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清廟(現在為什么要打廟)
大家好,關于為什么要清廟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現在為什么要打廟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經》為什么有四始之說?
舊說《詩經》有四始,主要說法有以下原因:
一、指"風"﹑"小雅"﹑"大雅"﹑"頌"。 《詩大序》:"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孔穎達疏引鄭玄《答張逸》云:"四始,'風'也,'小雅'也,'大雅'也,'頌'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則為興,廢之則為衰。"
二、指"風"﹑"小雅"﹑"大雅"﹑"頌"的首篇。《史記.孔子世家》:"《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
三、指"大雅"的《大明》, "小雅"的《四牡》, 《南有嘉魚》﹑《鴻雁》。《詩大序》:"是謂四始。"孔穎達疏:"《詩緯泛歷樞》云:'《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緯》文因金﹑木﹑水﹑火﹑有四始之義,以《詩》文托之。"
四、始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認為《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此四始是指《風》,《小雅》,《大雅》,《頌》四者的開始.《毛詩序》也提到"四始",認為《風》,《小雅》,《大雅》,《頌》四者為王道興衰之所由始。
寓意平安健康快樂的詩句
1. 關于寓意平安的詩句(寓意健康平安的詞或詩句有哪些)
關于寓意平安的詩句(寓意健康平安的詞或詩句有哪些) 1.寓意健康平安的詞或詩句有哪些
1、逢入京使
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2、水調歌頭·題劍閣
宋代:崔與之
萬里云間戍,立馬劍門關。亂山極目無際,直北是長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邊鋒鏑,天道久應還。手寫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對青燈,搔白首,漏聲殘。老來勛業未就,妨卻一身閑。梅嶺綠陰青子,蒲澗清泉白石,怪我舊盟寒。烽火平安夜,歸夢繞家山。
譯文:在離朝廷很遠的地方戍守邊疆,騎馬立于劍門關上。在群山中盡目遠眺看不到邊,正北的方向是長安城。百年來,生靈涂炭,百姓受苦,邊境的戰事依舊嚴峻,無數軍民在戰火中罹難,金人統治時間長了,干的壞事多了必定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我親手寫好要求常駐此地的奏表,一寸丹心,精光炯炯。
面對著昏黃的青燈,雙手撓著蒼老的白發,夜晚的沙漏即將流盡,英雄年邁卻功業未成,不妨歸隱山林。蒲澗的景色優美,白云山間,泉清水甜,梅嶺青梅陰陰,都怪我負卻舊約。但在烽煙尚存,逆胡未平的時刻,我的夢魂難以回到家園。
3、行行重行行
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譯文: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這樣活生生分開了你我。從此你我之間相距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那樣艱險又那樣遙遠,要見面可知道是什么時候?北馬南來仍然依戀著北風,南鳥北飛筑巢還在南枝頭。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飄蕩游云遮住了太陽,他鄉的游子不想回還。只因為想你使我都變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關。還有許多心里話都不說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饑寒。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長向 一作:偏向)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5、三臺春曲
南宋:許棐
昨夜微風細雨,今朝薄霽輕寒。
檐外一聲啼鳥,報知花柳平安。
譯文:昨天夜里下起了小雨,今天早上也下起了霧。屋檐外傳來一聲鳥鳴,這是在給花柳報平安啊。
2.詩經中寓意平安的句子
《詩經·周頌》
1.《清廟》:
