。白玉青絲,且同醉吟春夜。
九章 涉江
書名:楚辭 作者:屈原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
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
步余馬兮山皋,邸余車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
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
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
茍余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
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
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亂曰:鸞鳥鳳皇,日以遠兮。
燕雀烏鵲,巢堂壇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懷信侘傺,忽乎吾將行兮。
5. 有哪些帶有“璐”字的詩句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譯文: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掛著珍珠佩戴著美玉。
出自:先秦屈原的《涉江》
原文: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譯文:
我從小就對奇裝異服特別喜好,到如今年歲已老,興趣卻毫不減少。腰間掛著長長的寶劍啊,頭上戴著高高的切云冠帽。綴著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世道混濁沒有人理解我啊,我也要遠遠地離開這個世界的喧鬧。
駕起青龍白龍車啊,我與舜帝啊同游天帝的玉園。登上巍巍的昆侖,品嘗玉花的佳肴。我要與天地比壽,我將如日月星辰一樣將萬物照耀。
擴展資料:
《惜誦》是《九章》的第一篇,敘述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擊的始末,和自己對待現實的態度,基本內容與《離騷》前半篇大致相似:故有“小離騷”之稱。
《九章·涉江》述說自己高尚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闡明這次涉江遠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長鋏”、“切云”之“冠”、“明月”、“寶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與才能,蔣驥說:“與世殊異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p>
自流放以來,屈原的年齡一天天大起來,身體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為楚國的進步的努力絕沒有放棄過,朱熹說:“登昆侖,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養之潔?!保ā冻o集注》)他堅持改革,希望楚國強盛的想法始終沒有減弱,決不因為遭受打擊,遇到流放而灰心。
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獨?!笆冷銤岫嘀狻?、“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潔志卻不為世人所理解,這真使人太傷感了。因此,決定渡江而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九章·涉江
6. 含“璐”字的詩句
屈原 《涉江》: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夏冰歌 韋應物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出自玄泉杳杳之深井,汲在朱明赫赫之炎辰。
九天含露未銷鑠,閶闔初開賜貴人。碎如墜瓊方截璐,
粉壁生寒象筵布。玉壺紈扇亦玲瓏,座有麗人色俱素。
咫尺炎涼變四時,出門焦灼君詎知。肥羊甘醴心悶悶,
飲此瑩然何所思。當念闌干鑿者苦,臘月深井汗如雨。
--------------------------------------------------------------------------------
水調歌頭 汪莘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堯舜去已遠,稷契不重來。周流天上地下,我馬亦悠哉。君向云中獨立,知與何人相俟,孔蓋逐風回。長憶目成處,卻苦別離催。被明月,佩寶璐,冠崔嵬??蓱z幼好奇服,年老在塵埃。天地與我同性,日月與我同命,何事有馀哀。故國空喬木,野鹿上高臺。
--------------------------------------------------------------------------------
探春慢 趙以夫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屑璐飄寒,鏤金獻巧,妝成水晶亭榭。飛絮悠揚,散花零亂,絕勝翠嬌紅冶。粉艷嘻嘻道,盡飛上、使君須也。多情莫笑衰翁,舊時梁苑聲價。窗外小梅羞澀,倩羯鼓尊前,慢敲輕打。鯨海停波,鶴譙賓月,贏得殘年清暇。心事知誰會,但夢繞、越王城下。白玉青絲,且同醉吟春夜。
--------------------------------------------------------------------------------
女冠子 蔣捷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電旗飛舞。雙雙還又爭渡。湘漓云外,獨醒何在,翠藥紅蘅,芳菲如故。深衷全未語。不似素車白馬,卷潮起怒。但悄然、千載舊跡,時有閑人吊古。生平慣受椒蘭苦。甚魄沈寒浪,更被饞蛟妒。結瓊紉璐。料貝闕隱隱,騎鯨煙霧。楚妃花倚暮?!酢醐偤嵈盗耍莶ㄍ?。待月明洲渚,小留旌節,朗吟騷賦。
--------------------------------------------------------------------------------
解紅 王哲 詳細內容 到百度里查
凍云凝住。積瓊瑤、祥瑞唯同遇。輕拋細舞。風刀剪旋旋甫布。頃刻遍鋪。原野山川并溪渚。兼溝隰長橋孤渡。皆一睹。對此景、暮江堪畫處。見三兩漁人笑相覷。披蓑荷笠歌聲響,指酒旗招*,投飲歡聚。廣鎖綴、園林與樵路。更能迷*邈,點點鷗鷺。鮮勝皓鶴,宜奪白鷴素。晚霽霧開,微顯斜陽銀霞著。門迎照、渾如仙趣。羅玉戶。自有個祝融來吐耀,射虛外、昆侖列璉璐。方當夜靜清霄瑩,放一輪明月,光彩交互。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注釋: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舊鄉:故鄉。
6、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7、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9、還顧:回頭看。
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芙蓉,
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
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
