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新韻七律詩(用中華新韻寫七律可以嗎?)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勅绾螌懞眯马嵠呗稍姡约坝弥腥A新韻寫七律可以嗎?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才能寫好七律、七絕、五律、五絕格律詩?
七律《早春賞景》新韻!
寒盡春回物向陽,復(fù)蘇大地換新妝,
風梳翠柳池當鏡,雨沐紅桃霧作裳。
山轉(zhuǎn)小橋流水暢,嶺回曲徑落英香,
登峰放眼云天闊,覽秀開懷視野寬。
(本人這幾天瞎編的!共實寫詩也不難!搜索格律規(guī)定后,大膽練寫吧!寫對仗,先練對…對聯(lián),有益提高對仗水平!)
素人新手學寫詩(三):新韻七律
也正是因為一位前輩對我一首自以為七律詩的指正,才讓我開始想快速入門近體詩格律。之前我也一直聲明,對于我個人來講,可能是新韻+詩譜范式入門最快,并不一定也適合其他人。
一開始可能只是嫌麻煩,才不想了解平仄。實際上若是自己口齒清楚地讀兩首近體詩,的確可以自我感覺到前輩所說的聲律美。所以我可能要收回在《老格律人》里面的話:這并不是戴著鐐銬跳舞,這只是搭配更優(yōu)雅的裝扮。
此篇同樣以新韻+詩譜范式改寫高中時期和前些時間寫的自以為七律來學習格律,并不見得會更好,但自然是更規(guī)范。若是事務(wù)繁忙或者急功近利,記下這絕句律詩 "十六詩譜范式" ,加上普通話基礎(chǔ)的新韻,出詩也算是得其形了(當然可能也有草率的紕漏,就不再改動,還看今朝吧)。
說明:
-表示平聲;︱表示仄聲;+可平可仄。(十六式)
斜體為可平可仄,加粗為韻。(詩詞吾愛網(wǎng)新韻檢測)
+︱+--︱︱,+-+︱︱--。
+-+︱+-︱,+︱--+︱-。
+︱+--︱︱,+-+︱︱--。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原文《七律——中元夜筆》
聞鬼夜聽七月半,游魂落散歸路寒。
并非門前無灰火,只是心中有新歡。
荒冢枯葉沒平脊,寬碑青石壘高巒。
斥問先祖不庇佑,茍且半生做人難。
改后:
聞鬼夜聽七月半,游魂落散路歸寒。
并非階下無灰火,只是庭中有酒歡。
荒冢枯枝淹亢脊,寬碑青壁壘高巒。
斥責先祖缺福佑,茍且余生立世難。
+︱--+︱-,+-+︱︱--。
+-+︱+-︱,+︱--+︱-。
+︱+--︱︱,+-+︱︱--。
+-+︱+-︱,+︱--+︱-。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原文《畢業(yè)有感亂作兩首 其二》
木丹凋盡酒壺空,一別君后何相期?
白發(fā)還有幾年歲?黃河猶流任東西。
枯琴衰聲縈不去,悲歌哀調(diào)繞難離。
此曲天上不應(yīng)彈,散盡人間處處凄。
改后:
梔子凋殘醉日夕,一別君后少相期。
青春尚在長年滿,白發(fā)多余老歲稀。
憂樂衰聲縈未去,悲歌哀調(diào)繞難離。
此琴天上應(yīng)輕弄,散盡人間處處凄。
+-+︱+-︱,+︱--+︱-。
+︱+--︱︱,+-+︱︱--。
+-+︱+-︱,+︱--+︱-。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原文《七律——中秋寄語》
花哭東水流四海,空有銀輝灑九州。
半盞清茶消宿醉,一壺濁酒添新愁。
只兔能載千家禍,孤女可解萬戶憂。
平日冷對親友去,月圓中秋上高樓。
改后:
花哭冬水流東海,空有金波灑九州。
半盞清茶消宿醉,一壺濁酒洗新愁。
銀臺能載千家禍,桂魄應(yīng)排萬戶憂。
平日冷眉親友去,中秋圓月上高樓。
+-+︱︱--,+︱--+︱-。
+︱+--︱︱,+-+︱︱--。
+-+︱+-︱,+︱--+︱-。
+︱+--︱︱,+-+︱︱--。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仄 仄平平仄仄 平 。
仄 仄 平 平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
原文《長訴》
琥珀半輪淚半霜,一任艅艎向小滄。
折浪延綿斜北冥,落日橫圓逆南荒。
山水遠近悠悠岸,心神浮沉款款篁。
蒼徑知我懶作掃,幽幽疏曲凄青黃。
改后
憂騎騕褭鬢微霜,一任艅艎向小滄。
折浪延綿斜北海,落圓散續(xù)逆南荒。
山河遠近悠悠岸,心境浮沉款款篁。
蒼徑知余慵作掃,幽幽窈窕已青黃。
最后
從有到有的不算修改——大概是拼湊——是最難過的事情,亂七八糟,詞不達意。但至此,大概是了解了近體詩新韻的最基本格律。希望在以后,重新開始,能夠?qū)懗鱿駱拥臇|西來。
七言律詩怎么寫
寫作要求: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詩歌。其格律非常嚴謹,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稱為“首聯(lián)”,三、四句稱為“頷聯(lián)”,五、六句稱為“頸聯(lián)”,七、八句稱為“尾聯(lián)”。
二、押韻嚴格。全篇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shù)句押韻,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個字要同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
還要求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一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七言律詩根據(jù)首句是否押韻,可分為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其中首句入韻為正格,與五言律詩不同。