於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2.《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3.《維清》: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4.《烈文》:
烈文辟公!錫茲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無封靡于爾邦,維王其崇之。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3.代表平安的詩詞
訴衷情--趙師俠
茫茫云海浩無邊。天與誰相連。舳艫萬里來往,有禱必"安全"。專掌握,雨晹權。屬豐年。瓊卮玉醴,饗此精誠,福慶綿綿。
春秋戰國門子產
為政何門是化源,寬仁高下保"安全"。
如嫌水德人多狎,拯溺宜將猛濟寬。
蘇幕遮 勸休網罟
我生來,元怕死。固蒂深根,方證長生位。一切含靈無稍異。普愿"安全",此是天公意。運慈悲,呈雅瑞。赫赫云霞,萬道祥光起。三界高真興法喜。?護人人,各各無災*。
4.求關于平安的詩句(是詩句)古人寫的
1、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唐 岑參《逢入京使》譯文: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2、舊賞園林,喜無風雨,春鳥報平安。
--宋 周邦彥《少年游》譯文:舊時欣賞這個園林,最喜歡的就是沒有風沒有雨,春鳥歡快地鳴唱。3、歸去難,修一緘回兩字報平安。
--元 顧德潤《醉高歌帶攤破喜春來·旅中》譯文:要回家是那樣的艱難,我只能寫一封信,報上“平安”兩字,以撫慰家人對我的惦念。4、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唐 張籍《涼州詞三首》譯文:巡邏邊城的來使出行應該趁早,想要平安無事沒有使者來到。5、刁斗靜,烽火一把,時送平安耗。
--宋 蔡挺《喜遷鶯·霜天秋曉》譯文:夜間不必擊刁斗以警戒,每夜放炳一炬,經常送出平安的信息。6、沿邊千里渾無事,唯見平安火入城。
--唐 姚合《窮邊詞二首》譯文:千里邊防線上都平安無事,平安烽火一站站傳入京城。
5.寓意平安健康的詩句有哪些
1、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
——《涼州詞三首其二》作者:張籍朝代:唐朝出處:《全唐詩》白話文:巡邏邊城的來使出行應該趁早,想要平安無事沒有使者來到。2、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作者:岑參朝代:唐朝出處:《全唐詩》白話文: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托你給我的家人報個平安。3、破情思晚砧鳴,斷愁腸檐馬韻,驚客夢曉鐘寒。
歸去難,修一緘回兩字報平安。——《醉高歌帶攤破喜春來·旅中》作者:顧德潤朝代:元代出處:全元散曲白話文:那暮色中的搗衣聲常常擾亂了我的情懷,檐下鐵馬叮咚作響,使我肝腸寸斷;而清冷的曉鐘聲,又無數次驚破了我的夢,再也無法入眠。
要回家是那樣的艱難,我只能寫一封信,報上“平安”兩字,以撫慰家人對我的惦念。4、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
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作者:向子諲朝代:南宋出處:《酒邊詞》白話文: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這亡國的憤恨千難萬難。不斷聽說朝中派人去問候被囚的君王,若不發兵抗金君王何時才能起駕回還?5、朝寄平安語,暮寄相思字。
——《今別離》作者:黃遵憲朝代:清代白話文:早上寄出保平安的信,傍晚寄出思念的書信。
6.祝人平安詩句
01祝你: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趙長卿《探春令》02祝你:前途似海 來日方長。-梁啟超《少年中國說》03祝你: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海子《以夢為馬》04愿你 : 擁有大風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獨和自由。-周國平05愿你: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莎士比亞《暴風雨》06愿你:在黑白里溫柔的愛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汪曾祺07祝你:長歌有和,獨行有燈。
08祝你: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如果沒有,愿你成為自己的太陽。-盧思浩09愿你:兩人一馬,明日天涯。
-七堇年《塵曲》10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
秉立什么意思?