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
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
賞析: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游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游子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現,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遺送給遠方的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仿佛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讀到這結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匠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的虛擬。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游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注釋:
1、羅床幃:羅帳。
2、寐:入睡。
3、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4、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5、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
6、裳衣:一作衣裳。
賞析:
如何描寫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說家們醉心探討的問題。其實,這對詩人也至關重要。我國古代抒情詩中,就有很細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寫,這一篇《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現出這種藝術特點。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墒?,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詩寫到這里,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托屑扔袠罚瑓s又說不如早旋歸,是因為實際上他鄉作客,無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游子又欲歸不歸,這是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即如此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很兩難。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ā恫奢奶霉旁娺x》)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不可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我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我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注釋:
1、促織:蟋蟀。
2、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至七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第一星至第四星成勺形,稱斗魁;第五星至第七星成一條直線,稱斗柄。由于地球繞日公轉,從地面上看去,斗星每月變一方位。古人根據斗星所指方位的變換來辨別節令的推移。孟冬:冬季的第一個月。這句是說由玉衡所指的方位,知道節令已到孟冬(夏歷的七月)。
3、歷歷:分明貌。一說,歷歷,行列貌。
4、易:變換。
5、玄鳥:燕子。安適:往什么地方去?燕子是候鳥,春天北來,秋時南飛。這句是說天涼了,燕子又要飛往什么地方去了?
6、同門友:同窗,同學。
7、翮(合):鳥的羽莖。據說善飛的鳥有六根健勁的羽莖。這句是以鳥的展翅高飛比喻同門友的飛黃騰達。
8、棄我句是說,就象行人遺棄腳印一樣拋棄了我。
9、南箕:星名,形似簸箕。北斗:星名,形似斗(酌酒器)。
10、牽牛:指牽牛星。軛:車轅前橫木,牛拉車則負軛。不負軛是說不拉車。這二句是用南箕、北斗、牽牛等星宿的有虛名無實用,比喻朋友的有虛名無實用。
11、盤石:同磐石,大石。
賞析:
此詩之開篇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讀者可以感覺到詩人此刻正浸染著一派月光。這是的皎潔的月色,蟋蟀的低吟,交織成一曲無比清切的夜之旋律。再看夜空,北斗橫轉,那由玉衡(北斗第五星)、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斗柄(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閃爍的星辰,更如鑲嵌天幕的明珠,把夜空輝映得一片璀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包括那披著一身月光漫步的詩人。但是此刻究竟是什么時辰:玉衡指孟冬。據金克木先生解說,孟冬在這里指的不是初冬節令(因為下文明說還有秋蟬),而是指仲秋后半夜的某個時刻。仲秋的后半夜如此深沉的夜半,詩人卻還在月下踽踽步,確實有些反常。倘若不是胸中有著纏繞不去的憂愁,攪得人心神不寧,誰也不會在這樣的時刻久久不眠。明白了這一層,人們便知道,詩人此刻的心境非但并不美好,簡直有些凄涼。由此體味上述四句,境界就立為改觀不僅那皎潔的月色,似乎變得幽冷了幾分,就是那從東璧下傳來的蟋蟀之鳴,聽去也格外到哀切。從美好夜景中,抒寫客中獨步的憂傷,那美好也會變得凄涼的,這就是藝術上的反襯效果。
詩人默默無語,只是在月光下徘徊。當他踏過草徑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什么:白露沾野草。朦朧的草葉上,竟已沾滿晶瑩的露珠,那是秋氣已深的征兆詩人似平直到此刻才感覺到,深秋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時光之流駛有多疾速呵!而從那枝葉婆婆的樹影間,又有時斷時續的寒蟬之流鳴。怪不得往日的燕子(玄鳥)都不見了,原來已是秋雁南歸的時節。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意謂:這些燕子又將飛往哪里去呢?這就是詩人在月下所發出的悵然問嘆。這問嘆似乎只對玄鳥而發,實際上,它又是詩人那充滿失意的悵然自問。從下文可知,詩人之游宦京華已幾經寒暑。而今草露蟬鳴、又經一秋,它們在詩人心上所勾起的,該是流離客中的惆悵和凄愴。以上八句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適應著秋夜的清寂和詩人悵惘、失意之感,筆觸運得輕輕的,色彩也一片滲白;沒有大的音響,只有蟋蟀、秋蟬交鳴中偶發的、詩人那悠悠的嘆息之聲。當詩人一觸及自身的傷痛時,情感便不兔憤憤起來。詩人久滯客中,在如此夜半焦灼難眠,那是因為他曾經希望過、期待過,而今這希望和期待全破滅了。