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陶淵明現(xiàn)存多少四言詩(陶淵明四言詩共幾首)

青絲繞手2022-12-07 08:05歷史45

大家好,關(guān)于陶淵明現(xiàn)存多少四言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陶淵明四言詩共幾首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著名詩人陶淵明簡介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著名詩人陶淵明簡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365 - 427)

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出生于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他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出仕,起家為江州祭酒,后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后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xiāng)潯陽開始躬耕。后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繼而轉(zhuǎn)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80余日,辭官回家。42歲起,歸田躬耕,直至貧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豐碩,今存詩歌125首,文12篇,影響巨大,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詩作包括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詠懷詩內(nèi)容豐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詩,表達宦海奔波者對家園的想念,透露出時代的污濁與動蕩;有晚年歸田后的抒情言志詩,如《雜詩》、《飲酒》、《詠貧士》、《擬古》、《讀山海經(jīng)》、《挽歌詩》等,或者表達了詩人堅持躬耕道路,傲視豪門世族,拒絕統(tǒng)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態(tài)度,或者表達詩人身在鄉(xiāng)村關(guān)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田園詩包括中年所作《懷古田舍》、《勸農(nóng)》以及晚年所作《歸田園居》、《桃花源詩并記》等,詩中描寫了鄉(xiāng)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并在此基礎(chǔ)上表達了他的社會理想。《歸田園居》50首是其中代表作,寫出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田園景致與詩人的欣喜心情;寫出了與農(nóng)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的交往中的純真與“帶月荷鋤歸”的勞動詩意。《桃花源詩并記》中描寫的桃花源故事,既有戰(zhàn)亂年代人們聚眾入山避難的歷史現(xiàn)實背景,也同魏晉以來阮籍、嵇康等人繼承老莊小國寡民觀點而倡導無君論思想影響分不開,同時也包含了他對田園生活的體驗,所以成為千古流傳的佳作。他的田園詩雖然流露了封建士大夫的`閑適情調(diào),但掩蓋不了其中對農(nóng)家的感情和自己勞動生活的感受。

他的現(xiàn)存文包括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賦》雖是自悲有志莫騁、懷才不遇,卻也表達了寒門庶族文士備受壓抑的憤激聲。《歸去來兮辭》更是他同封建官場訣絕的宣言,是至今被傳誦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都有很大的影響。陶淵明的詩文,藝術(shù)成就自唐代以來,備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人中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他的詩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蕭統(tǒng)搜集編定,稱《陶淵明集》,今已不存。今存最早版本為南宋元初本。

陶淵明的故事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后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梁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的書記,老爹也是市委的書記,應(yīng)該是標準富好幾代啊,國內(nèi)外的房產(chǎn)、存款、名車、股票什么的稍稍變賣一下,怎么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yǎng)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jīng)歷,對陶淵明同學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jīng)過世,據(jù)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于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后來學習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里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學習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后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陶淵明的古詩四言絕句

絕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數(shù),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較多,六言絕句極少,至于四言絕句,在古詩中未曾出現(xiàn)。

陶淵明作為一名多產(chǎn)的詩人,寫的絕句很少,大概只有下現(xiàn)這首了,現(xiàn)抄錄如下:

四時

陶淵明〔魏晉〕

春水滿四澤,夏云多奇峰。

秋月?lián)P明暉,冬嶺秀孤松。

譯文

春水溢滿了田野和水澤,夏天的云變幻莫測,如奇峰驟起,千姿萬態(tài)。

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層迷離的色彩,冬日高嶺上一棵青松在嚴寒中展現(xiàn)出生機勃勃。

絕句起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lián)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lián)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我國經(jīng)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于世,創(chuàng)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

陶淵明寫了多少首詩詞?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杰出的辭賦家與散文家。陶詩今存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陶文今存12篇,計有辭

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介紹一下陶潛的代表作好嗎

陶潛即陶淵明

陶詩的題材主要可以分為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

田園詩和山水詩往往并稱,但這是兩類不同的題材。田園詩會寫到農(nóng)村的風景,但其主體是寫農(nóng)村的生活、農(nóng)夫和農(nóng)耕。山水詩則主要是寫自然風景,寫詩人主體對山水客體的審美,往往和行旅聯(lián)系在一起。陶淵明的詩嚴格地講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詩,他寫得多的是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的題材,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nèi)容,并真切地寫出躬耕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xiàn)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桑麻,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如“山滌馀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寫山村的早晨,晨霧漸漸消失,南風使新苗長上了翅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其一)。寫鄰居和自己一起談史論文的情形,那種真率的交往令人羨慕。再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馀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馀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守拙與適俗,園田與塵網(wǎng),兩相對比之下,詩人歸田后感到無比愉悅。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不愜意,這一切經(jīng)過陶淵明點化也都詩意盎然了。“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一遠一近,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以動寫靜,簡直達到了化境。