三、講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jié)(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據(jù)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體。
根據(jù)平仄律,七言律詩有四個標準句型:
1、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2、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3、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4、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這四種句型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由此構(gòu)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四、要求對仗。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以首聯(lián)、尾聯(lián)都不對仗為常格。
擴展資料
七言律詩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詩歌,簡稱七律,是律詩的一種。律詩屬于近體詩范疇,因其格律嚴密,故名。
七言律詩的興起,晚于五言律詩。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齊梁新體詩,定型于初盛唐之間。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維、李頎、岑參、賈至諸人刻意錘煉,方使它在體制上達到純熟,而崔顥、李白仍有駢散交雜、半古半律之作。
這一時期的七言律詩雖亦有高華秀朗的名篇,但內(nèi)容上絕大多數(shù)屬于奉和應(yīng)制、酬贈,比之五言律詩更見狹窄。同時,盛唐時期李白、王維、高適等詩人的七律,多有失對、失粘、重字之誤。到了杜甫,七言律詩才展示其詩體潛力而打開藝術(shù)天地。
杜甫全面開辟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跡,一概熔鑄于精嚴的格律之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杜甫以下至中唐時期,七言律體未能推陳出新。晚唐時期,七言律詩則打開了新局面。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這幾位七律圣手不僅修整了律詩的形體,而且改造了律詩的氣質(zhì),把律詩藝術(shù)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明人胡應(yīng)麟在《詩藪》內(nèi)編卷五中總結(jié)了唐代七言律詩的發(fā)展歷程:“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chuàng)工密。至崔顥、李白時出古,一變也。高、岑、王、李,風格大備,又一變也。杜陵雄深浩蕩,超忽縱橫,又一變也。”
五代時期七言律詩乏善可陳。宋代七律創(chuàng)作延續(xù)了杜甫和中晚唐詩人的創(chuàng)新努力并在“江西詩派”手中逐漸定型,走出了一條以理趣見長、以議論為詩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詩逐漸衰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言律詩
七律應(yīng)該怎么寫
七律應(yīng)該怎么寫?
那么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就不考慮什么“意境為先”、“格律害意”之類的說法。因為既然問怎么寫,那就是問規(guī)矩,我們把結(jié)合例子把規(guī)則和普遍行文方法說清楚就可以了,至于寫得好不好,在于各人修為。
寫律詩是繞不過平仄格律的,看不順眼格律的趁早關(guān)掉。規(guī)則咱們講清楚,但是都了解了之后是否堅持規(guī)則是個人選擇,但是不守規(guī)則就不要自稱律詩。不過你硬要亂寫,還一定要說我寫的就是律詩,那我也沒有辦法。誰都拿你沒辦法。
作為格律詩,必須遵守的格式三大規(guī)則就是:平仄,押韻,對仗。而律詩的普遍文法是“起承轉(zhuǎn)合”。這就是寫七律要注意的兩個方面,格式與行文。
格式
漢字的聲調(diào)為四聲,唐人將四聲簡化為平、仄,從沈約的四聲標注詩歌法進入到平仄標注法,并創(chuàng)造出近體詩格式,指導后來者迅速躲開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詩病。也就是說,按照格律寫詩,肯定不會拗口。因為詩是韻文,是內(nèi)容與音律的完美結(jié)合。
平仄格式是保證近體詩音律優(yōu)美的一種工具。
平仄
因為只講七律的問題,所以我們跳過平仄劃分學問,有疑問的可以去看以前的文章,有詳細說明。對應(yīng)格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七律也是四種基本格式。
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
我們找首七律來結(jié)合著講。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