秉立什么意思?秉立定知端若植釋義
【秉】《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音丙。禾盈把也。《詩·小雅》彼有遺秉。《疏》秉,把也。《禮·聘禮》四秉曰筥。《注》此秉謂刈禾盈手之秉,筥穧名,今萊易閑刈稻聚把有名為筥者。又米數。《禮·聘禮》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又《小爾雅》鐘二謂之秉,秉十六斛。○按《儀禮》禾米之秉,字同異。惟徐氏《韻譜》二石為秉,又是一說。蓋石卽斛也。冉子與粟五秉。據《儀禮》為八十石,據徐氏止十石,多寡迥別,俟考正。又執持也。《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隂竅於山川。《詩·大雅》民之秉彝。《書·君奭》秉德明恤。又
【立定】1.決定;拿定。《南史·劉穆之傳》:“從平建鄴,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甚么終身?拚得立定主意嫁了他,便是了。”李準《馬小翠的故事》:“馬小翠這時就立定了志愿,堅決要把文化帶上大焦山。”2.站住。《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巫娘子連忙躲了進來,掩在門邊,趙尼姑卻立定看。”《二刻拍案驚奇》卷九:“素梅見說是書房,便立定了腳。”茅盾《子夜》十二:“只有先戰勝了老趙,打破了老趙指揮下的‘經濟封鎖’,然后能真正‘自己立定腳跟’!”3.軍事或體操口令。命令正在行進的隊伍或個人停住并立正。
詩經里關于祭祀的詩句
1.幫忙提供一下《詩經》中的祭祀詩及其賞析
祭祀詩是《詩經》中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動中用來贊頌神靈、祈福禳災的詩歌。
祭祀詩的篇目雖然比不上棄婦詩和情詩,但其題材獨特,民族特點鮮明,并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和文化價值,在“詩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詩的出現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文化現象。
這類詩篇主要以《周頌》為代表,其中心內容是贊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從遠古時代到周代,人類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已進步許多,但原始社會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為一種深層次文化積淀下來。
祭祀活動是為了維持或恢復人與“神”的良好關系,把整個社會通過集體活動聯結起來。進入階級社會后祭祀轉化為權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顯,實際上是說明其政權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維護宗族組織,又起到了維護統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詩的文學特色一向為人們所忽視,甚至有人否認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事實上,祭祀詩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場面描寫以及疊字、復沓、反復、設問與反問等多樣的藝術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還有待加強。關鍵詞:祭祀詩 文學特色 《詩經》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選集,祭祀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祭祀是周代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之一,祭祀滲透到了周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祭祀,指的是古代人們按照一定儀式進行的敬鬼事神的社會活動。
祭祀的對象,總的來說,不外乎祭祖與祭天(泛指大自然)兩大類。祭祀活動源起于原始氏族社會,至周代才發展完備。
祭祀詩,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祭祀詩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動中詠唱的贊頌神靈、祖先,祈福禳災的詩歌。
廣義的祭祀詩指的是一切寫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贊神頌神的詩歌,不但包括純祭祀詩,而且還包括頌贊詩、部分農事詩和史詩。本文探討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所涉及的對象為廣義的祭祀詩,大約有六十篇左右。
說到《詩經》的文學特色,人們大都喜歡拿國風以及小雅中的篇章來進行分析。至于祭祀詩,往往僅從文化(禮儀)方面來展開研究,文學方面的論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論,祭祀詩的文學特色是不如國風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國風、小雅,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祭祀詩在文學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淺陋,試從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場面描寫以及藝術手法四個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詩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關人物,這些人物大都屬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諸侯,下至卿大夫與士,不像國風中的人物多為平民百姓或者奴隸。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固然與詩歌的題材內容不同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周代的祭祀權主要掌握在貴族(家族大宗)手里有關,祭祀權在當時即意味著特權,掌握了祭祀權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權力。