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在詩人求宦京華的蹉跎歲月中,和他攜手而游的同門好友,先就舉翅高飛、騰達青云了。這在當初,如一道燦爛的陽光,把詩人的前路照耀得五彩緩紛。他相信,同門好友將會從青云間垂下手來,提攜自己一把;總有一天,他將能與友人一起比翼齊飛、邀游碧空。但事實卻大大出乎詩人預料,昔日的同門之友,而今卻成了相見不相認的陌路之人。他竟然在平步青云之際,把自己當作走路時的腳跡一樣,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顧了。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這毫不經意中運用的妙喻,不僅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好友一闊臉就變的卑劣之態,同時又表露了詩人那不諳世態炎涼的驚訝、悲憤和不平。全詩的主旨至此方才揭開,那在月光下徘徊的詩人,原來就是這樣一位被同門好友所欺騙、所拋棄的落魄者。在他的背后,月光印出了靜靜的身影;而在頭頂上空,依然是明珠般閃爍的歷歷眾星。當詩人帶著被拋棄的余憤怒仰望星空時,偏偏又瞥見了那名為箕星、斗星和牽牛的星座。正如《小雅大東》所說的:維南有箕,不可以顛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車)。它們既不能顛揚、斟酌和拉車,還要取這樣的名稱,真是莫大的笑語。詩人頓時生出一股無名的怨氣,指點著這些徒有虛名的星座大聲責問起來: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扼!突然指責起渺渺蒼穹中的星星,好像太奇怪了,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詩人心中實在有太多的苦悶,這苦悶無處發泄,不拿這些徒其虛名的星星是問,已經無人客問。然而星星不語,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們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么樣呢?不也擔著同門友的虛名,終于被同門之友拋棄了嗎?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想到當年友人怎樣信誓旦旦,聲稱著同門之誼的堅如盤石;而今同門虛名猶存,盤石友情不在。詩人終于仰天長嘆,以悲憤的感慨收束了全詩。這嘆息和感溉,包含了詩人那被炎涼世態所欺騙、所愚弄的無比傷痛和悲哀。
抒寫這樣的傷痛和悲哀,本來只用數語即可說盡。此詩卻偏從秋夜之景寫起,初看似與詞旨全無關涉,其實均與后文的情感抒發脈絡相連:月光籠蓋悲情,為全詩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織鳴于東壁,給幽寂增添了幾多哀音;玉衡指孟點明夜半不眠之時辰,眾星何歷歷暗伏箕、斗、牽牛之奇思;然后從草露、蟬鳴中,引出時光流駛之感,觸動同門相棄之痛;眼看到了憤極直落、難以控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眾星歷歷,借箕、斗、牽牛有名無實,憑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頓覺波瀾跌宕(張玉谷《古詩賞析》)。這就是《明月皎夜光》寫景抒憤上的妙處,那感嘆、憤激、傷痛和悲哀,始終交織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蟬鳴之中。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倚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注釋: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個不停。
2、生別離:活生生地分離。
3、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兩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遙遠,無法相見。
4、阻且長:艱險而且遙遠。
5、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胡馬南來后仍依戀于北風,越鳥北飛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樹枝。意思是鳥獸尚眷戀故土,何況人呢?胡馬,泛指北方的馬,古時稱北方少數民族為胡。越鳥,指南方的鳥,越指南方百越。這兩句是思婦對游子說的,意思是人應該有戀鄉之情。
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相離愈來愈遠,衣帶也愈來愈松了。意思是人由于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緩:寬松。
7、浮云蔽白日: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蔽 :遮掩
8、不顧反:不想著回家。顧,念。反通返。
9、思君令人老:由于思念你,使我變得老多了。老,指老態,老相。
10、歲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將過完,年紀愈來愈大,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歲月已晚,指秋冬之際歲月無多的時候。
11、棄捐勿復道:什么都撇開不必再說了。捐,棄。
12、努力加餐飯:有兩說。一說此話是對游子說,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說此話是思婦自慰,我還是努力加餐,保養好身體,也許將來還有相見的機會。
譯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
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
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
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
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
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
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
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
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
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
他鄉的游子不想回還。
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
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
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
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賞析:
