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被稱為什么之首(李益被冠為什么之首)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益被稱為什么之首,以及李益被冠為什么之首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益介紹(詳細一點)朝代,名句
李益是唐朝宰相李揆的族子,擅長寫作詩歌,成名于貞元末年,與同族中有“詩鬼”之稱的李賀齊名。年輕時的他頗負文名,每寫成一篇詩作,宮中都會有樂工名伶爭相出價,希望買下他的作品,編排樂曲,讓皇帝欣賞。李益所創作的《征人》、《早行》等名篇,更被當時人繪成圖贊,流傳天下。可是李益為人多疑善妒,相當執著,對于妻妾的德操管治非常嚴苛,不許妻妾與幫閑坊眾接觸,因此世人都戲稱那些善妒者是患上“李益疾”,更有“妒癡尚書李十郎”之語。當與李益同輩的人都在朝中有所升遷時,唯獨李益不獲調進,因此常感到憂郁。無奈下李益四處游歷,北至河朔、幽州一帶,被劉濟辟為帳下幕府,后進任為營田副使。他經常與劉濟吟詩作對,其文辭間頗有怨望。留在邊境期間,李益創作了不少邊塞詩作,如《夜發軍中》、《夜上受降城聞笛》等,文名進一步顯揚。后來唐憲宗注意到他的名聲,召李益入朝擔任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但李益又因自負才學,而蔑視其他文人,態度惡劣,令人難以容忍,結果有諫官將李益在幽州時常有怨辭之事告知憲宗,憲宗便下詔貶謫李益。過了一段時間,李益才再得到升遷,累遷至右散騎常侍,于太和初出任禮部尚書,不久逝世。今存《李益集》(或稱《李君虞詩集》)二卷,輯于朱警《唐百家詩》和黃貫曾《唐二十六家詩》。由于同時期朝中又有另一名擔任太子庶子的官員名叫李益,因此當時的人都稱李益為“文章李益”,以資辨識。在某些說法中,李益亦被列為大歷十才子之一。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么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到中唐,這種老大們大多數已作古,而中唐詩宋詞所說中唐七絕之冠,只是一個主觀性的點評,并沒有一個理性的規范,每個人能夠評選自身內心的中唐七絕之冠。但是這首詩確實是中唐最經典的七言絕句之一。人群中引領者,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等,也不擅寫塞外,找不到好點的邊塞詩歌。李益是出塞頻次較多,戍守邊疆時間最長的作家。
他對塞外寒苦日常生活的感受,可以寫下深有感觸,情深意切的詩詞來,都是中唐最優秀的邊塞詩歌。生逢其時,繞開了群星閃耀的盛世時期。李益對接下來的大家而言是晚唐時期一位詩人,他是今甘肅武威人,先贏過舉人。進行了個崗位不高的小官,混得不順心,辭官游覽于燕、趙間,給人進行了十幾年智囊。這類長期性隨部隊四處戰斗的軍旅生活,讓李益感同備受,寫出了許多極佳的邊塞詩歌。
之后被唐憲宗惜才招回京,一路升職,官至禮部侍郎。以前讀過一篇文章,是關于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明代李攀龍、楊慎將之稱之為“七絕壓卷之作”,當中也提到了和李益這一首《夜上受降城聞笛》的較為。由于同是明人的胡應麟在《詩藪》中明確提出李益著作才算是“七絕之冠”——但是胡應麟落筆的情況下心里也是有一些忐忑不安,因此在前邊再加上一個“中唐”。
李益是和“大歷十才子”與此同時然而有一定成績的作家。他有十幾年的戎旅日常生活,詩多以塞外為主題風格。目的是為了主要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精神實質,描繪戰士職業久戎思念家鄉的悲痛和邊塞風光,如《塞下曲》“伏波只愿裹尸還”、《夜上受降城聞笛》、《從軍北征》等。詩多中唐衰亂的時期顏色,格調凄涼。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
唐朝。李益,字君虞,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后遷河南鄭州,唐代詩人,他生于天寶十年(約750年),約卒于文宗太和初年(約830年),享年八十余歲,是唐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
李益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大歷四年(769年)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
李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送遼陽使還軍》、《夜上受降城聞笛》2首,當時廣為傳唱。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
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名篇如《寫情》、《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等。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圣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
李益是唐代詩人。
李益是唐代繼高適、岑參之后又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被列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唐才子傳》稱他為“高適、岑參之流也”。
他早孚盛名,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一詩中,贊譽李益“二十揮篇翰”、“名為天下聞”。他的詩在當時影響較大。史載:“每一篇成,樂工爭以賂求取之,被聲歌,供奉宮廷。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圖繪。”可知他的詩風行一時。
藝術風格
李益詩風豪放明快,尤以邊塞詩為有名。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送遼陽使還軍》、《夜上受降城聞笛》2首,當時廣為傳唱。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名篇如《寫情》、《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春夜聞笛》等。
其律體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是歷代傳誦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鸛雀樓》、《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又名《鹽州過胡兒飲馬泉》)等,均屬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二酉堂叢書》本《李尚書詩集》1卷。
李益的千古名篇《夜上受降城聞笛》,為什么被評為中唐七絕之冠?