判斷平仄關(guān)系屬于那種格式看首聯(lián)首句第二字,“山”字為平,這就是平起,再看首句尾字“西”為平音,所以這首七律就是“平起平收”格式。
而平起平收格式首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孤山寺北賈亭西”,字字合律。再根據(jù)“對”、“黏”的平仄推導原則,得出整首詩的平仄關(guān)系:
平仄合律是寫律詩的基本要求,大家可以對應(yīng)看這首詩的字的平仄有沒有問題。在非關(guān)鍵位置(一、三、五)是允許平仄變通的,所以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但是在關(guān)鍵位置(二、四、六)上的字平仄是交替進行的,要么是“平仄平”,要么是“仄平仄”,否則的話就是失替出律了。
四種七律的平仄格式:
仄起仄收,起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起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起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平收,起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創(chuàng)作七言律詩逃不出這四種起句格式,后面的整首詩關(guān)系都可以通過首句來推導得出,并不需要死記硬背。掌握這四種基本格式,創(chuàng)作就有了規(guī)矩,再通過大量閱讀賞析掌握一些變格、拗救以及對不造成出律的可平可仄位置的了解,就能寫出合平仄的七律。
押韻
七律的押韻遵從格律詩的原則:仄收格式,偶數(shù)句押韻;平收格式,則一、二、四、六、八句押韻。要求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允許鄰韻通押。唯一一點變通就是平收格式下首句可以押鄰韻,叫做“孤雁出群格”。然后有些尾句押鄰韻,叫做“孤雁入群格”。其他情況下和絕句一樣嚴格。
白居易的這首七律的韻腳是“西、低、泥、蹄、堤”同屬平水韻“八齊”部。
至于押平水韻還是新韻,看寫詩人自己愛好吧,這個各有所愛,無需強求。畢竟寫詩以誦讀為主,平水韻雖然看上去高古有學問,但有些字發(fā)音變化,在如今讀起來并不押韻。而新韻則避免了這個問題。
這個是個人愛好,只是在寫完之后,如果標注一下用的什么韻,利于讀者理解就更好。
對仗
七律的對仗主要是針對頷聯(lián)(三、四句)和頸聯(lián)(五、六句)而言。標準的律詩是必須中二聯(lián)對仗的,不過由于過于嚴格,所以到后來逐漸放寬了些,頸聯(lián)對仗就可以了,頷聯(lián)硬是不對也沒關(guān)系。但是頸聯(lián)對仗是底線,如果頸聯(lián)不對仗,就不是律詩了。
同時還有一些變化的對仗,比如說起筆首聯(lián)就對仗,第二聯(lián)不對仗,頸聯(lián)對仗,這種格式的叫做“偷春對”,也就是說對仗像春天一樣偷偷地早來了。只有頸聯(lián)對仗的叫做“蜂腰對”,就是前面提到的放寬的格式。
如果你一定要寫得全詩都對仗,也可以,不過那只是證明你的文采好,與七律格式要求無關(guān)。
文法
七律在格律詩中算是篇幅比較適中,比七絕字多一倍,能夠更好地完成“起承轉(zhuǎn)合”的脈絡(luò)。而對應(yīng)這四個字是以律詩的聯(lián)為基礎(chǔ)的,我們還是結(jié)合白居易的詩來看。
首聯(lián)“起”: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這就是從景色、環(huán)境起筆。
頷聯(lián)“承”: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承接首聯(lián),繼續(xù)深入、細化寫景。
頸聯(lián)“轉(zhuǎn)”: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轉(zhuǎn)入另外的視角,寫人在風景中的狀態(tài)。
尾聯(lián)“合”: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合回首聯(lián)景色位置,并承接頸聯(lián),表達詩人對春行所見美景的喜愛。
基本上所有的七律都是遵從這種文法,只是在“轉(zhuǎn)”上面各有不同,當然也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寫法,但是那都是詩人們熟稔文法、格式之后帶入自己形成的風格,大家需要區(qū)別賞析對待。
不過我們回答如何寫七律這個問題,就暫時不要考慮這些了,就好像正格還沒搞清楚,先不要去看變格和拗救一樣。先打好了這些基礎(chǔ),再看變通和出神入化。
在這里跟點贊評論的朋友說聲抱歉。因為個人喜歡平臺的編輯器功能(隨寫隨存),所以一直在這里壓稿,但是除了每天更新一篇之外,并不看。而且在這里的更新頻率遠低于其他平臺。原本打算就這么一直更新下去,但是被推送到平臺內(nèi)大號洗我稿的文章,投訴也沒有任何反饋。就覺得很沒有意思,本來就是出于老人的一種那么一絲絲情懷在這里發(fā)文,很多老朋友全都走了。現(xiàn)在這種平臺做法對我們這些專心寫文章的人來說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了。
所以很可能某天就不再公開更新了。
在這里和一直在看我這些垃圾文字的朋友說聲抱歉,雖然也可能想通了無所謂,繼續(xù)每天發(fā)一篇。但是如果某一天不發(fā)了,不代表我沒寫,只是徹底懶得維護這邊罷了。
天涯長遠,山水有相逢。
如何寫好五律和七律
律詩寫好,其他格律詩都沒有問題。
因為近體格律詩中,排律(難度太大)不考慮的話,比較難寫的就是律詩,搞懂了律詩,近體詩的問題基本上就都迎刃而解了。
那么,要如何寫好七律和五律呢?
