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為什么字子由(蘇轍字子由原因)
很多朋友對于蘇轍為什么字子由和蘇轍字子由原因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兼懷子由”,“子由”是指
子由是指蘇軾的弟弟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擴展資料: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
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
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
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蘇轍字什么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位列執政。哲宗親政后,因上書諫事而被貶知汝州,連謫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蘇轍為什么字子由?有什么含義么?
二蘇的名字很有意思,都與“車”有關,名字里大有乾坤:“軾”是車上的前列扶手,是車的最顯眼處、最易惹禍處;“轍”是車輪壓出的痕跡,有功而不賞、有難而不擔。在蘇軾十二歲、蘇轍八歲那年,蘇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說》,頗見取名的良苦用心: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知子莫若父”,蘇洵是深知兩個兒子的脾氣性格的。他見“大蘇”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蠅在口,吐之而快”,無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為“軾”,“軾乎,吾懼汝之外飾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顧后,三思而后行。對于沉靜內斂的“小蘇”,老蘇取名為“轍”,“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適當“動輒由他”,自由灑脫,大可不必擔心福禍。
有人說,“名字決定命運”,絞盡腦汁地想個好名字來謀取人生的大富大貴、時來運轉。我不知道“取名術”到底有無道理,但我知道,好名字并沒有給蘇軾的仕途帶來好運!蘇軾一生大起大落,嘗盡世間悲苦離愁,做事并未“瞻前顧后”;而蘇轍謹慎一世,未嘗一日“由著性子”去
蘇軾的字"子瞻"跟他弟弟的字"子由"有什么關系嗎?
古人名與字是有聯系的。“子瞻”,“瞻”是看的意思,在馬車上扶著車軾方便看,瞻與軾有關,故蘇軾字子瞻。“子由”,“由”古意是路,路上是車轍,轍與由有關,故蘇轍字子由。而子由與子瞻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軾”與“轍”來聯系的,如上面的仁兄所言“軾”與“轍”都與車有關。
蘇軾蘇轍名字的含義
蘇軾名字的寓意: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關于蘇轍名字中“轍”的意思,其父蘇洵在《名二子說》中解釋說: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這與蘇轍相對內斂的性格也頗為相符。
擴展資料:
“三蘇社會”社會影響: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于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
《名二子說》是宋代詩人蘇洵寫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命名的緣由,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與告誡,并介紹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來。
原文: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譯文: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轍
蘇軾和蘇轍姓名的由來
蘇軾,名軾,字子瞻;蘇轍,名轍,字子由,蘇軾、蘇轍的名字都與“車”有關。蘇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對蘇軾、蘇轍兄弟取名緣由有交代:輪、輻、蓋、軫都是車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軾(車前橫木,供站立車上遠觀時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軾,車也不是完整的車了。蘇洵給蘇軾取名“軾”,是希望他不忽視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外飾”之物。
所有的車都會留有車轍,但在功勞簿上卻沒有它的份。但車壞馬死,禍不會殃及車轍。車轍處于禍福之間,雖然沒有福也不至于有禍。給蘇轍取名“轍”是希望他平安免禍。
擴展資料
《名二子》創作背景
慶歷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盡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后,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后,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于壁間密窺。兩人得題后,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
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并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后,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出自《瑞桂堂暇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名二子說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