這首《七絕》是中唐詩人李益所作,曾被譽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傳說這首詩寫出來后被管弦樂廣為傳唱。這是一首關于邊防戰士思鄉的詩。前三句寫的是詩人進城后的所見所聞,他寫的詩夠多了。并為最后一句話做了出發和鋪墊。看,“沙如雪”和“月如霜”這兩個生動的比喻,生動地描繪了邊塞的荒涼和寒冷。這是典型的引發鄉愁的環境。第三句描寫笛子,故意省略了曲調的內容和聲音,直到第四句斷句,讓讀者在“一夜尋人思鄉”的畫面中,猜測和回味笛子透露出的濃濃的鄉愁和滿滿的憂傷。
來,余音繞梁,意猶未盡。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輕柔,情在景中,情在景中,情在人眼中,情在感人。詩韻深刻,令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提到李益,有一句“月空蘆管秋”,指的就是這首詩。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已經廣為傳誦。《唐詩紀事》說這首詩是當時畫的。仔細欣賞全詩的意境,的確是作曲、繪畫的佳品。因此被編成串,在世界各地傳唱,成為中唐杰出的絕句之一。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邊疆月夜的獨特景色。遠遠望去,蜿蜒數十里的山丘上有高大的烽火臺。烽火臺下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在月光下看起來像一片白雪皚皚的荒原。近看,高城外月色皎潔,如深秋霜。沙漠不是雪原。詩人說是“似雪”,月色不是秋霜。詩人說是“如霜”。詩人這樣寫,是為了用這種凄冷的景色來渲染自己心境的悲涼。正是白雪皚皚的大漠和霜月,讓降服城的夜晚顯得格外空曠和蕭瑟。
也讓詩人在邊塞感到特別孤獨,生出思鄉之情。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進城時的月色風景。回望樂城以東數十里的山頭,矗立著一排烽火臺。山下是一片沙地,月光下的沙地像雪一樣白,冷冷的。細看,卻是高城之外,天上地下都是皎潔清冷的月光,冷得像秋霜。這種霜月雪漠的環境,就是典型的引發鄉愁的環境。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導語:對于李益這一人物,大家是否認識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益人物介紹,供各位參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益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益(748-829), 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字君虞,陜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后遷河南鄭州。
李益《寫情》學習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注釋
⑴水紋珍簟(diàn):編織著水紋花樣的珍貴竹席。思悠悠:思緒很多。悠悠:漫長,遙遠。“水紋”句寫獨宿無眠,回憶往事。
⑵佳期:本指好時光,引申為男女約會的好時機。“千里”句是說,由于風云突變,千里佳期一下子破滅了。
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蔣防《霍小玉傳》中說,李益早歲入長安應試,與霍小玉相愛,立下結為終身伴侶的誓言。后來,李益回鄉探望母親,不料其母已給他和表妹盧氏訂婚。迫于封建禮教,他不敢違拗,霍小玉也為此飲恨抑郁而死。從此,李益“傷情感物,郁郁不樂”。但此詩與霍小玉是否相關有待考證。
鑒賞
這首詩藝術特點是以美景襯哀情。在一般情況下,溶溶月色,燦燦星光能夠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個沉浸在痛苦中的心靈,美對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時反而更愁苦煩亂。此詩以樂景寫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來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獨、悵惘之情更顯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詩藝術上的另一特點是用虛擬的手法,來加強語氣,突出人物形象,從而深化主題。