七律和五律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字數(shù)的差別而已。五律五言八句四十字,七律七言八句五十六字。七律相對更多字詞,更加豐滿,但是他們要遵循的平仄格律是一樣的。我們下面結(jié)合例詩來看看到底要如何才能寫成律詩,進而寫好律詩。
因為五律和七律的格律要求是一樣的,所以我們選取一首七律來做例子。
近體詩的格律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平仄、押韻和對仗。而律詩正是這三者都必須合規(guī)。
平仄格式
格律詩的平仄有四種基礎(chǔ)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這是每首詩首句平仄,然后再根據(jù)平仄的“對、粘”原則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如果所用字的平仄符合這四套格式,那就是奠定了合格的、好的律詩的第一步。
我們以上面這首七律為例,看首句“紅軍不怕遠征難”,首字不計平仄,定格式關(guān)鍵看首句第二字,“軍”,所以這是平起,然后看尾字,“難”,這是個多音字,那么在這里到底是讀第二聲,發(fā)平音,還是讀第四聲,發(fā)仄音呢?我們結(jié)合“不怕遠征難”得出這是發(fā)平音。所以這句是“平起平收”,也就是平起押韻格式的首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關(guān)系:
我們初學寫律詩,講究合律是首要的,只有在寫成格律詩之后,才能進一步追求寫得好。就這首《長征》,我們可以逐句逐字驗證,平仄是合格式的,這其中只有“烏蒙磅礴”的“礴”和“金沙水拍”的“拍”字看上去是在該發(fā)仄聲的時候發(fā)平音。實際上在平水韻中,“礴”和“拍”字為入聲字,是發(fā)仄聲的。
押韻
押韻就不用多說了。格律詩的押韻是要求平聲結(jié)尾,一韻到底。這個是格律詩,自然也是律詩的基本要求,不光是寫好律詩需要注意,不押韻連律詩都稱不上。
但是押韻有新韻和平水韻的區(qū)別。這個問題多次聊過,唐宋平水韻和普通話新韻有很大不同。在賞析古詩詞的時候平水韻的知識非常重要,有利于我們理解、欣賞古人的詩詞意境,但是在今天我們創(chuàng)作格律詩的時候,使用新韻也許更利于咱們的作品流傳,因為并不是每個讀者都有必要去學習平水韻,用新韻寫詩,大家都能讀通,讀懂,讀出詩人的內(nèi)心。詩以言志,不能讓文字發(fā)音成為抒發(fā)感情、意志的隔閡。
使用什么韻,不是大問題。在作品中做出標注就好了。
對仗
合格的律詩中二聯(lián)是對仗的,隨著創(chuàng)作的寬松,頷聯(lián)(三四句)不對仗也行,但是頸聯(lián)(五六句)是必須對仗的。《長征》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都是對仗的。金沙水對大渡橋,拍對橫,云崖對鐵索,暖對寒。
內(nèi)容
一首律詩到底好不好,除了上面的格式要求之外,還有就是內(nèi)容上結(jié)構(gòu)安排。
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跟格律無關(guān),而是跟寫文章有關(guān)。是不是把這首詩講成了一個完整的東西?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四聯(lián)八句其實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章怎么寫?“起”,“承”,“轉(zhuǎn)”,“合”。一聯(lián)對應(yīng)一個字。
我們還是來看這首詩。第一聯(lián),“起”。干嘛呢?長征啊,艱苦啊。第二聯(lián),“承”。不但在平仄上要黏,在意思上也要承接。怎么個遠征難?怎么個只等閑?頷聯(lián)就講了,騰細浪啊,走泥丸啊,還不艱難?頸聯(lián),第三聯(lián),“轉(zhuǎn)”。轉(zhuǎn)是什么意思?文風要轉(zhuǎn),敘事要轉(zhuǎn),場合要轉(zhuǎn),反正不能再寫上面的東西,否則就成流水賬了。不再講困難,扯別的去了,描寫路中風景。金沙江,大渡橋。他這個還轉(zhuǎn)的不算兇猛,我們找其他的七律可能更明顯。尾聯(lián),七八句,“合”。怎么合?還是說回長征來了吧。“三軍過后盡開顏。”從第一句的開始,到最后一句走完。完美點題,長征。
總結(jié)
所以要寫好一首律詩,首先是遵從嚴格的平仄格律,在形式上寫得符合規(guī)范,然后再從文法上寫出意境來。
先寫得是,然后求好。
如何寫好新韻七律詩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用中華新韻寫七律可以嗎?、如何寫好新韻七律詩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