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第一行末尾不能沒有哪個聲調(古詩最后一字什么聲調)
大家好,關于古詩第一行末尾不能沒有哪個聲調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詩最后一字什么聲調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詩押韻規則
什么是押韻
押韻,就是把韻母相同或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在句子的末尾,這叫韻腳或韻字。一般來說,詩詞的雙數句子的末尾,必須押韻。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其中的“新”、“人”就是韻腳,韻母是“in”和“en”,在平水韻中同屬“十一真”韻部,所以這首詩是押韻的。
為什么要押韻
詩是韻文。不押韻就不是詩了。但是,韻文又不僅僅有詩,詞牌,散曲,戲曲詞,歌詞,包括以前的賦,都是韻文。詩和詞只是相對精致,短小的韻文。
那么為什么會有韻文產生呢?咱們最基礎的韻文是什么?“順口溜”。押韻就是為了讓句子念起來“順”,在每個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韻母來表示句子完結,給說話的人找準節奏,增強句子的韻律性,讓人讀起來能卡在點上,抑揚頓挫,可誦可唱。
如果連順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說寫詩了。因為詩詞的韻腳不單用來斷句,找節奏,還可以通過韻腳的多種變化來反應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押韻也成為了詩詞一種修辭方法,不再僅僅是一種形式。
押韻的規則
在讀古詩的時候,發現有的是全都押韻,有的又不全是為什么?押韻是只要最后一個字押韻就可以嗎?
押韻規則其實是根據詩歌發展而發展的。
早期的古風對押韻要求不是很嚴格,沒有后來近體詩那么多規則。像漢武帝時發明的“柏梁體”,純粹是皇帝大臣們在柏梁臺上聯句子玩,要求就是每句押韻。魏晉南北朝漢字音韻學發展以后,為了增強語句的抑揚頓挫,一般在單句就不要求押韻了,只在雙數句子結尾要求押韻。
前面的斷句相當于話沒說完,停頓一下,如果句句押韻,人家就會產生每一句都可以做結尾的感覺,對整體篇幅產生混淆。就好像我們去聽交響樂吧,明明過了高潮,大家都鼓掌了,可人家其實還有個尾子沒演奏完,尷不尷尬?所以在沒說完的地方就不要用韻,以示區分。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隨著音樂的豐富,詩詞篇幅增加而出現的。
最終到了唐朝,詩人們制定了近體格律詩,就將押韻作為一條規則明確了下來。
近體詩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
其實押韻相對于近體詩規則來說并不復雜,只分為首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格式。如《宿建德江》首句就是不入韻的,而李嶠的《中秋》: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這種就是首句入韻格式的,“空”、“同”、“風”的韻母為“ong”、“eng”,視為同韻,在平水韻中同屬于“一東”部,所以是押韻的。
近體詩一般是平聲押韻,不允許鄰韻通押,不允許轉韻(律詩、排律),但是像這種首句入韻的格式,第一句的韻腳是可以押鄰韻的,叫做“孤雁出群格”。
而古風的押韻就相對寬松很多,可以鄰韻通押,中途可以轉韻,但是在兩聯中(轉韻的最小單位)不能平仄通押。可以押仄聲韻,不過用仄聲韻的時候,單數句就要用平聲韻斷句,這一點和近體格律詩相反。
其實都是為了創造出抑揚頓挫,有起有伏的朗誦感覺吧。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古絕押的就是仄聲韻,所以在第三句就用了平聲“翁”來斷句。
押韻的忌諱
重韻,落韻,湊韻,倒韻,同義字相押,多音字非本義相押。
這個屬于升階問題,這里就不詳細舉例敘述了。
古今韻書
韻書古有《平水韻》,今有《中華新韻》,寫詩的人需要先進行學習,才能更好地賞析古詩詞(平水韻),當然如果只是想自己寫詩,不一定非得按《平水韻》來,用新韻就可以了,因為基于普通話,所以并不難,而且寫出來的詩人人都能讀懂,沒有讀音上的困擾,方便大眾閱讀流傳。
但是閱讀賞析古詩詞,特別是唐詩宋詞,還是對平水韻有些了解比較好。
用平水韻還是新韻,其實沒有沖突。詩詞這種文藝類作品,求同存異,不要相互苛責。
詩是韻文沒錯,但更重要的是“詩以言志,詩以言情”。
古詩的奇數句一般最后一個字都是仄聲嗎?
是的。
不過,具體說,古詩分近體詩和古體詩,古體詩比較自由,古風那種。近體詩包括律詩絕句,有格律要求,
你說的這個,是近體詩,也就是律詩絕句的特點,古體詩沒有這個。
原因,
近體詩(律詩和絕句)一般都是壓平聲韻(偶數句押韻),所以奇數句一般都是仄聲結尾。
唯一的例外就是,第一句可以平聲結尾也可以仄聲結尾。
四句的古詩是第幾行要押韻的?最后一行不能用第幾聲的字?或者要指定要第幾聲,還是沒講究?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 2、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后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3、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并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 在家常早起,憂國愿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4、首韻借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押韻避忌 1、忌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一點了。
關于古詩第一行末尾不能沒有哪個聲調和古詩最后一字什么聲調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