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是描寫哪里的景色(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中的廬山位于哪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不識廬山真面目是描寫哪里的景色,以及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中的廬山位于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的是什么地方
作品概述
【名稱】《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詩意畫
【年代】北宋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絕句 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來常往。于是他 “往來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書寫的《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1]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從側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識:看清楚。 (5)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 (6)緣:同“原”,因為;由于。 (7)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譯文
從正面看廬山的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啊![1]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1]
編輯本段后世影響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兩句當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哪個城市?
江西省的廬山。
廬山(Mount. Lu)地處江西省北部鄱陽湖盆地,九江市廬山區境內,瀕臨鄱陽湖畔,雄峙長江南岸,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
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位於九江以南,星子縣以西。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度1,200~1,400公尺。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4,836呎),山勢雄偉。傳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結廬為舍,因名廬山。又稱匡山、匡廬。東漢明帝(58~75年在位)時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6~8世紀又為道家、詩人、學者駐地,寺廟道觀遍布。勝跡有白鹿洞、仙人洞、三疊泉、含鄱口等。山地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22.6℃,為著名避暑地。江湖水氣郁結,云海彌漫,年平均霧日190天,有「不識廬山真面目」之稱。山中牯嶺,又名牯牛嶺,以有大塊巖石狀如牯牛得名,海拔1,167公尺。清光緒年間先後為英、法、美等國強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現興建療養院、休養所等多處。廬山植物園因有地形屏障,亞熱帶、南亞熱帶植物在此馴化生長良好。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紀期間廬山有冰川發育,引起國際學術界矚目。因而廬山又是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
中國江西省廬山的一條步道美麗的廬山,是世界級名山。地處江西省北部,風景區總面積38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東偎鄱陽湖,南靠南昌滕王閣,西鄰京九大通脈,北枕滔滔長江。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雄奇險秀,剛柔并濟,形成了世所罕見的壯麗景觀。“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更構成一幅充滿魅力的立體天然山水畫。歷史造就此山,文化孕育此山,名人喜愛此山,世人贊美此山。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數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蘊育了廬山無比豐厚的內涵,使她不僅風光秀麗,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1500余位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從慧遠始建東林寺,開創“凈土法門”,到集佛、道、天主、基督教。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指哪個省的
在江西省。
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于此時。
從正面看廬山連綿起伏,側邊看廬山山嶺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來看廬山,廬山的景觀也各不相同。我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那是因為我就處在廬山之中。
這是一首即景說理詩,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來觀賞廬山的千姿萬態的風景,得出一個結論:我之所以不能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處廬山之中,被視野所局限。這首小詩,以簡短的詩句,激起了人們的思考,也帶給了人們啟迪:人們因為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同,得出的結論必然也是片面性;只有認識到事物的全貌,超越傳統的固定思維,跳出框架,才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屬于哪個地方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
廬山因周武王時期高人匡俗結廬而居而得名,它三面臨江,山勢十分雄偉,山清水秀,風景奇麗.它臨江靠水,山上煙霧縹緲,人們很難看清它的真實面貌.蘇軾寫《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下面詩句寫的是哪處名勝它屬于哪個省市
請分別填在橫線上和括號內。 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江西廬山 2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京口今江蘇鎮江市。.瓜洲:鎮名,在長江北岸,揚州南郊,即今揚州市南部長江邊,京杭運河分支入江處。 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7779
關于不識廬山真面目是描寫哪里的景色和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中的廬山位于哪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