他的田園詩有的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這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的部分。《詩經(jīng)》中有農(nóng)事詩,那是農(nóng)夫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的歌。至于士大夫親身參加農(nóng)耕,并用詩寫出農(nóng)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位。陶淵明之后的田園詩真正寫自己勞動生活的也不多見。《歸園田居》其三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是一個從仕歸隱田園從事躬耕者的切實感受,帶月荷鋤、夕露沾衣,實景實情生動逼真。而在農(nóng)耕生活的描寫背后,隱然含有農(nóng)耕與為官兩種生活的對比,以及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寫出人生的理念: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yè),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guān)。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陶淵明認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開端,不勞動什么都談不到。詩里寫到勞動的艱辛,寫到一天勞動之后回家休息時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寫出農(nóng)民普遍的感受。“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寫出一個從仕途歸隱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他有些田園詩是寫自己的窮困和農(nóng)村的凋敝。如《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 “炎火屢焚如,螟蜮恣中田。風雨縱橫至,收斂不盈廛。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歸園田居》其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途。”通過這些詩可以隱約地看到,在戰(zhàn)亂和災(zāi)害之中農(nóng)村的面貌。

詠懷詩和詠史詩內(nèi)容有相近之處,詠史也是詠懷,不過是借史實為媒介而已。他的詠懷詩有些是以組詩的形式寫成的,如《飲酒》、《擬古》、《雜詩》。他的詠史詩所詠的對象偏重于古代的人物,如“三良”、“二疏”、荊軻,以及《詠貧士》所寫的古代貧士;《讀山海經(jīng)》也可歸入這一類。這些詠懷、詠史之作,明顯地繼承了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tǒng),又有陶淵明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圍繞著出仕與歸隱這個中心,表現(xiàn)自己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中有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如《飲酒》其十九;有對社會的抨擊,如《飲酒》其二十。不乏惋惜也不乏激憤,如《詠荊軻》。從《雜詩》其二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憂憤是深而且廣的: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這首詩寫一個不眠的秋夜,用環(huán)境的清冷襯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獨,又以時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騁的悲凄,是陶淵明詠懷詩中的代表作。

陶淵明的行役詩都是他宦游期間的作品,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悲嘆行役的辛苦,表達對仕宦的厭倦,反復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悲嘆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詩共同的內(nèi)容,后兩者則是陶淵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來這兩種情緒就越強烈。那種失去自由的無奈之感,成為這類詩的基調(diào)。試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其二)“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為者,勉勵從茲役。”(《乙已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

陶淵明的贈答詩頗能見其對友人的敦厚之情。贈答是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題材,傳為蘇李贈答的詩歌以敘離情見長,曹植的《贈白馬王彪》以抒幽憤著名,劉楨的《贈從弟》表現(xiàn)了高潔的品格,嵇康的《贈秀才入軍》展示了灑脫的情趣。陶淵明的贈答詩又有他自己的特點:以其真摯的感情、家常的內(nèi)容、雋永的意味、既不火熱也不冷淡的語調(diào),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如:“靄靄停云,蒙蒙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云》)“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難為因。良才不隱世,江湖多賤貧。脫有經(jīng)過便,念來存故人。”(《與殷晉安別》)《答龐參軍》是其贈答詩中最深沉的一首: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談諧無俗調(diào),所說圣人篇。或有數(shù)斗酒,閑飲自歡然。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帷舊,弱毫多所宣。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詩里有歡聚的回顧,有離別的傷感,也有殷勤的叮嚀,語重而情深。

在以上五類題材之外,陶淵明還有一些以發(fā)揮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作品,如《形影神》、《連雨獨飲》,《擬挽歌辭》也可以歸入這一類。這類詩可以視為玄言詩,但與東晉流行的玄言詩有所不同,并非“柱下之旨歸,漆園之義疏” (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是將生活中的體驗提煉到哲學的高度。魏晉人注重門閥,陶詩中有的寫到宗族關(guān)系或?qū)鹤蛹右杂栒],如《命子》、《責子》、《贈長沙公》等,可見陶淵明也還是重視家族的榮譽和門第的。

陶淵明的資料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

首,五言詩116首。他的四言詩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陶詩的藝術(shù)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后 100多年,蕭統(tǒng)搜集他的遺文,區(qū)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 8卷,并親自寫序,作傳。后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chǔ)上,增加了別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10卷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9卷本。此后,別本紛出,爭欲湊成10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后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10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jié)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jié)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后者稱為《陶靖節(jié)詩箋定本》。

