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為什么字懿孫(張繼字懿孫怎么讀)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剰埨^為什么字懿孫,以及張繼字懿孫怎么讀對應(yīng)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繼簡介
張繼
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
年不詳。天寶十二載 (753)中進士。張繼在至德中與劉
長卿同為御史,大歷年間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于
洪州。與皇甫冉、劉長卿交誼頗深,歿于洪州后,劉長
卿曾作《哭張員外繼》痛悼之。
張繼詩現(xiàn)存約40首,主要是紀(jì)行游覽、酬贈送別之
作,多為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
飾。七絕《楓橋夜泊》情致清遠(yuǎn),歷來為人所稱,北宋
時已刻石于蘇州(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自
歐陽修《六一詩話》就“夜半鐘聲”提出疑問之后,后
人紛紛致辭,大多均列舉例證,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鳴鐘
的事實。張繼詩還有若干首表現(xiàn)了對于時事和人民生活
的關(guān)切,如《閶門即事》描寫農(nóng)民被召從軍后田園荒蕪
的情景,《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反映安史亂中
唐室播遷、財政拮據(jù)的狀況。還有《送鄒判官往陳留》
一首,寫齊宋一帶備受戰(zhàn)爭破壞,其中“女停襄邑杼,農(nóng)
廢汶陽耕”,“火燎原猶熱,風(fēng)搖海未平”幾句,為《中
興間氣集》編者高仲武所贊賞。
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詩》均存張
繼詩 1卷。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和傅璇
琮《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
唐朝 張繼?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張繼的人物簡介
張繼(1882—1947),字溥泉,河北滄縣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中國國民黨元老。
1897年就讀于保定蓮池書院。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xué)留學(xué)。1903年回國與友人創(chuàng)辦《國民報》、《民報》、《新世紀(jì)周刊》等報刊,宣傳革命。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任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參議員、中國同盟會本部交際部主任。
1921年任中國國民黨特設(shè)廣州辦事處干事長、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長、北京支部部長。1928年后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北平臨時政治分會主席,中央監(jiān)察委員、國史館館長等職。 1947年12月15日在南京病逝。
擴展資料:
1914年(民國三年)起,張繼先后歷任參議院議長、護法軍政府駐日代表、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長、中國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16年(民國五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駐日代表。1920年(民國九年)任廣東軍政府顧問、中國國民黨北方執(zhí)行部主持人。
1921年(民國十年)任中國國民黨廣州特設(shè)辦事處干事長,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長,北京支部部長。1922年(民國十一年)11月,攜帶孫中山親筆信到北京與蘇俄使者越飛會談。
1924年(民國十三年)1月,張繼當(dāng)選為中國國民黨一大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24年(民國十三年)6月張繼和謝持、鄧澤如聯(lián)名提出《彈劾共產(chǎn)黨案》,為此受孫中山斥責(zé),乃至避走上海。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12月15日在南京病逝。張繼生平著有《張溥泉先生全集》及《補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繼
詩人張繼詳細(xì)介紹
張繼
張繼,字懿孫,襄州人,登天寶進士第。大歷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于洪州。高仲武謂其累代詞伯,秀發(fā)當(dāng)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fēng)。今編詩一卷。
Image
中文名稱
中文名稱: 張繼
又名: 張懿孫
性別: 男
生卒年: 不詳
國別: 中國
作品
正式發(fā)表: 楓橋夜泊
生平簡介
生平簡介
唐代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詳。天寶十二載 (753)中進士。張繼在至德中與劉長卿同為御史,大歷年間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于洪州。與皇甫冉、劉長卿交誼頗深,歿于洪州后,劉長卿曾作《哭張員外繼》痛悼之。
張繼詩現(xiàn)存約40首,主要是紀(jì)行游覽、酬贈送別之作,多為五七言律詩及七言絕句。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飾。七絕《楓橋夜泊》情致清遠(yuǎn),歷來為人所稱,北宋時已刻石于蘇州(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卷中)。自歐陽修《六一詩話》就“夜半鐘聲”提出疑問之后,后人紛紛致辭,大多均列舉例證,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鳴鐘的事實。張繼詩還有若干首表現(xiàn)了對于時事和人民生活的關(guān)切,如《閶門即事》描寫農(nóng)民被召從軍后田園荒蕪的情景,《酬李書記校書越城秋夜見贈》反映安史亂中唐室播遷、財政拮據(jù)的狀況。還有《送鄒判官往陳留》一首,寫齊宋一帶備受戰(zhàn)爭破壞,其中“女停襄邑杼,農(nóng)廢汶陽耕”,“火燎原猶熱,風(fēng)搖海未平”幾句,為《中興間氣集》編者高仲武所贊賞。
席啟寓刻《唐詩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詩》均存張繼詩 1卷。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和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張繼考》。
張繼被稱什么?自稱什么?
張繼被唐朝人稱張祠部。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漢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生平事跡不詳,約公元753年前后在世,與劉長卿為同時代人。據(jù)諸家記錄,僅知他是約天寶十二年(約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