祭祀詩中的人物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對他們沒有具體的形象描繪。試看《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詩,整首詩只是籠統地贊頌文王的“純德”,并未對其性格與德行進行具體的描述,因此在人們心目中文王始終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頌·執競》,該詩是一首“祀武王”之詩,文中寫及武王以及參祭者的句子就“執競武王,無競為烈”、“威儀反反,既醉既飽”等幾句,人物形象同樣單薄而模糊。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的是古希臘神話中對神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生動,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羅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畫上的這種差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審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進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從神致福。
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要準備豐盛潔凈的祭品、嚴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態度要嚴肅,心要誠,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懷著一顆虔敬之心。心不誠,神靈是不會賜福的。
讀《詩經》中的祭祀詩我們是不難體會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與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體現在祭祀活動進行的環境是莊嚴肅穆的,可以把人在未開始舉行儀式的時候就感受到神圣莊嚴的氣氛,使人們對祖先神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 (《閟宮》)舉行祭祀之禮的天子諸侯態度嚴肅而謹慎,端莊而有序。
“于穆清廟,肅祊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清廟》)“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威儀反反”(《思文》)、“君婦莫莫”。
(《楚茨》)從“雝雝”、“肅肅”、“穆穆”、“反反”、“莫莫”這些詞我們可以看出參祭者嚴肅認真的態度。三、盛大的場面描寫 本文所指的場面包括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
在約六十首祭祀詩中,以祖先為祭祀對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詩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詩經》時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農事祭祀詩,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的思想。
祭祀場面與勞動場面便。
2.詩經中用于宗廟祭祀的詩叫什么
詩經中用于宗廟祭祀的詩叫《頌》。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頌》共有40篇。對于《頌》的釋義,最早見于《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據阮元《研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贊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說:“奏象舞也。”
鄭玄《毛詩傳箋》說:“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說是宗廟樂歌的特點。
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頌的名篇主要有《清廟》、《維天之命》、《噫嘻》等。
擴展資料
《詩經》的歷史背景
《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的。《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小雅》產生于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后。《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經濟制度的發生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詩經》對古代文學的影響
1、《詩經》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至此,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2、《詩經》表現出的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作。如屈原、漢樂府詩緣事而發、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等,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后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如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李白、白居易等。
3、比興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為后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范,成為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 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詩經
3.《詩經》中的祭祀詩顯示了怎樣的文化特征