1-50首:命子(10首)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guī)林二首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雜詩四首 和郭主簿二首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勸農(nóng)(六首)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停云并序(四首) 時運并序(四首) 榮木并序(四首) 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 連雨獨飲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jīng)錢溪 歸園田居五首 歸鳥(四首)

51-100首:責子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和劉柴桑 酬劉柴桑 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移居二首 與殷晉安別并序 形影神三首 止酒 雜詩八首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獲 示周續(xù)之祖企謝景夷三郎 贈羊長史并序 飲酒二十首并序 還舊居 悲從弟仲德 贈長沙公并序(四首) 酬丁柴桑

101-154首: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 歲暮和張常侍 九日閑居 詠貧士七首 游斜川 擬古九首 桃花源詩并記 述酒 於王撫軍座送客 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 臘日 答龐參軍 答龐參軍并序(六首) 詠二疏 詠三良 詠荊軻 有會而作并序 乞食 挽歌詩三首

關(guān)于陶淵明的簡介(50字)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讀了《老子》、《莊子》和“六經(jīng)”。不少文、史、神話、小說等“異書”,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讀的。少年時代志趣未定。或性愛丘山、委懷琴書,或志在四海,向往著胡馬鐵蹄下的張掖與幽州。他的《五柳先生傳》可能寫于青年時期,其中簡潔地描述了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個性風貌。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義熙元年(405)41歲。他因“親老家貧”,離家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閑居了五、六年。晉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任刺史桓玄屬吏,職務(wù)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喪辭職歸家。晉元興三年(404)陶淵明離家東下,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義熙元年(405),他轉(zhuǎn)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8月,他出任彭澤令。在官80余日。11月,辭官回家。這一時期,他的重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等等。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義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歸田之初,家有僮仆,雖然他和妻子也參與耕作,但勞動余閑時間較多,溫飽亦無憂慮。可惜好景不長,義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盡焚,宅無遺宇。此后,生活日益貧困。躬耕未廢,饑寒不免。義熙七年,他移居潯陽負郭之南村,結(jié)識了不少新的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nóng)民,也有共賞奇文、共賦新詩的文人。晉義熙末年,朝廷又征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宋元嘉三年,檀道濟作江州刺史,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病餓臥床。檀道濟勸他:“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粱肉,被他揮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終于在貧病交攻之下去世。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并記》、《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詠荊軻》、《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等篇。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tǒng)而加以發(fā)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描寫鄉(xiāng)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社會理想。《歸園田居五首》是他田園詩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無適俗韻”尤為世人傳誦。他說自己置身官場,好比是“羈鳥”和“池魚”,無時不想念著“舊林”和“故淵”的自由天地;日夜夢想的田園景物又出現(xiàn)在他的面前:“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他好象是又重新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字里行間洋溢著歡欣、喜悅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寫他斷絕了和官場上層的應(yīng)酬,卻和農(nóng)民們“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身在田園,心在田園,種桑麻就說桑麻,沒有其他雜念,自然就和農(nóng)民有了共同語言。“種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寫種豆鋤草的勞動。晨出暮歸,這一天的活對他來說并不輕松,因而就有一種先難后獲的充實愉快心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兩句,給農(nóng)家披星戴月的勞動增加了無限的詩意。

東晉末陶淵明的出現(xiàn),使詩壇大放光彩。陶淵明親身體驗過當時官場中的黑暗情狀,對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本質(zhì)有一定了解。他以棄官行動表示了潔身自好的決心,并在村居生活中與勞動人民建立了真摯感情。他的詩歌,表現(xiàn)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在藝術(shù)風格上,他的詩自然真樸,言近旨遙,平淡而有思致。這些都使陶淵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優(yōu)秀的詩人之一。

陶淵明現(xiàn)存文12篇,計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shù)不多,影響卻很大。

但是,陶淵明的詩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視。劉勰《文心雕龍》根本沒有提到他,鐘嶸《詩品》僅把他的詩列入中品,蕭統(tǒng)的《文選》也只選了他八首詩、一篇文。當時詩壇的總的風氣也不因他而有所改變。此后整個南北朝時期,詩歌仍沿著華艷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現(xiàn)的方向在演進變化。到了唐代,他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李白、高□、顏真卿、白居易等極力推崇其人品和氣節(jié);孟浩然、王維、韋應(yīng)物、柳宗元等認真仿效其題材與風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蘇軾追和陶詩111首,大有將他置于曹、劉、李、杜之上之勢。南宋理學家朱熹、陸九淵也大力贊揚他的詩,不遺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評陶風氣大開。注本、評本之多,幾與注杜、評杜相埒。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8538.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