一個婦女懷念離家遠行的丈夫。她詠嘆別離的痛苦、相隔的遙遠和見面的艱難,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復返相對照,但還是自我寬解,只希望遠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詩長于抒情,韻味深長,語言樸素自然又精煉生動,風格接近民歌。
本篇可分作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后十句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敘初別,著重描寫路遠相見之難。開頭兩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是全詩的綱,總領下文。
第二部分,著重刻畫思婦相思之苦。胡馬、越鳥二句是說鳥獸還懂得依戀故鄉,何況人呢?以鳥獸和人作比,是從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隨著時間的飛馳,游子越走越遠,思婦的相思之情也愈來愈深切。衣帶日已緩形象地揭示了思婦的這種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顧反形成對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是從壞的方面懷疑游子薄幸,不過不愿直說,而是委婉地通過比喻表達心里的想法。最后兩句是強作寬慰,實際上這種心情是很難棄捐勿道的,心緒不佳,餐飯也是很難加的。相思之苦本來是一種抽象的心理狀態,可是作者通過胡馬、越鳥、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帶緩、人老等細致的描寫,把悲苦的心情刻畫得生動具體,淋漓盡致。
古詩是與今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詩稱今體詩或近體詩,非律詩則稱古詩或古體詩?!豆旁娛攀住反蠹s是東漢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樂府之作。這里收集的古詩作者已佚。但它的藝術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長于抒情,善于運用比興手法,使詩意含蓄蘊藉。它大體代表了當時古詩的藝術成就?!缎行兄匦行小肥恰豆旁娛攀住分械牡谝皇?。這首詩是一首思夫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這是一首在東漢末年動蕩歲月中的相思亂離之歌。盡管在流傳過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陳繹《詩譜》),讀之使人悲感無端,反復低徊,為女主人公真摯痛苦的愛情呼喚所感動。
首句五字,連疊四個行字,僅以一重字綰結。行行言其遠,重行行言其極遠,兼有久遠之意,翻進一層,不僅指空間,也指時間。于是,復沓的聲調,遲緩的節奏,疲憊的步伐,給人以沉重的壓抑感,痛苦傷感的氛圍,立即籠罩全詩。與君生別離,這是思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的回憶,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壓抑不住發出的直白的呼喊。詩中的君,當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遠行未歸的游子。
與君一別,音訊茫然:相去萬余里。相隔萬里,思婦以君行處為天涯;游子離家萬里,以故鄉與思婦為天涯,所謂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長承上句而來,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長承萬余里,指路途遙遠,關山迢遞。因此,會面安可知!當時戰爭頻仍,社會動亂,加上交通不便,生離猶如死別,當然也就相見無期。
然而,別離愈久,會面愈難,相思愈烈。詩人在極度思念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凡物都有眷戀鄉土的本性: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飛禽走獸尚且如此,何況人呢?這兩句用比興手法,突如其來,效果遠比直說更強烈感人。表面上喻遠行君子,說明物尚有情,人豈無思的道理,同時兼暗喻思婦對遠行君子深婉的戀情和熱烈的相思胡馬在北風中嘶鳴了,越鳥在朝南的枝頭上筑巢了,游子啊,你還不歸來??!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自別后,我容顏憔悴,首如飛蓬,自別后,我日漸消瘦,衣帶寬松,游子啊,你還不歸來啊!正是這種心靈上無聲的呼喚,才越過千百年,贏得了人們的曠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嘆。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詩中已出現了兩次相去。第一次與萬余里組合,指兩地相距之遠;第二次與日已遠組合,指夫妻別離時間之長。相隔萬里,日復一日,是忘記了當初旦旦誓約?還是為他鄉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凈的心靈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反,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詩人通過由思念引起的猜測疑慮心理反言之,思婦的相思之情才愈顯刻骨,愈顯深婉、含蓄,意味不盡。
猜測、懷疑,當然毫無結果;極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這就是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老,并非實指年齡,而指消瘦的體貌和憂傷的心情,是說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歸,歲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謝,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紅顏老的遲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無益。與其憔悴自棄,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體,留得青春容光,以待來日相會。故詩最后說: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至此,詩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結束了她相思離亂的歌唱。
詩中淳樸清新的民歌風格,內在節奏上重疊反復的形式,同一相思別離用或顯、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興的方法層層深入,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式單純優美的語言,正是這首詩具有永恒藝術魅力的所在。而首敘初別之情次敘路遠會難再敘相思之苦末以寬慰期待作結。離合奇正,現轉換變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遠的藝術風格,表現出東方女性熱戀相思的心理特點。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