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昌齡傳在哪個傳記(宇文化及是宇文邕的后代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宇文昌齡傳在哪個傳記,以及宇文化及是宇文邕的后代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帝察其不然,命昌齡既瀘州個之,果妄也。”翻譯這句話。
皇帝覺察到情況不是這樣,命令宇文昌齡到鄜州審問這件事,果然是假的。
“帝察其不然,命昌齡既瀘州個之,果妄也。”出自《宋史·宇文昌齡傳》,原文如下: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人。進士甲科,調榮州推官。熊本經制梓夔,辟干當公事。凡攻討招襲,建南平諸城砦,皆出其畫。本歸闕,言其功,擢提舉秦鳳路常平。
神宗患司農圖籍不肅,選官厘整,昌齡以使夔路入辭,留為寺主簿,遂拜監察御史。鄜延帥奏所部劉紹能與西羌通,將為患。帝察其不然,命昌齡即鄜州鞫之,果妄也。昌齡因請深戒守臣,毋生事徼賞,以靖邊人之心。使還,賜五品服。
尚書省建,以為比部員外郎。時官曹更新,統紀未立,昌齡悉力從事,雖抵暮亦程吏不止。具所立綱要,請于朝而行之。三司故吏狃玩弛,多不便,思有以中之。擿邏卒糾其宿直遣小吏取衾服事,大臣欲論以私役,帝以職事修飭,釋不問。改吏部員外郎,出京西轉運副使,召為左司員外郎。
送遼使至雄州,當宴,從者不待揖而坐,昌齡誚其使曰:“兩朝聘好百年矣,入境置宴,非但今日,揖而后坐,此禮渠可闕邪?”使者陽若不服,而心悟其非,卒成禮去。
遷太常少卿,詔議郊祀合祭,論者不一。昌齡曰:“天地之數以禮制則異宜有辨而不亂夫祀者必以氣合氣合然后可以得而親今祭地于圜丘以氣則非所合而求高厚之來享不亦難乎?”后竟用其議。改直秘閣、知梓州,歷壽州、河中府、鄧、鄆、青三州。
徽宗立,召為刑部侍郎,徙戶部侍郎。陜西饋芻糧于邊,舊制令內郡轉給,為民病。昌齡建言止輸其州,而令量取道里費助邊糴,從之。歲省糴價五百萬,公私便之。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復為戶部侍郎,知青、杭、越三州。卒,年六十五,詔為封傅護送歸,官給其葬費。
譯文:
宇文昌齡,字伯修,成都雙流人。考中進士甲科,調任榮州推官。熊本經營管轄梓夔時,征召宇文昌齡為干當公事。所有的討伐招撫,以及修建南平各城堡壘,都是出自宇文昌齡的謀劃。熊本回到京城,講述宇文昌齡的功勞,提升為提舉秦鳳路常平。
神宗擔憂司農管理圖書不嚴,選拔官吏進行整頓,宇文昌齡因出使夔路入朝辭行,留下擔任寺主簿。于是授任監察御史。鄜延的將帥上奏部下劉紹能和西羌人勾結,將成為禍患。皇帝覺察到情況不是這樣,命令宇文昌齡到鄜州審問這件事,果然是假的。宇文昌齡于是請求嚴肅告誡守將,不要挑起事端求取獎賞,這樣來安定邊境民眾的心。出使歸朝,賞賜五品服。
建置尚書省,任命宇文昌齡為比部員外郎。當時官員更替,制度不全,宇文昌齡全力工作,雖然到了天黑,考核官員也不停止。呈上撰寫的制度綱要,請示朝延而實行。三司的舊官吏習慣于玩忽職守,感到很不方便,想找事陷害宇文昌齡。指使巡夜的士兵檢舉宇文昌齡在值夜班時派遣小吏去取衣被的事,大臣要按用私役的罪名論處,皇帝因他本職工作嚴肅認真,就免不予追究。改任吏部員外郎,出任京西轉運副使,召入擔任左司員外郎。
送遼因使者到雄州,在宴席上,使者的隨從不作揖就坐下,宇文昌齡指責遼國使者說:“我們兩國相互訪問友好已經一百年了,入境安排宴席,不僅僅是在今天,作揖而后入座,這個禮節怎么能缺少呢?”使者表面上流露出不服氣,而內心知道這樣做不對,最終按照禮節辭行離去。
升任太常少卿,詔令商議是否在一起祭祀天和地,爭論不一。宇文昌齡說:“祭祀天地是有規律的,從禮儀制度來說則應有不同的安排,有區別而不能混淆。祭祀的人一定按自然性質來匹配,匹配之后可以得到它親近它。現在在祭天的圜丘祭祀地,按自然性質來說是不匹配的,這樣來求取高天厚土來享用祭祀不是很難嗎?”后來最終采用了他的建議。改任直秘閣、梓州知州,先后連續擔任壽州知州、河中府知府,鄧、鄆、青三州知州。
徽宗繼位,征召擔任刑部侍郎,調任戶部侍郎。陜西供給邊地糧草,舊的規定是命令內地的郡縣轉運過去,成為百姓的苦事。宇文昌齡建議只在邊地州縣收取糧草,而下令公平地收取道路里程費來資助邊地買入糧食,被采納。每年節省五百萬買糧的錢,公私都受益。憑著寶文閣待制的身份任開封府知府,又擔任戶部待郎,擔任青州、杭州、越州三州知州。去世,享年六十五歲,詔命通知沿途各關護送歸鄉,官府供給理葬的費用。
宋史.宇文之邵傳,在宋史列傳第幾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宇文昌齡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宇文虛中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宇文紹節
《宋史》中沒找到宇文之邵列傳??