《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十分廣泛.其中祭祀性質的詩歌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濃郁的宗教氣息和鮮明的思想特征而自成一類,體現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詩經》中的祭祀詩所表達的內容有祭祀山川、祭祀農神等,但更多的是祭祀祖先的篇章.其突出的特點是濃厚的宗教觀念與鮮明的政治目的,及對祖先、神靈的模糊刻畫.展示的是人在回顧中追尋遠祖的根源,將傳統化為生存本領的一種精神努力。
祭祀詩的出現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保存在《詩經》中的祭祀詩是當時周人的宗教觀、天命觀、價值觀在文學領域的“結集出版”,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概言之,《雅》、《頌》中的祭祀詩,展示的是人在歷史的追憶、回顧中開掘自己的根源,將歷史與現實相接,將傳統化為已有的精神努力。
4.詩經關于秦朝祭司的
詩經是記錄西周到春秋中葉的詩歌,那時候還沒有到秦朝,不存在記載秦朝祭司這是詩經關于祭祀的資料,希望能幫到LL~ 《詩經》中的祭祀詩的基本內容是寫的人神相接,上通天帝,通過贊頌神靈來祈福禳災。
也有人認為只要是寫到祭祀或者用于祭祀的詩歌都是祭祀詩,但這種說法有點過于寬泛,如果這樣,有些史詩、農事詩也就變成了祭祀詩了。所以我們還是取狹義之解的祭祀詩,即“宗教祭祀活動中詠唱的贊頌神靈、祈福禳災的詩歌”。
《詩經》的祭祀詩主要集中在《頌》中。除了單純歌頌祖先功德而外,還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際向神祈求豐年或秋冬之際酬謝神的樂歌,反映了周民族以農業立國的社會特征和西周初期農業生產的情況。
祭祀詩的特點有以下幾個: 一、《詩經》中的祭祀詩是建立在萬物有靈,靈魂不死的原始宗教觀念的基礎之上的。“遠古先民對于自然界的事物不甚了解,環境的一切變化,他們只能抱持慎懼的心態,進而產生崇拜、祈求自然的行為。”
在他們的眼中,萬物有靈,除了祭祀祖先的靈魂,之外,還有天地、山川、河岳皆為可祭祀之物,于是祭祀詩就有了更多了內容。 例如:《維清》: “維清緝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 稱頌文王政無敗亂極清明,文王典章是根本。
自從祭祀那上天,到有天下功竟成,這是周家的祥禎。 《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孫保之。”說天生萬物在岐山,為祭祀岐山之作。
《時邁》: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允王維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載戢干戈,載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這首是武王周公巡守祭山川百神的詩作,詩中提到上天保佑周室,初用威力震動它,天下都害怕臣服,又來安寧神靈,依次祭河及岳神。 《般》: “于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岳,允猶翕河。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這是周成王時頌武王巡狩祭祀河岳的一首詩,詩句氣勢充沛,贊頌周邦的美,封禪四岳大山小嶺,九河合一依次往,普天之下巡遍,山川眾神都配享。 二、《詩經》中的祭祀詩是一種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和狹隘的功利觀念的宗教政治文學。
神靈產生于祭祀活動中對天地萬物的存在認同,人們渴望神林的存在,希冀神靈能帶給國家的富足和生活的安寧,而這樣的渴望往往要通過國家的統治來加以實現,所以在人民們心中,天子就是受命于天,其意志是不可違背的,祭祀就為統治者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因而在祭祀詩中,很多篇章都體現出它的明確的政治目的和宗教政治功利性,成為專門歌功頌德的作品。 例如《周頌·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詩中說:美在不停的運轉,這豈不是光明呢!文王之德大而純。
嘉言善道豐富我,我應該把它收聚盡,以制法度順文王,曾孫后代都奉行。這是周公制禮時祭祀文王的詩,在這里,他極力贊頌文王之德,“于乎”,不光明嗎?文王之施德教之無倦,美其于天同功。
《昊天有成命》: “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
於緝熙!單厥心,肆其靖之。 昊天有成命,文王武王受命于天,成王積德而寬厚,鞏固天下得到和平。”
《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菲爾極。
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無此疆爾界。 陳常于時夏。”
周公在祭祀周始祖后稷時稱其德可配天,可于上天同祭祀。 三、《詩經》中的祭祀詩中的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對他們沒有具體的描繪。
畫鬼神易,因為在人們的心中,鬼神無定形,中國的上古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的鬼神的形象大抵都是比較模糊,或者說是一種抽象的感念,而沒有具體的形象,如對“天”的解釋,“天者,清也,虛也,大也”,人們的心中,盤古開的那片天地是氣,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這種理解和西方的看法不同。
希臘神話中對神的形象刻畫十分具體生動。如宙斯、赫拉、阿佛洛狄忒、普羅米修斯,個個都是十分鮮活的形象,威力神的兇惡、河神俄刻阿諾斯的怯懦神使赫耳墨斯的奴性,都栩栩如生,而《詩經》中的缺少這樣的形象刻畫,在《周頌》中寫了文王之德,武王之自強,,但并沒有作細致生動的描寫,僅僅用稱頌的口氣來表明他們的功德,使得這些“先王”、“神”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這也表明了中國人對神與人的心靈關系的認識、審美情趣不同與外國。
《詩經》祭祀詩只是整部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也是我國詩歌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這些,至少可以從一個方面了解周代的政治思想和上古的宗教文化,但上面所講的內容,也只是一點淺見,《詩經》作為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人們的思想,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只言片語就可以說得清楚的,今后還需要我們在這些方面繼續努力。參考自新華網陜西頻道。
西周為什么要以禮樂治天下呢?