三、四兩句所表現的心情與外景的不協調,既是眼前情況的寫照,更預設了今后的情景。“從此無心”四字表示決心之大,決心之大正見其痛苦之深,終生難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現出詩人的.心灰意懶,又描繪出主人公的任性、賭氣的個性特點,逼真而且傳神。這種虛擬的情景,沒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單刀直入,直接表達虛擬的境界,與一般虛擬手法相比,又別具一格。
李益《聽曉角》學習
原文:
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
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
譯文:
拂曉時分醒來,映入眼簾的是滿地榆樹葉,原來昨夜下了濃濃的秋霜,使得榆葉紛紛墜落。軍中的號角聲在城頭響起,這時月亮還未落下,孤零零地掛在天邊。
邊塞遼闊無邊,就連大雁也飛不到盡頭。隨風傳來的曉角聲里,吹奏的是《小單于》這首曲子。
注釋:
⑴曉角:一作“鳴角”。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⑵關榆:古代北方邊關城塞常種榆樹,關榆就是指關旁的榆樹。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蕪”。
⑶漢月:一作“片月”。
⑷無限:一作“無數”。
⑸卷入:一作“吹入”。小單于:樂曲名。
賞析:
李益這首《聽曉角》載于《全唐詩》卷二百八十三。此詩旨在寫征人的邊愁鄉思,但詩中只有一片角聲在回蕩,一群塞鴻在盤旋,既沒有明白表達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終沒有讓征人出場。詩篇采用的是鏡中取影手法,從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寫人,而人在詩中;不直接寫情,而情見篇外。
詩的前兩句“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是以環境氣氛來烘托角聲,點明這片角聲響起的地點是邊關,季節當深秋,時間方破曉。這時,濃霜滿地,榆葉凋零,晨星寥落,殘月在天;回蕩在如此凄清的環境氣氛中的角聲,其聲情該是多么悲涼哀怨,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表面看,這兩句只是寫景,寫角聲,但這是以沒有出場的征人為中心,寫他的所見所聞,而且,字里行間還處處透露出他的所感所思。首句一開頭,寫霜而曰“邊霜”,這既說明夜來的霜是降落在邊關上,也寫出了征人見霜時所產生的身在邊關之感。次句在句末寫到月,而在月后加了一個“孤”字;這不僅形容天上的月是孤零零的,更是寫地上的人看到這片殘月時的感覺也是孤零零的。
長期身在邊關的李益,深知邊聲,特別是邊聲中的笛聲、角聲等是怎樣撥動征人的心弦、牽引征人的愁思的;因此,他的一些邊塞詩往往讓讀者從一個特定的音響環境進入人物的感情世界。如《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云。“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從軍北征》詩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兩詩都是從笛聲寫到聽笛的征人,以及因此觸發的情思、引起的反應。這首《聽曉角》詩,也從音響著眼下筆,但在構思和寫法上卻另有其獨特之處。它不像上述二詩那樣,前兩句之后接下去由角聲寫到傾聽角聲的征人,并進而道出他們的感受,而此詩的后兩句卻是:“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于》。”原來詩人的視線仍然停留在寥廓的秋空,從天邊的孤月移向一群飛翔的鴻雁。這里,詩人目迎神往,馳騁他的奇特的詩思,運用他的夸張的詩筆,想象和描寫這群從塞北飛到南方去的候鳥,聽到秋風中傳來畫角吹奏的《小單于》曲,也深深為之動情,因而在關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度。這樣寫,以雁代人,從雁取影,深一步、曲一層地寫出了角聲的悲亢凄涼。雁猶如此,人何以堪,征人的感受就也不必再事描述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