宇文之邵,字公南,北宋漢州綿竹人。舉進士,為文州曲水令。轉運以輕縑高其價,使縣鬻于民。之邵言:“縣下江上山,地狹人貧,耕者亡幾,方歲儉饑,羌夷數入寇,不可復困之以求利。”運使怒。
文昌帝君有多重要
文昌帝君為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
文昌本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其成為民間
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與梓潼神張亞子有關。東晉寧康二年(374),蜀人張育自稱
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并尊奉他為
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后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①,
并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實為《晉書》所載張育之事。
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堊子,或張惡子。《華陽國志》卷二載:“梓潼縣,郡治,
有善板祠,一名惡子。”②民間盛傳梓潼神張惡子顯靈的神異故事。《太平寰宇記》卷
八十四劍州梓潼縣條引《郡國志》載:“惡子昔至長安見姚萇,謂曰:‘劫后九年,君
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幸當見尋’。”③《十六國春秋輯補·后秦錄》載:前秦建
元十二年(376),姚萇至梓潼七曲山,“見一神人謂之曰:‘君早還秦,秦無主,其在
君乎?’萇請其姓氏,曰:‘張惡子也’,言訖不見。至據秦稱帝,即其地立張相公廟
祀之”。④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途經七曲山,有感張亞子抗擊前秦之英烈,遂隆重
祭祀,并追封為左丞相。據傳唐玄宗駐蹕七曲山時,曾夢見張亞子顯靈,言玄宗不久將
當太上皇。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臺”遺跡。唐廣明二年(881),僖宗避黃巢起
義入蜀,行至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并解佩劍贈神。梓潼神張
亞子因唐帝王的崇拜,聲名遠播,逐漸由地方神成為天下之通祀的大神。
北宋咸平三年(1000),益州都虞侯王均起事,官軍進討,“忽有人登梯沖,指賊
大呼曰:‘梓潼神遣我來,九月二十日城陷,爾輩悉當夷滅!’賊射之,倏不見。及期,
果克城”。⑤宋真宗遂敕封張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并為之修葺祠宇。南宋時期,由于兵
連禍結,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趙構于紹興十年(1140),敕大修梓潼神廟,敕封廟
額為靈應祠。光宗追封張亞子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張亞子為神文圣武孝德
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并欽定
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
宋代還盛傳梓潼神顯靈佑庇士人中舉之靈異故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載:
“李知幾少時,祈夢于梓潼神。是夕,夢至成都天寧觀,有道士指織女支機石曰:‘以
是為名字,則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幾,是舉過省。”⑥宋蔡絳《鐵圍山叢談》
卷四載:“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
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
⑦自是民間奉祀益盛。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四載:“梓潼帝君,在吳山承天觀,
此蜀中神,專掌祿籍,凡四方士子求名赴選者悉禱之,封玉爵曰惠文忠武孝德仁圣王。”
⑧南宋末期,各府州亦立梓潼帝君祠。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封梓潼神為“輔元開
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奉祀更盛。虞集《廣州路右文成化廟記》謂“縉紳大夫士多信
禮之,而文昌之祠,遂遍郡邑”。⑨道教早有文昌信仰,《老君音誦戒經》即有“當簡
擇種民,錄名文昌宮中”AB之說。至元明時,道士利用民間信仰文昌帝君之習俗,降筆
作《清河內傳》《梓潼帝君化書》等,以敘文昌帝君神跡;謂其本吳會間人,生于周初,
后七十三化,累為士大夫,西晉末降生蜀地,姓張名亞,字霈夫,并稱玉皇大帝命其掌
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等。AC《道藏輯要》又收有清代崇德弟子纂述的《文昌帝君本傳》,
謂文昌帝君姓張諱善勛,稱其靈異甚著,凡禳災祛沴,禱雨祈嗣,有感必通,能鎮伏妖
魔,疫癘鬼神。謂帝君為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文武醫卜、士農工賈,凡一民一物之枯
榮貴賤,皆隸文昌帝君之造化。謂文昌帝君居紫微垣文昌宮,常降乩直書,現夢隱示,
可分身應化,救劫保生。等等。AD《道藏》和《道藏輯要》中以文昌降筆的經典頗多,
其中流行最廣的是宋元時所出的《文昌帝君陰騭文》,該書宣稱:
文昌帝君“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其訓于人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
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
AE此為道教三大勸善書之一,舊時對民間影響頗大。
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之文昌宮,頗
具規模,至今猶存。臺灣省現亦存文昌帝君廟二十九座。道教以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誕
辰,舊時各地土人皆于是日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
注:
① 《梓潼縣文史資料》第8集:《張亞子為何被追封成文昌帝君》
② 《華陽國志校注》第145頁,巴蜀書社,1984年
③ 《太平寰宇記》第1冊643頁,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④ 《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第6冊379頁,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⑤ 《文獻通考》上冊第823頁,中華書局,1986年
⑥ 《老學庵筆記》第18頁,中華書局,1979年
⑦ 《筆記小說大觀》第6編第2冊664頁,臺北新興書局,1985年
⑧ 《夢粱錄》第131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⑨ 《十駕齋養新錄》第458頁,上海書店,1983年
ABAC 《道藏》第18冊211頁,第3冊286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
社聯合出版,1988年
ADAE 《道藏輯要》星集七,清光緒三十年,成都二仙庵刊
宇文昌齡傳在哪個傳記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宇文化及是宇文邕的后代嗎?、宇文昌齡傳在哪個傳記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