關于西周的禮儀制度有多種說法,有分為“三、四、五、六、八、九禮”等等的說法,但是在這其中最為系統常用的方法是“五禮”,分別是“吉”“兇”“賓”“軍”“嘉”。
居于五禮之首的當為“吉禮”。《周禮 春官 大宗伯》曰:
“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吉訓為福,吉禮的“禮義”就是“事神致福”。
其中總共的三禮,就是吉禮的一整個的核心所在。事天,即為以祭祀神明為主,祭祀天地祭祀天地中的日月星辰。其次是事地,也可以一分為三,以血祭,將牲畜的血滴在地上,去祭祀人們最為重視的社稷、五岳、五祀等等。同樣有祭祀的山川,也有祭祀四方百物。
而后的“兇禮”,“兇禮”是與“吉禮”相對的一種禮儀。兇禮有五個項目。其一,有為死者進行哀悼的“喪禮”,根據親友與死者的血緣親疏關系,所對應的要穿的喪服和進行服喪的時間都是大有不同的。
其中的“荒禮”是指一種同情禮儀,當其他的國家或者地區面臨發生時的重大災禍以及悲慘遭遇時,向他們表達的一種同情之心禮儀。
例如,國家發生嚴重的饑荒,大臣們和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同情之心而撤去歡愉禮樂等行為。當其他的國家發生了旱澇自然災害時,大臣們和天子派遣使者前去慰問的禮節。當自身的同盟國家被人侵略時,向其提供一些補償。
當鄰近的國家遭受到了騷擾和侵犯,對這些國家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這“兇禮”中的核心制度就是“喪禮”,在“喪禮”中最為重要的即為當中的核心,服喪制。“五禮”中的三禮是“賓禮”,所講究的就是天子與諸侯之間相待的禮儀。
孫詒讓在《周禮正義》所云:
“賓客之禮主于敬,故謂之賓禮。”
“賓禮”是由天子敬重諸侯,而諸侯相敬于天子的禮儀。在西周時期,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各國的諸侯都要進京去覲見天子,便是由此形成的禮儀。
最后是“軍禮”,是為了所有與軍事活動所相關的一整套禮儀制度,在中央、諸侯、士卿大夫、他們之間都會需要軍事和武力的支持,這也是需要禮儀的系列活動。其五是“嘉禮”,嘉禮是為了聯系人們之間的感情,進行溝通和交流,維系人際關系的禮儀。
西周禮樂制度構建的“五樂”制度和禮器與“五禮”形成相得益彰的配套,達到“禮樂諧配”的理想狀態,“五樂”的涉及范圍廣,統治者通過聽不同的樂曲,來強調等級的森嚴,強化禮樂制度的穩固
在《呂氏春秋 古樂》中所言:
“樂之由來者尚矣,非獨為一世之造也。”
誠然如其所言,西周時期的古樂并不是新創,而是承襲古中之樂,并且與人們所熱衷的祭祀活動息息相關。西周的古樂制度是與西周崇尚的所謂的“禮”是配套的實施的,民間通俗的將它稱之為“禮樂諧配”。
在當時絕大多數的禮制都是由樂所配,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有樂所配合的,例如在喪禮時以及昏禮時都不會使用樂。這大多都屬于少數,多數時候都是配套使用。在宗周的樂制是各異分為五個方面,即“樂教”“詩樂”“樂舞”“用樂”“樂懸”。
在樂教制度下,西周設立了專門服務的音樂機構,設有諸多的樂官,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等。據粗略的統計,有二十多種官職和將近一千四百多人的龐大的隊伍。大司樂就是西周專門管理學校教育的職務,在這一時期教育的主要對象就是貴族的子弟們。教育他們的內容包括樂德、樂語、樂舞。
關于詩樂,詩是難以離開祭祀。其主要的內容是去歌頌祖先的功德大業。其中的《雅》是專門為了宮廷官場尋樂,還有一種即為收集民間的詩歌,主要的代表作就是《詩經》。
而樂舞制度這一特殊的體制也是專門的為天子所服務的,對于不同體制,不同的觀眾有不一樣的舞蹈陣列。在《左傳 隱公五年》中所提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用樂制度則主要用于祭祀,在祭祀的儀式中,在不同的階段和時期所用的的樂也是有所分別的。在升歌之時,即要使用《清廟》而不是《王夏》,而且不同的等級所能夠使用聽奏的曲目都是不同的。
西周的禮器有青銅禮器,青銅在當時的時期,尤其是用青銅熔制的鼎,是極其尊貴的東西。其中還出了一個成語典故的來源,“問鼎中原”所指的就是楚莊王想要稱霸諸侯,取代西周的意圖,由此也可見鼎器在西周時期的重要的象征意義。
西周禮器是用玉制度的表現,用玉制度也分為三種情況,有儀式的用玉,也有在配飾當中用玉,最后一種是喪葬的用玉。
西周禮器也指服冕制度,孔子非常的推崇這一制度。綜合上面的總結,可以了解到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非常的完善也極其的復雜。這一制度體系,對于我國后世的影響非常之大,至今也對于人們的思想以及政法有著深入人心的影響。
關于為什么要清廟和現在為什么要打廟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